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创新案例合集9篇(全文25174字)

目 录

党建统领整体智治,走上高质量乡村振兴之路…..2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旧貌换新颜”……………………8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13以乡村片区组团模式走出协调发展新路子………….18
“握指成拳”聚合力释放振兴强动能……………….25党建引领镇村联动发展,乡村振兴全面起势………31
“五步”工作法实现村级治理提档升级……………..37推深做实信用村建设,全面助力乡村振兴………….42以党建综合体建设为牵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48

党建统领整体智治,走上高质量乡村振兴
之路

    X区X镇X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是一个半山区的小山村。党的十八大以来,该村以花木特色产业为依托、全域美丽建设为抓手、倡导乡风文明为载体,走出了一条党建统领整体智治、乡村振兴高效赋能、基层治理融合发展的高质量乡村振兴之路。
一、案例背景
    X村位于X镇西北部,全村总面积2.91平方公里,下辖8个村民小组、1500余人,有党员62名。上世纪90年代,X村人心不齐、基层组织涣散、群众普遍难以致富,成为了“后进村”。
1997年,在外经商做花木生意的X为了村庄发展,参选成为了当时绍兴县最年轻的村支书。24年来,X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全体村民,凭着一身拼搏精神,发挥“千年兰乡”优势,以花闻名、以花为业、以花致富,将X村逐渐从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设成为党建统领优、特色产业强、生态环境美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该村先后获“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荣誉称号。通过发展花木经济,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0万元。

一、主要做法
    该村聚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目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构建党建统领下的整体智治体系,将党建工作融入到村级建设发展各项工作之中,独创“七个一”党建工作模式,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方面为着力点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推进产业兴旺。X村被称为“千年兰乡”,种植兰花的历史可追溯到越王勾践时期。X担任村支部
书记后,同村民一起到山里育种、到田间劳作,请来农技专家,帮助破解兰花栽培难题,使兰花产业发展壮大,将兰花卖到了全国各地。为推动兰花产业特色化、精品化发展,X村结合“三改一拆”,将村里的漂染厂关停,改建成一座“兰谷苑”,并打造成浙江省一流的兰花温室培育中心。同时,组建X党建联盟,率先于2013年采取股份制形式建立了花卉专业合作社,鼓励引导村民到大中城市郊区发展苗木基地。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目前X村已经实现了兰文化传承、花木产业培育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结合、互促发展。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实现生态宜居。按照“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的要求,X村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绿化、亮化、序化、美化“四化”工程,打造一花
一草、一庭一院皆风景的美丽乡村景观。X村对村庄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以建设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功能齐全的

居住区为目标,对交通绿化、给水排水、休闲锻炼等各类基础设
施进行设计规划。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田园综合体,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更为高端的项目支撑。X村作为“花香X”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项目的核心村,积极整合现有的农业资源、产业基础和传统文化,开展千亩花田、兰心民宿等项目,积极探索建设宜业宜居宜游、农文旅融合的美丽新家园,将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转化为旅游资源,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凝聚人气。
    以礼仪之乡建设为突破,力促乡风文明。2008年起,X村开始收集展示村民的家风家训,将家风家训挂在每家每户大门口,潜移默化地将优良家风转化为淳朴民风。同时不忘发挥党员带头
作用,每年评选村内优秀党员与模范党员家庭,宣扬“尊老爱幼、互助帮扶”的优良乡风。村里还通过组织举办文艺演出、开展道德模范与好人评选等活动,激发村民道德情感。建立村级乡贤参事会,凝聚榜样人物、先进人物、精英人物的力量。
    以实现三治融合为核心,提升治理效能。X村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施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
理模式,推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强化自治能力。健全村党总支核心领导、村民委员会组织实施、村监委会民主监督的工作机制,建立“和老师”调解团,不辞辛劳、不求回报地为群众调解矛盾、排忧解难。搭建乡贤参事会平台,打好“乡音牌、亲情牌、文化牌”,让乡贤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

贡献力量。二是提升法治能力。打造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定期为
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建设法治公园,让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三是加强德治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内化为居民群众的道德情感,外化为服务社会的自觉行动。打造村民“笑脸墙”,评选“好儿女、好公婆、好媳妇、好邻居”等“X好榜样”,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和道德素养。
以农村三产融合为手段,共奔生活富裕。X村通过有效的土
地流转,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流转,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并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基础,引导农民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农家乐、民宿、观光休闲农业等,拓展增收渠道。利用“花香X”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项目契机,进行土地开发,实施“旱改水”800余亩,增加集体收入2000万元。依托景区建设基础,打造精品民宿“X驿站”。新建绍兴市X乡村振兴实训基地,成为省内外基层干部现场教学培训基地。
二、主要成效
    近年来,X村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和谐发展,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绿色产业发展突出。X村以励志文化、乡贤文化、兰花文化为原动力,大力发展以兰花为特色、绿化苗木为主的花卉产业。全村95%以上的土地被种上了花木,95%以上有劳动能力的村民从事着花木生产与经营,村民95%以上的收入来自于花木业。村民创办的花木公司达50余家,基本家家住新房,户户有汽车。

村庄建设美丽宜居。X村完成全村生活污水纳管处理,实现
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同时,充分发挥“中国春兰故乡”这一资源优势,把偏僻的山坳雕琢成精致的“盆景”,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美、人居美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成为全国“美丽乡村”一道亮丽风景线。
    乡村治理现代有效。在乡村治理方面,按照*********级景区村庄的标准建设乡村治理体系,争创党建星、富裕星、美丽星、和谐星、文明星。同时,围绕“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和环境卫生整
治等中心工作,实抓重抓环境治理。
三、探讨启示
    “两山”理论作指引。回顾X村发展之路,不难发现,作为乡村振兴的先行者,X经验完全契合***总shu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和指引方向,无论是美丽乡村建设,还是花木产业的发展,都是“两山”理论和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富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根本保障。
    基层党组织是堡垒。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村庄发展又快又稳的根本保障。纵观X乡村振兴
五大方面的建设历程,无论是特色产业发展、还是环境整治,抑或乡风文明创建,都少不了党组织的引领,没有党组织作为“风向标”,发展就没了主心骨,没有了党员作为“攻城锤”,困难就没了破题点。

选好“火车头”是关键。选好村庄建设带头人、领头雁是迈
好乡村振兴步伐的关键要素。X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X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他带领村“两委”成员坚持“三治融合”,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文明风尚的柔性约束作用。他政治意识强、群众威望高,了解农村、懂得经济,善于发挥产业优势,X乡最终实现从偏远山村到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样板村的华丽蜕变。

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旧貌换新颜”

一、案例背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总shu记指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四川广元市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全市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二、做法与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上下联动,完善了一套工作体系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广元各级党委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和首场硬仗来抓,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1+4+2”工作机制,创新方法、持续用力、统筹推进。市、县(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综合组及专项推进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和联络员制度,将此项工作纳入部门和乡镇乡村振兴“大比武”年度综合目标绩效管理,实行清单制推进、标准化实施、月调度评估、季督查通

报、年考核评定等,构建起了区、乡、村、组“四级”联动的工作
体系。X县实行“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项目化管理,领导小组建立“每周一抽查、每月一调度、每季一督导、半年一拉练、每年一考核”推进机制,实行考评排位、督导通报,考评督导结果与绩效考核、干部任用、项目安排等严格挂钩。
(二)注重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建立了一条统一战线
    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对接污染防治战和精准脱贫攻坚战,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为目标定位,“多规合一”统筹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坚持系统思维,突出全域新村、全域旅游,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以项目化、事项化、清单化明确年度整治任务和责任清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盘棋布局、一体化推进。广元市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联席会议机制,构建起市、县(区)、乡、村、户五级作战体系。X县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书记县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四套班子其余领导和县级部门联乡包村的责任机制。
(三)开展专项行动,攻坚克难,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
    X县推行“1+N”涉农资金整合方式,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5.87亿元投入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借助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村土坯房和危房改造等整治项目,累计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14.84

亿元,其中县本级整合投入资金4.1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民间
资金超过10亿元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达到“建成一批项目、完善一套设施、改善一片面貌、引领一方百姓”的效果。
    朝天区实施31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建设项目,完成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建设,构建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区处置”的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和村庄长效保洁机制,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实施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建成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22个,完成无害化户用卫生厕所改造12940户,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2.5%。全域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大力整治农村乱象,
92%的乡镇创建为区级及以上卫生先进乡镇,95%的村(社)创建为区级及以上卫生先进村(社)。全域推进文明新风积分管理,持续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深入开展“亮牌子、美环境、树形象”活动,引导农村居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均创建为区级及以上文明村镇。
(四)创新工作举措,典型示范,形成了一批经验做法
    创新投入机制。朝天区按照财政专项资金和项目资金“当引子”、金融资金“强支持”、社会资金“补缺口”的思路,创新筹资方式,整合农业及涉农项目资金3.2亿元,积极争取农发行等金融机构抵押补充贷款资金5亿元,用于符合规定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坚持产村一体、园村相融、

成片成带推进。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成为远
近闻名的网红地、旅游村。创新整治模式。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居住条件的农
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适用技术模式,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上创新“三级三分类”模式,在推动“厕污共治”上形成三格化粪池处理、集中处理、联户建设、闲置沼气池利用四种处理模式。
    创新管护机制。大力推行“农村公共服务运维经费+村集体经济+辖区内经营业主付费+农户适当自筹”的筹资方式,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全域统筹规划、城乡统一打包、投建运营一体、收集处理一体、政府购买服务”的处理模式。
三、探讨启示
    (一)坚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把握好整治力度、建设程度、推进强度与地方财力承受度、农民群众接受度的关系,稳中求进。系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全面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等五大工程,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条件,推动实现城乡居民生活基本设施有效保障。

(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民群众既
是直接受益者,也是重要参与者、建设者。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做好群众工作,把村庄行动变成组织农民、引导农民、教育农民的过程,变成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改善乡村治理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让“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的理念化风成俗,凝聚成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全民实践。把信用建设深度嵌入乡村治理全领域,与农村党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等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构建起自治、法治、德治与信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农村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农村工作,关键在农村基层党组织。近年来,江苏常熟市委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一以贯之、一抓到底,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奋力走出乡村振兴“常熟路径”,相关做法得到江苏省委组织部、苏州市委组织部推广。
一、主要做法
(一)抓村必先抓镇,强村必先强镇
    抓好农村基层党建,落实责任是关键。常熟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定标、网控、问责”党委管党责任机制,精耕细作农村党建“责任田”。
    聚焦“谁来抓、怎么抓”问题,明确“抓镇促村”12条刚性措施,制定镇党委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班子成员和镇党委、村党组织6份任务清单,实现农村党建责任具体化、项目化、规范化。

聚焦“干什么、怎么干”问题,开发“常熟党建GPS信息
管理平台”,对镇党委抓农村党建全程网控、适时指导、及时纠偏,推动农村党建责任时刻扛在肩上、抓在手中。
    聚焦“干不好、怎么办”问题,持续13年开展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连续6年组织开展“党代表看党建、市领导督党建”活动,对农村党建推进不力、落实不力、整改不力等问题进行问责谈话,以严格责任追究压实管党责任链条。
(二)乡村要振兴,组织必须强
    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乡村振兴将步履维艰;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振兴就蹄疾步稳。常熟市全面实施固本强基先锋工程,一锤接着一锤打基础、夯基层。
    坚持哪里有空白,组织就覆盖到哪里。主动承担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党组织建设全国试点任务,围绕“一社一策”“一村一品”“一域一景”,创新“1+4”工作法,积极把党支部建在新型农业产业链上,打造“党组织+农业园+合作社”“党组织+产业协会
+党建联盟”“党组织+龙头公司+家庭农场”等具有常熟特色的“新农”党建工作模式,这些模式被中组部在全国推广介绍。
    坚持哪里有薄弱,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制定农村基层党组织重点任务12条,全面实施分类定级管理,每年评定星级支部,以严实举措强化农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制定镇村干部联系服务群众12条要求,建立“1+10”党员联户制度,设立党员15分钟责任区,以务实举措提升农村党组织服务能力。

坚持哪里有短板,力量就聚集到哪里。每年对村“两委”班
子综合分析研判,常态化组织政治联审,连续7年不间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市委书记带头挂点,采取“三级书记聚力抓、工作专班集中抓、机关部门结对抓、第一书记驻点抓”方式,逐村逐条列出问题清单,“一村一策”制定整改措施,29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三)要想群众说好,关键要带头人好
    有个好带头人,支部就坚强、镇村就发展、群众就满意。常熟市以“新时代新接力”为抓手,全力打造“一棒接着一棒跑”的镇村书记队伍。
    注重在“选”字上下功夫。以换届为契机,大力选拔党性原则强、熟悉农村情况、善抓党建又懂经济的乡镇干部,全市55%的班子成员有过任职党务干部或村书记经历。全面落实县乡共管,采取从年轻村干部中选拔、机关事业人员选派、退出领导岗位干部选聘等多种方式,不断优化村书记结构,全市村书记大专以上学历超过95%。
    注重在“育”字上下功夫。创新实施村书记后备人才“海棠蓓蕾”培育工程,以“书记项目”为牵引,精准选拔53名全日制本科以上优秀年轻村干部,直接担任兴村特岗副书记进行专项历练,形成一批“85后”“90后”村书记后备人才队伍。
    注重在“树”字上下功夫。建立优秀村书记市级备案管理制度,出台先进典型选树实施办法,大力开展学习“蒋巷经验”“常

德盛精神”主题活动,不断传承“老支书”精神,近5年来,共
有25人被评为苏州市乡村振兴带头人,8人获得省农村党建工作突出贡献奖,15人入选省“百名示范”“千名领先”村书记库。
    注重在“激”字上下功夫。先后出台村书记挂靠人才服务站、岗位年金制等激励政策,探索拿出50个事业编制,面向优秀村书记专项选聘,推动建设一支“扎根型”“创业型”书记队伍。目前,
98名在职村书记挂靠人才服务站,退休后可享受事业编制待遇,
6人被招纳进入事业编制。二、探索与成效推动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加强农村党建工
作,目的就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工作成效,要靠农村发展成果来检验。
    坚持在强村富民中检验党建成效。制定村党组织“村级经济增长行动计划”,以城乡结对、生态补偿、财政保障“三项机制”
输血,以置业、合作、盘活“三项举措”造血,对经济薄弱村“一揽子政策”活血,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致富,全市所有薄弱村全部实现脱贫转化。创新打造“海棠铺子”惠农惠企惠民平台,线上线下带动消费额突破2300万元。
坚持在“千村美居”中检验党建成效。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为突破口,制定党建引领“千村美居”10条办法,充分发挥党群议事会、议事组作用,亮出党员户、评出先锋户、帮助困难户,

大力推广“行动支部”工作法,以组织带动党员、党员带动群众,
有效促进群众参与“千村美居”大实践。
    坚持在乡村治理中检验党建成效。把1144个农村支部建到网格上,制定建设“红色网格”10条标准,推动党建网格和治理网格“两网融合”。创新建设“网格先锋站”,在先锋站成立政策宣传、信息采集、环境监督、矛盾调解等先锋队伍,建立“村干部接待日”制度,全面探索“组织领导、党员带头、全民参与”,看得见、有温度、能感知的常熟乡村治理模式,有效推动乡村振兴。

以乡村片区组团模式走出协调发展新路子

一、案例背景
    近年来,X市着眼破解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启动探索党建引领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模式,通过实施党建联盟、规划联体、产业联动、社会联治举措,走出了一条乡村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路子。该模式先后得到浙江省多位领导的批示肯定,在浙江媒体的党建频道上作了多次深度报道。今年3月,X制定出台加强党建引领高质量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
12条举措全域推广片区组团发展模式。目标至今年年底,培育市镇两级组团发展片区40个以上,覆盖全市50%以上村,落地片区发展项目100个以上,片区组团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平均增长10%以上。
二、主要做法
    (一)实施党建联盟工程,促进基层组织由“封闭运行”向“融合共进”转变
    组建联合组织打造“共同体”。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牛鼻子”,以片区为单位,组建联合党组织和村务工作领导小组,

以党员共管、事务共商、难题共解,推动基层党建整片建强,为
片区组团发展新模式提供良好的活动载体。目前全市所有片区均已成立联合党委。
    注重系统谋划确保“一盘棋”。从片区党建的思想、组织、运行等方面进行整体部署,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民主监督等工作机制。如逍林镇党委在打造鞋业产业集聚片区过程中,将鞋业协会的重要成员纳入党建联盟,促进了片区和行业发展意愿的有效融合。
    优化班子建设配强“火车头”。抓村级“一把手”工程,把政治素质过硬、经济带动力强、善于团结沟通的优秀人才选拔到片区党组织书记岗位上,联动建立片区“导师帮带制”,组织“千名好支书”、兴村(治社)名师与片区组团村书记开展全面结对,推动片区带头人队伍整体提升,同步建立片区干部联育机制,建立“共享人才”储备池,通过相互交叉任职挂职等形式,大力培养储备片区带头人后备力量。
    (二)实施规划联体工程,促进美丽乡村由“一枝独秀”向“全域推进”转变
    围绕“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两个关键词,形成符合实际的片区整体打造计划。推动规划蓝图“同绘”。组建由规划、农业等10余个部门和行业机构业务骨干组成的片区中心村专家智库,从发挥片区整体功能的角度出发,通盘考虑土地利用、集

中居住区建设、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内容,编制多规合一
的实用性片区全域发展规划。注重基础设施“联通”。聚焦“断头路”“卡脖路”和水域治
理不平衡等问题,统筹资金、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打通村际合作堵点,一体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公共服务“共享”。建设片区健康小屋、健身步道、养老服务中心、幼教中心,优化区域内各村公共服务配置。如傅家路片区建设片区便民服务中心,完善“一站式”服务机制,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村级延伸,畅通便捷服务通道。
    (三)实施产业联动工程,促进乡村振兴由“单兵作战”向“抱团共赢”转变
    坚持抱团发展。以产业为纽带,推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通过盘活集体资产、统筹特色产业开发、推进土地产权改革等措施,推动片区各村共同发展。如傅家路片区通过强村带弱村,片区内的傅家路村集体经济实现翻番。
    坚持产业合作。探索以片区中心村名义对外签订合作意向,内部按比例落实投资、分配利润,做大做优当地“拳头产品”,增强整体市场竞争力。如匡堰镇在片区中心村建设中引入宁波文旅公司,助力片区打造精品乡村旅游带。
    坚持产能培育。立足区域重大项目落地实际,深挖发展要素优势潜能,培育周边村发展新动能。如白沙路街道西华头片区紧

抓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搬迁及科教园区建设契机,以“党建+校地
融合”提升统筹服务能力,借用高校智力助推产业提档升级。
    (四)实施社会联治工程,促进基层治理由“离散运行”向“跨村联动”转变
    推动社会治理的一体化。打造“片区公约”。在传统村规民约的基础上构建“片区公约”,统一片区村民言行准则,培育共同价值理念,夯实社会治理一体化基础。如傅家路片区深度挖掘“村规民约三字经”等内涵,推动“众家治村”模式向整个片区拓展,去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推行“片区共商”。建立片区协商民主小组、和谐促进会等多个自治组织,优化村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自治模式。
    做实“片区网格”。设置网格党支部和数个先锋户联站、党员中心户,构建适应片区治理需求的组织架构体系。如浒山街道创新推行片区“亲邻党建”模式,发挥党员特长,积极认领居民需求“点单”,解决群众身边小事。
三、主要成效
    党建引领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推动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活力。如傅家路片区由省“千名好支书”、省“兴村名师”陈沸沸担任联合党委书记,通过带组织、带管理、带技术,带动片区各村的组织建设、治理水平和产业发展整体提升,片区成立第一年
集体经济增长率达30%,片区内健民村、傅福村的村民对村班子的支持率明显提高,在本次换届选举中两村村民参选率都创历史

新高。实践证明,以党建为引领推动乡村片区组团发展,通过跨
村域的组织共建、发展共谋、事务共商,有利于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组织力、统筹力,提高乡村自治水平,推动基层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更可持久的乡村发展活
力。

存量资源要素进一步盘活,推动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如
匡堰镇将山上、山腰、山下的村庄组成片区,共同发展旅游产业,形成了山上山下资源有效整合、有效利用,产业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利益链,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整体品质。2020年该片区游客量同比增加8万人次,农家乐盈利增加100万元,茶叶、杨梅产值分别增长53.8%、18.6%,预计2021年片区3个村的经营性收入可提高200万元,平均增长50%。实践证明,以产业为纽带推动乡村片区组团发展,通过产业集聚、资源互补、补链配套等实施产业联动工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村的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统筹盘活资源要素、扩大产业优势,推动片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达到“1+1>2”的效果。
区域协同水平进一步提高,推动乡村治理的整体提升。如白
沙路街道西华头片区,围绕片区内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周边违章建筑多、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组织周边3个村携手学院全面开展“校地联合整治”,既为2万余名师生在片区内居住、学习、生活提供了优质服务,又借用高校资源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实现村民稳步致富。通过治理,2020年该片区治安、刑事案件同

比分别下降35.3%、46.9%,矛盾纠纷总量下降12.5%,市级信
访积案全部化解,安全生产和消防事故下降67%。实践证明,以共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23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