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时,自己稀里糊涂就当上了一个学习委员,而且一干就是四年。
那个时候,我主要干了四件事:点名、考试安排、买资料和偷试卷。一个个来说。
点名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大学里都是班长点名,但是我们学校不是,由学习委员点,因为点名册是交给我的,但不是每节课都要点名。
刚入学,自己“年轻不懂事”,不会人情世故,就按照点名册的顺序来。慢慢地,不少人对我有意见了。其实,我挺冤的,因为我也是迫不得已。
但很快我找到了规律,不上课的就那么几个,所以每次点到他们,我都会跳过去,这样就不会让某些同学特别难堪。
后来,我又出现了高级玩法。我会试探老师什么时候点名,然后通知同学,那几节课,所有同学都会到。老师很满意。
因为点名,我还被其他班级的同学羡慕:我们为什么没有这样的学习委员?
事情是这样的:我从来不会在邓论、毛思这样的课上点名,因为最终都是开卷考试,很多同学压根就不会去上课,而且老师也都知道,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点名。
这样的课,我们都是两个班一起上,而且是两节课连堂。
直到有一次,在马克思经济学上,上完第一节课,隔壁班的学习委员,当着老师的面,突然站起来说:我们班点一下名!
出勤的同学一片欢呼。点完之后,班长找到我,也让我点。我直接拒绝了。无论班长怎么说,我都没同意。
结果,第二节课的时候,隔壁班走了三分之一的同学,因为点完名了,他们认为没事儿,就走了。
然后,在第二节课老师刚说完“下课”的时候,隔壁的学习委员又站起来说:再点一次名!
此时,我们班的同学往外走了,老师也在讲台上,用一种我看不懂的微笑看着我。我当时非常紧张,但是心里很清楚:坚决不能点!
突然我灵机一动,喊了一句:我们班到外面点一下名!
当时同学们心领神会,偷笑着离开了教室。
因为这件事儿,我在两个班的印象非常好,甚至出现了隔壁班的同学,委托我去教务处给他们办事的情况。
安排考试
说完点名了,再说一下考试的事情。
我们学校的考试,是这样的,由教务处安排考试时间和考场,然后考场的具体座次,由学习委员安排,每次考试都不能一样,但是是保密安排,因为全程在办公室,排完了就交上去。
而我一般都会学习好的和学习差的交替安排,还有就是关系好的尽量坐在一起,大家可以相互照应。
但是,有时候学习好的不愿意帮助学习差的。后来,我在班会上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这样跟大家说:学习好的,目标是奖学金!你们害怕其他人考得好,你们的奖学金就少了或者没了。但是需要你帮助的那些同学,他们的目的仅仅是及格!你们根本就不是竞争对手。你帮帮他,他还记你个人情,何乐不为呢?
接下来,大家就释怀了,尽量地相互帮助。
再后来,我也升级了。我会尽量记住某些同学的某个考场的位置。然后告诉他们,他们自然会懂的,就会去提前布置。
买资料
转眼间,我们马上就来到了大三。大三下学期,我们开始分方向了,当时分了三个大方向。除了三门必修课,其他十几门都是限修课。
限修课的意思是,你可以不选,但是一旦选了,就是必修。
当时每个同学几乎都要至少选三门限修。除了必修课,限修课的教材是学生自己买,学校不负责。
这个学期选课五花八门,几乎没有几个同学课程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从来没有哪个班级组织过统一购买教材。
然而,我竟然不知深浅地在班会上问了一句:同学们自己买还是,我统一给大家买?
结果,同学们一致同意我来买。
到买的时候,我才知道,复杂度远超乎我的想象!因为在开学2周内,同学们还可以调整自己的选课,所以,我整整跟每位同学确认了5遍他们的购书清单!
临近要下单了,其他班级(一共4个班)听说我们统一购买教材,纷纷找到我,希望我能帮忙一起捎带。刚开始,每个班也就一两个,我也没觉得很麻烦。结果,后来每个班达到了十几个人,我直接找到他们的班长,让他只把最终的清单给我,个人不要找我对接。
就这样,我差不多帮80多人统一购买了教材,费用10000多。让我欣慰的是:没有出现任何差错!
偷试卷
说偷试卷,其实并不准确。
因为我是学习委员,所以我和教务处的老师关系非常好。后来有一次勤工俭学的机会,工作也非常轻松,老师就想到了我,让我去做。
一周去2次,每次也就2个小时,但是每次去几乎没有任何事情可做。所以,我只好在那里玩电脑。
直到有一次,我突发奇想:这是教务处的电脑,上面会不会有往年试卷呢?
其实,每位任课老师,他们历年考试内容,几乎80%都是一样,老师不会每年变一套题,那样太麻烦了。
所以,我就开始全盘搜索,连隐藏文件都没放过。
果然,我在一个隐藏的文件夹里,找了20多份试卷。我很兴奋,于是在下一次去勤工的时候,我和老师说电脑上有些学习资料,我想拷回去,老师同意了。就这样,我光明正大地拿到了试卷。
其中有几门课,一直没有外传出过试题(比如数据库原理、密码学等),这次有了,而且与最终试卷重题率高达80%以上。
但是,这份试卷我一直没有大规模的公开。直到,临近毕业的时候,我通过论坛,发给了几位学弟。
宿舍老六,女朋友是我们学院的一位学妹。她后来告诉我:这份试题已经人手一份,他们都说是一位学长临近毕业留下的,没想到竟然是你。
四年的时间,其实非常快,转眼间,我们就各奔东西。这个城市,可能是你最后一次离开,有些同学,可能是你最后一次说“再见”。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4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