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对构建新时代工农城乡关系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现代化进程中的工农城乡关系演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不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早在1954年就提出包含工业和农业现代化在内的“四个现代化”构想。然而,建国初期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国际环境十分恶劣,构建工业化体系的任务更加急迫,在系列约束条件下形成以粮食统购统销、城乡户籍分割、人民公社制度和城乡差异财政等为表征的城乡二元体制。城乡二元结构中,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资源要素从农业农村流向城市和工业,工农差距和城乡差异不断拉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家庭联产承包的实践探索翻开城乡关系的新篇章。至20世纪末,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部分体制约束得以消除:人民公社制度于1985年退出历史舞台;经过10多年改革后,粮食统购统销制度于1993年底结束,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缩小;户籍严控制度松动,农村居民可以有条件落户城镇,农民进城务工闸门开启。不过,在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浪潮中,80年代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强化,反而加剧了要素在工农城乡之间配置的失衡,“三农”问题更加突出。 针对难以破解的城乡二元结构,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在财政上实行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政策,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措施,但农村金融、土地、劳动力等要素配置的非农化趋势未能得到有效遏制,“以工统农”“以城统乡”制度的路径依赖难以摆脱,工农城乡差距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藩篱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7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