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助力脱贫,以涓涓细流汇聚磅礴力量(全文5566字)

民企助力脱贫,以涓涓细流汇聚磅礴力量
编者按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指出,我国近代著名企业家、教育家张謇“兴办了一系列实业、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总书记一直关心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并对企业家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提出了具体要求。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是企业家施展才华的舞台。只有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精准扶贫行动,发挥了独特优势,探索了有效的扶贫形式。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课题组赴贵州、湖北、山西、陕西等地进行实地调研,与贫困户、基层干部、企业家开展深度访谈,总结民营企业精准扶贫的效果与经验,分析面临的挑战与不足,并就“十四五”时期民营企业如何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提出对策建议。  2020年11月23日,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标志着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这一历史成就离不开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凝聚的磅礴力量。根据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等发起的“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发布的数据:五年间,12.71万个村庄受到帮扶,1500余万名贫困人口受益,企业累计投入帮扶金额超1000亿元……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投身脱贫攻坚战场,主动践行新时代企业社会责任,不断探索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扶贫长效机制,为构建大扶贫格局贡献智慧和力量。  1、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怎么扶?  在电商平台,一款产自贵州雷山县的“东方草木雷山红梅茶”60克包装的销售价格达到400多元,相当于每斤近4000元,这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茶农从来不敢想象的事情。  雷山县降水充足,土壤富含微量元素,拥有茶树生长的绝佳环境,但是当地茶叶加工企业的工艺落后,也没有知名茶叶品牌,一直以来生产的“大众茶”只能卖到70元至80元一斤。近年来,一些颇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投身到雷山县扶贫事业中,改变了当地的茶叶产业模式,也改善了以采茶为生的贫困村民的生活。  在扶贫实践中,产业扶贫已经成为最具活力的扶贫模式之一,“大众茶”提档升级为“品牌茶”正是民营企业参与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市场主体,在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方面有着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多方面优势。据课题组收集的“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数据显示,产业帮扶金额达915.92亿元,企业在每个村投入的产业帮扶金额平均在10万元以上,西部地区企业平均给每村投入的产业帮扶资金甚至达到了25.5万元。  与雷山县茶产业一样,许多贫困地区虽然有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但是要真正建设面向市场的产业体系,往往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准和资金投入。而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将技术、人才、理念带入贫困村,与贫困村的特色资源、劳动力优势深度捆绑,形成利益共同体,强化了当地贫困户发展共赢的内在驱动力,也有利于以可持续扶贫方式,实现内源性脱贫。  在各地的精准扶贫行动中,既有外来大型民营企业的身影,也有大量扎根当地的本土中小微企业。这些“在地化扶贫企业”在劳动力、原料和市场等方面与本地乡村保持了紧密的“血肉”联系。  “不是靠你们公司来发展,我们的土豆根本变不了钱”。湖北恩施市石灰窑村的农民长期种植土豆,但是缺乏市场渠道,以往优质富硒土豆只能用来喂猪。恩施农博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了解该土豆的价值,在红土乡的6个村打造了“石窑马尔科”土豆种植基地,2019年签约种植面积4500亩,带动1313户种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17户,每亩土豆增收三千元左右。曾经走不出山坳坳的农产品,正在开拓难以估量的广阔市场。  这些在地化中小微企业很多都是返乡的致富带头人创建的,他们利用熟悉本乡本土的优势,因企制宜、因地制宜制定了许多投入少、帮扶准、见效快的帮扶方案,在长期为村庄输送资源的同时,能够针对村庄的变化及时对方案做出调整,并在村庄脱贫之后持续发挥产业带动作用,真正起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  “二小子,这货来自乡下!”这是山西省岢岚县“二小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网红产品——“二小子醋泡黑豆”包装袋上的宣传语。有着浓厚家乡情结的焦小强,在互联网行业深耕了七年之后,趁着电商、直播的兴起,回乡帮助农民打开了当地种植的黑豆、红芸豆等农产品的销路。“每次收购黑豆,我们都是高于市场价的20%-50%,并签订长期收购协议。”经过包装、运营,如今公司的产品已在6个平台32家店铺上线,今年“双十一”前后共有4万多笔订单。  通过发挥互联网公司“平台经济”的规模效应,用超短链整合农产品供需,数字技术逐渐在“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鸿沟上架起桥梁,贫困户种植的“好货”再也不怕“巷子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转变观念,积极应对市场新变化,数字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这样的变化与乡村数字建设密不可分,民营企业则是这股浪潮的推动者之一。  据调研组了解,民营企业将先进技术带入贫困村,打造“网货”、培育“网军”,提升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能力。据“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共有1748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参与到精准扶贫中,累计帮扶贫困家庭3.54万户,帮扶贫困人口13.28万人次,帮扶金额超4亿元。与此同时,通过充分发挥电商企业、互联网企业的技术优势,为乡村社会治理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75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