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研讨发言、心得体会10篇(全文38350字)

三新

目 录
1.吴晓妹 龚晓莺:
“三新”背景下双循环发展格局构建的现实逻辑与实践路径 1
2.广州中远海运总会计师李剑:
把握“三新”要义推动企业转型高质量发展 11
3.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
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 14
4.安康市汉阴县委书记周永鑫:
加快追赶超越步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9
5.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张忠家:
全力践行“三新”要求推动湖北绿色崛起 21
6.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海江:
深刻把握“两个大局”与“三新”的逻辑关系 25
7.临汾市委政研室主任张建山:
深刻领会“三新”要义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31
8.泽州县委书记高喜全:
学党史践“三新”抓落实全力挺进全国百强 35
9.绥德县委书记李永奇:
以高质量发展为鲜明主题推动新时代追赶超越 38
10.中国工商银行机构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张月:
准确把握“三新”精神内涵提高商业银行客户服务水平 40

“三新”背景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现实逻辑与实践路径
吴晓妹龚晓莺
(2021年8月25日)

一、引 言
   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 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2021年第9期《求是》杂志发表了***总shu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文章,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2]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四个方面:一是集中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国际影响因素的研究。王修志等(2020)认为,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特别是国际分工合作在全球化中的变化,中国提出新发展格局。[3]陈文玲(2020) 提出,受新冠疫情冲击,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疫情失控、经济失速、政策失灵、民主失范和治理失效等问题,中国就此提出新发展格局。[4]赵英臣(2020) 认为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各国带来严重冲击,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重要原因。
[5]李金昌和余卫(2020)认为疫情冲击和国际贸易萎缩等复杂国内外环境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重要原因。[6]二是集中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内影响因素的研究。董志勇和李成明(2020)提出,因为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不确定性增加,我国才提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7]柳思维等(2020) 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综合考虑中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后所确定的中长期战略方针。[8]叶初升和李承璋(2021)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当代经济实践的客观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逻辑的必然。[9]葛扬和尹紫翔(2021)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10]三是集中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综合影响因素的研究。郭晴(2020)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际、国内发展变化提出了新发展格局的必然性与实现路径。[11]樊纲(2020)认为,

一方面,国际环境变化使得中国相关产业链存在断供风险,国际循环不畅,另一方面,为更好应对国内外形势结构性转变,我们要更多依靠国内循环,进而成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原因。[12]佟家栋等(2021)认为,新发展格局既是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衰退、全球经济大循环陷入相互牵扯式下滑威胁提出的战略构想,也是中国经济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经路径。
[13]四是集中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因素研究。赵蓉等(2020)主要论证了新发展格局与制造业升级之间的关系。[14]杨明等(2020)提出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双循环发展的战略基础,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内容。[15]江小涓和孟丽君(2021)侧重分析了双循环的决定因素、中国经验和国际趋势。[16]然而,以上相关研究往往忽略了中国提出新发展格局的价值导向、国际因素和自身诉求的统一, 这也进一步导致相关政策建议往往局限于某一方面,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别是“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17]。必须深刻学习领会***总shu记的讲话精神,从新发展格局的价值导向、国际因素和自身发展阶段的三位一体视角,探究构建重点发展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机制,这也是本文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所在。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时代内涵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赋予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的时代内涵。
(一)概念厘定
   所谓国内大循环,是指主要依靠增加人民收入、提升群众消费能力等方式来扩大内需,推动核心科技研发突破,并将其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完善传统发展方式和市场结构,生产出群众需要的物质文化产品并完成市场交换,有效维系生产、交换和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环节的循环运转。所谓国际双循环,是指在国内大循环有效运转的基础上,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逐渐消除对少数国家和地区的依赖性,依靠更为广泛的国际社会力量,发展以独立自主为原则的外向型经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循环进程中。所谓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是指在主要依靠国内力量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适度借助国际社会力量,

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形成互促共进的新发展格局。
   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双循环是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关系。中国经济主要依靠国内大循环,需要借助但不应过度依赖国际双循环,而国际双循环则建立在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上,国际双循环对国内大循环也产生相应影响,这种影响并不会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国内大循环。中国致力于构建重点发展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机制,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国内大循环,即当国际双循环出现问题或风险时,中国仍然能依靠国内力量实现经济发展,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这是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原因所在。
(二)经济一体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
   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经济一体化要求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不论是资本、技术、资源和人才等都必然通过全球的产业网络进行配置。当前,中国市场规模巨大,许多全球产品的最终消费在中国得以实现。同时,中国是全球工业体系最完善、最健全的国家之一,这意味着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很多中间产品都是通过中国成为最终产品。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我国不仅相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与贸易国,且成为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提高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18]中国的产业体系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化体系,中国已经成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并且,中国在经济一体化网络中的份额和地位逐步提升。[19]从世界层面的发展看,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是全球就经济发展的主基调,虽然逆全球化趋势在短时间内会形成冲击,但是经济一体化在全球资源配置的网络层级不断提升,很多国家所具备的全球资源配置的网络体系进一步强化了经济一体化配置资源的能力和辐射范围。这必然使得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因此,经济一体化是中国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国际分工演进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推动力
   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全球价值链是全球产业分工重要的三个阶段, 特别是当前全球价值链已经成为全球产业分工的主要形式,这也必然要求中国形成对应的新发展格局。这也是为什么说新发展格局不仅仅是国际发展环境所导致的重要原因,只有中国的新发展格局适应了全球分工的模式,才能更好地提升中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这种竞争地位的本质就是掌握全球价值链的控制权和主导权,形成核心竞争力。纵观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的历程可以发现,在产业间贸易阶段,中国开始推进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格局;在产业内贸易阶段,

中国已经形成了国内国外双循环的基本格局,并且以产业间的中间品为循环的载体;在全球价值链阶段,中国必然要形成以内循环为主体、双循环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更好地提升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四)新发展格局的时代意蕴
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旨在解决西方国家对中国提出的责难,消减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中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关键。无论是从国内实际还是基于国际形势来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有助于降低和减轻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性, 有助于为中国经济提供更有竞争力的新动力补给,有助于中国培育出新的发展引擎和经济增长点。其次,推动国际双循环是中国反制西方封锁制裁的关键。在目前形势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技术封锁和贸易限制日渐加剧, 给我国开放发展和对外贸易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基于此,必须推动中国经济更好地实现国际双循环,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和外交关系,反制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经济封锁和相关制裁。最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中国依靠自身力量、适度借助国际力量,促进中国和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要求。当今世界是彼此联系和密不可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以往相对孤立和隔海相望的陆地板块不可等量齐观, 无论是何种意识形态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都需要不断加强彼此的对话合作和互利共赢。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现实逻辑
   为了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一定要以内循环为主体,为什么要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促进,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新发展格局与其说是国家发展外围环境的
   突变或者国内发展的诉求,不如说是中国自身发展价值导向引领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简单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大转变的价值导向,从国内层面而言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国际层面而言是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而凸显中国发展优势。随着国内外发展境遇的变化,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优势呈现出不同模式,有改革开放初期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改革释放红利的优势,有人口红利的优势,有市

场规模巨大的优势等等。然而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以上很多优势的边际效益逐渐递减,特别是步入新时代以来,“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21]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导向。当然,仅仅基于这种价值导向不足以形成完整的新发展格局内涵,这必然要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进而形成完整、科学、系统的新发展格局。
(二)应对国际经济问题的中国方案
   将中国置于国际发展新格局的背景下,国际因素的影响成为中国新发展格局形成的重要外生因素。虽然和平和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乏力,全球经济的新引擎还未真正凸显,世界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进入动荡变革期。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各类发展因素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特征突出。再加之全球贸易条件恶化,全球资源、科技、市场等结构不平衡特征明显,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都面临不小的挑战。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中国在全球化发展中存在资源结构性短缺、科技实力相对欠缺、市场份额较大等特征,进一步加剧了原有发展格局面临的风险。
(三)适用当前发展现实的逻辑必然
   中国自加入WTO之后,已经逐步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格局。随着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凸显,中国逐步在各个领域掌握了相关产业的主导权,具备了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等,这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撑。由此,中国形成了对外依存度不断降低, 消费市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步增加的新局面。然而当前,中国的发展依然面临一系列挑战。例如,虽然中国整体外贸依存度不高,但是中国在某些关键领域相关产业的发展依然离不开发达国家的科技支撑。同时,重点领域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安全和稳定也面临重大的挑战。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和高质量发展的引领等等,都迫切需要通过新发展格局增强中国各个领域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主导力和安全性,这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需要,也是适用现实发展的逻辑必然。
   所以说,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2],既是尊重历史规律、中国深化发展的要求,也是顺应历史潮流和回应群众诉求的伟大行动。

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主要困境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难点,总体来讲,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创新能力不足直接制约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创新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3]可见创新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也在于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但是目前科技创新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链,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的依赖性还较强,未能走出一条“产供销” 一体化的道路;二是人民有效需求的供给还存在明显不足,这将直接制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诉求的实现;三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质量有待提升,才能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
(二)对外开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标任务中包含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内容,而推动形成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总shu记指出:“中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24]但是目前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这将直接制约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一是在营商环境方面还存在有待优化的空间,如相关顶层设计有待完善;二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贸交往要守住底线;三是要进一步拓宽对外经贸交往领域。
   (三)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良好的顶层设计是发展战略取得实效的关
   键,要想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必须加快相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但是目前这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制度根基有待进一步筑牢,如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相关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从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各项国际合作行动方案有待进一步转化落实;三是如何在防范和借鉴中处理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思考。

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实践路径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双循环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以自主创新为引领、优化发展动力,打造供需匹配的国内良性循环
   首先,必须推动核心科技的自主创新,打造供需一体化的良性循环。推动核心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是规避外向型经济风险的唯一出路,必须加快核心科技的研发速度,将成果积极投入现实应用,孵化相关高科技产业,生产出我国急需的科技产品。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攻关科研创新的体制机制, 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均已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及时地投入到其他相关产业中,进一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循环,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当今世界竞争的关键,依旧是科技和人才,只有不断培育中国发展的优势,吸引更多人才为本国服务,推动核心科技的创新,才能在目前的国际大变局中处于不败之地,这也是促进国内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要求。
   其次,必须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打造供需匹配的良性循环。不断促进人民增收,依靠消费有效扩大内需,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要求,是确保国内经济循环的内生路径和增强中国发展能力的题中之义。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有效扩大内需有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可以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增长, 还将消化积压的过剩产能,是对已有发展基础的巩固和已有发展优势的传承, 促使中国经济发展引擎得以更新换代,对中国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必须在此基础上,推动国内市场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匹配,促使中国经济社会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具体来讲,就是要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尤其是对市场空间巨大的农村地区应着重发力,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最后,必须持续优化经济发展动力,打造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强宏观调控、优化经济发展动力,是确保中国稳中求进的支撑条件,在不断扩大内需、强基固本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发展动力的优化升级至关重要。在目前全球经济都不景气的形势下,中国必须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优化经济发展动力为目标,不断转变传统经济发展的方式和结构,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支持。合理适度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竭力消减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壁垒,为进一步释放市场经济活力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创造前提。具体来讲,就是进一步提升科技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科技等新经济新业态,

尤其是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二)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对外开放质量,加强多边对话与合作
   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提升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方式,开启了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新征程,共同发展更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方向和人类历史的大势所趋。有效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
   首先,必须营造优质稳定的营商环境,创造有效参与国际循环的条件。营造优质稳定的营商环境,将极大程度促进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持续释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命活力,还能更好地吸引外国资本、技术和人才,为国内社会再生产提供更有利的发展条件,对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是促进国内生产消费实现良性循环的条件,也是国内生产经营良性发展的基础。具体来讲,就是要打造内外资一体化的营商环境。其次,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守住有效参与国际循环的底线。中国早期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为手段,助推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优化中国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新时代中国的开放发展,则是侧重发展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事业, 继承了中国早期对外开放的“独立自主”精髓,这也是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内在约束,我们不仅重视对经济模式的变革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更关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在有效参与国际双循环的进程中,中国不能实行“毫无底线”的对外开放,必须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理性和有节制的开放发展,确保中国经济不偏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尤其是在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贸交往中要实行对等开放,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捍卫好国家利益, 统筹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
   最后,必须健全多元化对外贸易体制,加强同更多国家地区的对话与合作。在风起云涌的全球形势下,建立健全多元化对外贸易体制,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多元化发展,摆脱在资本、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对少数国家和地区的依赖,是确保中国有效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前提。***总shu记指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要同舟共济、坚定信心,加强团结协作,共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25]如何有效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总shu记提出的“开放型世界经济”,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建立健全多元化对外贸易体制,更好地布局“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则是深化对外开放和促进对外贸易的制度保障。
(三)通过顶层设计筑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制度基础

   历经70余年的有效发展,中国已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石。但从长远来看,尤其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加紧对华制约的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
   首先,必须坚定不移地保持自力更生,夯实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基础。坚定不移地保持自力更生,是构建重点发展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机制的基本前提,也是强化国内发展力量的重要手段。要想自力更生落到实处,应通过精准的制度设计,营造有利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制度环境,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进程中,不能过度依赖外来资本、技术和人才,要真正依靠自身实现长远的发展,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并不断发挥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优势和统领性作用,积极践行完善新发展理念,巩固和增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让人民群众在国家进步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凝聚起更广泛和优质的主体力量, 为构建重点发展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机制奠定基础, 这就需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技术创新制度支撑体系,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发展环境。
   其次,深度参与国际合作,强化推动国际国内循环相互促进的实际行动。人类社会是一个无法分割、相互影响的整体,对话合作是国际社会加强共同治理、解决普遍难题的首要前提,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现实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从抽象角度看都是“发展”问题。我国应对“逆全球化”的战略选择需要包括两个要点:短期“稳”“保”结合,长期则要着力推进形成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26]深度参与国际合作,是中国构建重点发展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机制的前提,只有不断加强各国家和地区的通力协作, 放下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歧视和偏见,才能为世界共同发展提供保障。具体来讲, 应以切实的平台和国际合作倡议推进国际合作,建立有利于国际合作取得实效的制度体系,如依托“一带一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为平台,加强价值理念引领;深化国际组织间的合作;发挥国内涉外媒体的主渠道作用等。[27]
   最后,批判吸收国外先进发展经验,践行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目标。批判吸收是借助外力促进中国发展的关键路径,也是中国构建重点发展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机制的有力武器。中国必须坚持以自力更生为基础,主要依靠自身能力来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在构建和谐外交关系的前提下,强化同其他国家的互利互信,批判吸收、合理借鉴其他国家

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此外,还要倡导各国和地区秉持相互学习和彼此借鉴的心态,让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应用。这就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国际话语体系,在话语交往中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技术,摒弃腐朽思想。自力更生是中国深化开放的基石,批判吸收则是借助外力发展自身,以及构建重点发展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机制的关键之举。

把握“三新”要义 推动企业转型高质量发展
广州中远海运总会计师 李剑
(2021年6月18日)

   ***总shu记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笔者结合广州中远海运“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实施,谈谈自己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认识和体会。
一、系统认识新发展阶段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从党的一大到十九大,每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都从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出发,根据当时的形势任务,明确发展阶段和历史使命,每一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历史使命和工作重心。如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现在所提出的“新发展阶段”,“新”是关键,可谓是“前无古人”,与历史上的发展阶段既一脉相承,但也有明显区别。***总shu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和中国人民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奋斗和追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国民经济、科技实力、文化软实力、生态环境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放眼世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世界大变局中,中国持续快速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向前推进,成为世界格局演变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且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变局带来大挑战,也带来大机遇,国有企业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新问题,调整优化成长路径与模式。要处理好应对环境变化和自身强身健体的关系,立足企业改革发展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打下的基础,加强与市场经济的联系与互动,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朝着新的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全面理解新发展理念
 企业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总shu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 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 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笔者认为,第一,“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近年来推行的简政放权、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资本市场助力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等,都是落实“创新”理念的举措。第二,“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目前我们在区域发展、产业发展方面都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为此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及时调整政策,补短板强弱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促进高质量发展。第三,“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污染防治”被列入“三大攻坚战”,近年来我们从国家发展规划到区域发展重点,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大力发展、优先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第四,“开放发展” 解决内外联动的问题。从“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到改革开放再出发,从广交会到进博会等一系列行动,体现了中国开放的高度和深度,越是发展越要开放,开放也有效促进自身发展。第五,“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及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一系列行动和政策,就是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辩证看待新发展格局
   ***总shu记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在经济格局上, 我们首先要立足自身,充分利用强大的国内市场,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堵点,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解决“卡脖子”问题,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的大趋势下,我们要立足国内大循环,进一步敞开开放的大门,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共建共赢,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促进同各国互利共赢、

共同繁荣发展,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在政治格局上,我们要展现出大国胸怀和担当。特别是在2020年,中国率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这让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四个自信”,也让世界人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作为国有企业,我们也要胸怀“国之大者”,具备与大国文化相适应的素质和涵养,懂得尊重和包容,看待事物要温和理性,同时要力所能及地参与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做到既热爱祖国又尊重他国,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夜郎自大。
四、打造全新产业发展格局
   1987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立足广州中远海运发展实际,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明确的是企业目前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以广州中远海运为例,当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打基础强根本,要注重抓好人才储备、智库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等基础性工作,为下一步“上台阶、大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
   笔者认为,在打基础过程中,企业要坚持“创新、聚焦、坚持”的发展理念。一是坚持创新发展,在业务模式、发展格局、思路理念等方面大胆创新变革,摆脱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束缚,走出一条真正创新的路子。二是坚持聚焦主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也是一个取舍的过程。要坚持有破有立、有取有舍, 既要善于做加法,也要敢于做减法;既要正视零散多元的现状,也要找准突围方向,加大投入力度,集中精力和资源发展战略产业。存量产业要坚持“赋能主业”和“价值创造”原则,紧密围绕战略产业谋发展、创价值、显功能。三是坚持久久为功。面对企业改革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曲折和困难,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担当奉献,不骄不馁、持之以恒,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的境界和心态前赴后继地干出成绩,打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格局,以转型升级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鹿心社
(2021年5月3日)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确保我国经济行稳致远、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总shu记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全面阐释、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准确把握和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广西拥有“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肩负着***总shu记赋予的“三大定位”新使命(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有条件、有优势,也有责任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去年11月,***总shu记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
—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致辞,擘画了中国—东盟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去年中国与东盟已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又恰逢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 广西扩大以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合作迎来历史性机遇。国家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统筹推进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促进消费转型升级,构建强大国内市场, 广西作为诸多产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联结点和融入国际大循环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国家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有利于广西更好承接产业转移和吸引新兴产业布局,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抢抓用好新发展机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找准广西发展与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契合点、着力点,全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努力在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一、聚焦“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总shu记2017年4月视察广西时强调,广西发展的潜力在开放,后劲也

在开放,要立足“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释放“海” 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全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打造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我们牢记***总shu记嘱托,扎实推进“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持续打造面向东盟更好服务“一带一路” 的开放合作高地,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的增长极,坚决把***总shu记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新使命全面落实到位。突出抓好西部陆海新通道这一事关广西发展全局的牵引工程,以北部湾国际门户港为海陆交汇门户,着力推进扩能优服、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通道物流提升、通道产业融合发展四大行动,全面加强与新通道沿线国家和国内省市合作,努力建设连接中国与东盟时间最短、服务最好、价格最优的陆海新通道。坚定不移加快“东融”步伐,密切关注大湾区产业梯度转移新动向,完善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合作机制,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两湾联动”。奋力推动东博会升级发展,做深做实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中国—东盟信息港、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重大开放合作平台,努力在深化中国与东盟、RCEP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放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更大实效。高标准建设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着力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快外贸平台载体升级发展,积极培育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中国—东盟跨境物流体系建设,构建全球招商网络,打造“一站式”外商投资促进服务平台。
   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打造中马“两国双园”升级版,加快建设边境经济合作区,打造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一批深化双边经贸合作的重大项目。
   二、聚焦“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以产业振兴提升广西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总shu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加强需求侧管理,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通堵点,补齐短板,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循环畅通高效、产销协同并进。我们立足广西特色优势,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大力培植“工业树”、打造“产业林”,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加快建立完善全区产品营销体系,不断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

的适配性,努力为全国市场提供更加多样、更高品质的供给。深入实施工业强桂战略,开展工业振兴三年行动,推动产业链迈向中高端,着力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海洋装备、先进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制糖、机械、有色金属、冶金、建材、造纸和木材加工、茧丝绸等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 积极发展特色优势消费品制造业,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做大做强千亿元产业,打造先进装备制造、绿色新材料等万亿元产业集群。实施服务业提升工程, 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特色农业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按照前端抓科技支撑、中间抓生产组织、后端抓市场营销的理念,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以共建数字丝绸之路为引领,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实施产业“上云用数赋智”工程,推动一二三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扎实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数字交易平台,扩大面向国内市场的汽车、工程机械等工业产品和粮、糖、木材、水果、茶叶、木本油料、桑蚕等特色农林产品、鲜活海产品交易。深入实施质量强桂、品牌强桂战略, 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提升“桂字号”品牌竞争力。
三、聚焦“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深入推进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总shu记深刻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 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对标***总shu记的重要要求,我们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开展科技强桂行动,集中全区优势创新资源,吸引国内国际专业创新力量,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实施源头创新引领工程,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产业创新综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发展,推动自治区实验室建设,推进中国—东盟科技城建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布局建设双向离岸创新平台及“创新飞地”,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创新中心。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打好汽车、机械、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重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科技创新为产业赋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高标准打造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链,推进实施千企科技创新工程,加强共性技术

平台和中试基地等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动更多新产品新技术产业化。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聚焦优势产业开展补链强链延链专项行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全产业链提升工程,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科技政策与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有机衔接,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推行“揭榜制”, 建立健全科研成果与企业科技需求对接机制、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来桂转化支持机制、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能动性。弘扬科学精神,在全区营造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
四、聚焦“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着力扩投资促消费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要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广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筑牢投资“压舱石”,提升消费“主动力”,努力实现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为稳增长促发展提供更强支撑。坚持把产业投资特别是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31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