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恒心的名言警句,坚持恒心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近日与文友交流报刊、剪报收藏问题,谈到我半个世纪收藏的三个书橱三百多册、袋(文件袋)共约三至四千万字的剪报忍痛割爱的事,得到许多文友的关注、点赞和同情。尤其是兰石读书习字、沐沐芝道、铁骑雄风游神州诸位文友,在交流中不仅表示十分可惜之意,而且情深意切地安慰。岂不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诸文友之安慰,更添我割爱之“痛惜”。

我原有两个计划,一是退休后将自己的一万多册藏书分门别类,将每本书的书名、作者(编者)姓名、类别、岀版者、出版时间及版次、总字数、购书(赠书)摘要这些内容编成“文景园书目”出书。因我第一次分得的房子叫文景花园,我家正式定居于彼,藏书万余册的书房自号“文景园”,亦曾用过“文景园主”作笔名发表作品并印制专用稿纸。所以拟此书名。

此项计划曾在退休当年开始,购买了两个16G的U盘,先将藏书中的部分学术刊物,录入“文景园书目”作为第一部分内容。但后来女儿生孩子,老妻要往上海服侍女儿坐月子,若自己一人孤独留守,衣、食、住、行均有许多不便。常言道“秤不离砣,公不离婆”,只好与老妻同往上海,在上海办了居住证,大部分时间在上海。退休后的“黄金十年”一晃而过,此项计划至今未能完成。

另一项计划,是准备将自己半个世纪约三至四千万字的剪报,再选部分精华出来,编几卷“报刊阅读书目”。此项计划前期,曾经向一位电脑打印店好友李老板咨询过聘请电脑打字员有关事宜一一即月工资或日工资、日工作量、三金五金等有关问题,拟请电脑打字员帮助实行此项计划;亦曾与我几个学生讨论过,拟请他们业余时间“副业打字”、酌情给付报酬的事。

然而,“计划不如变化快”。随着女儿二儿出生,带孙、接送大孙上学放学的“革命工作需要”;居住地与书房相隔一千五百公里之距的客观困难;更有出版市场快速变化,出书成本及难度大增的情况;再加年纪大了,为购买新电梯房以适应老年生活,新居书房面积变小容不下所有藏书、剪报的实际情况,还有临时找不到“识宝者”可以赠送(也不敢主动赠送给别人)“敝帚自珍”的三百多册、袋(文件袋)剪报一一那可是我半个世纪大海捞针、分门别类辑录成册的美文佳作,浸透着我的时间、精力和心血,迫不得已只好“忍痛割爱”,当废纸卖了!

许多老年朋友都有剪报或收藏报纸、刊物的习惯和经验。过去没有电脑、复印机、手机的时代,许多爱好读书写作,喜欢做笔记的人,都坚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每当读到美文、佳作,都会想办法将有关报纸、刊物收藏,或剪贴下文章、作品,分门别类成册珍藏;无法收藏原作的人,则以专用笔记本抄录收藏。

有剪报经验的朋友都知道,当我们读到报纸、刊物上的美文、佳作时,第一感觉会有“难逢难遇”之欣喜,有迫不及待、先睹为快之需求,在兴趣盎然、认真细读过程中,还会给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划上重点线,或标上圆点、三角型等自己惯用之记号标示,方便日后查找时对重要内容一目了然;有时读到美文佳作还会击掌叫好,立即决定好好收藏留之备用,或与亲朋好友共同分享。

“剪报”,要比单纯收藏整份报纸或整本刊物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报、刊上的文章、作品,因为版面安排的原因,报纸常有“下转第Ⅹ版”,刊物则常有“下转第X页”的情况。我们在剪报时遇到这种情况,常要用剪刀给报纸、刊物“开天窗”,将发表于上面的文章、作品剪两次,将两部分内容粘贴(或装订)在一起以保证文章或作品的完整,经过剪刀加浆糊的细心操作,然后再分门别类辑册收藏。转版、转页部分,按档案管理学中规定是不可用装钉机装订在一起的。我曾有过一些因当时没有胶水、浆糊可用而随手装订在一起的剪报,几年一过,金属装订线就受潮生锈,影响剪报质量和长期收藏;用浆糊粘贴在一起则要好一些。但用浆糊将几张剪下的内容集中在一起,以保内容完整,顺序不错乱,则要更细心粘贴处置,浆糊不得过多以免粘连遮盖其他文字内容,且浆糊未干剪报不得入册入袋,这样,就要花较多的时间、精力处理剪报。

这,还得是自己订阅或购买的报、刊方可自由“开天窗”剪报。若是单位的报、刊,大家都要阅读,再好的美文佳作也不敢“开天窗”,最多只能将美文佳作拿去复印一份自己留存罢了。但早期街上复印件因复印机质量不好,或复印时不认真漏光了,则复印件黑影重重,又或文字内容过浓、过淡很不清晰,而且复印件不耐保存,时间一长就会字迹变淡,甚或完全看不见文字内容。许多学者、作家、编辑、记者,都尝过剪报甘苦,得过剪报不少助力,所以乐此不疲。

剪报,是一种不断学习、汲取、丰富文化科学知识的好习惯,是勤奋好学的实际行动,是知识、史料、数据、素材的存储和库藏。这种知识存储、库藏,可说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很有可能在某一重要事情派上大用场。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学者、作家,或因为几篇剪报文章中的重要数据写成非常重要的论文;或因几份史料,几篇人物轶事、传说故事,在重要著作、作品创作的关键环节派上大用场,起到珠联璧合、助力成功的妙用。

“学成于思,而荒于嬉。”人生所学知识,可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两大类。直接的知识,就是我们自己的实践经验或教训。间接的知识,就是古今中外书、报、刊上别人的经验。人的一生,自己社会实践的直接知识很有限,可以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才需要上学校读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从学校毕业后还要不断读书看报,学习、研究、借鉴别人的经验一一间接知识。否则,再好的天赋也会有“江郎才尽”之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现在高科技时代,文化科技知识的传播媒介变了,书、报、刊越来越少,将来也许连纸质书和报纸、刊物都没有了,剪报活动也许不复存在。但是,不管将来纸质书和报纸、刊物存不存在,有没有必要再去剪报,有志者都必须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这是清代乾隆时期状元、诗人兼画家石韫玉撰写的名联,也是甚为有用的治学、做人格言。希望喜欢读书学习的朋友,尤其是有抱负的年轻人,可将此格言时时勉励自己勤奋学习,持之以恒,学到更多的文化、科学知识助力事业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82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