碳达峰、碳中和专题材料22篇(全文49253字)

碳达峰、碳中和

目 录
1.有序推进碳中和 防范运动式“减碳” 1
2.李文:
碳中和时代ESG投资 必将由“小众”走向“大众” 3
3.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特聘副会长、研究员郭振英:
应对气候变化,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4
4.钟寰平:
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9
5.就如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访省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政涛: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山西力量 11
6.方磊:
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 13
7.中国银行研究院邵科、郑忱阳:
碳中和背景下国外银行业的发展方向 15
8.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贾君:
以***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东北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18
9.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
先立后破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1
10.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吴亚平:
以六大系统举措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3
11.陈萌:
碳达峰碳中和 江西全力破题探索转型路径 27
12.河北兴泰发电公司路森: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思考与建议 29

13.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吴琼:
重点行业企业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 33
14.嘉庚创新实验室研究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
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碳中和”需调整产业结构 34
15.刘瀚斌:
用较小成本减煤,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实现 36
16.中共安阳市委党校徐春莲: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加快安阳绿色转型 38
17.程慧:
数字经济时代运营商的“碳中和”力量 40
18.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马俊杰、齐红涛:
电力行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思考 43
19.国网江苏建湖县供电公司肖兵:
“碳达峰、碳中和”要从我做起 45
20.记吉林省电供暖行业协会会长白晓光:
碳达峰、碳中和如何影响中国?国家战略蕴含机遇 46
21.中国石油大学马丹丹、冯连勇:
碳中和时代能源企业的战略转向 49
22.广州理工学院佟哲、周友良: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现状、挑战及对策 53

有序推进碳中和 防范运动式“减碳”
(2021年8月3日)

   刚刚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近期备受关注的碳达峰、碳中和有了新的指示:要求统筹有序做好相关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其中对运动式“减碳”及时制止的顺应民心之策,引发广泛关注。
   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意义不需赘述,而要有效促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衔接与实现,政府和市场毫无疑问都会扮演各自的角色。各级政府在面对来自高层或上级政府带有考核性质的要求时,有些地方会采取比较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推动目标的实现,有时甚至会过于简单粗暴,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所谓运动式“减碳”,一种是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另一种是过度行动,超出了目前的发展阶段而采取不切实际的行动。比如某些地区在没有协调好能源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片面强调零碳方案、打造零碳社区、大搞零碳行动计划,宣传所谓的投资潜力。更有甚者,粗暴关闭碳排放较多的传统企业,影响产业经济供应链。此外,因运动式“减碳”对居民生活碳排放进行行政性干预也时有出现,违背了以人民为出发点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值得警惕。
   换言之,实现碳中和需要制定详细的“减碳计划”和具体措施,既不盲目, 也不激进,需要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还有70%左右,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结构转型是绕不开的,要用绿色能源替代如此巨量的煤炭。就能源多元化的结构性思路考量,水电资源开发空间已不大, 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核电等还有较大拓展空间,特别是光伏发电,技术进步空间较大,应成为未来发展重点。
   而从碳排放大户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大头,总体上是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排放占比在80%左右,且集中在能源、制造、交通和建筑领域。未来,能源领域核心就是推进绿能替代,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电力体系,在此基础上推进电气化和电动化。制造业要实现燃料或原料脱碳,交通要在绿电绿氢基础上推进电动化和氢动化,建筑要大力推广节能建筑。目前中国的能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约40%的差距,减排空间不小。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做的是对所有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进行梳理,对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矛盾的现行政策和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保持政府政策和制度与碳减排目标的一致性。同时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价格、税收、排放权交易,让绿色低碳价值能够通过市场进行表达和实现,并完善碳减排相关的基础设施、构建更好的绿色金融生态、加强绿色发展国家合作,等等。
   对于居民生活的碳排放,不应对居民用能采取限制性行政手段,特别是切忌干扰居民正常生活。可行的举措是,通过激励性的阶梯性电价政策等手段, 更好激励居民节约用能,让节约用能更好的居民,能够通过用能权的交易获得补偿和奖励,一举两得。
   总体而言,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平衡好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有序推进,尽可能避免为完成目标采取过于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 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应该相信,有了好的政策、制度和激励机制,市场主体就会在这个环境下主动作为,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碳中和时代ESG投资 必将由“小众”走向“大众”
李文
(2021年8月3日)

近年来,ESG投资逐步脱离“小众”,走进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视野。
   当前全球最受关注的几大长期风险均与气候和环境有关,为此国际社会积极开展相关行动,我国也已承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而ESG投资起源于可持续的社会责任投资,主要涵盖环境、社会责任以及公司治理三个层面。其中“环境”包含低碳、气候变化等目标,涉及碳与温室气体排放等评价因素,与我国的绿色金融理念高度契合。在此背景下,我国也正在加码布局ESG 投资支持绿色转型。
   投资者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投资机会。近年来,中国机构投资者愈发重视ESG投资策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机构投资者中接近九成对ESG投资策略有所关注,其中十分关注并且进行实践的占比接近20%。
   但我国目前可供投资者选择的ESG产品还比较“小众”。近年来,ESG产品布局明显提速,但存在明显的短板。比如公募基金方面,国内泛ESG基金布局主要围绕主题投资展开,真正ESG产品较少;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发力布局ESG主题理财产品,以固收产品为主,覆盖节能环保、生态保护、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 权益类产品有待创新。而券商资管旗下的ESG主题产品只有寥寥几只,同样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投资方式及产品数量均有待扩充。
   与产品发展进度相“匹配”的是,我国ESG投资同样处起步阶段,投资者入场节奏落后于海外发达市场。这一方面与当前***股市场的ESG评级体系发展仍不完善、ESG可投资性有待验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ESG投资理念尚未普及有关。笔者认为,目前ESG投资有几个大的方面亟待完善。比如建立标准化的投资体系、包括投资工具、评价体系、信息披露的标准化等;ESG评级方面,应结合自身国情对差异化指标进行针对性更新,探索本土化ESG评级等等。
   同时也应看到,还处在“小众阶段”的ESG投资整体向上空间也较大。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ESG披露体系的完善、经济转型的深入、海外资金等中长线资金加速进场,中国的ESG投资将大有可为,也将逐步走向“大众”。

应对气候变化,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特聘副会长、研究员 郭振英
(2021年8月3日)

   2021年5月6日,***主席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电话,指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件大事。中国将根据实际可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最大努力和贡献,愿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继续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对于全球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2016年4月,联合国主持各国签署了《巴黎协定》, 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制定了新的规划,也为国际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大方向。其目标是,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2°C之内,并力争在1.5°C之内。气候学家认为,现在地球表面温度比工业化前有所上升,大体在1摄氏度左右,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摄氏度,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就会失去控制,陷入危险中。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产生了生态环境创伤。集中表现在气候变化上,打破了地球生态平衡, 成为各种自然灾害的罪魁祸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人类传染病风险增加,生物物种减少,荒漠化和石漠化加剧,海平面升高,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威胁。减少碳排放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按照《巴黎协定》规定的原则和目标,我国积极参与和引领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我国用30年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比欧美国家平均用时50—70年要短很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成效之大前所未有,不仅在生态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低碳技术等方面取得骄人成就,而且在主动承担国际责任, 积极推动全球气候谈判,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继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
   ***总shu记指出:“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坚持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国土绿化,发展绿色植物,增加总量,提高质量,直接关系到碳中和的进程。绿色植物是二氧化碳的吸收者和氧气的生产者,通常一公顷阔叶林一天可以吸收1000公斤的二氧化碳,释放

730公斤的氧气。长期以来,我国坚持多体制、多途径、多方式植树造林,加强三北等防护林工程建设,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深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稳步开展城乡绿化行动,在世界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我国实现了持续增长,有效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消碳能力。现在,我国累积造林面积大体占到世界人工造林的30%以上,成为全球植树造林最多的国家。2020年与1981年我国颁布《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起始年相比,中国森林面积增长51.53%, 达到26.2亿亩;活立木蓄积量增长32.72%,达到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长6.21个百分点,提高到18.21%。其中,“十三五”期间,国土绿化力度进一步加大,年平均造林面积远超39年的平均数,尤其是黄河流域林地保护与修复成果显著,成为我国森林面积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 种草改良草原,保护修复湿地。2014—2019年,全国退耕还林还草6683.8万亩。
二、继续推进节能减排
   ***总shu记指出,“要以高度负责态度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抓紧研发和推广低碳技术,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随着各国经济发展,温室气体排放还会增加,地表温度还会升高。因此, 各国必须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或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我国来说,直接关系到2030年碳达峰的进程。近年来,我国以绿色低碳为基本原则,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严格控制高能耗产业,积极发展低能耗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稳步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既保证了经济稳步增长,又实现了节能减排。具体说,主要措施是:一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1%;服务业比重增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4%, 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最大动能。由于经济结构优化,使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2020年比2012年降低24.4%,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2.7亿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8%,超额完成“十三五”下降18%的目标。二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现已形成以非石化能源为主增长,以煤、油、气为基础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截至2020年底,全国电力装机容量22亿千瓦,其中, 清洁能源装机占比43.4%,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火电装机占比相对下降。如今,我国水电、风电、光电均居世界首位。“十四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清洁能源投资力度,国家开发银行将设立总规模5000亿元专项贷款,重点支持风电、光电、水电、跨区域输变电、煤层气开采等项目。三是积极推进燃煤工业锅炉改造,采用新技术,不断提升化石能源清洁化。2019年全国供电标准

煤耗307克/千瓦时,与2009年的340克/千瓦时相比,下降33克/千瓦时。四是大 力推进生活方式低碳化,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建筑、太阳能照明;在公 共场所、机关、事业单位推广智能用电技术;在广大农村推广天然气替代植物 秸秆做饭和煤炭取暖,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三、继续推进水土保持
   ***总shu记指出:“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我国国土面积大,跨越多个气温带,由于受气候变化和滥垦、滥牧、滥采等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影响,导致植被被破坏,成为世界上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7.93%。我国遵循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不断加大整治力度。一是在西南石漠化地区实施封禁措施,修复草原,退耕还 林还草;北方防沙带,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是在长江、黄河中上游水土流 失严重的地区,植树造林、种草,恢复植被。三是在东北黑土区,大力推进侵 蚀沟(土地上的沟壑)治理,推广耕地轮休技术,加强土地保护。现在,我国 水土流失面积持续下降,2020年度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269.227万平方公里,与上世纪80年代监测最高值相比减少了97.76万平方公里。全国荒漠化和石漠化面积连续三个五年计划“双减少”,石漠化土地年均减少大约1980平方公里,提前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全球退化土地零增长目标。
四、继续推进物种保护
   ***总shu记指出:“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全球生态系统退化,物种灭绝速度加快,一些珍稀特有物种濒危。科学界证实,现在物种以每天1种的速度在消失,一个物种的消失, 常常还会导致另外1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生物多样性是维系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平衡,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一是在青藏高原、秦岭、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区域设立自然保护区1.18万个,有效保护了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和90%的植被类型。二是建立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变化趋势, 适时采取措施。三是统筹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实施长江十年禁渔等重要物种栖息地保护,修复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四是完善珍稀动植物保存繁育体系, 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行为。五是对外来物种加强监测预警。现在,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陆生脊椎动物2900多种,占全球种

类10%以上;有高等植物3.6万余种,居全球第三。我国许多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稳中有升,生存状况不断改善。四川保护区,野生大熊猫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增加到现在的1864只。我国将于今年10月,在昆明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战略,主题 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人类对未来的美好寄语。
五、继续推进污染防治
   ***总shu记指出:“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先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都是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到现在污染问题也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些国家累积排放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现在人均造成的污染仍远超其他国家。有些国家违反国际法,仍在往海洋倾倒污染物和废水,给全球生态系统造成很大威胁。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制定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规划, 加大了工作力度,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一是在大气治理方面,开展了蓝天保卫战,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努力消除重污染天气。2020年,全国受测控的337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0%,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二是在水治理方面,出台江河湖海污染防治政策措施,努力保障水质达标。2020年,全国地表水受测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83.4%,同比上升8.5个百分点;地级及以上城市饮用水达标率为94.5%,再创新高。三是在土壤治理方面,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 增加有机肥,防止土地退化。全国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四是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进一步显现。
六、继续推进国际合作
   ***总shu记指出:“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我国秉持建立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思想,主持正义,与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气候政策对话和交流机制,签署合作协议;在历次联合国主持召开的气候问题大会上,提出中国方案,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有力推动了《巴黎协定》的落实。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最不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我国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助力他们实现低碳转型。党的十八大以后,建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机制和“南南合作发展基金”,帮助进行清洁能源、防灾减灾、生态保护

等领域研究和治理。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严峻的、长期的,各国应遵循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努力落实《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和原则,勠力同心,勇于担当,就一定能够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各种矛盾,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钟寰平
(2021年8月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的会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这是中央对当前重点工作的最新部署。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行动,但是在“减碳”进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一些地方“减碳”雷声大、雨点小,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二是一些地方用力过猛,去煤电“一刀切”, 超出了当前的发展阶段,采取的行动不切实际;三是一些地方借碳达峰来攀高峰、冲高峰,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强烈。
   这些问题的出现,暴露出一些地方对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在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时出现了偏差,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直接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减碳”目标的实现,不在于口号喊得多响亮、造的声势多么轰轰烈烈, 而是要踏踏实实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但是,目前一些地方没有充分调查研究, 甚至在没有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没有协调好能源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情况下, 片面强调零碳方案或行动,或者不顾自身资源禀赋,就一哄而上实行能源替代, 看似力度很大,实际上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不仅会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而且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近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就发现,一些地方存在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的冲动,有“大上、快上、抢上、乱上”的势头。如果任由“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不但会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而且会导致碳排放增加速率快,碳排放会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达峰, 无疑会让后期碳中和承担更大的压力和代价。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 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的重塑,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必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全国一盘棋,处理好发展

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我们要重点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也就是先立后破,先把“减碳”的基础工作做好,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推进“减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责任,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科学把握工作节奏,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硬仗。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山西力量
就如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访省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政涛王龙飞
(2021年8月4日)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承载着能源转型的历史使命,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政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电网是排头兵。电网连接电力生产和消费,是重要的网络平台,是能源转型的中心环节。我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是对电力行业的一场战略性、全局性、革命性变革。
   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强调,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明确了“双碳”背景下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的方向。新型电力系统以新能源为供给主体,以确保能源电力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电力需求为首要目标,以坚强智能电网为枢纽平台,以源网荷储互动与多能互补为重要支撑,是传统电力系统的跨越升级。王政涛表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以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为引领,以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为方向,以能源互联网为平台,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六个推进”为抓手,助力省电力公司建设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
   推进清洁替代,促进电力生产源头减碳。王政涛告诉记者,新能源将在电源结构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煤电将从发电主体逐步演变为调节性和保障性电源。通过CCUS、综合能源生产单元等火电低碳转型新技术,逐步实现存量火电的近零碳排放。截至2021年6月,我省新能源装机达到3384.5万千瓦,同比增长34.8%,占总装机比重的31.2%。预计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装机将达到7800万千瓦,占比超过40%。预计到2030年,全省新能源装机将突破1亿千瓦,成为第一大电源。
   推进电能替代,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王政涛说,就是要构建以电力为中心的终端能源消费格局,深挖各领域电能替代潜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如,在交通领域,完善充电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助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 在建筑领域,大力推动电采暖和屋顶光伏,发挥山西新能源优势,积极配合建

设一批示范项目;在工农业领域,深挖工业生产窑炉、锅炉替代潜力,持续推进农业生产生活电气化,不断拓展电能替代广度深度。
   推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优化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在王政涛看来,电网结构将由以大电网为主,向大电网、微电网、局部直流电网融合发展转变,推进电网数字化、透明化,满足新能源优先就地消纳和全国优化配置需要。为此, 省电力公司将在太原等负荷中心示范构建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全面推动电网信息物理系统融合,由传统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升级。在芮城县等地区建设村级直流配电网试点,实现屋顶光伏的就地消纳,因地制宜发展微电网,积极建设虚拟电厂示范工程,支撑各类分布式资源接入电网。
   推进灵活性资源有序发展,提高系统调节能力。在电源侧,省电力公司将大力推广“新能源+储能”应用,培育“常规机组+储能”联合运行示范项目; 在电网侧,加快浑源、垣曲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支持大同利用煤电退役机组厂址建设新型锂电池储能项目、利用废弃矿井建设压缩空气储能试点工程;在用户侧,扩大可调节负荷资源库,聚合各类资源,积极参与需求响应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和现货市场。
   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提升能源互联网发展水平。省电力公司将制定并加快实施“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行动计划”,加强“大云物移智链”等新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协调控制技术,提高电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打造电网数字化平台,依托能源云等电网平台,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山西能源大数据中心,加大数据共享和价值挖掘,拓展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构建能源互联网生态圈。
   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构建新型电力市场体系。王政涛认为,要加快推动建设竞争充分、开放有序的省级电力市场,实现山西富余新能源发电量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完善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衔接机制,探索容量市场交易机制,开展绿色电力交易,大力推动绿色能源跨区输送。主动参与碳市场建设,持续推进市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电力市场和碳市场协同机制、碳价格与电价联动机制,激发全社会减排动力。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极具开创性、挑战性的系统工程。省电力公司将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在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勇当引领者、推动者和先行者,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山西力量。”王政涛说。

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
方磊
(2021年8月5日)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JeremyRifkin表示,“一个国家的活力取决于人民是否愿意牺牲部分收入和财富以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安全,从而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健康水平和福利。”这句话用以批判现今国际社会上碳中和进程呈现出的激进态势,显得恰如其分。如果一种经济发展是以不尊重人民社会生活幸福度、损害健康和生命权益的,那必将引发一定的社会震荡与矛盾。
   欧盟的承诺是,要在2030年完成自1990年基础上减排至少55%的目标。为实 现这个目标,欧盟各成员国不断在绿色发展上提速,但过于激进同样是欧盟面临的一大问题。
   虽然欧盟的碳减排目标提出较早,碳交易市场相对完善,但欧盟目前缺乏碳减排的统一政策或法规。决策者们往往杀鸡取卵,不考虑民众实际生活,对人民健康与利益不做考量,为了迎合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与指数,往往激进地去对煤炭发电厂一关了之,这不仅使发电厂与投资商的利益受到损害,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民众的抗议情绪,使得碳中和进程反而阻力重重,使决策者离预期越来越远。
   碳中和进程激进会引发两大后果。一是国际化争端。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荷兰与德国的争端:2018年,荷兰政府为遵守《巴黎协定》提出将要在2030 年前实现全国零煤炭的能源供给。为尽快完成此目标,荷兰政府自2018年起强制关停了大量煤电项目及设计煤炭发电的工厂,这样的做法引起利益相关方的强烈不满。2020年初,荷兰政府要求鹿特丹周边的Maasvlakte3煤电厂必须在2030年前关闭。Maasvlakte3由德国能源公司Uniper投资运营,2016年正式启动, 服役年限40年,然而荷兰政府强制要求它在2030年关闭也就意味着这座煤电厂的实际运行年限仅有15年,这无疑对Uniper的投资回报造成了影响。因此, Uniper根据《能源宪章》的条令起诉荷兰政府,并要求10亿欧元的赔偿。但事与愿违,荷兰政府驳回了Uniper的请求,并表态关闭前的十年过渡期已经是很好的补偿。近期德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商莱茵集团同样以违反《能源宪章》为由起诉了荷兰政府,因为荷兰政府同样强制要求荷兰境内于2015年完工的莱茵集团发电厂在2030年前关闭。

   第二个更值得警醒的后果来自于民生。碳中和的激进会极大干扰和影响民众的实际生活。《京都议定书》与《巴黎协定》的制定初衷本为团结世界各国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作出贡献,但随着近年来很多国家相继制定碳中和目标后, 碳减排在某种程度上演化为一种脱离客观现实的盲目攀比趋势,如果各国间的绿色合作进一步演化为绿色竞争,将对民众利益与整体碳中和目标造成负面影响,也离国际经济碳中和的初心越来越远。一个国家或地区碳中和进程的顺利与成果,不能只看减排数据,更要从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幸福度中寻求答案。政府应在碳减排行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正确的发展理念将对减排规划起到积极作用。
   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相关产业正在快速转型升级,而政策与法规也应跟上产业转型的脚步,特别是要在保护居民基本需求的情况下逐步发展绿色产业。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态势以及情况不尽相同,尽管碳中和是国际经济大势,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应该扎实稳健,以维护和尊重经济稳定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路径,切不可盲目与他国做国际“数据”竞争。

碳中和背景下国外银行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银行研究院 邵科、郑忱阳
(2021年8月7日)

   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全球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的进程。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和实现将带来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会决定经济主体中供给端和需求端的未来发展方向。碳中和或将成为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全球性标准,甚至是贸易和投资进入的门槛。
一、国外银行业的绿色转型进程分化明显
   从国外银行业低碳绿色发展情况来看,发达经济体银行业得益于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等优势,在监管制度、跨界合作、产品创新等方面的绿色转型进程相对领先,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相对滞后。比如,俄罗斯仅有部分大型商业银行开始逐渐探索低碳绿色的发展路线,大多数中小型商业银行绿色转型还没有提上日程。巴西虽在2021年4月提出2050年的碳中和目标,但巴西政府目前还没有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以及中期目标,政策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指引, 央行等监管机构也没有强制性的措施来规范金融机构的低碳绿色发展,银行业的绿色转型主要取决于普通消费者和投资人低碳意识的觉醒。
二、客户结构面临调整
   碳中和目标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当务之急、必由之路,银行业信贷业务面临深度调整。高碳产业和企业如果不转型或转型失败可能面临生存危机, 贷款银行的资产质量将遭受严峻挑战。这就决定了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产业会被逐步压缩规模甚至退出市场,银行业将大力支持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促进高碳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客户结构向绿色化、高端化迈进。绿色能源如光伏、风电、水电等将代替传统的高碳排放能源;绿色交通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充电桩等将成为趋势;以绿色技术研发为主的企业将更为受益,市场份额进一步集中,新能源建筑材料、装配式建筑、智能家居等绿色建筑行业的市场需求广阔。传统产业的龙头企业、发展潜力较大的绿色产业群、开发碳捕集等新兴技术的高端科技产业将成为银行业的重点客户群。
三、以优势产品拓展绿色金融市场
全球要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额资金,金融机构是主要的资金支持主体,绿

色金融市场的规模将持续扩大。美国、欧盟、日本大型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进度较快,但绿色金融市场潜力有限。国外银行将依托自身的绿色金融产品优势, 加快拓展全球绿色金融市场。欧洲碳交易业务发展较早且相对成熟,欧洲大型银行将逐渐参股搭建碳产品交易平台甚至直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包括提供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信贷、债券、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绿色资产证券化等,推出基于碳排放配额与核证减排量的远期、期权和期货合约等衍生品。比如,巴克莱银行首创标准化的场外交易核证减排期货合约。美国则推出了多种绿色零售产品,包括住房抵押贷款、商业建筑贷款、房屋净值贷款、汽车及运输贷款、信用卡及借记卡等,美国大型银行将加速零售业务的绿色化转型,以零售业务反哺对公业务。
四、加速推进绿色分类标准的区域趋同
   多元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组织体系正在形成,国际大型银行迅速响应,目前,花旗集团、汇丰控股和巴克莱银行3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同时加入了赤道原则、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负责任银行原则和净零银行业联盟等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组织。2019年6月,欧盟发布了《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 界定七大类经济行业和67项经济活动的技术标准,着力推进区域绿色分类标准化。2021年4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净零银行业联盟,助力各国按时实现碳中和目标。预计更多的国际银行将通过参与绿色金融国际组织的方式推动绿色分类标准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促进全球绿色资产的跨境流动。
五、投融资组合碳中和提上日程
   多数国际大型银行已提出投融资组合碳中和目标,与国家碳中和目标相一致。一方面,国际大型银行投融资组合净零排放的主动性增强,制定了详细的投融资组合碳中和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及时公布碳减排进度,并积极加入净零银行业联盟。另一方面,国际大型银行也面临投资者的压力。2021年4月, 汇丰、高盛、巴黎银行和其他24家银行面临大型投资者联盟(由35家管理11万亿美元资产的大型投资者组成)的压力,要求它们停止为碳密集型项目提供资金,并扩大绿色贷款规模。投资者表示,自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以来,全球最大的60家银行为化石燃料企业提供了3.8万亿美元的融资,且2020年的融资规模高于2016年。此举表明投资者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正从油气、煤炭等高碳排放企业转向低碳企业。
六、金融科技将助力绿色金融精细化发展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将大大提升业务的安全性和精准度。一方面,智能风控体系可以防范信贷风险和气候风险。在信贷风险方面,可以利用科技手段精准识别绿色项目,审查客户绿色信用,实时监测资金流向,将环保标准与信贷风险管理要求落实到客户调查、信贷审查、贷后管理等各环节。气候风险通常包括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可以通过金融科技建立和优化压力测试模型,测算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对银行业资产质量和客户资产配置的影响,进而建立风险导向的决策机制,如降低高碳资产占比、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等。另一方面,准确评估环境效益,对复杂碳金融衍生品进行定价。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手段能够帮助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对企业和项目进行分层分类,通过开发不同绿色项目的环境效益测算模型,实现环境效益测算的精准化和自动化。此外,在碳核算、碳金融产品等方面,金融科技也具有重要作用,如在碳排污权以及相关衍生品的登记、估值、定价方面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以***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东北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贾君
(2021年8月9日)

   中国梦包含绿色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发展成为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之一,美丽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展进程中,资源瓶颈、环境风险、生态安全是必须跨过的沟坎、必须破解的难题。以***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整体系统观来客观审视东北地区振兴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加快东北经济振兴,解决高质量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难题的根本性战略举措。
   一、从现实维度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推动污染源头治理、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重要路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特别是随着末端治理空间越来越小,环境质量提升的边际效应正在不断递减,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难度加大。从源头上治理,从根本上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才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的治本之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路径。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全球治理的重大战略举措。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5%为富碳化石能源,超过2/3的电力源自高碳的燃煤,工农业生产、交通建筑和居民生活约耗能50亿吨标煤、排放100 亿吨二氧化碳。应对气候变化事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 是参与全球治理和坚持多边主义的重要领域。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充分展示了积极参与国际治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的责任担当。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措施。推动实现碳中和可以倒逼产能提效降耗,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工业快速转型并减少碳排放,从长期看,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激励数字经济、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最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全球战略。据统计,全球碳排放75%左右来自能源,我国碳排放90%左右来自能源。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占总终端能源消费的2/3。伴随全球经济发展,能源产品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能源安全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尤其是当前能源国际贸易面临更多不确定性,能源层面的对外依赖正在成为各国未来发展的重要风险。碳中和战略可以推动我国能源安全战略从渠道端向源头端延伸,加快能源新旧动能转换,逐步降低对传统能源的外部进口依赖,从而在根本上确保我国能源独立及能源安全,并可以利用新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实现“弯道超车”,重塑全球能源标准和产业链,增强经济发展的确定性与稳定性。
二、从压力挑战看,东北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面临更大的困难压力
   国内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东北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面临重大现实挑战。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一是能源结构调整压力巨大,产业体系的绿色现代化进程需要加速;二是城镇化水平提升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将带来碳排放压力; 三是低碳技术创新水平亟待提升;四是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还任重道远;五是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完善的空间还很大。
   以黑龙江省为例,高纬度和冬季漫长严寒的特殊地理气候条件使能源消费结构仍以高碳为主。煤占能源消费结构的比例,全国平均水平是57%,而黑龙江 省达到67.94%。目前,黑龙江省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在国内处于中游水平,虽然排放总量不大,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后续面临较大的碳减排压力。加快东北经济转型振兴,经济发展的能源增长需求与减排降碳巨大压力同时存在。
   三、从实施路径看,以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从东北地区的发展实际出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应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加快从低成本要素投入、高生态环境代价的粗放发展模式向创新发展、 绿色发展的双轮驱动模式转变;二是加快从低效率、高排放、高耗能向高效、绿色、安全的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加快从环境的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过程防控转变,以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推动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转型、绿色发展。从

生态思维的视角找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就要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着重在三个方面精准发力。
   第一,深化源头治理,实行最严格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开展重点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加快推动实施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减污降碳行动,特别是要加快“三线一单”落地应用,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从源头上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通过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推动区域、行业和企业落实煤炭削减替代、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科学优化钢铁、煤炭、石化、火电、水泥等产业布局,以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倒逼工业绿色升级, 推动建设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二,突出精准治污,打破环境保护末端治理的传统单一模式。全面实施前端保护、过程严控、污染严惩的治理模式,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 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当前要巩固前一轮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更加突出精准治污,注重问题、时间、区位、对象、措施“五个精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尤其要深入开展水气土等重点领域污染防治行动。目前,黑龙江省正重点聚焦重污染天气治理,深入推进散煤污染治理“三重一改”,即“突出重点地区、重点时段、重点问题,推进散煤替代改造”,从源头上加速去煤,加快推动清洁取暖,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能源结构调整。
   第三,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水平。很多发 达国家及国内很多地区都在积极建立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东北地区应以此为契机,把低碳技术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节能、非化石能源发展以及碳捕集与封存提供强大技术支撑,争取在低碳技术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不断取得突破。目前,“等离激元二氧化碳合成清洁燃料”技术已在黑龙江省开展中试工作,捕集二氧化碳所生产出的清洁产品,可直接用作优质燃料和化工原料。这一技术工程一旦投入应用,将在探索工业二氧化碳直接利用路径上取得重大突破。同时,要大力培育和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国家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支持再生资源清洁化回收、规模化利用和产业化发展,助力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

先立后破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 郑后成
(2021年8月9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日前明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 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其中,“先立后破”意义深远, 既着眼长远,也要立足当下,需遵循能源转型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制度优势, 合理安排、有序推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一是“先立”系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 效率和推进终端电气化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举措,对碳减排贡献度超过70%,其核心在于加速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核心特征体现为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和开放互动,应推进新能源集中式和分散式发展,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开发; 推进新能源发电跨省跨区优化配置,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在发输配售用各环节系统性推进电力系统灵活性建设;推进数字化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推进发输配售用一体化建设;推进综合能源服务、虚拟电厂、灵活性响应、电动汽车及充电桩、分布式能源等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进一步还原电力商品属性。
   二是“先立”市场,完善我国碳市场建设。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在立法建 设和实务操作上均取得一定成效,逐步形成了全国和区域、一级和二级、现货和衍生品的多层次的碳交易市场体系。接下来将在碳配额分配机制、温室气体范围、市场覆盖行业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全球成熟碳市场看,碳交易是碳金融的基础,碳金融是碳交易的方向,两者都是推进绿色技术应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为充分发挥碳市场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作用,我国碳市场需要进一步推进碳市场金融属性建设,推进金融机构成为碳市场主体,推进碳期货、碳基金等碳金融创新产品示范,充分发挥碳金融在配额价格发现、降低碳市场风险、提高配额配置效率、推进绿色技术

发展中的作用,发挥电网平台作用,完善碳配额成本传导机制,形成全社会共担共建共享绿色发展的局面。
   三是“先立”技术,推进绿色技术示范应用。绿色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我国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相比化石能源竞争力仍不足。据测算,绿色溢价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仍将存在,电力行业在2030年左右实现绿色溢价转负,非电能源供应行业则需要更长时间。需要充分发挥碳金融、绿色金融等创新机制,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减污降碳技术等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降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度电成本,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在供热、制氢等领域创新应用,进一步提高风光灵活性与可靠性水平;进一步提高云大物移智链等数字技术在存量改造和增量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推进氢能、储能、特高压、碳捕集及利用等创新技术示范及推广;进一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示范,推进绿氢、绿氨应用示范;进一步推进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技术产品化、产业化应用节奏。
   四是“后破”传统化石能源,逐步打破煤电及化石能源主体地位。目前我 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超过80%,煤炭占比超过55%,化石能源仍在稳定可靠能源供给、保持实体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十四五” “十五五”期间我国各区域逐步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全国能源消费逐步进入“总量增加,增速下降”的减速增长阶段,但仍处于碳排放上行阶段。“十四五” “十五五”期间,我国电力供给端和需求侧负荷双向波动逐步加大,能源电力供应整体宽松,但局部地区季节性、阶段性偏紧趋势将越发凸显,电价波动也逐步成为常态。在储能、氢能等创新灵活性技术逐步具备竞争力的过程中,仍需煤电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保障区域季节性阶段性电力供需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煤电仍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一味地、一刀切地去煤化、去煤电化将对能源电力安全可靠稳定供应带来较大影响。

以六大系统举措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研究员 吴亚平
(2021年8月10日)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一项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生产消费结构调整,统筹节能和减排,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建议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大力推动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升级
   科学规划布局高耗能、高碳排放等重大项目,加强建设选址论证比选,调整优化高耗能、高碳排放等重点产业的空间布局,尽可能降低能源资源、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等大宗商品的物流运输半径,降低物流运输能耗,促进高耗能、高碳排放等重点产业空间节能降耗。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鼓励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支持引导传统产业节能和减排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大力支持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动产业生态化和产业园区生态化发展,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强度。
   优化交通运输业空间布局,科学规划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优化布局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调整优化集疏运体系,支持发展临空、临港和高铁经济区,从空间布局上促进交通运输业和区域节能减排。调整优化仓储物流园区布局,合理布局商贸网点,促进仓储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降成本、降能耗。
二、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调整
   煤炭消耗和能源生产结构以煤炭为主是导致我国碳排放总量大的直接原 因,改变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要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支持沿海潮汐能和西南水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提高非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比重。加强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和进口供应安全保障,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逐步降低煤电比例。

   有序推动高耗能、高排放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城乡居民生活用能煤改气、煤改电,降低煤炭资源直接消耗规模。促进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农、林、牧、渔业融合协同发展,因地制宜依托工业和民用建筑发展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研究开展零碳城市、零碳社区、零碳校园等试点示范工作,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开展“气化”城市、“光伏”城市、“光伏”农村等重大工程和行动,为绿色低碳发展探索新路劲、积累新经验。
三、大力促进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减碳
   实施以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加快对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建筑等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企业以及交通运输车辆设备和公共建筑实施节能和减碳技术改造。鼓励支持节能、节水、节材等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的应用,制定并动态调整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的强制性节能、节水、节材等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目录或强制性能耗水耗标准。逐步改善高耗能、高碳排放企业“产品出口国外、碳排放算在国内”的状况,研究通过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调节高耗能、高碳排放等企业的产品出口。大力促进工业和建筑等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推进餐饮外卖、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
   研究出台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提出项目相关节能、节材、节水、减排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从源头上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建设,提高能源电力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贯彻落实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要求,新增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不必新增行政审批事项, 更不应增加项目单位分担,建议将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与项目节能评估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相关前置审批事项融合为一项新的项目开工前置审批事项,或者将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直接融入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咨询评估制度中。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系统观念,加快研究制定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建筑等重点行业2030年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各地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要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2030年碳达峰路线图和行动计划,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四、积极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消费方式
深入开展绿色低碳生活创建行动,鼓励居民绿色出行,支持居民更多地采

取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扩大城市停车收费区域范围,在中心城区划定更多的“步行街”,进一步提高城市停车收费价格,促使城市居民更多地减少汽车出行; 倡导餐饮“光盘行动”,深入开展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大力推进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和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减少人们吃、住、行、游等各类消费活动的能源资源消耗强度。
建立健全生活消费相关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收费机制,适度提高居民生活用水、用电、供气、供暖和垃圾处理等价格/收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快递、餐饮外卖、超市食品袋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35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