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阳江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14726字)

    
2020年阳江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1月19日在阳江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阳江市市长 温湛滨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意义非凡、振奋人心、影响深远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共享伟大祖国荣光,无比骄傲、无比自豪。这一年,***总书记、党中央赋予广东新的重大历史使命,阳江迎来“双区驱动”战略机遇。这一年,全市重点工作强力推进、亮点纷呈,千亿级合金材料全产业链关键环节成功打通,世界级风电产业基地全产业链初步形成,国家高性能新型镍合金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挂牌落户,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升级“国字号”,两大省实验室阳江分中心启动建设,期盼已久的广湛高铁顺利开工,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正式动工,市人民医院入选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名单,阳江籍科学家曾庆存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些成绩厚植了阳江的发展优势、增强了阳江的发展动力、展现了阳江的美好前景。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围绕“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战略定位,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着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虽然困难多于预想,但成绩好于预期,出色完成了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进展。
    (一)经济增长势头迅猛。经济运行整体稳健、持续上扬,呈现出近年来少有的强劲势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比预期目标高1.5个百分点,居全省前列,创近四年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比预期目标高8.5个百分点,创近五年新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4%,比预期目标高3.4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6%,比预期目标高6.6个百分点。在落实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情况下,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2.7%的增长,其中税收收入增长7.6%。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市接待游客超过2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350亿元,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发展促进老百姓增收,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9%。
    (二)工业发展表现强劲。始终重实体、强制造,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工业经济成绩突出,成为全年最大亮点。预计工业投资增长22.5%,对投资增长贡献率超过72%。工业用电量94.7亿千瓦时,增长10.8%。主导产业迅速壮大、成效明显。广青热轧、宏旺冷轧一期建成投产,甬金冷轧一期等项目即将投产,强力新材料等3个项目动工建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千亿级合金材料全产业链正加快形成。世界级风电产业基地加速成型,浅水区首期4个风电场建设加快推进、首批风机并网发电,明阳阳江智能制造中心投产,首台海上风电8兆瓦级整机下线,龙马铸造、金风科技等12个项目加快建设,成功举办2019全球海上风电发展大会,“阳江风电”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五金刀剪产业优势地位巩固提升,中国刀剪专业委员会落户阳江,张小泉阳江刀剪智能制造中心全面动工,第18届刀博会成交额比上届翻一番。国家新能源基地加快打造,阳江核电6号机组投产,阳西电厂5、6号机组试运行,累计建成电力装机容量达1300万千瓦、占全省10%。“中国调味品之都”发展壮大,卡夫亨氏、加美味等6个项目投产,巨树腐乳等知名企业及一批配套项目签约落户。服装鞋帽业振兴发展,万洋众创城时尚产业基地落户。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创建国家高新区推进顺利,新增30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家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广青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全面铺开,完成23项控制性详细规划和641条村庄规划编制。深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建成34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白玉兰和凤凰花选定为市树、市花,造林更新9.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7.1%。外联内畅的交通体系加快形成。广东滨海旅游公路阳江先行段、沈海高速公路阳江段改扩建工程等10个重点交通项目完成年度建设任务,22#等11个码头泊位加快建设,阳江机场完成选址报告。金平公路一期、新江台大道等17条市政道路建成通车,金平公路二期进入施工阶段。扎实开展“六大”专项整治行动和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综合管理考核长效机制基本建成,创卫成果得到巩固提升,城市变得更加舒适整洁。双捷拦河闸等一批大中型水闸重建工程完工,市第一取水口迁建工程基本建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全部自然村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阳东区、阳西县、海陵试验区等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和88个相对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阳春市马兰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开工建设,“一县一场、一镇一站、一村一点”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全面建成。
    (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市县两级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机构职能配置更加优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我市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在全国333个地级行政区中获评第一,市级政务服务基本实现办事“只进一扇门”,一窗受理率超过80%,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压缩至90个工作日内,开办企业在全省率先实现半天内办结,服务效能跑出便民利企“加速度”。“数字政府”加快建设,“粤省事”阳江专版上线,512项政务服务开通“指尖办事”。出台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措施,口岸整体通关时间压缩幅度超过75%。预计全年减税降费22亿元,实现“企业受益、群众满意”。发展活力加速释放,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超过2.8万户,增长9.1%,其中新登记企业增长18.9%。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引进项目165个,投资总额达750亿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中信银行在我市设立分行,是我市近二十年内新增的首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
    (五)三大攻坚战扎实有效。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全市7.6万名建档立卡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88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1421户。富农兴村产业助力精准脱贫,成功创建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农业特色镇和39个农业特色专业村,阳东区大八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156宗中央、省环保督察交办案件全部办结,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年度整改任务基本完成。16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基本完工,399个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万里碧道阳江示范工程建成25公里。5座污水处理厂实现提标,5个片区截污及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加快推进,3条黑臭水体整治达到“初见成效”要求。互联网金融等领域风险稳定可控,阳西农商行顺利开业,城区3家农合机构合并改制获批,累计19宗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化解。
    (六)民生事业实现突破。投入民生资金182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5%。省、市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教育事业提质发展,荣获“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称号,新建和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23所、新开办幼儿园48所,新增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学位超过2.7万个,教育质量和规模进一步提升;资助学生8.69万人,发放补助1.66亿元,让困难家庭孩子安心上学。健康阳江加快建设,2家中心卫生院完成升级改造,252间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全部动工,阳西县医共体建设模式被评为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案例,市人民医院成为粤西首家互联网医院。文化体育事业成果丰硕,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选址海陵岛,“七馆合一”项目、文化艺术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前期工作稳步推进;体育健儿斩获2个国际赛事冠军,在全国青年运动会取得2金2铜佳绩。就业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3.3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城镇、农村低保标准继续提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巩固扩大。成功收购阳东越洋供水公司主业资产,阳东供水质量和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食品药品安全、海防打私等工作有效加强,信访秩序好于以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断深化,治安环境持续向好,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双拥共建持续深化,创建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工作有效推进。民族宗教、外事、对台、侨务、人防、地震、粮食、供销、档案、地方志、妇女儿童、共青团、工会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过去一年,我们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抓好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促进全市各级政府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中央决策部署更好落地见效,与群众血肉联系更加密切。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首部政府规章《阳江市“南海I号”古沉船及遗址保护规定》制定发布,行政执法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明显增强。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政协监督,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政协提案办复率均为100%。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市政府发文数量下降42%。建立健全绩效激励和效能监察机制,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干劲进一步激发,敢担当、善作为的良好发展氛围更加浓厚。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运筹帷幄、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是珠海市等有关方面对口帮扶、携手共进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不懈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中央和省驻阳江单位、驻阳江部队、武警官兵、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关心、支持阳江改革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向多年帮扶阳江发展的珠海市及有关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近年来我市经济增长较快,但总体规模仍处于全省中下游,产业层次不高。二是新兴动能成长不快。产业与科技融合不充分,高水平科研平台数量偏少,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不高。三是生态环保仍需加力。部分河流水质考核断面达标压力较大,大气复合污染问题逐步凸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待加强。四是民生事业仍有短板。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供给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加强完善。五是行政效能有待提升。部分重点项目推进不快,一些干部主动担当作为不够,改革创新的意识和攻坚克难的能力还需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0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既面临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和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利好叠加机遇,又面临国际形势复杂变化、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等诸多困难挑战,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全力以赴办好自己的事情,笃定心志推动高质量发展。
    今年市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全会和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以及市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入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抢抓“双区驱动”战略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及相关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年度目标,重点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集群
    壮大千亿级合金材料产业集群。力推宏旺冷轧二期、三期和强力新材料、联昌不锈钢精加工等项目在8月投产,新兴铸管三期项目在上半年投产,开宝不锈钢精加工二期、甬金冷轧二期分别在8月、9月动工,谋划引进新的合金材料项目。依托国家高性能新型镍合金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辐射带动特种合金材料、3D打印金属材料以及高端金属制品等领域发展。积极引进不锈钢制品、铸件铸管、汽车装配、精密轴承等合金材料下游产业,加快紧固件项目建设,培育合金材料物流交易集散基地,快速做大千亿级合金材料产业集群。
    建设世界级风电产业基地。加快海上风电场建设进度,完成吊装风机160台、并网90万千瓦,陆续动工浅水区首期第二批和深水区项目。推动金风科技在6月,龙马风电产业园铸造项目、定转子项目和锻造项目分别在7月、10月、12月建成投产,中车电机等3个项目动工建设。着力打造全生态链服务体系,一体推进“一港四中心”建设,力促国家风电装备质检中心在6月建成,加快筹建国家柔性直流输电智能系统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大数据中心和运维中心。加快建设13#、14#码头泊位,解决风电装备等大型设备出海问题。用好首期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基金。
    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建设国家新能源基地,加快推进阳江抽水蓄能电站、LNG调峰储气库项目,谋划建设阳江核电7、8号机组,打造大湾区最近最稳定的清洁能源供应基地。促进五金刀剪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力推张小泉阳江刀剪智能制造中心10月投产。擦亮“中国调味品之都”品牌,推动御膳厨等项目加快建设,打造调味品国际交易中心和展销中心。振兴服装鞋帽产业,加快万洋众创城时尚产业基地建设,推动龙头服装鞋帽企业向“智造”转型发展。
    培育战略性新产业。瞄准国家产业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方向,立足阳江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做大装备制造业,谋划发展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和区块链等新兴产业,谋划建设珠江西岸大数据中心,努力培育数控机床、高端造纸等一批新的百亿级产业集群,打造阳江经济发展新动能。
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头号工程”抓好抓实,强化资源招商、环境招商、以商引商,推动全年新签约项目130个以上,总投资560亿元以上,其中超10亿元项目10个以上。立足“阳江所能”,瞄准大湾区所需所求,加快引进和发展大湾区市场需求量大、对港口码头及优质能源依赖性强的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磁场效应”,力争引进3个以上年产值超百亿元的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72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