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失问题座谈会发言、理论研讨合集17篇(全文46163字)

应对人口流失问题座谈会发言

目 录

一、座谈发言
区政府应对人口流失座谈会发言1………………………………3区政府应对人口流失座谈会发言2………………………………6区政府应对人口流失座谈会发言3……………………………10区政府应对人口流失座谈会发言4……………………………14自然资源局应对人口流失座谈会发言………………………..17教育局应对人口流失座谈会发言……………………………….23人社局应对人口流失座谈会发言……………………………….28卫健委应对人口流失座谈会发言……………………………….32公安局应对人口流失座谈会发言……………………………….35住建局应对人口流失座谈会发言……………………………….38二、专家观点
提升人口竞争力的政策创新研究……………………………….42把性别红利转化为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51四大城市群10年人口变迁……………………………………….59认识把握人口形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68

认识把握人口形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75
199个人口流出地州市发展路径……………………………….82新时期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十个特征………………………..95

区政府应对人口流失座谈会发言1

    我区辖两乡、八个街道办事处,是因企立区的典型的移民城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区人口城市化率为
86.2%。
一、存在问题
一是人口外流和老龄化问题。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全区人口下降22.93%,年平均增长率为-2.29%,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区人口总数的19.81%,老龄人口比重上升7.76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
二是城市吸附能力不强。随着高校陆续外迁,加之以大家
庭为代表的商业实体不景气,城区内缺少休闲、购物、文化娱乐载体,很大一部分市民前往市里或外县经营、消费,市民在本区域消费的比例有所下降。以职工购房为例,全区机关事业单位约有20%职工在中心城区购房,导致本地大量房屋空置、房地产市场低迷,近两年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有70%居民选择货币化安置。
三是就业压力较大。一方面下岗职工本地就业难。一些企
业破产搬迁后,大量职工下岗,本地难以在短期内消化这些劳

动力,大量人员外出创业打工;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

地就业较少。据调查,全区外出务工农民中,留在区内临时用工的村民仅占务工人员的8.2%。尽管大企业形势日益好转,但用工难题依然存在,存在待遇好、人难招的问题,与南方发达城市比在招工及人才引进方面处于劣势。
四是城市化质量不高。一方面,产业发展不均衡,截至2020
年底,全区三次产业比为3:76:21,在推动城区经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升级方面任务依然很重;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从2014年到2020年,我区老旧小区改造投入资金2.1亿元,到目前为止仍有7个未改造小区。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加强产业带动。一是以产业倍增计划为契机,持续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下游产业链,招引新项目,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二是加快建设产业聚集区,全力打造“核心产品突出、产业配套完善、生产营销售后一体”的全产业链聚集区,引进产业配套、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等方面企业入驻聚集区,风电全产业链聚集区已初具规模;高端铜产业园区正在加快推进。
    (二)吸引扩大就业。一是政策吸引,出台相关政策对引进的人才在住房、就医、教育等方面进行倾斜,利用好产业发
展研究院等培训平台,把握“名校优生”丰羽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机遇,吸引外埠人才来本地就业;二是全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在加快主导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引进养老、抵育、

教育、医疗、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企业,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和

新兴业态,进一步带动创业和就业;三是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市场。将腾退土地打造成集吃、住、行、游、娱、购于一体的生活秀带,进一步扩大城乡人口就业。
(三)提升城市品位。“六区一体化”是市委、市政府对
我们最有力的支持,我们将聚焦“六区一体化”发展,积极争取,超前谋划、加快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区环境品质,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设施覆盖范围,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形成城乡一体化、网络化的服务体系。二是进一步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建立完善区域城乡居民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住房和就业保障机制。三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教育、医疗等方面需求。

区政府应对人口流失座谈会发言2

现就我区人口城市化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区总人口呈正流入趋势。
    (一)以产业聚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谋划引进了一批有就业、有税收、辐射域外、聚集人气的优质项目落地。金融服务外包、主题公园、温泉度假及农商物流综合体、风情街等在建项目吸纳就业能力突出,加上正在谋划的新城商贸综合体等大项目落地建成,预计产业项目可提供就业岗位近3万个。
    (二)以教育聚人。在公办教育方面,打破原有地域界限划分,我们正在研究重新划分学区,推行“小学、初中一体化”学区模式,持续加大“名校办分校”、直通校等改革推进力度,全力打造3个“大校区”。在民办教育方面,投资1.2亿元建设的幼儿园今年9月将投入运营;民营高中正在装修;两个民办教育项目正在洽谈推进,加之配套建设的住宅开发项目,预计未来可增加学生及周边配套服务群体后万人,逐步实现“到我区就有好学区,出门就是好学校”目标。
(三)以房产聚人。经初步统计,我区现有空置房产4700

余套,其中南部新城3400余套,可承接1万余人。今年在建房

地产项目16个,面积255万平方米,新增商品房24194套,可承接5.4万人。今年区域内新供应土地35万平方米,按照容积率2.0计算,可新增住宅7000套,承接15600人。经初步测算,我区未开发土地还可承接新增人口20万人以上。
(四)以康养聚人。在医疗方面,发挥第一医院、中医院
在三省交界的辐射引领作用,引进检验实验室等专业化民营医疗机构,运用市场化手段探索“看病少花钱”“看病不求人”试点,方便居民看病就医。在养老方面,全区现有养老机构19家,可提供床位4242张,每千名老人床位数85张,比平均值高出50张。正在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
(五)以服务聚人。在新城和沿江新设4个社区,下沉163
项政务服务事项至街道办理;未来根据人口发展情况,及时增加社区,将公共服务延伸到每个小区。优化基础网格,职能部门进网格已在有序推进,力争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谋划沿江景观带、新鹤城商圈项目,打造优美和谐的居住环境。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户籍人口流失严重,较六普减少19070人,仅2020年就迁出省外2763人、省内3257人,高校毕业生、青壮年劳动力及随迁老人群体流出较大。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高考考生

近2000人,毕业返回本地就业不足一半。同时,流入人口以周

边县区居民进城务工、求学、养老、住房改善等为主,呈现出“户籍人口向南方地区流出、流动人口由周边县区向中心集聚”的趋势。
(二)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七普我区15-59岁人口占
65.66%,比重下降10.0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25.97%

(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7.27、2.75和1.84个百分点),比重上升9.86个百分点。
(三)聚集人气、拉动就业的密集型项目偏少,不能满足
城镇化人口流入需求。
三、下一步建议
    (一)抢抓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遇,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引进各类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同时,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在税费、融资、服务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为进城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二)加快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做实“名校办分校”,统筹解决好缺编、缺人等突出问题,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名校、名师。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是聚集人口的有效方式,建议市级重点谋划,推动公办、民办教育互促互进。
    (三)针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和进城人员康养需求,大力推动医养产业发展。一方面,积极开发一批能满足老年人居家康养需求的项目,补齐居家养老短板。另一方面,谋划引进机构

养老龙头企业,规范机构养老行业标准,适度开发候鸟式养老,

推动养老服务规范化、多元化发展。

区政府应对人口流失座谈会发言3

按照要求,现将我区推进人口城市化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近期,就推进人口城市化工作,我们到街道、社区进行了
调研,又结合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对近年来我区人口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总体看,尽管近年来我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但常住人口、人口城市化率、周边区县流入人口都在增加,可见中心城区在推进人口城市化上具备优势和条件。这几年,围绕推进人口城市化,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外来人口吸引力。借助位于城市
上风上水、临江抱湖等地缘优势,陆续开发建设了一批高端楼盘,吸引周边区县具有经济实力的外来人口入住;结合棚户区改造配套开发一批商品房及周边商区,吸引外来人员到我区置业创业兴业。随着外来人口不断涌入集聚,有力带动了区域人气:外来人口对生产生活的新需求,客观上又对自谋职业者形成了吸引力,形成“以外来人口吸引更多外来人口”的良性循环。同时,按照市委要求,我区大力抓产业上项目,积极引进产业链条长、带动就业多的成长型项目,努力为外来人员提供

更多就业机会。
    二是打造优质教育,形成生源洼地效应。我区教育是全市基础教育优质品牌,对外县区适龄学生具有较大吸引力,也形成了人口流入的显著特点。许多有入学需求的家庭在我区提前购房,以保证孩子符合入学条件,顺利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以社区为例,现有外来人口约1200人,其中80%都是学生家庭,有的来自周边郊县。这些家庭多数年轻父母外出打工,由隔辈老人在学校附近陪读。学生流动就学,推动了周边区县人口向我区流动,促进了我区生源洼地形成。
    三是发展养老产业,吸引更多老龄人口入住。农村青壮年劳力流出,农村家庭规模变小,让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一
方面,随着我区商业繁华地段等优质地段开发,吸引大批外埠老人来我区居住生活:另一方面,我们坚持把发展养老产业作为壮大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一环,持续加以推进,目前形成较好的产业基础,特别是打造的中高端养老产业群初具规模。目前,全区民办养老机构28家,吸引一大批周边郊县及外埠老人入住。
四是推进城乡融合,促进近郊农民就地进城。我区现有行
政村4个、农村实业公司5家,农业体量较小,城乡相连、近郊为主。近年来,我们以实施城乡结合部棚户区改造为着力点,推动城乡一体化,推进城市农村融合发展,让近郊农民就地进城。目前,农民进入城市小区居住,加快了农村城市化进程,带动了房地产行业及商贸服务等业态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就业吸引力不够。外来人口进入我区,首先需要生产生活。从目前我区提供的就业岗位看,多局限于餐饮、商贸、物流等行业,工资待遇低,对有就业需求的外来人口缺乏有效吸引力。
    二是优质教育资源不充分,教育网点布局不合理。我区现有小学12所、初中4所、高中1所,义务教育在校生2.2万人。由于中学数量少,大校额迟迟难以化解;加之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原有教育网点布局已经跟不上发展需求,有的区域缺少学校,导致附近小学已临近2000名学额,生源严重饱和;再如,这几年片区人口急速增长,尽管新建了中学和小学,也难以完全消化和容纳当地生源,急需布局增建新学校。
    三是房地产开发条件受限。目前,我区沿湖房地产“黄金”地段基本开发完毕,过去高端房地产对外来人口吸引力减弱。
    四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较突出。土地征收后,只有保留农村户籍才可享受村集体经营财产性收益、国家粮食补贴、土地流转租金、退耕还林补贴等。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进城落户意愿不强,农村地区引流难度大。
    五是社会福利政策存在缺位。受现行政策限制,外来人口在看病就医、城市低保、养老保险等方面存在制约,政策配套不够。
三、下一步建议

在推动人口城市化上,继续加大探索和改革力度。通过大

力抓产业上项目,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在创造收入更多、待遇更好的就业岗位上下功夫;完善城市功能,在优化社会服务、提供更丰富更均衡的教育资源等方面形成突破;出台更多政策措施,努力打破城乡二元壁垒;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保障,对外来人口一视同仁,享受同等公共服务,等等。

区政府应对人口流失座谈会发言4

按照会议安排,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区人口城市化率92.9%。对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区常住人口减少18.2%,其中流入市内其他县区约30%、流入省内其他地市约10%、流入、省市约60%。从年龄结构看,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28.92%,比2010年增长了36.7%,整体看,人口流失较为严重,老龄化问题加剧。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全国城镇化建设进程远未结束,农村人口进县城、城乡人口往南奔远未停止。二是产业吸附力不强,市场环境、就业机会、薪酬待遇、就业业态等与先进地区存在差距。三是居住环境不优,老城区基础设施老旧,缺绿少景,缺少文化元素;新小区供给不均衡。四是外部政策驱动,有国家层面的自贸区,也有各地的人才政策、落户政策。五是生活品质不高,年轻人走得多、回不来、不愿生,导致老年人口比重持续加大。
三、意见建议
一个地方要想引人留人,关键是三要素,一靠宜业、二靠

宜居、三靠文化。
    (一)抓宜业。一是我市是以传统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体系,要想发展生存必须拓展新板块,实现老树发新枝。二是挖好装备制造业的潜,实现存量裂变,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底气;挖好现代化大农业的潜,分享农业红利,全市就大有发展。三是科学调查市区两级事权,最大程度分享中省政策红利,把城区产业干起来,激发区域活力。四是我市城市人口增加的主要来源在农村农民,发挥主城区有工有农、有城有乡的资源优势,发展都市农业,能为农民进城打造更合适的岗位,便于留住人。五是营商环境不仅在于优,优是普遍的,更在于特,特才是独有的。我们就是要把营商环境的特殊优势做足、做大、做强,发展自己。
    (二)抓宜居。一是发展城市交通,看是否具备条件,建设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大外环,外环往往是一个城市骨架是否
拉开的标志;财力探头,最短时间解决城市道路内网欠账,尽快改变城市次干道交通面貌。二是做优居住环境,提高老旧小区改造标准,增加文化元素改造中优化环境,留住乡愁,做到工业城市生态最美、生态城市工业最强;肯于牺牲地价,选择优势区域,兴建城市综合体,解决新小区供给不均衡问题,这是宜居留人的关键。在这一点上我区有后发优势、有市场,这项工作上市里有统筹,该到释放优势的时候了;我市老城区比重太大,必须通过绿化美化改造,实现旧貌换新颜,才能变样。

三是做全省全国最实的网格,让群众生活更安心、更舒心、更

便捷,这一点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四是发展康养产业,打造北方康养第一区,建好华凯旅居康养项目,发挥资源优势把养老产业做大做强,这既是服务老龄化的事业,也是引人留人的产
业。

(三)抓文化。一是重振冰雪文化雄风、传承弘扬关东文
化、挖掘整理工业文化、开发利用湿地文化。二是教育引人首先看高中,高中好人们才认为整体教育真的好,实验、一中等举全市之力也要抓好。三是医疗引人关键看三甲,群众认为三甲医院好才是医疗真的好。四是投入人力、精力,把烧烤产业做起来。引进投资主体,弥补我市优质酒店不足。
    未来我市人口城市化,我区应该是一个思考的重点。一是产业有基础,未来产业会更好。二是发展有空间,有工有农、有城有乡、有生态,有用地承载。三是外来人口有习惯,现在我们17所学校中异地来就卖的学生占了一半,阶段性外来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

自然资源局应对人口流失座谈会发言

    按照要求,市规委办专门组织进行了研究,现将规委办的建议向市委汇报如下:
一、规划策略
(一)城市性质和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全国生态文化旅游名城。
    主要职能: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区域服务业中心城市,全国知名的康养目的地,原料药基地,区域现代物流枢纽城市,新能源基地,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旅游枢纽城市。
    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主要是通过“六区一体化区域”快速发展才能实现。人口规模是重要的总量指标之一。应提升城市的核心能级,加快六区一体化发展,增强城市承载力,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二)六区产业一体化
    共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协同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合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共同培育产业发展

新动能。提升中心城市产业能级,发挥地标型产业引领作用,

增强服务带动能力,有序引导传统产业功能升级与疏解。推动产业分工协作发展,协同推进六区经济示范区建设,提升发展其下辖整合或托管园区。
    以产业聚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用产业岗位吸引人,让人“留得下”。统筹考虑全市产业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按照专业化、差异化、错位发展思路,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化工、冶金、建材加工等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大力发展物流、旅游、服务外包、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壮大生态绿色、观光休闲和现代化农业。进一步明确各区产业发展定位。
(三)六区交通一体化
1.分离城市对外交通与六区之间的交通将对外交通流引向外环路,减少对外交通与六区间交通的
相互干扰。

2.增加六区之间的快速联系通道提档升级公路,新建两条区域快速路,实现每个城区均有
两条以上对外区域通道。

3.完善铁路高速客运和普铁客货联系升级铁路系统,建立高铁联系。
4.铁路枢纽升级普速线路沿线县(市)对外轨道交通大提速,扩建东广场,

配套干线公交场站,提高客运服务水平。

5.打通铁路两侧联系通道利用现有跨线桥,完善东南片区路网,形成城市环线;将
路径向东延伸,形成贯穿铁路东西,包括主要节点的城市主干

道。

6.优先发展以快速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提高交的出行

分担率

    组团间实现BRT等大运量、快速度的公交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交通枢纽。
7.完善城乡公交系统建设打破行政界限和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公交一体化运作。六
区主城区规划公交枢纽站,建立城乡居民零距离公交换乘体系。
(四)六区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
    推动公共服务高品质建设,用宜居环境留住人,让人“过得好”。依据不同等级设施服务范围的不同,形成分级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共设施体系建设。
1.教育设施:以教育聚人组建教育集团,搭建一体化教育平台。整合职业教育资源,
推进合作式发展模式,错位发展特色专业;结合产业发展需要,科学设置职教专业实现职教水平整体提高。推进中心城区大校区、小学区改革,以及优秀校长、教师灵活流动的制度机制建设,鼓励优质民办教育机构向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区重点布

局,补充公办基础教育不足,实现优势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2.文化设施:以文化聚人搭建上下级共建、跨区域共享的文体服务体系。以市级设
施同类聚集、区级及以下设施多类聚集的布局思路,突出中心城区的引领作用,规划形成二个市级文化中心和二个市级体育中心。
3.医疗设施:以医疗聚人以市第一医院为核心,以中医医院,第一医院医学院附属
医院等三甲医院为重点,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医疗水平;并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预留一定比例的医疗用地。完善市级三甲医院和区级及以下基层医疗服务设施布局。构建医疗服务核心。结合未来人口预测,规划在新增建设用地集中区新建一处综合医院。
    开展医联体深度合作。通过优秀医生轮流坐诊的方式,实现优良医疗资源灵活流动,推进医疗资源均衡配置。落实城乡医保社保异地结算为居民的医疗、保险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供保障。
4.养老设施:以康养聚人依据老年人体能的不同情况,建立“家庭养老一社区养老
一机构养老”的全龄段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心城区建设1所大型综合性养老示范区,1所市级失能失智老年人护养院。建立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引入社会养老服务,满足居家老人多样化

需求。
(五)六区公共管理一体化
    推动社会治理高效能提升,用需求导向聚集人,让人“想进来”。虽然国家已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但是当前阻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因素已不仅是“进不来”的问题,还有农民“不想进”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城市户口对部分农民缺乏吸引力。与农村补贴政策都是普惠性相比,城市的福利和权益是针对特殊群体的,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被排除在外。固化进城农民的土地矛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入分配权,去除农民的顾虑。建立以居住证市民化为核心的人口理机制,推动常住人口享有同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促进农业流动人口进城安居。
    《中共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有效增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择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鼓励存量商办房源转为租赁住房,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将部分普通商品住宅改造公租房等措施,为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在内的低收入群体提供可负担的住房,对于人口集聚具有较大的“拉力”。
二、规划思考
    新型城镇化将更加注重满足人们对自身素质提升、美好人居环境、公平包容社会的需求,提高新市民又城市生活的归属

感和认同感。实现更高层次的“以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

不被标签化的“每个人”都能在更加包容的城市中有尊严地活着,使城市发展成“惠及全民”。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以人的求为导向增强城市吸引力,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引导农民自愿进入城市。
    在政策制定上,建议增加人才引进的包容度,不以学历作为准入标准,应更看重三代,因为城市的活力取决于人口的低龄化和后代的受教育水平,为城市人口提供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的后备军。

教育局应对人口流失座谈会发言

    教育在现代化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伴着人口城市化进程,对学校布局与建设、办学模式与管理方式、教师队伍与教育质量、民办教育支持与规范管理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必须围绕提高城区吸附人口能力,办好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一、外来人员子女就学支持政策
    出台中小学招生工作意见,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和相关政策保障机制。五年来,为1.2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女子解决就学问题,优化了教育发展环境。一是建立义务教育入学同城待遇政策保障机制。凡持有我市居住证的人员或在我市有合法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入学与当地居民子女同等待遇,实现“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全覆盖。二是建立高中入
学政策保障制。在我市初中就读,不分省内外户籍均可报考当
地省重点高中指令性计划;在初中就读1年及以上的,享受重点高中配额录取政策。三是建立中职入学政策保障机制。凡外来人员子女就学,享受当地子女入中职的一切政策。四是建立

高端紧缺人才子女就学政策保障机制。凡符合市委、市政府的
高端紧缺人才,其子女就学义务教育可就近就便(择校)。五是建立“五零承诺”公平同等待遇政策保障机制。着力构建阳光招生、均衡分班、科学排座、民主选干、公开评优“五大机制”,实现上学不求人。通过上述措施,确保所有外来人员子
女就学应收尽收、应学尽学,让所有孩子在教育公平的阳光雨露下共同成长进步。
二、民办教育支持与规范政策
    全市现有民办院校和幼儿园722所,其中幼儿园707所、义务教育学校2所、普通高中4所、中职学校7所、高职院校2所。(1)幼儿园问题与对策。问题:一是幼儿园学位不足;二是公办幼儿园占比不高;三是小区配建幼儿园还需加强。对策:一是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办民办园,增加普惠性学位数;二是加大小区配建整改,并办成公办园,增加优质高端、普惠性幼儿园。(2)普通高中问题与对策。问题:一是公办+民办有空学位;二是国家普职比政策5:5,普通高中招生数量未来不会有增长空间;三是招生政策发生变化,公民同招,不得跨区域招生。对策:建议定位在积极引进优质高端民办普1高中,让更多优质资源落户我市,增强教育吸附能力,吸引周边省市学生来我市就读。(3)支持与规范相关政策。要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
《省政府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

实施意见》。在支持政策上:对于非营利性民力学校,可以参

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在生均经费补助、税收优惠、用地优惠、信贷优惠等方面给予适当扶持在规范管理政策上:坚持公民间招,一视同仁,不许跨区域招生;坚持年检和报告制度,健全日常监管机制:对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
开。

三、创新推进办学模式改革
    按照优质均衡发展要求,借鉴先进地区办学模式改革做法与经验,结合我市实际,通过多方调研论证,制定了《关于城区一体化学区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实行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模式,探索大校区小学区,就近入学、一体化管理方式。统一集团内各校名称,校区均按所在地域冠名为“某某学校某某校区”。主要采取“名校+新校区”、“名校普通校区”两种集团化办学模式,旨在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科学合理选配教师,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打下坚实基础。计划从2022年开始实施,到2025年全市中心城区打造中小学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学校由原来的78所减至25所,共建设58个校区(新建5个、整合28个、巩固25个),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达100%。
    根据当前学校实际,采取以下五种推进策略。(1)名校在异地新建校区,直接实行一体化学校管理体制机制。(2)名校

托管或者一步整合到位的薄弱学校。在对教学、德育、艺体、

劳动教育等学生管理,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等教师规范统一管理基础上,将在教育理念、管理制度、教师培养、教育资源配置、学校文化建设等5个方面逐步进行深度融合,直至形成一体化学校管理体制机制。(3)名校带动普通学校,可采取三步走办法。先在教学计划、数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研活动、学生主题德育活动、艺体特长培养活动等9个方面重大活动上实行统一管理,然后在优质特色课程资源、优质课堂教学资源、教科研成果资源、教师配置、评价考评、表彰奖励,学生素质评价、日常行为管理等8个方面统一管理,最后在教育理念、管理制度、校园文化3个方面深度融合统一管理。(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区域内统筹管理校长资源、名师资源,发挥名校长联盟、名校长工作坊、鹤城名校长讲学堂,名师工作室、
22大学教研中心作用,全面提高校长和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化水平。(5)开展阶段性评估优化。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约束作用,对办学模式改革进行阶段性评估,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量,及时总结固化现有的好经验好做法,迅速帮助弱校、新校提升教学质量。
几点建议:
    (一)建议政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在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具体做到“四个优先”,即优先把教育纳入“十四

五”规划纲要和年度计划,优先保证学校与城市规划同步并适

度超前,优先划拨教育经费,优先保证教师招聘。
    (二)建议实行教育用地联审联批制度。新建配套学校建设方案,相关部门应征得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地方政府要实施“交钥匙”工程,确保配套学校建设与住宅建设首期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三)建议楼盘开发时不宜与学区挂钩。一则避免楼盘炒作,二则楼盘开发时入住人数、适龄儿童数等尚不确定性,易造成学区划分的不准确性。只有楼进入住后,根据入住人数、适龄儿童数等再确定学区为妥。
    (四)建议加大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力度。学生家长择校择班,很大程度上是择师,根源在于教育质量不高,校际差距大,难以满足学生家长接受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需求。为此,建议加大优质均衡推进力度,特别是从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入手,引进、培养、留住、用好人才。

人社局应对人口流失座谈会发言

    根据通知要求,我局结合自身工作职能,在推进人口城市化、城镇化方面积极研究探索。人口城市化、城镇化来源主要体现在三个群体:返乡就业大学生、进城务工农民工和外来流动人口。因此,我局以三个群体为主体,围绕提高城区吸附人口能力、推动外来人口享受本地居民生活待遇等方面,提出政策性建议如下:
一、在吸引大学生返乡就业方面
    2019以来,全面推进大学生“千人计划”的实施,全市共吸引2.2万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成效显著。今年“千人计划”目标是超过万人。1-5月,有4940名大学生返乡来齐就业。完成全年目标,下一步的重点是企业吸纳和扶持创业,需要加大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创新力度。
(一)鼓励企业吸纳就业。
    通过继续落实稳岗返还、就业奖补、社保补贴下放职称评审权等系列激励政策,支持企业抓住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时机,更多地开发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吸引大学生到企业就业。研究探索将企业就业见习人员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打消企

业因怕出现工伤而不愿意接吸就业见习的顾虑,提高就业见习

补贴标准,促进企业更多吸纳就业见习人员。出台大学生实习实训补助政策,对来我市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训的高校毕业年度学生,给予每人不低于1000元/月生活补贴。
(二)落实政策扶持创业。
    继续推进实施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奖补、创业补贴等政策,引导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将政策措施扩展到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扶持大学生通过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实现就业创业。
二、在促进农民工进城务工方面
    人口城市化的“重头戏”是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农民工市民化,表面上是户籍问题,深层次上是就业和保障问题,因为稳定就业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基础、前提。建议市政府出台《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施意见》,从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就业创业以及养老,医疗、住房、土地、子女入学等保障方面制定政策措施和设定目标时限。
一是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壮大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
工两大产业集群,引导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二三产业向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加快发展建筑业、家政服务业、电子商务、生物技术、数字经济、商贸流通等新兴产业的有利时机,吸纳本地或周过地区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带动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区。
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技工教育,深化“人教岗”

一体化技能人才开发体系建设。加强农村“两后生”劳动预备

制培训和职业(技工)教育,全面实施订单式培养,大力培养新型产业工人,使农村青年实现由农民到工人的身份转变。强化技工院校的内涵建设,通过扩大在校生规模达到人口聚集效
应。

三是完善“人训岗”一体化的劳务开发体系,尽快形成规
模化的劳务产业。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全面掌握农村劳动力状况,有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发展劳务服务企业,提高企业劳务用工组织化程度。
四是解决广大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老有所养,是解决农
民工留居城市后顾之忧的重要内容。首先要解决参保问题,然后才是提高参保水平和待遇标准的问题。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贯通政策,加快构建有利于人口流动、城乡一体的养老保障体系,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动五是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积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全面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打好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基础。
三、在推动外来人口本地化方面
    将外来人口纳入我市人口城市化进程,让他们真正进得来、留得住、能融入,也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通过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免费就业对接、纳入就业援
助等举措,帮助外来人口稳定就业,并根据本地产业发展需要

和外来人员文化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
    二是保障外来人口参加社保的权利。将在我市从事新业态、灵活就业的外来人员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范围,简化外来人员参保流程。
    三是健全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处理体系,有效预防、减少和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开通外来人员劳动维权“绿色通道”,方便流动人口维护合法权益。

卫健委应对人口流失座谈会发言

按照市委要求,现从以下三个方面汇报城市化人口相关工

作。
    一、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为城市化人口提供较好的医疗保障
我市卫生资源富集,是区城医疗中心。截至2020年末,全

市共有各类医疗机构2735个,年门急诊患者数1400余万人次,
出院患者70余万人次。我们主要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1.打造市级医疗服务中心。发挥市第一医院等三甲医院龙头作用,打造成我省教学、临床、科研基地,恶性肿瘤等疑难杂症在本市能得到救治。2.加强专科医院和专科建设。加强肿瘤、妇产、结核、精神卫生、传染病防治、骨伤、烧伤、中医儿科、中医肛肠等专科医院和专科建设,提升专科专病救治能力。引导社会资本按资建设高水平的专科医院,规划到2025年,我市新设置儿童医院等高水平专科医院。3.大力发展中医。发挥市中医院的龙头作用,通过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较大幅度提高中医
院诊疗水平。以“名院、名科、名医”为重点,建设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特色优势,提高

中医药服务水平。4.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2021年底建成市
急救中心调度指挥平台,统一调度指挥全市急救车辆通过视频信息传输系统,实时掌握全市急救车辆的运行状态和车内急救情况,达到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信息共享,提高全市急救成功率。5.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医疗保障。按照市委、市政府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卫健部门提供全面高质量医疗服务,解除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
二、全面开展生育服务,提高生育率
    经了解,国家放开三孩政策预计7月底前出台,随之对《人口法》进行部分调整。在国家下发政策后,我省会及时下发并执行三孩政策,在国家、省没有下发三孩生育政策之前,两孩生育政策保持不变。我市新出生人口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自2016年全面放开两孩政策后,二孩在占新生儿比例由27%提高到32%左右,没有大幅度增加出生人口,预计三孩政策对出生人口影响比二孩要小。我们主要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1.做好优生优
育全程服务。为生育妇女提供优生优育健康检查、住院分娩、
儿童接种、儿童就医等服务,实施免费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妇幼公共卫生项目。2发展辅助生殖中心。按照省规划,我市可设立一个生殖中心,目前市第一医院取得了辅助生殖中心许可证。市第一医院辅助生殖中心,实施辅助生殖技术例数600余例,呈现连年攀升趋势。3.加快推动普惠托育机构建设。我市第一批4家普惠托育试点单位,已经建成1家,其余2021年底前建

成,能够提供480个普惠性托位。2021年又申报了六家普惠托

育试点单位,增加590个托位,目前等待国家和省发改委审核批复。
三、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了外来人口提供优质服


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公共卫生制度建设的

重要组成部分。我市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居住半年以上的外

来人口),全部享受同样的预防接种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我们主要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1.提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完善监测机制和考评机制,加快信息化建设,为辖区居民提供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服务。2.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强化和街道社区居委会的衔接,凡是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居住半年以上),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及时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持续做好孕产妇、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管理和服务效率。

公安局应对人口流失座谈会发言

    为加快我市经济发展,促进人口城市化,市公安局深化落实户籍制度改革,不断降低落户门槛,放宽进城落户限制,推动我市乡村人口进城落户,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取消性质划分,降低居民进城落户门槛。我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户口性质划分,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一元结构”户口管理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后,结合我市发展情况,不断降低落户门槛,取消了购房面积、纳税时限等多项落户限制,并调整增设了求学落户、人才落户、务工落户、投资落户等户籍政策,相比省肉其他地市,我市落户门槛最低。
    (二)放宽落户限制,推动非户籍人员来齐落户。为进一步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根据省公安厅工作要求,全面放开城区落户限制,只要在城区有合法稳定住房(含租赁),本人有落
户意厚的非户籍人口及我市乡村人口,即可在居住地申请落户,真正建立起以实际居住为基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三)加快农业人口转移,促进有条件的乡村居民进城落

户。为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我市城镇地区放开对举家迁
徙在城镇(区)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参军复员军人的落户限制,本人提出申请即可凭相关证明办理落户。在居住地有住房(含租赁)的落房屋所在地,没有住房的落派出所社区集体户口。
二、存在问题
    乡村居民进城落户意愿不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国家持续出台支农惠农扶农政策,乡村居民福利待遇不断提高,乡村居民担心因户口迁出失去“三权”带来的相关利益,导致乡村居民落户城镇的意愿不强,甚至部分已经进城落户的居民,又想将户口迂回乡村。
三、下步打算
    (一)加强政策宣传。进一步推进户籍窗口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户籍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户籍政策宣传力度,让群众充分了解、全面熟悉我市户口登记便民服务举措,推动非户籍人员来我市落户和有条件的乡村居民向城镇转移。
    (二)严格户籍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具体措施,按照政策要求,严格审批乡村地区迁入户口,严禁借户籍制度改革或以取消户口性质为由将城镇户口迁往乡村,防止出现“返乡回流”。
    (三)加强实住人口管理。公安机关将进一步加强城区实住人口的登记管理,在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的同时,为政府

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完善服务管理提供准确数据支撑。
四、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剥离农业户口上的附加政策。建议相关部门剥离农业户口上的附加政策,缩短城乡差距,让已经从乡村走出来、在城市实际居住生活人口,想留下、留得下。
    (二)进一步完善城市实有人口保障体系。建议相关部门以城市实有人口为基础,建立与实住生活相匹配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完善城市人口保障体系。
    (三)进一步吸纳非农区域扩大城市范围。建议市委市政府将主城区周边乡村非务农人口生活区域纳入城市发展管理,加快该地区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容纳能力。

住建局应对人口流失座谈会发言

据统计,目前我省城镇化率约为65.61%,我市城镇化率为

53.64%,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仍有很大大发展空间。人口城市化的发展途径大致分为:城市人口自然生长、农村人口进城、大学生等外来人口引入等方式。从住建领域看,建议如下:
一、调整商品房供给侧政策,吸附人口
    一是逐步扩大城区规划覆盖范围。目前,我市中心城区约有100万人口,根据现有商品房库存及去化周期情况和商品房建设计划,完全可以支持城区人口向150万人口发展。按照城市发展战略,进一步拓展城市南部发展空间,提升南城整体竞争力。基于现有品牌住宅项目,陆续打造文旅生活一体化商业模式。目前我市正在全力推进新城建设,向东正在推进跨线桥建设,向西正在推进路网建设,随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房地产开发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二是改善商品房供给品质。扩大外地人员需求供给,吸引外地人员来我市购房、就业、安家。充分利用我市地域优势,在区域范围内经济、教育、医疗、交通优势明显,区辐射范围

较大。根据2020年和2021年第一季度统计,本省其他地市购
房占10%,外省占10%,外省和本省其他地市还有一定的购买潜力。
三是充分利用我市优质生态资源和宜居环境。大力推进康
养地产和避暑、旅游、冰雪等地产产品开发,并积极推进连通工程、沿江景观带开发建设等城市“双修”工程,充分彰显我市生态特色,增强城市魅力和吸引力,吸引到我市“候鸟式”生活,以此吸引和留住人口,为城镇化提供支撑。
四是加强商品房建设供应比例控制。特别是市场热点区域,
加大中小户型、中低价位的新建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比例,拉动城镇化水平建设小户型刚需房。支持改善性需求家庭购买住房,依托“三孩”政策推广四室户型建设。坚持“房住不炒”,重点防止过度炒作学区房,确保新建商品住房价格和二手住房价格涨幅控制在合理区间。
二、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引入人口
    一是制定农民进城购房优惠政策,吸引农业人口及农民工进城购房。研究探索住房公积金覆盖范围,支持农民进城买房,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公积金提取和贷款待遇,降低农民进城买房压力。在地方财政允许的情况下,给予农民进城买房一定
的财政补贴,增加农民进城买房定居的吸引力;对自愿退出宅基地的农民可给予一次性补偿,如不想退出的,在办理城镇户口后可保留宅基地,享有宅基地使用权,符合条件的可继续享

受农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惠农政策。建议政府建设限价商

品房,限地价、限房价,面对农民进城人员销售,增加农民进城吸引力,减轻农民进城定居负担。把农民进城人员及其未成年子女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符合条件的家庭实施保障,缓解住房压力。
二是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老旧小区品质。通过老旧小
区改造,完善小区基本功能,改善小区环境提升居民舒适度,提高二手房市场供给侧品质,促法一、二手房市场产品供需平衡,更大程度上解决刚需。
三是加大引进人才保障力度。提高人才住房和购房的优惠
力度,提高我市人才落户吸引力。在现有人才公寓、青工公寓、团购、自用用地建设职工宿舍政策的保障体制基础上,加大引进人才住房保障力度,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为外来人才购房发放财政、补贴,也可在城投房源中提供限价商品房,或比照农民进城相关建议,建设限地价、限房价的限价商品房。结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政策,将毕业未满5年的大学生纳入住房租赁补贴发放范围,降低准入门槛,实施保障。
四是加快租售并举、租购同权。赋予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子
女享有就近入学等公共服务权益,保障租贴同权。允许将商业用房等改造成租赁住房,改建后的住房,其土地使用年限不变,调整后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按照居民标准执行。建议将政府持有房产改建为租赁住房,一方面降低外来人口住房压力,一

方面化解库存压力。
三、发挥行业特点,留住人口
    一是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综合城镇能力。借助当前推进“两新一重”,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善城市承载人口的品质。加快完善城市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加快跨线桥建设速度,打通城市通道,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立足城市当前发展需要,充分考虑长远发展要求,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同步推进,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和群众生活的质量,打造一个宜居宣业的良好人居环境。
    二是培育、支持、发展我市房地产开发和建筑企业做大做强。培养本地施工队伍和劳务队伍,带动外来人口到我市就业。
推进劳务用工制度改革。降低准入门槛,取消劳务分包资质限制,引导劳务企业向专业作业企业转型,推动发展一批木工、电工、砌筑工、钢筋制作等以作业为主的专业作业企业,形成更加细分稳定的劳务用工岗位,从而确保其稳定居住,融入城
市。

三是加强舆论宣传,树立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注重城
市宣传,联合多方主体,针对城市品牌进行宣传,通过提高城市影响力,拉动多种类型人群入住,拉动人口聚集。

提升人口竞争力的政策创新研究

    人口竞争力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正面影响的竞争优势。主要包括人口规模竞争力、人口效能竞争力及人口环境竞争力等三个方面。“十三五”期间,我市常住人口快速增长,人口竞争力显著提升。“十四五”时期,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主动提升人口竞争力战略地位,坚持人口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推动人口发展与城市转型升级高度契合。
“十四五”时期人口竞争力基础作用更为重要
    人口竞争力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城市发展的最根本动力,人的需求的全面升级倒逼城市转型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根本上就是人口的竞争,人口吸纳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前城市之间的竞争正逐渐向深层次拓展,由原来的资本、土地等的资源要素竞争,逐渐演变人才集聚等的创新要素竞争,人口竞争力在城市竞争中的作用全面提升,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十四五”时期,要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必须把人口竞争力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城市间人口规模扩张竞争持续加剧。提高人口竞争力仅仅
依靠规模扩张已不可持续,未来沿海城市必须从增量扩张为主向增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转变。“十三五”时期,人口净流入数量逐年增加,根据最新全国《人口与劳动绿皮书》预测,“十四五”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3000万人,流动人口规模会以每年300万的速度递减,流动人口迁入中心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可见,“十四五”时期城市间人口吸纳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在增强人口落户吸引力的同时,更要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竞争力更加依赖于人口质量提升。“十四五”时期,
产业将进入全面转型升级新阶段,高素质、高学历人才需求将持续保持高位,存量劳动力中高学历人口占比偏低,人才需求的问题将更加突出。根据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显示,2018年流动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16周岁以上)有近400万人,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占81.77%,总量近328万人。因此,迫切需要存量素质与引进质量两者并重,提升人口技能学历,才能进一步提升人口竞争力。
“十四五”时期提升人口竞争力的基本思路
    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住“十四五”人口竞争深度转型重要窗口期,以全面提升人口竞争力为统领,以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为主线,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人口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更加注重人口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实施“三优、两联动”策略,实

现由调控人口规模为主向由提升人口素质和扩大规模并重转

变、由人口管理为主向更加注重人口和家庭服务转变,加快形成规模适度、结构优化、人才涌现、服务均等优质的人口发展格局,支撑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来自 头条号:如来写作网,QQ3231169,海量优质文字材料和PPT课件
坚持人口竞争力优先发展。把人口竞争力提升放在城市发
展的优先战略地位。树立人口竞争力是城市创新发展第一要素理念,把培育提升存量人口和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为主体的高素质人口作为提升城市创新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切实把提升人口竞争力优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产业转型升级、城乡融合发展、重大平台建设等重要决策部署中,充分考虑人口竞争力因素,着力提高人的素质能力,提升宜居宜业环境品质,优化人口管理与服务,高水平提升人口竞争力,夯实区域可持续发展基础。
促进人口发展与产业升级联动。着力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带
动人口素质、结构优化。深入实施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积极培育前沿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通过产业的转型升级调整优化就业结构,带动就业人口总量扩展和素质能力提升。着力推进人口发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针对产业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深入实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80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