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讲话材料合集精选30篇20.9.29(全文180340字)

领导讲话合集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的文章合集。范锐平的文章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值得学习体会。
  一是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平体现在“三气三足”。他的文章“底气”十足。他从最基层的乡镇干部干起,历任镇党委党委副书记、副县长、县级市市长等职务,对基层情况非常熟悉,文章“接地气”。他的文章“大气”十足。他先后担任湖北省发改委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市委书记等职务,既有经济理念,又有宏观视野,文章“高大上”。他的文章“正气”十足。他担任四川省委组织部长4年,形成了一丝不苟、严谨务实的文风,文章“严实细”。
  二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从他的文章来看,字里行间充分展现出了博学多识,国学底蕴和睿智成熟。但是,从他的学历来看,并没有特别显赫之处。重寻他奋斗的足迹,我们感受到非凡的付出、不懈的努力和成功的喜悦。他能够“逆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爱学习。他经常读书,也常推荐书,曾经向干部推荐了《干部是干出来的》《你在为谁工作》《梁湘传》《袁庚传》等书籍。为了推动干部读书学习,在任襄阳市委书记时,曾经主导举办“书香溢襄阳”全民阅读活动;在任四川省委组织部长时,连续举办6期干部人才递进培养培训班,在开班仪式上的6次讲话,也成为培训讲话的经典之作。
  三是视野开阔便于行。他爱好哲学,特别是对“人生有四种境界”有一定的专研和感悟,使他对事业、人生、价值有着积极向上、豁达乐观、宠辱不惊的理解和践行。通过学习哲学,他的站位和视野也产生明显变化,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文章风格。随着学习的深入,阅历的丰富,层次的提升,他文章展现出了站位高远、理念超前、词语前卫、辞章凝重等特点,战略性、系统性、辩证性的思维优势日益凸显。通过研读他的讲话文章,能够学习大理念、大气魄、大手笔、大语言。

目录
成都努力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4
优化空间布局 重塑经济地理 以产业功能区建设构建战略竞争优势 8
坚持谋赛与谋城相结合 高标准打造世界赛事名城 22
守初心担使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36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社会 40
成都,公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49
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57
公园城市 未来之城 60
坚持严管厚爱 激发担当作为 68
对标国际一流 全面改革创新 以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成都走向世界 76
加快建设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89
在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94
把握新时代机遇 弘扬企业家精神 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作出民营企业独特贡献 109
共育新经济 共强新动能 并肩担负助推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 124
共建陆海新通道 共享开放新机遇 携手打造面向“一带一路”国际门户枢纽 131
坚定政治方向 主动服务大局 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140
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155
高水平打造西部国际门户枢纽 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开放高地 160
学习新思想 践行新理念 开创新局面 175
用做实体现学习成效 181
学习新思想发展新经济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 186
在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11
坚持党建引领 强化共建共治 努力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232
坚持党的领导 深化改革创新 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245
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266
旗帜鲜明讲政治担当尽责勇作为奋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 293
坚持精准科学选人用人 308
走在前头作出表率以更高标准推进机关“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312
走在前头作出表率 以更高标准推进机关“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325

成都努力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范锐平
2020年02月01日
    
    新时代,成都担负着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国际门户枢纽和促进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重要使命。我们将坚定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找位置强担当作贡献,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主线,着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努力打造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切实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区域辐射力,更好肩负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使命。
    成都加快建设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加强重大功能平台跨区域统筹,努力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和赋能西部的科技中心,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创新极核和新经济成长高地。图为天府新区兴隆湖畔的科学城,已集聚一批功能性总部、国家级研究院所、国际化研究型大学和高成长性新兴企业。2018年春节前夕,***总书记到四川考察调研期间曾到天府新区视察。 白桦/摄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成渝地区统筹发展。***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渝地区作为西部经济腹地和战略后方,以全国1.9%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6.9%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国6.3%的经济总量,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有53.8%,比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近6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仅有6.5万元左右,分别为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的55%、40%左右,有巨大发展潜力和承载空间,是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和战略纵深所在。2018年以来,成渝地区统筹发展逐步走深走实。成都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共探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着力实现产业协作、创新协同、服务共享,真正唱好“双城记”。
    主动担当主干责任,推动“干支”联动协同发展。***总书记强调,要“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四川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要素分布和经济发展条件在不同区域差异性较大,是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四川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在四川区域发展史上首次将成都定位为“主干”。成都主动与全省20个市(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着力为全省开放合作搭台、产业转型赋能、创新改革聚势、生态建设助力,共建四川区域协同、共兴共荣新格局。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形成跨区域的产业生态圈。以开放大通道建设、优势资源互补开发、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重点,推动四川五大经济区协同发展,探索建立跨区域“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构建产业协同、市场共兴、功能共享、交通互联的“水涨船高”发展共同体,共同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主动推动成德眉资一体化发展,做大做强成都都市圈。***总书记指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过去,受龙泉山阻隔等因素影响,成渝地区发展的离心力大于向心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形成“拔河效应”,导致龙泉山东侧城市出现“中部塌陷”。成都为打通发展阻隔,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坚定推动成德眉资(成都、德阳、眉山、资阳)一体化,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推动天府新区、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天府空港新城等重大功能平台跨区域统筹,在成德眉资衔接地带分别打造四川先进制造业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德临港经济发展带,率先形成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推动成都平原铁路公交化运营,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成都都市圈,构建引领成渝地区统筹发展的新极核,变“拔河效应”为“抱团发展”。
    主动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市域空间差异化发展。***总书记强调,要“分类精准施策,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为破解“大城市病”,我们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逻辑起点,以千年立城的静气重塑城市空间格局,以公园城市理念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和“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功能布局,形成与资源禀赋、生态容量相匹配的城乡空间格局,塑造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公园城市形态,保持休闲之都、宜居之城的生活城市竞争优势。秉持“人城产”逻辑,以产业功能区建设重塑城市经济地理,构建专业化的经济组织方式和现代化的城市工作方式,规划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和14个产业生态圈,统筹推动人口规模、公共服务、主导产业协调布局,逐步构建覆盖全区域全人群、标准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把每一个产业功能区打造成一个高品质生活宜居社区,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优化空间布局 重塑经济地理 以产业功能区建设构建战略竞争优势
范锐平
2019年11月16日
    
    2017年7月成都市产业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规划建设产业功能区。两年来,成都先后召开了四次产业功能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持续深化认识、积极探索规律、制定制度规范,产业功能区建设总体保持了良好态势。第一次会议着眼高点定位系统谋划,提出了“核心在产业、关键在功能、支撑在园区、机制是保障”的总体思路,对产业功能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功能形态定位、要素空间集聚、体制机制创新作出系统部署。第二次会议着眼战略目标精准施策,鲜明提出以“人城产”逻辑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营造产业生态、创新生态、生活生态和政策生态。第三次会议着眼创新发展培育竞争优势,提出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转型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功能区建设的战略方向和实现路径。第四次会议着眼遵循规律科学作为,提出要切实解决认识局限和思维惯性,秉持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新型城市社区的理念,塑造未来城市新形态。
    两年来的产业功能区建设,是一个不断地探索规律、把握规律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提出概念策划到明晰理念内涵,到构筑实体形态,再到完善体制机制的推进过程。随着四次会议的渐次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从认识论到方法论思路愈加清晰,从战略谋划到战术推进局面已然打开,从理论探索到实践创新内涵日益丰富,各地各部门创造了很多值得总结借鉴推广的经验。一是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推进发展方式变革,城市战略优势逐渐凸显。二是坚持以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统筹规划建设和功能布局,宜业宜居品质优势逐渐凸显。三是坚持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集群集聚的发展优势逐渐凸显。四是坚持以集约高效理念集聚先进要素,产业生态优势逐渐凸显。五是坚持以创新突破理念转变工作组织方式,体制机制优势逐渐凸显。
    认识决定态度、理念影响路径。对照构建产业功能区的初心,这项改变城市发展格局的战略举措已经起势,但筑基、赋能、成势仍任重道远。要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强化责任、科学实施,真正为这项改变城市格局、构筑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调整作出更大贡献。
    鲜明“治本、转型、提质”导向,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
    近期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这是对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组织方式的重大调整,具有里程碑意义。随着城市扩容和人口增多,大城市共同面临资源要素约束和环境容量趋紧的双重压力,要实现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转变营城模式,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不断增强大城市经济和人口的承载能力。建设产业功能区是转变城市和经济工作方式的一次革命,是优化空间布局和重塑经济地理的重要抓手,是克服“大城市病”丛生和区域发展同质化的治本之策,是构筑区域发展比较优势和中心城市核心优势的战略支撑,要以对城市长远发展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主动担当、大胆探索、科学作为。
    要着眼“治本”,有效破解城市发展困境和社会发展难题。先发城市经验表明,只要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就业岗位必然增加、人口规模必然扩大。研究表明,城市设施规模对人口规模呈指数为0.85的亚线性关系,城市产出对城市规模呈指数为1.15的超线性关系,城市规模越大,单位人口对资源占用越低、产出越大,城市资源利用率越高。仅以线性思维寻求减量发展控制城市规模,既有违城市发展规律,也无益于“大城市病”的根治。要进一步遵循城市发展规律,转变营城模式和产业发展方式,通过建设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复合的产业功能区,实现小尺度空间的区域性产城融合,降低长距离交通出行比例,减少对城市公共资源占用,提升资源要素集约节约水平,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增强城市经济和人口的承载能力。
    要着眼“转型”,打造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空间载体。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成都产业园区发展历程,无论是以低成本、低门槛、高补贴集聚产业的工业集中区1.0版本,还是以优惠政策引导和产业补贴吸引技术密集型企业集聚为主的高新区2.0版本,都是以企业规模集中为导向的单一经济组织方式,普遍存在定位不清晰、功能不完善、职住不平衡、资源不集约的问题,割裂了“人城产”之间的关系,造成了生产与生活的失衡。必须彻底扭转产业园区的思维,以提高功能复合率和宜业宜居度为导向,向3.0版本的产业功能区转变,做强产业功能、补齐生活短板。一要以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感受。高度关注现代城市人文需求的多样性和消费偏好的差异性,注重从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布局生活性基础设施、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人的交流交往,加强良好人文生活和绿色生态环境的供给。二要以符合城市发展规律为导向,更加注重城市功能和形态。注重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复合,协同建设大尺度的“独立城市”和小尺度的“产业社区”,推动人口与传统产业由内而外疏解,促进中心城区加快发展新经济新产业,促进近郊市县加快发展城市经济,促进人口分布与产业分布高度契合。三要以符合产业发展规律为导向,更加注重产业生态和环境。更加注重产业细分领域的研究,以产业基础能力为牵引,促进生产要素的供给、产业链条的配套、人力资源的协同集成集聚,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优势。四要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为导向,更加注重发展方向和路径。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公园城市为战略方向,优化产业布局、功能配套和项目选择,持续推动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把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的营城理念转化为全社会共识,充分调动社会主体、市场主体参与功能区建设的积极性。
    要着眼“提质”,持续增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优势。瞄准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将功能区建设成为“人城境业”和谐统一公园城市的集中承载地和展示区。要着力将产业功能区建设成为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社区。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决非人口集聚的决定性因素,关键要有先进的营城理念。要学习借鉴先发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以组群式理念策划功能区发展方向,注重从全市产业体系建设和功能区布局找准发展方向,根据就业人口的生活习惯和消费偏好规划引进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消费形态,以差异化为优势吸引目标企业和就业人口,加快构建15分钟公服圈。要着力将产业功能区建设成为特色产业优势区。着眼建设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产业体系,强化要素、品牌、体制和技术创新等资源集聚,进一步精准产业功能区的定位和方向,聚焦最具比较优势的细分领域,前瞻培育新的产业形态,尽快形成“专精特新”的细分领域规模效应,扩大产业高端优势和领军优势,提升细分产业的显示度,增强市场的号召力。要着力将产业功能区建设成为先进要素集聚区。加快推进发展动力由投资驱动转型为能力驱动,实现由以招商引资为重点获取要素资源的发展方式向以集聚各种要素形成综合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方式转变,把工作重点放在引导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先进要素和生产配套、应用场景、营商环境聚焦协作上来,按各自产业方向精准招引科研平台、核心零部件、核心软件、关键材料、关键检测设备投资企业和运营企业,以完善的协作配套能力和要素标准获取便利性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中。要将产业功能区建设成为体制改革先行区。立足营商环境更优、体制机制更活、市场化程度更高,大胆突破积极创新,加快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商业化逻辑的工作推进机制、管理运营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企业扶持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功能区制度性交易成本、生产运营成本的比较优势。
    鲜明“建链、强链、补链”导向,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指出,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产业功能区建设要紧紧围绕构建“5+5+1”产业体系,深化对产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认识,充分发挥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开放政策带动作用,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个专班,持续推动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技术创新链的整体成势。
    要着眼区域协作建强产业链。要有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对66个产业功能区的定位进行再评估,进一步精准方向、突出主业、规范名称。按照管行业必须抓产业的思路,由经济职能部门牵头,指导功能区深耕产业细分领域,确定区域协作分工体系和经济利益链接机制,全面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增强产业链的整体效益。要聚焦主导产业构建产业链。按照市域构建产业生态圈、区(市)县聚焦产业细分领域的思路,动态修编完善“两图一表”,以生态圈为目标推动相关功能区在一张产业蓝图上形成链条协作关系。产业龙头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协作配套能力、应用市场容量是产业全生命周期的四个关键环节,各产业部门要增强产业领悟能力,紧抓四个关键环节构筑产业竞争优势,紧盯未来高成长型行业,强化领军企业跟踪研究,争取在新一轮产业分工调整中赢得先机。要鼓励跨行业、跨领域营造应用场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在衍生领域培育构建新的产业链条。要聚焦优势企业做强产业链。要以生态圈为单元,整合功能区资源协同招商,以资源和产业配套能力强的赋能型企业为目标,充分发挥庞大的应用市场优势,大力招引处于产业链头部的优势企业。要着力改变部分功能区过度依赖单一龙头企业的局面,提升功能区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要聚焦薄弱环节补齐产业链。要加强产业协同配套研究,紧盯主导产业缺失环节,把编制补链招商指引目录作为重点,通过做强配套企业提升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技术、基础软件等产业基础能力。要搭建企业对接平台,善于借势具有强大上游产品消化能力和上游行业带动能力的企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互发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综合成本。要支持本地企业围绕龙头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业的本地配套率。
    要着眼全球体系优化供应链。把发展开放型经济放在未来工作的优先位置,以全球思维谋划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加快推进国家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加大航空货运能力和铁路陆海联运能力建设,大力培育国际化供应链平台企业和国际化中介服务企业,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运用市场的能力,通过提升开放发展水平实现赶超发展。要打通物流通道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借势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天府国际机场等重大通道能力建设,大力发展“腹舱+全货机”航线业务,构建空铁公多式联运体系,加快国际货运枢纽城市航运布局,提升东南亚、中东、北非等新兴市场的覆盖能力,抢先发力新兴经济体区域市场。要支持有条件的功能区建设专营铁路,构建综合物流网络体系。要集聚链主企业汇聚全球流量。大力引进占据全球供应链优势地位的链主企业和总部企业,鼓励在成都设立研发、运营、配送、结算中心等供应链节点机构,增强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流量资源的组织和配置能力,带动上下游协作企业入驻,打造以我为主的国际化供应链条。要优化供应链服务提升供应效率。立足产业配套有侧重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供应链+”在制造、商贸、物流、金融等领域示范应用,为功能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采购、生产、物流、分销和报关报检一体化供应链服务。
    要着眼比较优势提升价值链。要强化研发创新赋能价值链。深化“双进入活动”,加强人才招引、人才服务、技术转化、平台植入和协同推进,力争在两到三年内实现全国高等院校和重点院所全覆盖。要引导校院企地在产业功能区布置大科学装置、创新平台、研发机构,增强产业价值链上游控制能力。要完善校院企地协作激励机制,支持企业通过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设技术转化基金等方式提高技术转化本地落户率,鼓励科研仪器、科学数据开放共享。要大力转型升级融入高端价值链。大力实施“冠军企业培育工程”,支持新经济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成长为行业的领军企业。认真研究和完善招投标规则,出台支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市场化应用专项政策。要降低企业成本不断提升价值链。加快研究鼓励支持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商务、口岸、投促、博览等部门要联手搭建服务带动中小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平台,帮助企业获取全球资源、运用全球市场。要鼓励产业政策向优势企业和优秀企业倾斜,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帮助企业扩大利润空间。要紧紧围绕产业链搭建零部件、关键技术、中间产品供需交易平台,帮助企业打通经销渠道拓展市场,降低企业生产性交易成本。
    鲜明“集聚、集成、集约”导向,创新构建城市核心竞争优势
    产业竞争力的强弱与产业发展规模和要素集成密度紧密相关,各功能区、各行业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产业功能区建设18个专项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生产要素高度集聚、配套功能高质集成、优质资源高效集约,整体提升产业功能区的能级。
    要着力增强要素集聚能力。要深化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产业用地规模和新增产业项目土地供应“双锁定”,构建以功能区为载体的年度计划指标分配机制,确保重大项目及时精准供地。加快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产业功能区倾斜,根据主导产业差异化需求调整供地结构,提高供地精准性。要解放思想,在产业功能区全面推广新型产业用地(M0)制度,实行点状供地、混合供地、租赁供地、分段供地,增强土地管理供应的灵活性,鼓励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调整行政区划,为重点开发区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要持续加强资本要素多元供给。以产业功能区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申报专项债券,鼓励市属企业参与功能区建设。要围绕“5+5+1”设立产业基金,鼓励成立功能区主导产业子基金,撬动社会资本重点投向产业功能区。全面推广片区综合开发模式,通盘考虑项目投资回报与企业投入产出,用好用活各类经营性资源。要持续加强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按产业生态圈制定专项人才计划,加快实施“城市猎头”行动计划,编制紧缺急需人才目录,动态发布岗位需求清单,推动人才精准配置。探索“申报+配额”人才认定双轨制,逐步向有条件的功能区下放专业技术人才评审权,建立以创新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要着力加快功能集成复合。以独立成市、组群发展理念全面提升产业功能区策划能力和设计水平。要完善生产服务功能配套。前瞻研判功能区主导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编制生产配套清单明确“配什么”的问题,出台功能区建设导则解决“配多少”和“怎么配”的问题。要精准生活服务功能配套。精准测算各功能区中长期经济、人口规模和结构,适度超前谋划,衔接全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和规划布局,加快明确各功能区公共服务建设计划和清单,根据功能区人口结构和偏好,科学布局便利性生活配套和品质化生活配套。要强化物流能力功能配套。科学预估各功能区未来的物流需求,预留新型交通通道,优化调整高快速路和对外物流大通道设计,提高功能区内部交通的便利性和体验感。要适应专业化物流需要,加强专业化生产性物流企业的引入和设施建设,提高专业功能对目标企业支撑力。
    要着力实施资源集约利用。要全面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构建全市统一的指导性指标,细化明确容积率、亩产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强度等土地出让条件,分区域、分性质、分行业确定投资准入门槛。要加快盘活低效闲置资源。推进土地资源存量盘活与新增指标“增量挂钩”奖惩机制,鼓励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全面清查区域内闲置国有资产,盘活各类资源。要逐步疏解非核心功能。加快构建资源利用绩效评价体系,发布功能区非主导产业负面清单,加大非主导产业企业转移疏解力度。
    鲜明“专业、精准、效率”的导向,持续推进管理营运体制机制创新突破
    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的动力之本、活力之源。要始终聚焦企业和市场需求,以功能区为重点全面下放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全面实现办事不出功能区。要全面清理规范市级以下设立的各类园区,整体纳入新设立的产业功能区,不再保留机构和牌子。今年底前所有功能区都要实行实体运作,确定鲜明标识、开发边界、主导产业、专业团队、营运主体、政策体系,达不到要求的全市统筹进行调整,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增设新的产业功能区。
    要构建更加专业的管理体制。要创新专业化运营。优化“管委会+专业化运营企业”体制和“五位一体”管理体系,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营的专业化共建模式,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城市园区运营商,鼓励产业功能区平台企业寻求国际国内合作伙伴,提升在品牌营销、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商务服务方面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要实施专业化管理。以产业功能区为基本单位加快编制撤乡并镇方案,功能区管委会主责产业发展,街道社区主责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区(市)县部门负责综合执法。坚持专业化运营,按实体派出机构、议事协调机构、专业公司、法定机构等模式分类设置管委会,以覆盖产业发展全周期需求为目标由产业功能区管委会自主设置管委会职能部门。要建强专业化团队。从事业需要出发,以事择人,选优配强功能区班子,大幅提升班子成员专业化背景比例。全面推行功能区员额管理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岗位聘任,打破身份年龄资历限制“天花板”。下放薪酬管理权限,建立由固定薪酬、岗位薪酬、浮动薪酬等组成的差异化薪酬待遇体系。要加强专业化协作。推动功能区共建产业对接协作平台、产业创新合作平台、产业招商联盟,构建跨区域产业合作机制,加大对行业协会赋能力度,鼓励国际知名协会设立分支机构,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商协会发展,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行业自律等方面助力功能区建设。
    要着力构建更加精准的政策体系。要突出精准聚焦。系统研究功能协同和产业政策,从全局出发在市场布局、重大项目、企业培育、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差异化引导力度。精准化解“堵点”“痛点”,对体制性、系统性问题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彻底解决。要突出便捷可及。全面清理不符合发展趋势的政策措施,对政策实施情况、实施效果开展定期专业化评估反馈,突出政策获得感,及时纠偏正向。要突出集成协同。各部门制定政策要加强沟通协调,针对功能区企业量身定制“政策服务综合包”,形成政策合力,提高政策协同性。
    要着力构建更加高效的运行机制。要聚焦服务增效。逐一制定产业功能区管理机构职责任务清单、赋权清单,下沉政务服务和执法监管力量,实现“办事不出功能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设立服务管家、代办专员,针对企业发展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需求,安排专人帮助企业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要推动督导提效。完善17个产业生态圈市级领导小组,强化联系市领导全面统筹协调责任,统筹规划审查、政策整合、项目建设、重大问题协调,制定权责清单提高决策效率。区(市)县党政一把手既要挂帅又要出征,从产业选择、项目招引到平台建设,各个环节都要亲自上手、亲自参与、亲自落实。要强化考核问效。加快建设功能区基础信息数据库,为决策提供可量化、可考核的数据支撑。建立差异化考核机制,实施市县两级主管部门和功能区双向考核,突出功能区对市级部门的反向考核。要强化考核激励,对考核优秀的功能区给予土地、资金等要素奖励,优先从功能区建设一线发现培养和选任提拔干部,鼓励更多的优秀干部在产业功能区主战场建功立业。
    产业功能区建设是一项开创性事业,总体上认识日益深化、效果日益凸显。希望大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刻领会***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对城市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高度重视和扎实推动产业功能区建设,为成都长远发展、跨越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谋赛与谋城相结合 高标准打造世界赛事名城
——在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暨“三大赛事”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范锐平
2019年8月22日
    
    成都召开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暨“三大赛事”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坚定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决心信心,并就做好“大运会、世乒赛、世运会”三大赛事组织筹办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
    第一个问题:为何承办国际赛事?
    当前,全球城市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城市网络的节点城市纷纷依托独特的功能优势建立流量规模优势,争相成为全球资源要素配置的控制枢纽。国际重大赛事以其精彩绝伦的观赛体验、享誉四海的巨大影响和跨界联动的综合效益,为城市发展带来了能级提升的强劲势能和经济转型的澎湃动能,成为城市提升全球竞争力的突破口、维系全球影响力的保鲜剂。
    成都是一座肩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时代使命、胸怀冲刺世界先进城市壮志雄心的新兴城市。承办国际重大赛事既是打造国际赛事名城的应有之义,更有助于成都在世界城市舞台上充分展示国际化的城市形象,以赛事功能链接全球高端要素资源、抢占世界城市网络关键节点,加快跻身世界先进城市行列。具体来讲,承办国际赛事源于成都城市发展的“四个迫切需要”。
    承办国际赛事,是发展赛事经济的迫切需要。赛事经济作为一种流量经济,将赛事的活力深度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以赛事流量撬动投资消费增量,变高水平赛事的影响力为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为城市在消费升级大背景下培育发展新动能、厚植竞争新优势提供了全新的战略路径。成都市民对体育赛事有着骨子里的热爱,金牌球市曾经声名远播。2017年以来,成都先后承办了53项高水平国际体育赛事,打造了成都马拉松赛、“一带一路”系列赛、“熊猫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等一批自主IP赛事,仅体育竞赛表演活动收入就达5.64亿元,已逐渐迈入赛事经济发展快车道。但对标先进城市,成都赛事经济发展还存在经营理念滞后、娱乐体验不足、流量导入不够等问题,整体发展从量的提升到质的飞跃仍有一个相当长奋进过程。
    成都承办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就是要发挥重大赛事的引爆效应,在全社会引领形成运动休闲的新理念新风尚,为赛事经济厚植更加强壮的发展根基;就是要发挥重大赛事的集聚效应,推动参赛观赛流与旅游观光流交织叠加,为赛事经济提供更加充沛的流量导入;就是要发挥重大赛事的乘数效应,促进赛事消费链、城市投资链和产业发展链全方位融合、一体化联动,为赛事经济提供更加广阔的延展空间。要以承办重大赛事为契机,坚持以体为媒、以赛兴业,用运动的活力激荡赛事经济新蓝海,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承办国际赛事,是发展体育产业的迫切需要。体育产业,将运动之美从紧张的赛场传向热络的生活,既是一项创造有效供给的朝阳产业,也是一项生产健康快乐的幸福产业,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成都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等为主要带动力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日渐成熟,产业规模达632.2亿元,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从总量上看,成都体育产业增加值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从结构上看,最具基础性的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和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产业增加值合计仅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19.1%。
    国际重大体育赛事是成都撬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杠杆。承办国际赛事,有利于通过高水平的竞技示范,滋养运动休闲文化、激发体育消费热情,推动山地户外、水上运动等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产业化发展;有利于通过高水平的组织筹办,完善体育配套设施、培养专业服务人才,加快提升体育专业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有利于通过高水平的实践应用,拓展体育产业外延、引领行业发展风口,催生体育与科技服务、生命健康等新经济业态的深度融合发展。要以承办重大赛事为契机,构建以竞赛表演和休闲运动为引领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与世界赛事名城定位相匹配的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
    承办国际赛事,是养成健康生活的迫切需要。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走向国际走向现代的基础条件,市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追求必须以健康体魄为基础。成都是人尽皆知的天府之国、休闲之都,川菜火锅的麻辣鲜香、茶馆品茗的轻松惬意,使很多市民习惯于悠哉游哉的“佛系”生活,既管不住嘴、也迈不开腿,对健康知识知晓率偏低,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慢性病日益突出。
    运动是美好生活的长情守候,体育是健康体魄的最好陪伴。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以独特体育文化滋养天府文化、浸润市民生活,必将以激情的呐喊唤醒城市沉睡的运动基因,帮助更多市民主动调适茶馆文化的清闲生活,深度体验绿道文化的悦动时尚,在运动中张扬生活个性、提高生活品质;必将以体育的活力拉伸城市潜在的发展张力,帮助更多市民打破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的陈旧意识,树立自我超越、勇争一流的拼搏精神,用永不言败的奋斗身姿体验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魅力。要以承办重大赛事为契机,大力实施健康文明生活养成行动,营造健康运动场景、推广健康休闲方式,让城市在熊熊燃烧的卡路里中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承办国际赛事,是提升国际化城市形象的迫切需要。城市形象作为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文化凝炼,是城市独特的表达语言和重要的传播名片。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以体育为媒架起国际交流合作的桥梁,在扩大城市国际影响、展示城市良好形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GaWC世界城市评价体系中,承办国际重大体育赛事是全球城市的重要评价标准。当前,成都已跃升至全球城市Beta+级、排名全球第71位,但除了传统的川菜火锅熊猫之外,尚缺乏高能级的品牌化活动标识。
    成都承办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就是要借助国际赛事吸引全球注意力的大聚焦、激活现象级的大传播,向全球充分展示成都蜀风雅韵、大气秀丽的公园城市形象,深化世界对成都的形态认知;就是要借助国际赛事推动多元文化碰撞融合、多彩文化交流互鉴,向全球充分传递成都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开放城市形象,深化世界对成都的品质认知;就是要借助国际赛事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向全球充分传递成都充满自信、活力迸发的新兴城市形象,深化世界对成都的实力认知。要以承办重大赛事为契机,用鲜活生动的赛事语言讲好成都未来发展的时代故事,努力把赛事的国际影响力持续转化为城市的全球影响力。
    第二个问题:如何打造赛事名城?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冲刺世界城市,提出把“三城三都”作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时代表达。经过两年来的努力,成都成功举办世警会,拿到了大运会、世运会等国际赛事的举办权。今年世界著名体育市场情报服务商Sportcal发布的最新全球赛事影响力城市榜单中,成都由第89位大幅跃升至第28位。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就是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自信和底气。要以此为起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体育强国”目标,坚持世界眼光、国际视野,瞄准国际重大赛事,以赛为媒、连接世界,力争到2035年把成都建设成为体育场馆全国领先、体育赛事国际知名、体育产业高度发达、体育资源辐射全球、体育健身蔚然成风的世界赛事名城。
    全面实施体育场馆设施补短板工程。完备的体育设施是承办大型国际赛事的必备基础。目前,成都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无论是数量还是能级都落后于国内外先发城市。要按照“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空间布局,树立以有效运营引导规划建设的理念,加快推进“一城两公园多节点”重大赛事场馆体系建设,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布局合理、契合城市特质、满足赛事名城建设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体育场馆。要坚持国际标准、长远眼光,高标准规划建设天府奥体城、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合理布局完善中小型专业体育项目赛事场馆,推进区(市)县“一场一馆一池两中心”全覆盖,形成具备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国际顶级单项赛事承办能力的体育场馆设施体系。要围绕天府绿道建设、社区发展治理,推进大众体育运动设施建设,攻坚建设社区级综合运动场和健身馆,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构建“15分钟健身圈”,为广大市民就近提供健身运动设施。
    全面实施品牌赛事引进培育工程。国际品牌赛事,不仅能激发城市活力,更能提升城市世界影响力。近年来,成都在国际品牌赛事的申办和举办方面捷报频传,但缺少高知名度世界顶级单项赛事和综合性体育赛事。要抓紧策划重大高级别体育赛事,引进或承办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和国际顶级单项体育赛事,全方位提升办赛水平,为成都最终实现“奥运梦”奠定基础。要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合作,提档升级现有国际赛事,积极申办、引进一批在全球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世界顶级职业体育赛事。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不断丰富自主品牌赛事,提升“一带一路”“天府绿道”“熊猫杯”自主品牌赛事体系的价值和影响力。要加强成都专业赛事执行机构建设,坚持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方向,加紧制定成都市体育赛事运营企业重点招引目录和培育目录,把体育产业纳入全市重点产业扶持范围,推动国际体育组织、世界知名体育集团公司和国际体育学校的区域总部、研发基地、教育培训中心和训练基地落户成都,培育引进国内外知名、专业能力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体育赛事运营企业。
    全面实施职业体育繁荣振兴工程。作为现代体育市场化、商业化、职业化的产物,职业体育发展水平是衡量一座城市体育发展水平和国际体育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我国体育职业化开启于成都,首届中国足球甲***联赛在成都体育中心开幕,“雄起”之声响彻大江南北。从那之后,成都职业体育发展“不进则退”,呈现出职业球队少、俱乐部影响力弱、竞技水平不高等问题。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离不开职业体育的蓬勃发展,根本靠高水平职业俱乐部的支撑。必须加强职业体育俱乐部建设,加快足球冲超进程,支持社会资本创办职业运动队,引进一批世界一流、全国领先的高水平职业俱乐部,久久为功培育一批本土“百年俱乐部”,加快形成城市品牌,重塑成都“金牌球市”形象,振兴职业体育雄风。
    全面实施休闲运动产业发展工程。休闲运动产业是契合城市特质、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朝阳产业。休闲运动产业是以休闲体育为载体、以参与体验为形式,向大众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新业态、新模式,已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作为休闲之都,出土的战国“嵌错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汉代“剑舞”画像砖、宋代“打马球”砖雕等文物充分反映出历史上体育就是成都闲适生活的一部分,发展休闲运动产业有丰厚的底蕴和现实的基础。当前,市民多样化体育需求日益增长,体育消费逐渐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消费转变,休闲运动成为一种全新的体育运动理念,休闲运动产业面临重大机遇。要以功能融合为路径、业态融合为核心,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构建以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为引领的休闲运动产业体系。要坚持市场导向,做大做强成都体育投资平台公司,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旅游运动产业生态圈和功能区、体育健康特色小镇等建设,鼓励布局发展休闲运动产业,培育一批体育独角兽企业。要推动体育与科技、旅游、会展、康养、教育等融合发展,形成立体式休闲运动产业格局。要树立“轻体育”理念,拓展天府绿道健身消费新场景,打造一批以休闲服务为核心的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具有前沿、时尚和消费引领特征的户外运动项目发展,满足个性化、定制化、高端化体育消费需求。
    全面实施体育人才培养工程。体育的核心魅力在于竞技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关系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体育人才培养的战略重点。近年来,成都深入落实国家奥运战略,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青年体育后备人才。当前的问题是缺乏高水平高级别俱乐部,导致人才流失严重、高层次体育人才引进难等问题。要创新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五个一批”计划,大力引进培养一批场馆运营人才、一批赛事组织人才、一批竞技体育人才、一批体育营销人才和一批专业体育团队,发挥好体育名人的带动效应。要坚持体教结合,探索符合体育规律的校园内外青训体系,加强青少年体育训练工作,推进“一校一品”建设,建立一批具备特色体育项目的中小学校,发展壮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规模,让更多孩子从热爱走向职业,打造国家级体育人才教育和培养基地。要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抓起,深入研究世界体育发展新态势、时尚体育发展新方向,大力引进一批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体育项目进入中小学校,全方位推进与世界各国的中小学合作,引入一批特色体育科目和专业教练,带动全民健身生活化,让体育锻炼、体育健身、体育休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时尚。要坚持引育并重、以赛聚才,建立赛事运营人才信息库和交流平台,鼓励在蓉高校开设赛事运营专业联合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合作,大力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体育人才,以专业人才聚集助力赛事名城建设。
    第三个问题:怎样办好三大赛事?
    办好三大赛事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赋予成都的重大政治任务,是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的重大契机,是成都提高办赛能力的集中检验。要深度学习、深化研究、全面动员,高起点策划、高质量组织、高水平举办,确保把三大赛事办成具有国际标准、中国风格、天府特色的一流体育盛会,在世界舞台上充分展示新时代中国城市的新形象新风采。
    “办赛事就是办城市”,提升城市服务能力是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根本目的。要坚持把“谋赛”与“谋城”相结合,以更高的标准、更宽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更具创造性的举措,做好赛事筹备和城市建设工作,带动旧城有机更新和新城加快成型,让三大赛事成为提升城市能级的助推器。要加快促进体育场馆设施达到一流水平,按照“坚持国际一流、彰显地标特色、注重后续利用”的标准,高质量建设大运会开闭幕式主场馆,改造提升成都体育学院体育馆、双流体育中心、高新体育中心等29个比赛场馆、16个训练场馆、4个备用场馆,在成都大学内新建和改造面积达65万平方米的大运村,确保达到国际竞赛的品质要求。要加快促进城市重要节点通道景观形象达到世界旅游目的地水平,以东安湖、凤凰山、大运村为三个节点,以“三重五片区”为重点,实施景观全面改造,建设地标性建筑,扎实开展交通道路提升、建筑品质提升、环境景观提升、重要节点提升等4大类18项城市形象提升行动,打造国际化赛事形象景观,彰显世界旅游名城特色魅力。要加快促进国际枢纽链接能力达到世界先进城市水平,高质量建设三大赛事交通路网系统,加快推进东西城市轴线、天府国际机场高速和轨道交通18号线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连接进出口门户、赛事场馆、旅游目的地、商业消费中心的快捷便利交通服务系统,进一步加大国际航空枢纽通达能力建设力度,确保五大洲主要航空枢纽城市天天有航班,为参赛观赛提供便利。
    出色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项成功赛事的关键。当前,距2021年大运会开幕已不到两年时间,当务之急是要高起点策划、高质量组织、高水平筹办,确保大运会成功圆满举办,为三大赛事谋好局、开好头、起好步。要开展赛事的战略研究,按照“国际标准、中国风格、天府特色”的总体要求,结合城市发展战略需要,对高端赛事引进、本土赛事培育、体育产业发展、运动文化引导等进行系统研究,制定符合成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赛事申办、举办战略规划,为常态化承办体育赛事打下坚实基础。要以国际视野提前组织三大赛事开幕式闭幕式的策划研究,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开闭幕式节目方案和创意理念,精心策划大运会倒计时100天、火炬传递、国际大体联欢迎晚会等重要活动,精心设计全球高校校长论坛、大运村文化艺术周等国际交流活动,充分彰显城市特质、传播天府文化、展示成都形象。要开展赛事组织工作研究,广泛借鉴那不勒斯、深圳等城市举办大运会的赛事组织工作经验,组建专业化团队,发挥组委会执行机构作用,完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机制,密切与国家部委、相关国际体育组织对接,强化各部门各单位协作配合,提高赛事的组织统筹能力,确保赛事组织高效、协调有力、专业有序。
发展赛事经济对推动消费升级、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谋赛”与“兴业”相结合,延展创新赛事经济,促进城市消费,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体育产业生态圈,推动成都体育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78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