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认识新发展格局(全文2890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认识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新发展格局,是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从发展阶段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客观实际的必然要求。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实践要求自然也不同。过去,我国基础弱、底子薄,为了打破生产和消费“低水平”循环,我们从积极参与全球大循环切入,通过要素低成本、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这符合当时客观实际。但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那种长期依赖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带来的核心技术缺失、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低、国内市场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我国必须从市场和资源两头向外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转变。构建新发展格局,正是体现了这种发展阶段内涵变化由此带来的发展格局之变,这是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尊重和遵循。  从发展环境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国际形势复杂变化这个客观实际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充满高度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外部风险急剧上升,对我国原有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同时,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之相应,世界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带来的新风险、新挑战、新机遇,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强烈的问题意识,也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认识。  从发展条件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这个客观实际的必然要求。一国经济发展模式不是任意选择的,而是由资源禀赋决定的。经过4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在供给上,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9亿多劳动力和1.7亿多各类人才等供应体系,具有持续提供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基础;在需求上,我国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潜在的经济活力和发展空间巨大。这些客观条件的存在,决定了目前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经具备了现实基础。因此,这时候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从我国资源禀赋客观存在出发,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而作出的战略抉择。  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55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