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身上的小故事素材合集(全文13657字)

目录
***奋斗故事8则 1
在延安农村插队那七年 1
要有干一番事业的干劲 3
建成陕西第一口沼气 5
习主席过五关 6
干活卖力、能吃苦 6
爱看书影响农家孩子 7
先后写了10份入党申请书 8
最后一个离开梁家河知青 10
***廉洁故事5则 12
上任亮相,不坐专车搭便车 12
低调律己,婚宴只办一桌 12
与大家一起“吃大锅饭” 13
轻车简从考察,细节之处见作风 14
同呼吸才能心相印 14
***务实故事10则 16
请大家讲,我们是来听的 16
舍弃一时经济利益 毅然决定支持保护遗址 17
如实上报解决人民实际困难 18
到最深基层得到最确实民情 19
“扯开嗓门喊人才” 20
是得罪干部还是得罪群众 21
我也是来学习的 23
没抬腿就怕摔跟头,什么事也干不成 24
你在前面走,人家在背后戳脊梁骨,谈什么以党风带民风 26
调查研究要深入群众不能走马观花 27

***奋斗故事8则

在延安农村插队那七年
    
    ***9岁那年,身为国务院副总理的父亲习仲勋遭受政治迫害,开始了长达16年被审查、关押、批斗、下放的岁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因不甘忍受欺负,得罪了造反派,***作为“黑帮”家属被揪出,差一点进少管所。1968年底,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北京掀起上山下乡运动,***报名参加。
    乘火车、转汽车,差不多一天时间,凤凰网特派员从陕西富平来到延川县梁家河。1969年1月,不到16岁的***,乘坐知青专列从北京出发,一天一夜后到达铜川,换乘大卡车到延安,再转车到延川县文安驿,最后步行10里山路,到达梁家河。一待,就是7年。不少梁家河村民记得,***带了满满一箱子书,同来的15个知青中,他的行李最重。
    去往梁家河的路上,司机指着路边的庄稼地对凤凰网特派员说,“这些坝地就是当年***打下的。”陕北农村耕地贫乏,为了得到更多农田,每年都要拦河打坝。“打坝是***对梁家河最大的贡献之一”,梁家河村民石玉兴说***“干活卖力,能吃苦”。除了打坝,还要开荒、挑粪、收麦、放羊,一年到头,几乎每天劳作。
    梁家河村口立着一块石碑,上书“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旁边墙上有一幅宣传画,以***带领村民建沼气为原型绘制,两边写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1974年,***从《人民日报》了解到四川建沼气的经验,主动向县里提出在梁家河试验。同年7月,***带领社员打出全省第一口沼气。这一经验在全延川县推广,***因此被评为延安地区先进知青。
    ***住过的窑洞就在这口沼气旁边,院门紧锁。据村民透露,没有县里、镇里同意,外人无法参观窑洞。9月4日下午,凤凰网特派员与一个外地官员参访团一起进入院子,看到了窑洞外观。窑洞上有五角星,并有“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字样。据参观过窑洞的梁家河村民石先生介绍,窑洞里有***睡过的土炕、当时的照片、用过的锄头、吃饭的碗、以及当大队书记时用的扩音器。
    1970年队里建成这排窑洞,***与其他5个知青住在这里。***住的时间最长,一共住了5年。梁家河年轻人常去他的窑洞,借书,听他讲外面的事。武辉就是当时常去***窑洞的梁家河青年。在***那里,武辉接触到了《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等中外名著,他告诉凤凰网,几个知青中,他跟***看书学习最多。武辉后来成为一名教师。
    ***在梁家河入团、入党、当选村支书,过程曲折。那时,他的父亲正被关押。***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公社都不敢批。“当时大家都躲着‘反坏右’,村镇没人敢决定***到底能不能入党”,梁家河人、后任延川县交警队副大队长的王宪平告诉凤凰网。***入党问题最终被提到县委常委会上,由当时的县委书记申昜拍板决定。
    1974年1月,***入党。凭借在梁家河村民中的威信很快当选大队支书,“那时候的大队书记,不是你厉害就能当,都是干出来的,带头上山劳动,还要比别人干活重。”北京延安文化展示中心主任赵文忠说。赵文忠的母亲曾在那个年代当过支书。
    1975年,***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入读清华大学。而早在1973年,由于“家庭”原因,***被迟群、谢静宜掌管的清华大学拒之门外。那一年,除了***,其余一起来梁家河插队的北京知青已经全部离开。在《我的上山下乡经历》一文中,***写道“那是一段非常孤独的时期”。但这之后,原延安地区知青办主任高明池对凤凰网说,***“下定决心不走了,要凭自己的本事,给村里做点事”。
    “***以那时的年纪,生活上要自立,语言上要交流,劳动上要吃苦”,武辉认为,毛泽东那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可以大有作为”在***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他能走到今天并不奇怪,踏踏实实做事,从小没有靠他父亲,靠自己走自己的路。”
    
要有干一番事业的干劲
    ***在座谈会上说,在县委书记这个岗位上,很多人都想干一番事业,这种想法和干劲必须有。谈到自己当年在正定县的工作经历,***说,“我当年到了正定,看到老百姓比较贫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形,心里很着急,的确有一股激情、一种志向,想尽快改变这种面貌。”
    1982年的正定,尚未摆脱以粮为纲的“左”的束缚,戴着“高产穷县”的帽子,全县53万亩土地,每年需上缴7600万斤粮食。正定农民顶着“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的帽子,偷偷去外地黑市购买口粮。***了解到实际情况后,很痛心,觉得不合理,要实事求是,便与另一位县委副书记吕玉兰,从地委到省里到国务院逐级反映这一问题。
    第二年,国务院给正定减少了2800万斤征购指标,农民有了喘息的机会,逐渐走出单一生产的路子,开始种植棉花、蔬菜等多种作物。这无异于一场农业的“产业革命”,打破了上茬小麦、下茬玉米的单一种植模式。在过去想都不敢想,***一下子把大家的思想解放了。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对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也开始刮目相看。
    正定县的实际情况是人多地少,滹沱河与老磁河流经正定,有14万亩的河滩地,常年撂荒,被一些农民偷偷用来垦荒种粮,在***看来不但效益不高,还破坏了植被。***推动下放了这部分河滩地,以林还林,发展林果业,既富了农民又保护了生态。在何玉看来,在过去正定干部思维中,没有人能想到这么做。
    为了让农民富裕起来,***提出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并根据正定县区位条件,依托石家庄,确立了“半城郊型”经济结构。在滹沱河南岸五个乡搞试点,后来这五个乡成为正定最富裕的地方,如今划归石家庄市,当年的乡镇企业正朝着集团化方向发展。
    发展经济,人才第一。而培养正定本地人才需要时间,***想到的是向全国一流的专家学者借智。为了吸引这些人,***亲自写信。这样的信件发出了一百多封,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眼科专家张晓楼在内的55位各领域专家,被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打动,来到正定,成为顾问。
    
建成陕西第一口沼气
    
    当地司机将凤凰网特派员带入梁家河。一下车,特派员首先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陕西省第一口沼气”,墙上有一幅宣传画,正是以***带领村民建沼气为原型绘制,两边写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1974年1月,时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介绍四川利用沼气的报道后,找到北京支延干部张之森,谈了想在梁家河试验沼气的想法。时任延川县委书记申昜主持县委常委会研究后,决定派***等6人前往四川学习。1974年7月,***带领梁家河村民建成的第一口沼气池产气点火,这也是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这项经验后来在延川全县推广,解决了农民做饭、照明和施肥问题。直至今日,梁家河仍有村民在使用沼气。
    
习主席过五关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在接受延安电视台《我是延安人》专访时,讲述自己当年插队的经历,说要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他说被跳蚤整得痛不欲生,“我皮肤过敏,跳蚤一咬就起水泡,水泡破了就是脓包,全身长疮”,为了治住跳蚤,只得把六六粉撒到床单上睡觉,硬抗了三年没事了。有一年弟弟习远平去梁家河看他,***还特意叮嘱弟弟不要告诉母亲。
    
干活卖力、能吃苦
    
    梁玉明儿子印象最深的就是***打坝,“手上磨得都是泡,没听他叫过苦”。巩政荣记得,大冬天在厚厚的冰面上,***穿着雨鞋去打坝。梁家河人、后任延川县交警大队副队长的王宪平回忆,“以前大家都在支沟里打坝,不敢在正沟里打,怕雨水把坝冲垮,***就敢带领大家在正沟里打坝,进而为梁家河建了更多良田”。
    时任梁家河一队队长的石玉兴老人告诉凤凰网,刚开始的时候,北京娃娃干活并不行,不习惯山地,爬一个山峁峁就累得不行。***2000年接受《中华儿女》专访时也曾透露,自己年龄小,开始干活很随意,还曾临阵脱逃回过北京。
    经过家人劝说,逃回北京的***很快又回到了陕北,此后一直呆到1975年。打坝、挑粪、修路、上山开荒、收庄稼,***什么都干,当上大队支书后,更是带头干重活。“做村里的领导不容易,都是靠自己干活得来的”,巩政荣告诉凤凰网,***干活卖力、能吃苦,男女老少无形中就尊敬他了。
    ***2003年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专访时,回忆了那段岁月:“一年365天,除了生病,几乎没有歇着。下雨刮风在窑洞里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还要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到后来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
    
爱看书影响农家孩子
    
    北京知识青年到梁家河这个偏僻的山村,对社员来说是头一次。巩政荣比***小6岁,第一次见到***这些北京来的人,想都不敢想,“人家毕竟是知识青年,一个高干的儿子,说的每一句话都不一样,还到农村来干活”?
    ***给巩政荣剃过头,教他学“蛤蟆式”泳姿(蛙泳)。巩政荣弟兄8个,家里条件不好,***还把自己的鞋子送给他,“虽然有些破,但对我来说是好鞋”。
    1975年,***被推荐上清华大学。临走,队里几个同龄人去送他,巩政荣那时上初中,在路边打扫卫生勤工俭学,***看到他就停下来,拍拍他的肩膀,叫着他的小名“容辉,好好学习”。尽管巩政荣家祖祖辈辈在梁家河种地,他却成为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高中生。
    巩政荣后来在家里还发现一本***赠给他哥哥的书,书上写着一首小诗:暴风雨中见雄鹰,暮色苍茫看青松,革命烈火试真金,平凡小事出英雄。
    石玉兴老人印象里,***话不多,农闲时,就拿着书看。***带了一箱子书,队里的年轻人就喜欢聚到他的窑洞,听他讲外面的事情,找他借书。
    武辉比***小一岁,没事就跑到他的窑洞去,在那里接触到了《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等中外名著,“一开始不敢跟他们借书,就跑到他们窑洞里看,后来越来越熟,他们就说你拿去,拿到家里去看”。武辉告诉凤凰网,几个知青中,他跟***看书学习最多。武辉后来成为一名教师。
    
先后写了10份入党申请书
    
    9月6日,延川县下起了大雨,武辉在家里向凤凰网讲述了***在梁家河不为人知的坎坷。
    1971年,武辉去教书,王宪平调到关庄公社任团委书记,与***一起来的大多知青也都参军了,留下的人越来越少。***这样家庭背景的人只能在梁家河继续劳动,此时他的父亲习仲勋正在北京卫戍军区被监护。“他那时候也孤独,六七十年代的农村,你想都想不到,没有文化生活,一天到晚就是干活,早出晚归,晚上回来就是看些书,坐一块聊天。”武辉说,也就是这个时期,他与***的接触开始多起来,谈古今中外,也聊当地风俗。
    1973年,许多大学开始招生,武辉和他一起去县里考试,***的目标是清华大学。但当时是考试加推荐,家庭成分和背景就很关键,要根正苗红。为此,***母亲齐心还专程赶到延安,找到时任延安地区知青办主任高明池,希望习仲勋的问题不要影响子女。延安这边的问题解决了,但当时的清华由文革红人迟群、谢静宜掌管,清华这一关被卡了。
    那一年,武辉也没上成大学,回来后一直灰心丧气,两三个月才缓过来,“因为受他们(知青)的影响,很想出去的,想学习,到外面去看看。我们生下来就在那个山沟沟里,小车都没见过,天空偶然看见飞机,高兴得不行”。
    武辉觉着,***当时也很失落,但他不说,“他很少说自己痛苦的事,他心里有啥事就不多说话,有了委屈也不说,我们一块很少有痛苦的时候”。武辉告诉凤凰网,也是从那时候起,***下了决心,要留下好好干。已年届八旬的高明池在病床上也向凤凰网证实了这一点,“这个娃娃,上进心大,决心大,头一回受那么大打击,决定不走了,要凭自己的本事,给地方做出成绩”。
    因为家庭背景,***入团、入党、当上村支书,每一步走得都不容易。“当时大家都躲着‘反坏右’,村镇没人敢决定***到底能不能入党。”王宪平说。
    ***先后写过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公社都不敢批,认为他没有划清界限。***接受《中华儿女》专访时追忆起这段经历时说:“我那时候已没有一些人那种凄苦之感,或者是一种自卑之感,只是一个感觉,就是党内、团内好人越多,坏人会越少,不入白不入,除非你不让我入。”
    ***的入党问题,最后被提到县委常委会上,由当时的县委书记申昜拍板批准。曾在延川插队的北京知青丁爱迪在一篇名为《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一文中提到,他曾听到申昜与文安驿公社书记白光星的谈话:“白书记,人家近平在你们那里表现得不错,几年了怎么也在那里拦住不让入党?这是我们陕北的孩子,我今天就请你来给我说说理由。”申昜说:“他爸爸的结论在哪儿?没有。不能因此影响他入党。”
    1974年1月,***终于入党,并很快当选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那时的年纪,生活上要自立,语言上要交流,劳动上要吃苦”,武辉认为毛主席那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可以大有作为”这句话,在***那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最后一个离开梁家河的知青
    
1975年,清华大学有两个名额在延安地区,其中延川县有一个。***三个志愿全填了清华,延川县委也推荐他上清华。此时的***因为建沼气已经是延安地区的先进知青,地区顺利通过,但清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75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