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罗湖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全文24143字)

深圳市罗湖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深圳市罗湖区卫生健康局
2020.7.5?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深化医疗健康事业改革、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优化我区卫生健康事业体系,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落实保障措施,使我区卫生健康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根据《深圳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深圳市罗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我区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为宗旨,贯彻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造了国家医改典型“罗湖模式”,逐步形成以健康为中心的卫生服务体系,基层社康中心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有效提升,为“双区”加持下继续推进“十四五”时期的全面深化医疗健康事业改革,实现我区卫生与健康事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加强,健康罗湖建设扎实推进
    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罗湖区进一步完善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监测网络,加强了公共卫生创新平台和学科人才建设,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扩大妇幼公共卫生项目覆盖范围,推动公共卫生服务提质增效升级,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市民健康。截至2019年10月底,罗湖区婴儿死亡率由2015年的2.06‰下降至0.78‰,下降62.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1.09‰,孕产妇死亡率7.81/10万,人工流产率由2015年的8.24%下降到2019年的6.91%。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15年的10.2%上升到2018年的35.51%,居民健康水平持续向好,主要健康指标居全国先进行列。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我区“十三五”期间全面加强了重点区域、重点疾病、重点人群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稳步推进健康城区创建工作,开展“苔花计划”、“蓝雨伞计划”等工作,建立全方位关怀残独、失独家庭帮扶体系,动员各方力量预防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建立了完善的传染病防控体系,重点传染病监测到位,推进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释示范区建设,实现自2015年以来艾滋病发病数连续五年保持下降。截至2019年10月底,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7.64%,儿童预防接种率和健康管理率均达95%以上,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增长至60%,免费优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逐步实现均等化。
    三大融合服务模式创新成效突出。开展教卫融合,推动优秀全科医生进校园,普及健康保健知识,为学生提供口腔健康检查和免费窝沟封闭,有效提升了校园卫生建设水平,保障学生健康;医卫融合有效整合了医疗机构与疾控慢病的资源,选派公卫人员驻点社康,建立了防治管一体化慢病管理模式,推动技术和管理下沉,形成疾控与社康的合力,夯实了公共卫生网络的基石,有效地将居民健康防线前移,对居民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整合资源创新了六类“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模式,逐步打通健康养老的最后一公里,医养融合得到充分肯定。我区开展的三大融合有力推动了医疗机构、疾控中心与民政部门的横向融合,扎实推进健康罗湖的建设。
    爱国卫生运动成效显著。全区上下齐动员,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助力我市2018年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推行条块结合,市容环境卫生、病媒生物消杀领域以街道为单位实行片区划分管理,提升政府城市治理效能。冬春季灭鼠灭蚊、清洁深圳月活动常态化,开展以孳生地清理为主要内容的病媒生物防制活动,降低病媒生物传染病发生流行风险。落实医疗系统厕所整治和垃圾分类工作,对设施陈旧、装修简陋、功能缺失的厕所进行提升改造,各医疗卫生机构自评已达到85分以上。
    (二)深化医改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关口前移落到实处
    公立医院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十三五期间”,罗湖医疗集团建立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了集团内组织管理架构和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管办分开。整合了各医院的重点学科、特色专科资源,统一管理行政后勤事项,先后建立12个资源共享中心,6个管理中心,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有效盘活了区域医疗资源。创新了医保结算方式,实行“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的医保结算模式,实现工作重心从“治病”向“防病”转变。改革了政府财政补助机制,采取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的方式落实政府财政投入。完成了人事编制改革,形成区属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落实医院用人自主权。推进了DRG收付费改革,实现区人民院扭亏为盈。公立医院改革“罗湖模式”建立了以健康为中心的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各方的充分认可,创造了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的独特经验,入选国家医改典型,并向全国推广。
    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与服务项目逐步完善。通过统一规划与优化社康中心布局,升级、改造、新建社康机构,加强标准化建设,2019年全区社康机构达58家,较2015年增加10家,基本实现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全面推行“区域社康中心+社康中心(站)”的“1+N”分级分类管理模式,实行地域分片包干管理,促进社康机构均衡化发展。依托社康中心开展了家庭病床和医养融合等服务项目,促进社康机构特色化发展,形成发展各有重点、服务各有特色的差异化格局。增加了社康中心的药品配置,实现集团内上级医院与社康中心用药目录的统一化,且一共慢病“长处方”,充分保障了居民的用药需求。截至2019年10月,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为4.07人,累计组建316个家庭医生团队,65岁以上老人签约率达78%,家庭病床累计建床5354张,社康中心诊疗量达127.72万人次。
    分级诊疗制度渐趋成熟。我区“十三五”期间加大了全科医生引进与培养力度,开展社康中心专家号源优先配置,实行职称晋升与社康工作经历挂钩,多措并举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有效提升了社康中心服务质量与诊疗量。医院集团整合了区慢病院,建立了社康机构、公卫机构和医院分工协作、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进一步规范双向转诊机制。运用健康罗湖***pp等信息化手段畅通了社康和医院接续性服务的通道与诊疗信息共享渠道。通过政策性引导拉开了医院和社康中心每诊疗人次的补贴标准促进有序就医秩序的形成。2019年1-9月,医院集团社康中心诊疗量占集团门急诊诊疗量的45.31%,与2015年27.66%相比具有显著提升,社康中心向区级医院上转3.8人次,医院下转3.1人次,双向转诊达6.9万人次,与2016年1.5万人次相比增长了3.6倍,合理就医秩序基本形成。
    (三)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医疗技术水平逐步提升
    卫生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政府卫生投入不断增加,2019年卫生投入达28.6亿元,较2016年相比增长54.5%,年均增长率为18.17%。截至2019年,辖区内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08所,公立医院床位数1645张,较2015年分别新增92家机构和565张床位。2018年全区卫生技术人员共计1717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049人,注册护士5546人,较“十二五”期末分别增长42.64%、12.12%、6.02%,基层卫技人员总数达1363人。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为5.98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5.8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5.33人,人均占有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卫生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医院集团合并同类项建立了资源共享中心,依托集团优势资源有效解决了社康中心“无检查”的问题。区中医院莲塘新院完成建设并成功开业,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设了30个专科门诊,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有效缓解了中医资源紧缺、中西医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截至2019年,民营医疗卫生机构共计459所,占全区医疗机构总数的90.35%,覆盖高端体检、医学整形美容、口腔正畸等现代医疗服务业,形成了多元化办医格局。
    医疗技术水平逐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区人民医院管理水平、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并成功通过三甲评审成为三甲医院,其医学检验中心获华南地区排名第十名,深圳市排名第一。区妇保院挂牌成为市三级妇幼保健院,国家级母婴友好医院。辖区内中医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区中医院正式启动三甲创建工作,其老年病科获批市中医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区中医院康复科、骨伤科、针灸推拿科及区人民医院中医肺病科获批市中医特色专科项目。“三名工程”持续推进,共引进7个高层次医学团队全方位开展医教研合作,其中院士团队4个,国际合作团队1个,有效提升了辖区医疗技术水平。截至2019年,我区现有省“十三五”中医重点专科2个,市科创委科技计划资助项目1个,市中医临床重点专科1个,市中医特色专科4个,学科建设不断加强。2019年1-9月,集团CD型病例3.04万例,三四级手术例数1.01万例,与2015年全年相比分别增长85%、102%,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四)卫生应急工作稳步开展,监督执法能力增强
    卫生应急体系与能力建设逐步完善。我区建立和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体系,以及卫生应急队伍的管理、考核和评估制度。“十三五”期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得到加强,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已基本建立。始终着力强化应急队伍建设,并定期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和演练,有效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点传染病防控早期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了卫生应急进校园活动,推动卫生应急工作关口前移。
    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增强。建立了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安全生产基础信息采集、企业自查、监管部门巡查等排查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改,有效控制了安全风险。逐步建立了打击非法行医的部门协作工作机制,联合街道办事处、药监部门、公安部门等部门共同查处非法行医行为。开展了“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模式,对市场主体检查事项实现全覆盖。建立了失信“黑名单”,创新卫生监管方式的同时增强了监督执法效能。
    (五)卫生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服务效率有效提高
    罗湖区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打破条块分割、数据割裂,推动了辖区计免、妇保、儿保、居民电子档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系统信息共享。开通了健康罗湖***pp、微信公众号、官网等多渠道预约方式,建立了居民健康信息数据库,通过信息化手段创新多元化预约,精简家庭医生签约流程,逐步实现对居民进行全流程、全生命、全周期的健康管理。社区智慧药房逐步建立,改变传统的纯人工配药发药服务模式,有效缩短了患者取药排队等候,助力医疗服务效率提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了与深圳市12361平台对接,实现市、区公立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联互通、统一互认。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疗资源质量与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全区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师、中医医师等仍较缺乏,其中公共卫生医师仅有46人,人均占有量较低。社康机构总数仅达58家,与“十三五”预计达成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卫的覆盖面有所受限,与“强基层、促健康、兜网底”的战略思路存在一定矛盾。公立医院中高级职称人员仅占10%,硕士以上学历占16%,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卫生技术人员比较缺乏,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部分区级重点学科发展迟缓,学科实力较落后,建设内涵不足,市级以上重点学科比较缺乏。现有三级医院的发展机制不够契合,差异化特色不够明显,缺乏与基层医疗集团服务方向相适应的,与“在基层看好病”、病有“良医”的发展目标相适应的高水平医院,距离区域高水平医院的定位尚有较大差距。
    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协同融合发展不够顺畅。罗湖医疗集团整合型机制的深层次优势挖掘不够,社康机构与医院、公共卫生机构之间信息协同不足,社康业务、考核工作仍需转换不同信息系统,存在医疗信息碎片化,协同融合发展不够顺畅,严重制约各方面的工作和协同效率。属地管理者对集团发展思路的认同理解不完全一致,改革观念存在一定差别,部分医务人员对医疗改革各项制度预期不确定性较大,对“重预防、保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被动应对的多,主动作为的少。
    健康服务供给距离人民满意差距较大。整合型医疗集团的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下的所产生的优势服务技术路径没有完全打通,健康管理效果显现无法一蹴而就,老百姓还未真正感受到切身实际,现阶段缺乏真正有效提升群众获得感的思维、项目与行动。家庭医生签约制虽全面铺开,但履约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部分社康不够重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签约、轻服务”的现象仍然存在,存在未能真正实现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卫的有效整合的情况,健康管理流于形式,群众获得感不高,健康服务供给距离人民满意差距较大。
    公共卫生服务资源配置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当前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分散,整合机制不顺畅,创新服务机制不足,公卫医生的分层管理、分类管理目前仍是空白,无法在大预防格局中发挥力量。全区共有公共卫生人员83人,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仅为0.07人,公卫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的缺口,距离满足“大健康”、“大预防”格局下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工作有较大的差距。专业机构的公卫人员与社康的公卫人员在联动融合与协同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公共卫生人员的职能定位不清晰,对公卫职能的发挥有一定阻碍,慢性病和职业病防治等工作开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制度设计不够完善。缺乏对健康领域各项事业的发展缺乏整体理念指导和完善的顶层设计,健康罗湖建设的各要素合力形成不足,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制度设计不够完善,罗湖医疗集团的深度和彻底融合也缺乏完善的制度化保障。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大健康”、“大预防”格局亟待进一步完善,全社会对健康概念及生命周期质量的理解还未完全转变,健康的共建共享共治面临着深层次的破题压力。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双区”加持带来制度红利。《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两个文件相继发布,明确提出推动大湾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先行先试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和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保制度。十四五期间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合作、疾病防控等多个方面全面铺开的开放合作和先行先试的政策红利将助力罗湖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达到新高度,全方位全周期保障群众健康。
    建设卫生健康事业成为社会共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从政府、社会、个人(家庭)3个层面协同推进组织实施15项重大行动,健康中国持续深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已成为全社会重要的新时代共识。加之2019年末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给卫生健康事业,尤其是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防治领域带来严峻挑战,疫情牵动万民之心,突发疫情不仅展现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及其现存短板,更是给卫生健康事业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全社会将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预防型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
    信息技术与科技创新赋能健康行业。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I技术、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推动者数字经济与医疗健康产业深度融合,智能化医疗产品逐渐得到普及应用,智慧医院、智慧病房等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新模式和新业态逐渐涌现。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疾病预防、检测、诊断和治疗模式正朝着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和远程化的方向发展,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平性将大幅提高,数字经济正在为医疗产业的变革和升级注入新动能,科技创新赋能健康行业已是大势所趋。
    以健康为中心的体制机制改革先发优势明显。罗湖区以整合型医疗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在辖区内公立医疗机构中开展的公立医院管办分开、卫生财政补助机制、医保费用结算方式、资源共享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从发展方向和取得成效看与“大健康”、“大预防”的要求与发展格局相一致,政府组织引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健康促进长效机制基本建立,政府、医院、医生、患者目标诉求趋于一致,罗湖健康共同体基本打造,为罗湖区卫生与健康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控风险较大。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加速建设,大湾区内外的人口流动更加快速,罗湖区作为口岸城区,交通串联广深港,并与国际接轨,可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枢纽城区,加之“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一开放、包容的现代城市文化,罗湖区的特大型都市聚集经济效应非常明显,人口众多且人员交流更加频繁,传染病疫情输入风险加大,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这将使得罗湖区传染病防控形势日趋严峻,对罗湖区的传染病防控体系提出更高要求,社康中心进一步的医防衔接亟待打通。
    第二章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为着力点,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显著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奋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需求导向
    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健康需求为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
    (二)预防为主,健康促进
    强化大健康理念,全面推进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覆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全面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
    (三)先行先试,创新驱动
    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机遇,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科技赋能,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四)优质整合,中西并重
    建立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推进区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在“治未病”、慢性病诊疗和康复领域的作用。
    (五)多元参与,协调发展
    有效地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作用,推进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合作,推进预防、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链条整合,促进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六)共治共享,改善民生
    激励民众深入参与健康服务体系治理,完善健康保障,打造健康罗湖。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养,稳步推进健康数据共享、健康知识共享、健康成果共享和健康经济共享。
    三、发展目标
    ——居民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居民健康管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基础上提高1岁。早癌检测率达到60%,高血压规范管理率提高至70%,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至40%,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提高到50%。重点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控,宫颈癌筛查覆盖率2025年达80%,乳腺癌筛查覆盖率逐年提高,2025年达到60%,致残和死亡风险逐步降低,65~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下降至15%。,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打造不少于10个优势明显、综合竞争力强的省级以上医学重点学科。实现病有良医,切实增强市民幸福感获得感,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健康中国的“罗湖样板”。
    ——优质均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到2025年,“医卫融合”、“教卫融合”与“医养融合”等改革举措进一步发挥战斗力。做好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出生缺陷筛查、儿童健康管理、学校卫生、心理健康、康复、医养融合、临终关怀。复制推广黄贝岭模式,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优化多元办医格局进一步优化,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创新健康服务模式,推进智慧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健康服务业进一步拓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保制度基本形成。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
    指标类别序号指标名称2025年指标属性
    人群健康1人均期望寿命(岁)≥82预期性
    2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0.2预期性
    3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约束性
    4婴儿死亡率(‰)≤2.7预期性
    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预期性
    6孕产妇死亡率(1/10万)≤8预期性
    7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约束性
    8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1/10万)≤200预期性
    9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50预期性疾病预防10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5约束性
    11高血压规范管理率(%)≥70预期性
    12糖尿病规范管理率(%)≥70预期性
    13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85预期性
    14重点癌症筛查早诊率(%)≥60预期性
    15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20预期性健康管理16居民健康素养水平(%)40预期性
    17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30预期性
    18基本健康知识知晓率(%)≥85预期性
    19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95约束性
    2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5约束性
    21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75预期性
    医疗服务2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率(%)≥78约束性
    23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天)7.8约束性
    24院内感染发病率(%)3预期性
    25区域内住院率(%)≥70预期性医疗资源26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张)≥5.25预期性
    27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4.21预期性
    28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3.5预期性
    29每万常住人口公共卫生医生数(人)≥2约束性
    30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6预期性
    31每万常住人口全科护士数(人)≥6预期性
    32社康中心总数(个)99约束性
    33民办社康中心数(个)33约束性
    34社康中心用房自有率(%)50预期性
    35本科以上卫生技术人员占比(%)≥75%预期性
    36中医药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35预期性健康保障37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元)120预期性
    38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30约束性
    39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20约束性
    第三章主要任务及重点项目
    一、推进健康罗湖建设
    (一)全面健康制度建设
    落实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共享制度。全面整合健康教育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医院诊疗平台的同时平行建设居民健康状态、疾病症状、服务效果、自主用药副作用自报系统,培养居民共享健康数据素养。建设人工智能平台形成社区居民群体健康数据报告并智能反馈于相应社区居民,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健康共建共治活动,并基于社区居民健康共建共治的健康成效赋予经济性的奖励。切实做到健康数据共享、健康知识共享、健康成果共享和健康经济共享。
    落实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共治制度。激励民众深入参与健康服务体系治理,提升民众对“健康权”的认知,鼓励民众从食品、职业、环境、行为方式等全面参与健康促进的活动,强调健康活动“主人翁”精神,从健康氛围营造、健康活动策划、健康活动制定、健康活动组织、健康活动成效评价均不脱离民众的重要参与,全面提升民众参与健康政策制定的健康权利素养。
    (二)普及居民健康生活
    树立健康强国理念,增强人民体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健康强国理念,强化健康主人翁意识。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房米。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广泛组织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发展群众健身休闲项目。切实保证大中小学生每周5-8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定期开展居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线上调查,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提供线上指导服务。
着力改善城市环境卫生面貌,建设美好家园。深入开展城市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建立从水源地保护、自来水生产到安全供水的全程监管体系。科学预防控制病媒生物,建立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定期开展监测调查。大力开展全民大扫除,做好垃圾分类,使用卫生厕所,清理卫生死角,净化居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75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