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干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努力营造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良好舆论氛围(全文18061字)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努力营造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良好舆论氛围
——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李干杰
(2018年5月29日)

同志们: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5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次会议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下,由党中央决定召开的,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在会上讲话;韩正副总理作会议总结。会议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系统部署和安排。
    这次大会非常顺利、圆满成功,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实现了四个“第一次”,形成了“一个标志性成果”。由党中央决定召开,是第一次;总书记亲自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是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出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政策性文件,是第一次;会议名称改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也是第一次,过去是叫环境保护会议,或者叫环境保护大会,这次加了“生态”两个字,内涵有很大的扩展和丰富。最重要的就是形成了“一个标志性成果”,也是本次大会最大的亮点,就是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引和强大的实践动力。
    这次大会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中一次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意义最深的历史性盛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发令枪、动员令、集合号和冲锋号。
    今天是这次大会召开后的第十天,我们就组织召开全国生态环境宣传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新思想新要求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部署和要求,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宣传工作进展,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态环境宣传工作,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做好生态环境宣传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新思想新要求为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集中体现在“八个观”:
    一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从世界和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看,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演替。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四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五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综合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六是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七是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作践行者、推动者。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八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八个观既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对我们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和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阐明了一贯的新闻立场、舆论思维和传播理念。
    一是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二是必须忠诚履行职责使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三是必须坚持党性原则。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宣传党的政策、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四是必须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以正确舆论引导人,形成有利于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良好舆论环境。
    五是必须遵循正面宣传为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做好正面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六是必须勇于创新。要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从时、度、效着力,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加快构架舆论引导新格局。对外要讲好中国故事。
    七是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新闻舆论工作健康发展的最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自觉承担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
    生态环境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是一项十分光荣、极端重要、专业很强的政治性工作,是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群众思想工作和社会动员工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新思想新要求,为做好生态环境宣传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南,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融会贯通到生态环境宣传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推动生态环境宣传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是深刻认识做好生态环境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当前,生态环境宣传工作已经成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前沿阵地。我们要坚持污染防治与宣传工作两手抓,宣传工作也是主战场、主阵地,宣传教育这支队伍也是主力军和冲锋队,一定要坚持两手发力、同步推进。宣传工作下足功夫做到位,就会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引导催化、调理疏通、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把经念歪了,有可能就会半途而废,就会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战起到负作用,甚至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这方面有很多的经验教训,这项工作如果不重视、不抓好,难免就会吃亏。一旦出了问题,影响损害是非常巨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宣传工作就是生产力,宣传所产生的强大精神力量,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生产力。做好生态环境宣传工作,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大局出发,把握方向定位、谋划顶层设计、作出战略部署,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并进,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强舆论保障。
    二是统筹好生态环境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关系。做好生态环境宣传工作,要坚定不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既要正面宣传报道党中央、国务院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和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的不懈努力和工作成效,也要主动曝光损害群众健康和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一些地区和部门党政领导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尤其是要认识到,生态环境部门加大执法督察力度,主动曝光问题和有关责任人并督促问题整改、追究责任,会受到群众的理解和拥护,不仅没有负面影响,而且集聚正能量,提高政府公信力,增强全社会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信心和希望。过去,我们总是有点畏手畏脚,生怕一些问题和矛盾曝光出去之后,会影响我们的形象,影响我们工作的推进。实践证明,恰恰相反,我们主动曝光一些问题,包括对责任人的追究,起到的都是正面的作用,彰显了我们坚定的态度、坚定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心,大大增强了我们的公信力,使得全社会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了信心,也增进了对我们的信任。信心和信任非常重要。近期,我部接连公布一批查处企业环境违法的典型案件,中央纪委也通报曝光六起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典型问题,老百姓和网友一片点赞,几乎没有拍砖的,为解决问题创造了积极正面的社会舆论氛围。事实雄辩地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主动客观曝光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正面宣传。
    三是善于创新生态环境宣传工作的方式方法。做好生态环境宣传工作,无论是内宣还是外宣,都要敢创新、善创新、会创新。在对内宣传方面,部机关和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干部,既要学会与媒体直接打交道,敢于“面对面”;又要学会与网友间接沟通交流,勤于“键对键”。要注重主动宣传,讲好环保人环保事,赢得全社会的共鸣和支持,把日益增强的生态环境社会意识转化为人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愿和行动,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针对网络和社会舆情,反应要快、内容要实、方式要新,通过多种形式和平台,第一时间发声,还原真相、解疑释惑,把对事实的了解和自信转化为社会的认同和“他信”,避免舆情发酵。在对外宣传方面,要积极宣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努力和成就,利用一些典型案例,讲好中国环保故事和优秀人物,不断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巩固我国在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引领者、贡献者地位。
    二、进一步增强做好生态环境宣传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生态环境宣传战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新思想新要求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这一核心,加大新闻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基本扭转了长期以来环境舆论的被动局面,生态环境宣传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环境新闻宣传工作水平明显提高。全国各省级环保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建立起来,新闻发言人名单电话面向社会公布。一些地方开设“环保曝光台”、组织媒体“伴随式”采访、环保厅长与网友“面对面”座谈并网络直播,还有一些地方通过培训、评选、考核等方式加强新闻发布工作。
    二是环境新媒体建设运用能力大幅提升。全国地市级及以上环保部门微博微信全部开通,422个单位的环保新媒体矩阵已经形成, 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方面产生了很好很大的作用。有的省所有县级环保部门全部开通了两微,有的地方开展“环保微电影”等新媒体产品征集和展播。
    三是环境舆论引导工作有力有效。全国环保系统普遍加强环境舆论信息和舆情引导工作,组织开展“打好蓝天保卫战”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积极开展重污染天气舆情引导,主动设置议题,及时回应热点问题,解疑释惑,通过新媒体矩阵在发布权威信息、解决环境问题、服务人民群众、树立环保部门形象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环境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创新。六五环境日活动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环保设施公众开放工作在全国铺开,“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寻找最美环保志愿者”等典型宣传活动深入推进。一些地方开设“环保号”地铁、环保主题车站等环境教育阵地,举办“环境文化周”“环境文化节”等,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五是生态环境宣传工作格局不断拓展。全国环保系统与其他相关部门从上到下关于环保宣传工作的合作不断加深,通过联合印发文件、共同策划活动、协调组织动员等方式,共同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
    借此机会,我代表部党组和部领导班子,向全国生态环境宣传战线的同志们致以诚挚问候和崇高敬意!向关心、支持、帮助生态环境宣传工作的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向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在充分肯定生态环境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领域的舆论形势错综复杂,进一步做好生态环境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面临更大压力与挑战。
    一是生态环境舆情应对处置不当,可能引发社会风险甚至直接威胁政治安全。生态环境问题是政治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经常掺杂各种利益诉求,稍有不慎,就会成为各种情绪的宣泄口。舆情应对得当,可以化解危机;舆情应对不当,很可能激化社会矛盾,成为社会冲突的导火索。近年来,各地不时出现生态环境“邻避”事件,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处置不力,其中舆情应对不当是一个重要方面,加剧了公众与政府的对立,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甚至导致生态环境问题向政治问题演变,威胁政权和制度安全。
    二是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不断加严,生态环境舆论斗争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会更加复杂尖锐。环境舆情背后往往反映利益相关方立场,从不同的利益角度出发,生态环境保护不时会遭遇误解甚至有意曲解。随着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不断加严、环保督察持续发力,生态环境守法新常态逐渐形成,但也有一些违法者出于维护自身非法利益的目的,对正常的生态环境执法监管进行阻扰和歪曲,甚至通过各种渠道散布“环保搞垮经济”等错误言论。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深入,舆论斗争也可能出现新的领域、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我们要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准备。
    三是生态环境舆情热点呈现“跨界”趋势,舆论引导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从地域看,生态环境舆情敏感区域更加分散。尽管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空气重污染形势显著改善,但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成渝地区等区域,包括长江中游城市群,大气污染舆情热度相对高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国内生态环境舆情热点国际化趋势也十分明显。
    从内容看,舆情焦点更加多样。PM2.5舆论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臭氧、水、土壤、沙尘、恶臭等污染问题,垃圾焚烧、洋垃圾、危险废物、农村环境以及灾害事故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等引发的舆情热点此起彼伏、接连不断。
    从领域看,舆情热点从以往相对狭小的专业领域进入更为广泛的社会舆情空间。人们对生态环境热点的讨论已与健康卫生、食品安全、自然灾害,与民生、经济乃至国际关系等众多领域议题交织叠加,并延伸至公共管理、社会治理等多个层面,舆情燃点低、触点多。
    从参与主体看,舆情参与者已从少数相关人员发展为全民参与。如果说早期的生态环境议题“曲高和寡”,而今却是全民关注,公众对生态环境知识的需求更加迫切,科研工作者、媒体、公众之间的沟通对话更加必要,做好生态环境科普和舆情引导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四是短期内生态环境质量难以根本改善,舆论引导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表面上通过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质量恶化表现出来,根子还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出了问题,具体讲,就是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农业投入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等方面存在的结构失衡问题。发展方式的转变,要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期持续推进,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生活方式的转变,也绝非一朝一夕之间,需要社会舆论持续引导、先进理念持久浸润、社会心理潜移默化,这两个转变都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生态环境宣传和舆论引导既要打攻坚战,也要打持久战,既要有决心和信心,也要有耐心和恒心。既要加强宣传,让大家都认识到位、行动起来,不等不拖不靠,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同时也要合理地引导预期,让广大老百姓认识到,问题的积累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解决它也绝非是一夜之间,要长期持续地做好生态环境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此相应,生态环境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具体来讲,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中央对加强生态环境宣传工作的要求之高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些都对加强和改进生态环境宣传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二是《环境保护法》对加强生态环境宣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74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