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心得:新民主主义专题5篇(全文6804字)

坚持人民至上 秉持初心使命
——浅谈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的感悟
2021年05月13日

    新民主主义革命从(1919-1927)“大革命时期”、(1927-1937)“土地革命时期”、(1931-1945)“抗日战争时期”、再到(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定捍卫国家民族利益,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支持,经过28年浴血奋战,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重温这段历史,让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来之不易,得益于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也得益于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更彰显了我党一以贯之、始终如一的人民至上的群众观点和政治立场。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
    1948年2月,《共产党宣言》问世,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和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即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唯一主人;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为劳苦大众谋解放、谋幸福的革命。共产党人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即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党宣言》强调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坚定地永远站在人民一边,永远为人民利益奋斗。这也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开启了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伟大实践。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深刻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性质只能是“以人民群众的名义,并且是公开为着人民群众的利益而进行的”革命。并据此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公仆”的理论,明确要求共产党的各级干部必须是人民的勤务员。
    马克思的这些观点,深刻阐述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国家学说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彰显的正是“人民至上”的崇高理念。
    人民至上是对我们党全面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深刻总结
    回望中国革命的沧桑岁月,历史会惊叹:“是什么,让从南湖艰难启航时仅58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能够把一个饱受帝国主义欺凌压榨、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重重压迫,经济上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今天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之林的新中国。”我想,成功的密码就是“人民至上”。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心和使命。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明确指出其根本的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要把中国最广大的劳苦大众,即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党的二大通过的《党章》和《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明确提出“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领导和发动了秋收起义。他在《西江月?秋收起义》中,开篇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旗帜鲜明地把为工农大众求解放作为党和红军的根本目标。同时,党领导的军队也有了“人民子弟兵”的称谓。这一称谓成为这支军队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力量之源,成为熔铸于全体官兵血液中的使命和担当。
    1930年,党和红军正处于井冈山斗争极其艰难的岁月,毛泽东同志豪迈地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充满信心地说:“什么党派都是不能和共产党争群众的”。因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
    正因为此,才有了淮海战役中,543万民工自发自愿,全靠肩挑背负,小车推送,为前线部队运送1460万斤弹药、9.6亿斤粮食等庞大军需物资的壮美画面。
    才有了渡江战役中,船工们自发将赖以生存的木帆船、渔船2万余条纷纷献出支援解放军,并创造性地帮助解放军制作“水上土炮艇”的动人场景。
    才有了人民解放军攻占上海后,为不惊扰市民,不住民房,露宿街头,感动了整座城的温馨一幕。
    正因为此,才有了辽沈、淮海、平津、渡江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空前、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累累战果。
    把人民至上的要求化为践行初心的实际行动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党执政以来,最关切的是人民,最大的事情是为人民谋福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
    人民至上作为党的根本遵循,不同的时代赋予它不同的内涵。当今时代,人民至上更重要地体现为满足、保障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益,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落到实处。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同时,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坚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秉持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能凝聚起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磅礴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必会行稳致远。

踏古思今述往来 向史而新伴我行
2021年05月13日

    都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习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通过对我党百年历史的重温,百年风云铸就的辉煌,我深刻感悟历史不只是一面镜子,还是我们前行的导师。今天和大家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一些浅薄的思考,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应对磨难与挑战给予的启示,题目为《踏古思今述往来 向史而新伴我行》。
    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幕幕场景穿过时间的隧道,浮现在眼前,我不仅看到:1919年的天安门广场上,聚焦北大等十几所高校的3000余名青年学生,愤怒的向全世界全中国喊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看到嘉兴南湖的浩渺烟波上,十多位外地青年从中午11时到傍晚6时的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选举出中央领导机构的激动画面;看到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在南昌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胜利的旗帜在空中飘扬;还隐约看到了工农红军被迫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的荆棘漫野、鲜血成河;看到了面对日本军惨无人道的侵略,中国军队为之艰苦卓绝的抗战八年……
纵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30年的伟大历程,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惧风险,于磨难和困境中捕捉创造机遇的30年。面对生死存亡的挑战,他们一次次迎难而上,一次次浴火重生,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再一次翻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我常思索,是什么力量的支撑,在面对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77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