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大决策部署执行力为什么强(全文3618字)

我国重大决策部署执行力为什么强
目前,全面深化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各方面改革成效正在逐步显现。这有力证明了全面深化改革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科学合理,集中表明了全面深化改革一系列目标任务落实坚决高效,高度彰显了强有力的执行力。那么,我国重大决策部署执行力为什么强?理论上讲,政策执行的主体是政府,而政府是由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不同人员组成的集合体,因此政策执行是涉及多层级、多部门的多个人员实现政策目标的集体行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分工不同,要实现政策目标,必须加强协调,优化分工,使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行动相互协同,形成指向政策目标的合力。一般而言,组织中的协调有三大类型:自我协调、权威协调和任务协调,小型组织可以自我协调为主,但大型、超大型组织必须以权威协调和任务协调为主。实践证明,我国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坚持民主集中制,大力推进重大决策部署执行力建设,抓住协调这一关键“牛鼻子”,不断完善权威协调和任务协调,有效破解协调问题,形成了较为成熟定型的提高重大决策部署执行力的协调制度及其实施机制。  较为成熟定型的协调制度  目前较为成熟定型的协调制度主要是权威协调和任务协调。具体表现为,围绕重大决策部署,完善发展领导组织体系和目标任务体系。  完善发展领导组织体系,这是关于权威协调的制度建设。组织中的权威协调,即程序协调,规定了组织中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之间的权责配置和相互关系。组织目标的决定,最终定于组织的高层;组织目标的落实,最终落在组织的基层。高层与基层之间,由于管理幅度的限制,还有不只一层的组织中层。而且,高层、中层、基层各有部门化的横向分工。基层落实组织目标,面对高层、中层及其部门,如何避免多头领导、政出多门是一难题。理论上讲,组织目标的实现,横向分工是基础,纵向分工是保障。所谓纵向分工,即决策权的纵向配置。只有根据主客观条件,在给予基层合理自主权的基础上,通过决策权自下而上必要的相对集中,实现统一领导,才能使基层、中层、高层的行动相互协同,形成指向组织目标的合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的同时,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原因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级的领导机制,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在此基础上,为加强党中央对涉及全局的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决策和统筹协调职责,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决定将包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内的4个领导小组改为委员会,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相关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相应地,自上而下,各地也相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后改为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形成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党委(党组)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这是健全党对重大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力破解了多头分散、条块分割的问题,优化了党政分工、条块分工,维护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了各地各部门把行动统一到全面深化改革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完善发展目标任务体系,这是关于任务协调的制度建设。组织中的任务协调,即工作内容的协调,指在未来行动规划的时间段内,基于组织中不同层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48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