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调研报告合集32篇(全文52894字)

    目 录
    1.中国农业银行扬州江都支行课题组张连华、夏峰:
    创新金融科技助力民生保障 1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调研组:
    江苏省苏北农房改善工作调研报告 3
    3.银川市应急管理局课题组执笔人张伟:
    锻造让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银川应急铁军 8
    4.浙江省纪委监委课题组:
    防止利益冲突廉洁行权用权 11
    5.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坚定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15
    6.南京大学调研组陈腾、刘鹏:
    教育立州,智启未来 20
    7.曹红艳、牛瑾:
    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调研记
    8.中国船燃党建课题组:
    浅谈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36
    9.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杜家武:
    我市“三大改造”奖励资金绩效调查报告 42
    10.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
    广西西林着力打造“山水一体”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46
    11.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黄仁慧:
    县级融媒体现状调研报告以敦化市融媒体中心为例 50
    12.州委老干部局课题调研组:
    新时代老干部工作“三化”建设路径探索 55
    13.中国纪检监察学院省级纪委监委领导班子成员研讨班课题组:
    以系统思维一体推进“三不” 63
    14.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中国宏观经济2021年展望
    15.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调研组:
    关于凉山州喜德县贺波洛乡桌古村的调研报告 69
    16.秦皇岛市抚宁区统计局王颖:
    抚宁区乡村振兴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73
    17.瑞金市教育科技体育局黄娜:
    壬田镇中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调研报告
    18.贾永全、杨辉、韦春波、邓春波:
    大庆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84
    19.辽宁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贺巍、杜君:
    大学生新时代辽宁精神培育情况调查报告 90
    20.中共法库县委党校孙颖、宋德伟:
    关于法库县发展文旅产业的调研思考 95
    21.谭亚龙、任伟:
    深化主题教育官兵思想调查报告 99
    22.王珂:
    河南省周口市乡镇专职消防队建设情况调研 103
    23.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课题组:
    金融科技发展研究与监管建议 110
    24.洪瑶:
    淮南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120
    25.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课题组:
    绿色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 124
    26.中共柳州市委党校耿静红:
    民营中小企业高质散发展的合力机制研究 140
    27.河南省清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马红超:
    清丰县返乡下乡创业工作调研分析 146
    28.国家税务总局铜川市税务局课题组:
    陕西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基于税收视角 150
    29.武汉大学乡村振兴研究课题组: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来自贵州省的调研 154
    30.中国人民银行兴安盟中心支行课题组:
    新冠疫情下的兴安盟辖区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调查研究 164
    31.中国移动投资公司党委政研课题组:
    以党委核心作用显性化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172
    32.民进上海市委课题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问题研究 178
    
    
    
    创新金融科技助力民生保障
    中国农业银行扬州江都支行课题组 张连华、夏峰
    (2021年4月30日)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为首的新兴技术蓬勃发展,而以此为基础技术的金融科技正在重塑着金融机构的生态圈。中国农业银行积极拥抱新技术、新业态,努力探索金融科技方面的应用。金融社保卡是金融科技普惠民生的重点领域,农行江苏省分行与江苏省人社厅共同推进的金融社保卡业务正是在此领域的积极探索。
    江都农行在开展金融社保卡业务时,积极与当地人社部门协调合作,并且积极向省市分行争取技术、资金、政策、人员等支持。目前已于人社部门实现后台数据库的连接,江都农行在本地人社部门大厅内布置发卡机和农行超级柜台,并安排专人在现场进行服务,全方位地为居民群众提供服务。居民来人社部门办理金融社保卡时,首先到人社柜台填表录入信息,再到发卡机进行制卡发卡,取得新发金融社保卡后到农行超级柜台开通金融功能。过程中,现场的农行工作人员会积极主动向居民群众介绍金融社保卡的功能与作用,让居民群众体验到“农情温度”。此外,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群众,发挥国有大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江都农行积极主动加强与人社部门的合作,现已申请在该行物理网点试点开办金融社保卡业务,在网点投入便携式发卡机,做到居民群众在农行网点便能够直接现场开卡,改变传统申请流程,通过农行智能终端还能够实现社保卡信息采集、新开户、卡面打印、及时补换卡、密码修改及重置等功能,真正做到让客户在农行就可以“多点办、就近办、跑一次”,后期还会根据需要在更多的物理网点进行推广。
    目前江都农行已办金融社保卡24万余张,占江都地区总人口的近1/4,为服务社会、普惠民生作出良好的表率,体现大行的社会责任。
    当下及未来的银行业应当把握数字经济大趋势,汲取金融科技先进知识和手段,完成将服务便民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银行业要抓住移动无接触支付发展的需要,通过使用金融科技新技术手段大力发展电子社保卡、医保电子凭证,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和丰富其使用环境,为未来社保资金的线上支付做好技术准备与应用场景。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业务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时代开启,金融科技可以实现银行与多方系统联动、数据共享、进一步促进金融社保卡在多领域、多功能的整合衔接,为社保提供了更多的便捷,“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利用创新技术,为社保制度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随着金融科技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社保卡业务服务也将续写新的篇章,而这正是金融科技助力民生保障的应用前景。
    
    从“小切口”入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江苏省苏北农房改善工作调研报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调研组
    (2021年4月22日)
    
    近年来,江苏省大力推进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以下简称“苏北农房改善工作”),在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市有序开展苏北地区农民老旧房屋和“空心村”改造,从“农房建设”这个“小切口”切入,在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的同时,提升乡村建设品质,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探索出一条以新型农房建设为抓手、促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总体情况
    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中区域发展的短板在苏北,城乡发展的短板在农村。特别是苏北农民住房总体较差,改善居住条件的呼声十分强烈。江苏省委、省政府于2018年8月印发《关于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全面启动苏北农房改善工作。
    经过两年多努力,苏北地区超过20万户农民群众住上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风貌协调的宜居农房。通过同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强化地域特色风貌塑造,建成了一批能够体现时代特征、展示地方特色、留住乡愁的新型农村社区。同时,推动农村适宜产业发展、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并通过农房建设拉动了投资、扩大了内需、刺激了消费,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添柴助力,为书写好乡村振兴的“大文章”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合来看,江苏实施的苏北农房改善工作,有效改善了农民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升了乡村建设发展水平,是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重要举措,对于全国,特别是中西部22个省(区、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借鉴意义。
    主要做法
    党委牵头抓总,协调推进苏北农房改善工作。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苏北农房改善工作,省委书记、省长多次带队到苏北走访调研,省级建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省级组织领导体系。成立了省级工作推进办公室,办公室下设6个工作小组,分工负责、协同配合、统筹推进,综合组组长单位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苏北5市均成立了市级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牵头抓总,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市委分管副秘书长负责,组织协调相关部门稳妥推进农房改善项目落实。
    优先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坚守改善农民群众居住条件的初心本意,扎实开展调查摸底工作,优先将省定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江苏省将年收入低于6000元的农户列入省定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4类重点对象列入农房改善范围。同时,加强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将“空心村”以及全村农户住房改善意愿强烈的村庄也纳入农房改善范围,切实回应群众所需,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吸引农民回乡生活就业。
    优化农房设计,塑造本土风貌特色。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大规模村庄撤并,科学开展村庄设计。组织编制新型农房设计方案和既有农房风貌改造方案图集,优选设计单位和设计师,建立健全设计方案审核把关机制,重点关注农房、院落、公共空间、绿化景观、设施配套等彰显乡村特色的关键载体设计,注重挖掘本乡本土的自然、历史、文化元素,着力体现文化特色、地域特征和时代特点,留住乡愁记忆。其中,淮安市精心设计打造了金湖县荷花荡、湖畔旺屯社区等一批具有典型江淮风格的新型农村社区。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采用多种建设方式。由农民自己选择集中统一建设还是农户自行建设。对于农户自愿统一建设的,主推“统规代建”模式,积极引入大型国有企业,提高了农房建设的品质品位。同时,在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基础配套的前提下,支持农民开展“统规自建”,满足农民群众个性化需求。加强农房质量安全监督,压实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鼓励农民全过程参与监督,确保农房质量安全。
    以农房建设为中心,配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想老乡住得好,基础设施不能少。苏北5市在农房建设的同时,同步建设供气、供电、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播电视及通信基站等配套设施,按城市生活标准将供水、排(污)水、电力、天然气、通信、广播电视等接入农房,保障农民在水、电、气、通信、厕所等方面的基本生活条件达到与城镇相同标准。根据聚集人口规模和实际需求,围绕农房配建党群服务中心、公交站点、商业街、大舞台、电影院、
    
    文体广场和农机具停放场所等服务设施,确保农民群众出行便捷、居住舒适、生活便利。同时,尊重农民意愿,在房前屋后为每户保留1分菜地,既留住乡村特色,又解决了农民生活实际问题。
    以调整农房布局为契机,发展特色产业。安居还需乐业,农房改善工作直接为农民群众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如新型农村社区的环境保洁、物业服务管理等。同时,通过调整农房布局,集中整治农房改善项目腾退土地,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用地保障。通过布局“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同步配套建设1~2个特色产业项目,提高农房改善项目与产业项目的契合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两大主体”,因地制宜发展“家门口就业”工程,积极支持返乡下乡创业,带领农民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健康养老业、特色手工业、农村电商等产业,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如宿迁市涧河村引进电子加工、服装加工等6个特色产业项目,300余名富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
    统筹资源配置,解决建设资金难题。鼓励支持苏北地区围绕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利用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和补充耕地指标有偿交易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配置规模合理的用地指标,支持农房改善项目用地需求。根据政策支持和地方财力、农民可承受能力等,做好建设资金测算工作,确保建设任务和财力大体相当,乡村不负债。明确改善住房与原住房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农民不出钱或少出钱。省级设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新型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市县用足用好土地指标交易政策,统筹开展增减挂钩和补充耕地指标交易,为农房改善资金筹措提供有力支撑。
    党建引领提升基层党建水平及社区治理能力。围绕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建立新型社区的党组织,创新工作机制,建立社区网格党建工作站,开展“党员中心户”创建活动,以党建为引领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水平。宿迁市宿豫区周马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马伦烈士纪念馆,淮安市金湖县幸福湾新型农村社区打造红色文化与兵工精神传承展示基地,努力讲好本土红色故事,吸引周边游客参观旅游,促进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搭建“有事好商量”平台,开办乡村振兴讲习所,引进专业物业服务管理团队,建立村规民约、物业服务管理规范等,强化村民自治,提升了社区治理能力。
    取得成效
    提升了农村住房品质和人居环境。苏北农房改善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根本目的,以农房建设为载体和切入点,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农村4类重点对象存量危房实现“动态清零”,改善后的农民住房品质、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显著改善,农民住上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乡村别墅”,过上了与城市居民相同的便利生活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生活,苏北农村成为水韵旖旎、生态宜居、令人向往的现代乡村。2020年5月,江苏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进行的满意度调查显示,苏北5市农房改善农户的满意率达93.3%,下辖33个有农房改善任务的县(市、区)中17个满意率超过95%。
    彰显了乡村特色和文化的价值魅力。通过精心设计、精益建设,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尊重乡村原有的形态和肌理,着力体现传统特色、地域特征和时代特点,苏北地区村落的传统特色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塑造了新时代的小桥流水人家,展现了新鱼米之乡的特色风貌。宿迁市通过挖掘乡村文化记忆,融合当地田园乡村特色,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旅游业,打造了“水韵双河”“荷庄振友”“亲艾周马”“水美涧河”等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凸显了现代化乡村的魅力和价值。
    促进了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致富。苏北农房改善工作把农房建设同特色产业发展及农民就业致富结合起来,以农房建设撬动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助力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为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苏北农房改善工作不仅为农民建造了好房子,还为他们找到了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目前,苏北5市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特色手工业、农业生产服务业、农村电商等初具规模,培育了一批立足农村、农民主办、富有区域特色的乡村产业,拓宽了农村劳动力的致富增收渠道,增强了乡村的活力。宿迁市周马新型农村社区精准选育艾草作为主导产业,目前规模已达1500亩,集体经济增收达100万元。淮安市湖畔旺屯新型农村社区提升建设5000亩观光农业区、1000亩高效渔业区,人均年增收3.36万元。
    推动了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把苏北农房改善工作同基层党建、社区治理结合起来,下沉资源、服务、管理,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通过成立新型社区党委,推动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发挥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充分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提升了农民的精神风貌,培育出新时代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探索出一条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路径。
    支持了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实施农房改善项目是保民生、扩内需、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途径,不仅带动了建材、建筑、家具、家电、家装等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有效拉动了内需,还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创造了许多机会。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农房改善项目共拉动内需290多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1.4万个。
    工作建议
    “十四五”期间,村镇建设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借鉴推广苏北农房改善工作的经验做法,以提高农房建设品质为切入点,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以推进新型农房建设为抓手,因地制宜建设现代宜居农房,不断提升农房现代化水平,与农房同步建设农村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收运、道路、供气、供电、通信、绿化等配套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城乡居民生活设施基本相当。
    配套建设党群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农贸商业等公共建筑,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村民自治和物业服务管理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长效管护机制。
    因地制宜引进农村特色配套产业,带动人才、资金、项目等要素资源流向农村,重塑乡村魅力和乡土活力,建成一批建设品质高、居住环境佳、公共服务好、产业发展优、文化特色足、群众满意度高的新型农村社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锻造让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银川应急铁军
    银川市应急管理局课题组 执笔人 张伟
    (2021年4月19日)
    
    ***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要进一步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银川市应急管理局全体党员干部要在党中央、区市党委、应急管理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带着信仰、带着责任、带着使命,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提升队伍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在“奋进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学习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增动力、强弱项,提素质、练内功,强本领、担使命,严管理、转作风,锻造让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银川应急铁军。
    通过学党史,进一步增动力,强弱项,防范化解应急管理重大风险。当前,国际局势波谲云诡,我国周边环境复杂敏感,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任重道远。银川市自然灾害防治救援能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建立完善,部门间职责交叉、责任空当,监管盲区的现象时有发生。“隐患未彻底整治”“责任未全面落实”“短板未全部补齐”是现阶段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难题,更是防范化解应急管理重大风险的重中之重,要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一系列活动,促使行业部门在防风险、除隐患上找到契合行业领域实际的管用方法、有效路径,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积极推动自然灾害防治八大重点工程建设,主动担当,履职尽责。对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需要各行业各部门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合力消除责任空当、监管盲区。
    因此,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增动力,强弱项,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应急管理重大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应急管理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通过学党史,进一步提素质,练内功,推进应急管理高质量发展。推进应急管理高质量发展,提高“七种能力”刻不容缓,“应急人”必须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重点是要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党史学习教育为我们提素质,练内功,以高质量推进应急管理事业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我们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强化政治机关建设。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南针”和“定盘星”,认真组织学习***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重要论述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把党建引领贯穿到应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忠实践行“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四句话方针,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模范机关。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激发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应急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无穷力量。要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求真务实,能打善战,战之必胜。二要主动适应改革,积极参加实践锻炼。要进一步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健全部门管理体制,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进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演练,积极应对防大洪、防地震和地质灾害等风险挑战,在重点攻坚任务、重特大灾害应对处置中打头阵、当先锋,在应急救灾一线摸爬摔打中增长才干,在处理复杂问题中积累经验。三要坚决遏制重特大、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要围绕“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要求,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攻坚战。要以更高质量、更为严格的标准深化治理整顿,推动解决重点行业领域突出问题,推动高危行业转型升级,以严格精准高效的监管执法推动责任落实,坚决遏制重特大、较大事故发生,持续推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四要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要把《银川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的要求落实落细。切实抓好防灾减灾重点工程建设,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发挥防灾惠民工作效益;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提高风险监测预警能力,要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作风建设为保障、装备和体系建设为关键,提高抢险救援和保障能力。【来自:头条号如来写作网,QQ3231169,加入会员群,海量优质文字素材和PPT课件】
    通过学党史,进一步强本领,担使命,激励干部勇于担当作为。一是畅通择优选贤的选任渠道。对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反映较好的干部,给予干事平台和进步机会,最大限度激励广大干部在新时代实现新担当新作为。二是传递关心关爱的组织温度。贯彻落实《银川市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若干措施》,从思想、事业、待遇、健康等方面关心激励干部,把各项关心关爱干部的政策落实到位。重视干部身心健康,加强干部的关心关怀和情感激励,提升干部的组织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和心理获得感。三是大力选树宣传担当作为典型。加强党建和业务工作的融合,积极培树“应急先锋”品牌,选树忠诚干净担当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向上级组织推荐,及时褒奖表扬,形成鼓励担当作为、崇尚创新奋进的良好氛围。
    通过学党史,进一步严管理,转作风,形成干在当下,狠抓落实的强大合力。一要强化担当抓落实。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主动对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的重点工作,积极担当作为,把该干的干起来,把该抓的抓起来,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不折不扣落实下去。二要坚持从严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教育干部自觉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完善内部管控制度,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三要转变作风抓落实。要发挥市应急管理局统筹协调作用,发挥相关部门专业优势,对照隐患问题,抓紧整改落实,形成苦干实干谋发展、齐心协力抓落实的强大合力。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落实“三基本”工作法和“三个一线”工作机制,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在现场盯着抓,确保问题在一线解决、政策在一线落实、工作在一线推进。
    
    防止利益冲突廉洁行权用权
    浙江省纪委监委课题组
    (2021年4月29日)
    
    所谓利益冲突,一般指公职人员代表的公共利益与其自身具有的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从近年来浙江省查处的相关案件看,一些党员干部在履行人事任免、政府采购、工程招标、行政审批事项等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利用公权为自己、亲属或利益相关者谋取私人利益,严重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公信力。利益冲突的背后,实则是权力扩张缺少有效的监督制约。
    对此,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坚持严惩腐败与严密制度、严格要求、严肃教育紧密结合,做到科学有效地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使监督体系更好融入国家治理体系,释放更大治理效能。
    一、防止利益冲突工作的实践探索
    浙江市场经济先发、民营经济活跃,公职人员面临的利益冲突问题也较早显现,历届省委、省纪委都对防止利益冲突、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出台一系列制度进行规范和治理。
    构建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体系。出台《党员领导干部防止利益冲突暂行办法》,根据不同阶段不同任务不断完善配套制度,从源头治理规范领导干部行权用权行为。一是覆盖各领域。针对“以权揽储”变相腐败、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隐形变异“四风”等方面问题,专门制定《关于防止领导干部在公款存放方面发生利益冲突和利益输送的办法》《关于禁止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领域行为的若干规定》《防止领导干部房产交易违纪违法行为规定》《防止领导干部违规参与民间借贷行为规定》等规章制度。二是覆盖各层级。引导各地区各单位推进制度创新,杭州、宁波等地出台《关于防止国家工作人员在公共资源交易、公共产品采购、公共资产管理中发生利益冲突的若干规定》《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等制度办法。三是覆盖各阶段。防止利益冲突制度贯穿党员领导干部任前、任中、离任三个阶段,涉及从业行为、投资理财等多个方面。如,针对退(离)休党员领导干部,专门印发《关于规范退(离)休领导干部在社会团体兼职问题的通知》。四是覆盖各主体。除党员领导干部外,调整对象还包括机关单位,
    
    党员领导干部近亲属。如,针对“红顶中介”问题,研究制定《关于扎实推进从事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省属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实施意见》。
    持续强化利益冲突问题专项治理。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利益冲突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治理。一是严肃整治党员领导干部经商办企业、违规兼职问题。明确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从业行为“五个不准”,近年来持续开展违规兼职专项整治,清理违规兼职2.85万人次,认定并清退违规取酬4.69亿元。二是严肃整治党员领导干部违规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问题。近年来共处置反映领导干部插手相关领域问题线索4328件,立案查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772人。三是严肃整治领导干部违规房产交易及违规借贷问题。在全省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自查填报基础上,经重点核查,共有102人因违规房产交易、399人因违规借贷受到处理。四是专项整治“烟票”背后的“四风”问题。2020年共查处相关违纪违法问题230件次,处理301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57人。五是严肃整治选人用人违规违纪问题。结合省委巡视工作中选人用人专项检查,聚焦违规破格提拔等突出问题,在全省开展基层选人用人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查核处理2163人次,推动健全完善制度规定1462项。
    不断健全防止利益冲突配套机制。在抓好制度建设和专项治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切实提高防止利益冲突工作实效。一是完善利益申报核查机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对不如实申报的给予取消考察对象资格、诫勉等处理,积极稳妥推进新提任领导干部个人事项公开试点工作。二是强化利益公开机制。围绕利益冲突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公共信息公开力度,全面提升工作透明度。三是夯实利益回避机制。明确党政机关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必须实行职务回避和公务回避。在全省范围内严格执行地方党政正职、纪委书记、组织部部长、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公安局局长等异地交流任职,并逐渐向市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协主席延伸。四是建立利益研判机制。结合贯彻落实党员领导干部防止利益冲突暂行办法相关要求,全省党员干部共排查78.3万个风险点,并依情形确定风险等级和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干部廉政档案,实时动态更新信访举报、案件分析等方面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置干部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初步形成集排查、监控、管理于一体的利益冲突防控研判机制。
    二、防治体系尚存薄弱环节
    调研发现,当前防止利益冲突工作的探索实践,对推进全省党员领导干部依法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浙江省进入了作风和腐败问题减存量遏增量的深入推进期、亲清政商关系的塑造提升期。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防止利益冲突工作存在诸多薄弱环节,需要制度机制、工作举措的深入研究和纵深推进。
    主体覆盖还不够全面。在监督工作从“关键少数”向“绝大多数”覆盖的过程中,对乡科级及以下基层一线干部、行使公权力的非中共党员公职人员以及党员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特定关系人的约束和监管,还存在空白地带。下一步,要从职务职级、群体类型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入手,扩大调整防止利益冲突对象范围,结合不同行业、部门、岗位的特点持续深化利益冲突治理,实现防止利益冲突全覆盖。
    源头治理还不够到位。当前,主要依靠自查自纠、专项整治和查办案件来发现和解决利益冲突问题,“防”的价值意蕴没有全面显现,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土壤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还不够完善。下一步,要聚焦尚未演变成违纪违法行为的利益冲突行为,完善利益申报、公开、回避机制,完善信访举报制度,丰富处置方式,更好发挥制度建设在源头治理中的作用。
    协作机制还不够完善。通过巡视巡察发现,部分单位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靠山吃山”现象依然一定程度存在,受信息整合程度不高、协作机制不畅等因素制约,深入开展部门行业系统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下一步,要进一步完善信息联动机制,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审计、组织、财政、金融、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健全完善便捷高效的信息联动平台。
    三、提升防止利益冲突的监督效能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统筹谋划和系统推进防止利益冲突工作,对于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护航“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障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将防止利益冲突工作融入“三不”一体推进全过程,释放标本兼治效能。要严肃查纠各种利益冲突问题,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创新利益冲突问题处理手段,实现监督处置关口前移,提高行为人违规违纪违法成本,进一步增强防止利益冲突的约束力和震慑效应。要不断完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加强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增强制度的系统、整体效应。针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等监督重点,引入利益申报、利益公开、利益回避、利益研判等防止利益冲突机制,进一步完善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家庭廉情适当范围公开等制度。要切实开展防止利益冲突教育,坚定“不想腐”的取向。把防止利益冲突作为广大公职人员职业伦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引导公职人员特别是“关键少数”正确认识、有效防范、妥善处理利益冲突问题。 【来自:头条号 如来写作网,QQ 3231169,加入会员群,海量优质文字素材和PPT课件】
    将防止利益冲突工作融入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全过程,强化权力制约监督。要把防止利益冲突嵌入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进一步明晰权力边界,建立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从源头上压减权力寻租设租空间,探索决策、执行、监督职能相对分离、相互制约的有效途径,推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加快建立健全权力运行过程中利益冲突可留痕、可查询、可预警、可追溯机制。要把防止利益冲突纳入主体责任范围。将防止利益冲突列为政治生态评估、主体责任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推动各级党委(党组)把防止利益冲突融入本机关本单位、本领域本系统的全局工作,抓好谋划、组织和领导。要把防止利益冲突列入监督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协助引导推动功能,协助同级党委(党组)抓好防止利益冲突法规制度的贯彻落实及监督检查,推动构建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融合,及时纠正和严肃查处利益冲突行为,不断增强监督治理效能。将防止利益冲突工作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全过程,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中梗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推动探索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改革服务,深化信息公开,有效制约权力对资源配置和微观经济的不恰当干预。要着力拧紧政商交往“安全阀”。以防止利益冲突为抓手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细化领导干部与商人交往的行为规范和尺度,支持各地开展“亲清指数”探索实践,依法对行贿记录人员及其所在企业开展联合惩戒。要着力构建廉洁诚信“软环境”。将防止利益冲突的理念和工作方法运用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塑造廉洁诚信的国家公职人员队伍形象,弘扬廉洁诚信的良好道德风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坚定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2021年4月28日)
    
    ***总书记2019年考察上海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成都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首倡地、公园城市理念的首提地,理应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加快建成高品质生活环境新标杆和共建共享幸福城市新样本。
    一、回应美好生活向往明晰出发点
    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是党的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与现实反映。1925年,毛泽东同志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中指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进入新时代,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2015年***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上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就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不满意,生活方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评判标准。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主动顺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坚定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回归生活导向,城市宜居性、舒适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连续12年位居“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在刚刚发布的“中国美好生活城市(2020-2021)”中,被评为十大“大美之城”与“向往之城”。
    推动规划建设方式变革。坚持以科学规划前瞻引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公共资源均衡布局,结合城市空间优化和功能体系调整,以远期规划人口为基数增量20%确定公共服务配套标准、具体指标和空间布局,公共服务资源与服务人口不匹配难题有效改善。
    推动政策调节方式变革。改革创新公共服务机制和方式,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识别、清单管理、动态调整、财政投入等制度机制,促进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最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效益最大化,推动100项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城乡一体覆盖。
    
    推动公众参与方式变革。加强公共服务提供方与需求方良性互动,强化公众对公共服务政策制定、执行、监督评估等全过程参与,推动实现公共服务供需精准匹配,不断提升居民参与度和满意度。
    推动共建共享方式变革。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组织形式,组建成立教育、医疗、体育、绿道、益民五大民生投资集团,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公共服务格局。
    面向未来,应更加自觉地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贯彻落实到城市发展全过程和城市工作各方面,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和全周期全链条的服务供给,切实把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作为城市长远发展的筑基工程,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与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市民群众结成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最大限度调动市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将人民城市建设的工作要求转化为务实行动。
    二、厚植比较竞争优势找准着力点
    比较优势既是一座城市历史基因、内涵肌理的综合呈现,也是别样精彩的独特资源、标识符号。只有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并充分挖掘、放大这种比较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城市竞合发展中占据主动性、赢得主导权。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深刻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紧扣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总目标,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使命方向,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有机统一,不断巩固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城市综合竞争优势。
    构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城市空间,以打造全域功能区体系为牵引,推进产业功能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与消费场景、商业场景有机融合,加快建设集生产、商业、生活空间和公共服务为一体的产业社区,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功能复合、宜居适度。
    打造蓝绿相映、城景相融的城市形态,深入推进“三治一增”,着力打造市域绿地系统、城市山水格局和全域公园体系,积极营造诗意栖居生态场景和多元体验生活场景,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施党建引领、共享共治的城市治理,在全国率先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创新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制度体系,大力实施旧城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等“五大行动”,探索建立村(居)民议事会、“社区志愿服务日”等共治机制,初步实现党委领导、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彰显兼收并蓄、务实创新的城市气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价值取向,培育文化商贸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新形态,精心打造一批文创街区、建筑群落、文化景观,把文化创意、深度体验和生活美学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提供优质均衡、精准高效的城市服务,统筹构建覆盖全区域全人群、标准化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布局“15—10—5分钟”街区级、社区级、小区级生活服务圈,以TOD引领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公共服务体系重构,服务供给力、保障度稳步提升。
    面向未来,应立足城市基因,遵循城市规律,顺应时代大势,拓展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功能体系、动力机制、城市品质等弹性空间,塑造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独特标识,厚植以先进营城理念、独特生态本底、创新生态环境、开放产业体系、鲜明生活特质为核心的比较优势,努力在新一轮城市竞争格局和区域分工调整中抢占先机。
    三、增强辐射引领功能抓住关键点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做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大战略部署,确立了“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要求成都充分发挥优势带动作用,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充分发挥供给层次、枢纽位势和消费能级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全面增加多层次、高水平公共服务供给,高品质生活成为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辐射引领区域发展的助推力。
    提升以创新创业为牵引的发展活力,全力营造包容开放的创新生态、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建立突出知识价值导向的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提升人力资源协同水平,常态化发布城市机会清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创业平台、事业舞台,充分释放人尽其才的创造活力。
    构建以多维互联为支撑的流通体系,建设亚蓉欧航空枢纽、陆海新通道枢纽,畅通“欧盟—成渝—日韩”和“成渝—东盟”开放通道,发展数智化物流打造现代供应链,构筑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增强以宜居生活为优势的承载能力,推动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扩面提质,持续完善住房供给体系、生活消费品供给体系、社区服务供给体系,提升对生态脆弱地区人口转移的承接能力,实现资源环境承载力与要素适宜性的协调平衡。
    打造以品质体验为导向的消费中心,聚焦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推动场景营造、业态创新和品牌集聚,不断壮大绿色消费、数字消费、定制消费
    
    等新兴消费,积极培育与国际接轨的高端商品消费链和商业集群,在形成海外消费国内替代效应的同时,塑造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
    面向未来,应积极抢抓国家战略加持赋能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能级吸引、枢纽辐射和功能外溢作用,加快产业分工重塑、结构弹性调整、动力更新再造,形成“需求牵引—供给创新—提质增效”正向效应,打造巴适安逸、近悦远来的高品质宜居生活新高地,全面提升城市区域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推动城市转型发展谋定突破点
    中央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要求成都在探索新时代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上率先示范。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坚持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全方位变革城市规划理念、建设方式、治理体系、营城逻辑,全力打造彰显美丽中国底色、承载美好生活向往的未来之城。
    以创新发展夯实幸福美好生活物质基础。坚持以产业生态圈理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遵循人城产逻辑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构建人尽其能的创新创业体系,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以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大关。
    以协调共兴拓展幸福美好生活承载空间。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治理格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和跨界区域分工合作模式,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市域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年均提升11.2%。
    以绿色低碳塑造幸福美好生活宜居环境。突出生态本底、美学呈现、价值转化、场景惠民,完善绿色产业、能源消耗、减排技术和低碳消费体系,探索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设计与路径机制,推动实现城市全面绿色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森林覆盖率达40.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9%。
    以开放包容促进幸福美好生活供需适配。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加快拓展立体化战略通道、高能级平台和全球供应链体系,形成服务于扩大内需、畅通循环的适配能力,加快构建覆盖区域、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资源要素配置中心。
    以共建共享提升幸福美好生活服务品质。健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全面增强生活成本竞争力,建立动态调整的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全龄友好型社会,深化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
    
    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面向未来,应从规划理念、建设模式上深度变革,从理念引领、价值创造出发优化路径设计,构建以绿色、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为战略方向,以人民感受、社会认同为最终检验标准的制度安排,率先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城市形态重塑和价值提升,率先用数字化方式和智能化场景解决城市治理和发展的瓶颈,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上创新突破。
    
    教育立州,智启未来
    南京大学调研组 陈腾、刘鹏
    (2021年4月1日)
    
    ***总书记指出,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扶贫必扶智”。教育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性工作,也是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彻底拔掉穷根、标本兼治的最深厚源泉。黔西南州基于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深入推进“教育立州”战略,将脱贫攻坚覆盖到教育领域,扶志、扶智与扶贫高度融合,经济扶贫、文化扶贫、教育扶贫协同推进,实现“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教育扶贫在全州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教育优先到教育立州:全方位健全教育体系。黔西南州确立“教育立州”战略,全面保障教育发展各类需求,确保发展教育的物质保障,各级财政共投入教育经费595.11亿元,新建校舍面积90万平方米,使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明显好转,教育资源更加均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录用、调配交流制度,切实解决录用的教师“能考不能用”、结构性缺编、编制调整滞后等现实问题。加强各类示范性平台建设,切实提升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各层次“名师工作室”建设,包括国家级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名校长工作室2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3个、省级“双百工程”名师工作室10个、省级乡村名师工作室90个、州级名师工作室9个,对全州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从单维发展到统筹兼顾: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在易地扶贫搬迁地周边新建居住区配套中小学学校65所,有力保障所有搬迁群众子女顺利入学,实现了从原来“大手托小手”到“小手拉大手”的转变。立足民族特色,办好双语教育,全州布依族语言授课小学402所、苗族语言授课76所,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中学有53所。大力发展高中教育,优质考生人数显著增长,本科上线率和录取率实现双提升。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按照“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理念,创新办学思路,逐渐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特”格局,全州现有职业院校12所,在校生3.5万余人,实现县县职校全覆盖。
    从体量到质量:教育精准扶贫持续发力。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教育保障,不让一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失学。精准资助,应助尽助,对高考二本线以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全覆盖资助,不让一个高考家庭经济困难生因贫失学。
    
    积极采取措施,努力确保所有辍学儿童全部返校,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举办“全免费精准脱贫班”,促进贫困家庭子女高质量就业。出台推进脱贫攻坚“教育+人社+行业”培训就业政策,举办州级培训班61期,培训8063人次,举办县级培训班160期,培训8428人次。借助外来资源,全力推进东西协作工作,选送黔西南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中职教育,实现了教学规模和培养质量的双提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一步,但绝不是最后一步。对于黔西南州来说,发展目标绝不会仅仅满足于脱贫,而是要通过加快教育事业现代化,不断提升人民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理论素养,通过教育振兴,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内生动力。因此,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未来仍然是黔西南州发展的首要任务。要以发展面向未来的教育为宗旨,充分重视教育在地方发展过程中应有的重要作用,从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基础理论教育等方面,不断培养出政治立场坚定、学习技能全面、理论知识扎实、服务意识到位的全方面人才。
    全面强化重点推进,构建高质量学历教育体系。推动学前普及普惠,强化义务教育全面落实,着力构建高中教育优质资源,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教育质量提升以及与市场需求的深度对接,从强化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和特色专业建设、吸引东部高水平高校智力支持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育事业发展,有效提升其在省内乃至国内的显示度。
    整合全州教育资源,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原则,推动高等学校和各类职业院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就业帮扶工作,建设公益性、开放性、共享性、长期性的终身教育机制,营造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良好学习氛围。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终身教育模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领域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切实提高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
    多维度推进教师质量提升,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优化全州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引进优秀专业人才、全面落实教师待遇保障、加大普通话培训力度,助力教师实现“教好”的目标;推动教师开展继续教育、支持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以教师“学好”确保学生“学好”;深入推进教师队伍综合评价改革、切实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强化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细化教学质量检测,“管好”教师队伍。“教好”“学好”“管好”三管齐下,对标“贵州教师誓词”,打造一支“守好教育初心,担当立州使命”的新一代黔西南教师队伍。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这既是对中国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刻总结,也是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开出的“良方”。“教育立州”,既是黔西南州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一把利器,也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
    
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调研记
    (2021年4月19日)
    
    2017年4月,***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要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基本目标,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
    作为广西最重要的工业城市,柳州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一方面,作为工业城市的柳州,经济蓬勃发展,一大批制造品牌驰名海内外;另一方面,作为山水城市的柳州,山清水秀,让人流连忘返。在探寻二者的相得益彰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柳州的魅力。
    柳江,从云贵高原出发,经壮侗苗瑶的山山岭岭,浩浩荡荡奔流而下。它在柳州拐了个弯,怀抱着一方热土,孕育了柳州人。
    关于柳州,你会想到什么?是“国民神车”五菱宏光、刷屏的“网红”柳州螺蛳粉,还是柳钢、柳工等一众制造业“大咖”?没错,柳州是它们的诞生地,柳州是一座以工业而闻名的城市。
    然而,还有让你想不到的。柳州在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中水质排名第一;今年1月至2月,继续保持着领先。
    那么,问题来了。柳州偏居西南一隅,怎么就弄出了蜚声中外的一款款产品?贴上工业标签的城市,在水环境质量上怎么就拿了第一?
    问号拉直了就是感叹号——柳州惊奇!
    水质排全国第一,为什么是工业城市柳州以广西1/13的面积、1/12的人口,创造了(约)广西1/4的工业总产值,柳州是无可争议的西南工业重镇。然而,这座工业城市不是灰色的,而是绚烂的;不是机械的,而是灵动的;不是平淡的,而是诗情画意的。
    柳州工业有百多年的历史,很早就享有“桂中商埠”的美誉。新中国成立前,柳州制造出广西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1958年,承接国家实施的柳州钢铁厂、柳州热电厂、柳州联合机械厂等“工业建设十大项目”;改革开放后,
    
    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在全国城市中声名鹊起,一度成为华南地区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工业城市。
    由此,柳州拥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工业历史博物馆就不足为奇了。馆内牛头刨床、鳄鱼剪床、球磨机油亮威猛的“钢铁巨兽”让人目不暇接,见证了柳州工业百年激荡的历程。
    当老工业基地不堪重负,信息化浪潮席卷翻滚,搞工业一时间似乎不如原来那么吃香了,但柳州的历届决策者却初心不改。“工业是柳州的命脉、是立市之本。我们要做的,是培植好具有柳州特色的‘工业树’‘产业林’,建设工业强市。”柳州市委书记吴炜告诉记者。
    当年的柳州拖拉机厂,在国内同类企业陷入发展困境时,通过持续技术创新,生产出了柳州历史上第一辆微型货车,开创了柳州在微车领域一路领跑的历史。而今的柳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拥有一汽、东风、上汽和重汽四大汽车集团的整车生产企业,五菱、宝骏、风行等汽车品牌驰名中外。上汽通用五菱自建厂以来,产量已突破2300万辆。
    柳州人爱工业、懂工业、拼工业。凭着这份爱、这份懂、这股子拼,不但在传统重工业领域做得风生水起,而且以工业化思维孕育出了屡屡登上热搜榜、频频出现在各大直播间的“柳州螺蛳粉”。通过开发生产线,制定行业标准,加强地理标志注册商标保护,让螺蛳粉挣脱了小作坊。据柳州市商务局副局长贾建功介绍,短短6年多时间,袋装螺蛳粉产业从无到有,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近110亿元,带动配套及衍生附属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30亿元;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出口总值达3038万元,是2019年全年出口总值的35倍。不少人点赞: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柳州螺蛳粉是“中国经济有韧性的一个缩影”。
    工业重镇,只是柳州的一面。阳春三月,初到柳州,颠覆的是感官。
    28万株洋紫荆竞相绽放,将城市装扮成花的海洋。平流雾起,江如玉带,青山滴翠。仿佛神仙拿了画笔,绘出的锦绣一般,亦幻亦真,如梦如醉。
    百里柳江穿城而过,将江滨公园、柳州文庙、蟠龙山公园、窑埠古镇、江岸飞瀑、江中喷泉如一粒粒珍珠串起,宛若百里画廊。
    一江碧水,还引来水上摩托世界锦标赛、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内河帆船赛等知名赛事,让柳州成了“水上运动娱乐之都”。
    这些画面,定格在柳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庞卡的镜头中,“一辆车、
    
    一江水、一枝花、一碗粉”是柳州人说不完的故事。
    来柳州旅游的人说,“过去不愿意来柳州,来了也想着赶紧走。现在是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柳州人现在敢放这个话,“柳州,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
    工业排放向来是污染大户,作为世界制造第一大国,随着工业总量的扩大,如何在发展当中克服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和损害,一直是我国工业部门着力破解的难题。
    “现在从总体看,我国工业污染这个大老虎是被关到笼子里了。但从长期看,工业治污是需要持续投入的。”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司司长张波说,柳州水环境质量改善是一个观察窗口,说明当地以水污染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发生了转变,绿色发展的成色足了。
    发展方式发生了转变,绿色发展的成色足了。为什么全国水质排第一的是工业城市柳州,至此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然而,柳州这一转变并不轻松,实打实地持续了30年,其中有过争论,有过艰难的抉择,也付出过巨大的代价,最后靠着执著、信心与勇气一路走过来。回顾30年治污历程,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了解今天工业柳州的山水为什么这么好。
    “要柳钢还是要柳州”,一场大讨论带来怎样的冲击与抉择往事并不如烟。有那么一段时间,柳州这座城市是灰头土脸的,甚至在全国挂了号。那时,顶着全国四大“酸雨之都”的帽子,柳州人难堪得抬不起头。
    与柳州工业历史博物馆毗邻而建的柳州生态宜居馆里,一封1991年读者给当地媒体的来信这样写道:
“仅5月底一场酸雨,市郊农作物受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73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