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素材:中国精神故事30个(含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科研、初心)(全文36094字)

“中国精神”党课素材30篇

目录

一、抗疫故事………………………………………………………………………….3
1.十天,一座火神山医院…………………………………………………3
2.钟南山:健康所系生命相托………………………………………..6
3.疫情“暴风眼”里,“渐冻”之躯与时间赛跑……………10
4.用“中国方案”抗击疫情……………………………………………14
5.“除了胜利,别无选择!”………………………………………..18
6.“铁娘子”落泪:回到医院内心才平静………………………21
7.不告知丈夫写下请战书……………………………………………….23
8.隔离病房里的“拄拐大夫”:把对女儿挂念压在心底…25
9.“最美面罩姐姐”:现在是一秒也不能停…………………..26
10.白衣作征衣使命守生命…………………………………………..27
11.冬夜一抹红平凡化不凡…………………………………………..29
12.抗疫助复产海河到林海…………………………………………..31
   13.同道亦同袍合力筑防线…………………………………………..32二、脱贫攻坚故事…………………………………………………………………34

1.时代楷模黄文秀………………………………………………………….34
2.绝壁凿出贵州“红旗渠”……………………………………………38
3.告别悬崖村,易地搬迁进县城…………………………………….43
4.产业扶贫实打实………………………………………………………….44
5.治穷先治沙…………………………………………………………………45
   6.六联之法奔小康………………………………………………………….47三、科研故事………………………………………………………………………..49
1.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49
2.中国“核司令”人民科学家………………………………………53
3.黄大年:生命,为祖国澎湃………………………………………..56
4.倾其所有的“布衣院士”……………………………………………59
5.挚爱田园寻梦天下粮仓……………………………………………..63
   6.送“天问一号”出征的航天人…………………………………….67四、“初心”故事…………………………………………………………………71
1.绿了荒山造福百姓的“草鞋书记”……………………………..71
2.以赤子之心圆山区女孩上学梦…………………………………….73
3.英雄无言…………………………………………………………………….76
4.既是老师又是“爹”,为学生奋斗一生,光辉灿烂永留人心…………………………………………………………………………………..86
5.高擎信仰之炬……………………………………………………………..89

一、抗疫故事
1.十天,一座火神山医院
   10天建成一座医院的中国速度,是每一个环节高效叠加而成的奇迹。年近八旬的前小汤山医院设计者黄锡璆重新挂帅出征,仅78分钟就完成了资料整理;火神山设计团队,只一小时就实现团队集结,60小时便敲定了施工图纸;三大运营商36小时实现
5G信号覆盖……阿里、顺丰、联想、紫光等一个个行业的精英群集荟萃,在火神山飙出了行业速度的新标杆。
   10天建成一座医院的中国速度,是每一个个体的牺牲,汇聚而成的巨大力量。驱车150公里,逆行投入建设的建筑工人;调度100多个工作群,每天接打200个电话起步的现场监理……。如果把4000名现场工作者的籍贯凑在一起,那将会拼出的是一份全国地图,他们叫’’荆门”,叫“宜昌”,叫“安徽”……,也叫“全国各地”。
   10天建成一座医院的中国速度,还是更多八竿子打不着的“局外人”所奉献的能量。他们中有在年三十驱车300公里,送来八千斤蔬菜的退伍老兵。有开业才一年,白送给工地400个板凳的淘宝店老板。还有在火神山工地附近加油站上班,为服务工人们生活,而烧坏了六个热水壶的加油站员工。他们看似与火神山无关,但却又是火神山奇迹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火神山,只因中国需要,中国的建设者们便会逆行而来。

所以哪有什么不可思议的速度,有的只是匹夫之责的信念与担当;

哪有什么史诗级的工程奇迹,有的只是众人拾薪的惊人伟力。蝼蚁般微弱的匹夫之力,成就了足以惊叹世界的“中国速度”。
而中国速度,恰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大字的缩写。这是中国人上至精英阶层下至贩夫走卒所共有的天下观,也是根植于我们文化基因中的家国情。当危机来临之时,它驱使心怀匹夫之志的中国人放下碗筷,诀别亲人,义无反顾,书写下这些即微小,又伟大的感动故事。这些故事,值得被时代纪录;这些故事中的温暖情感,值得我们去用心回味,举杯致敬。因为惟其如此,大时代的灰烬,飘零在我们每个人头上的,才不止是沉痛的背负,而是会激发出“人类明天会更好”的向上豪情。
   如今,围绕新冠病毒的人类战争,已经从中国上半场进入到了全球下半场,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学习“中国抗疫模式”,迅速新建方舱医院、火神山医院。而中国也在主动出击,向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物资和经验援助。科学抗疫积极干预的抗疫观,正在成为被越来越多国家采纳的“中国模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全民抗疫理念,也正在从中华世界观,成为这场与病毒的战争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共认的人类世界观。
   而相比于短暂的疫情和危机,这些暖心的故事所包含的共同情感,这些世界观所传递的精神财富才是未来与希望,才是超越时间、跨越灾难的时代记忆。希望每一个心怀希望与温暖的你我

他,都能从这些温暖的故事中,感受到每一份珍贵的感情,获得

继续前行的力量,暖暖的中国,这就是中国!

2.钟南山:健康所系生命相托
   17年前,抗击“非典”勇挑重担;今年,抗击“新冠”再次出征。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付出的代价很大。把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我们做到了。”9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说。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84岁的钟南山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提出的防控策略和救治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
逆行出征战新冠勇担当

   1月18日,钟南山登上从广州开往武汉的高铁。他临危受命担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为的是查明在武汉报告的一种未知的“新型肺炎”。此前几天,钟南山还向全国民众呼吁,普通人如果没有迫切需要,不要前往武汉。在武汉实地调研后,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确认,这种“新型肺炎”已经出现“人传人”现象。1月20日,钟南山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果断向社会公布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的情况,拉响了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警报。此后,他多次出席新闻发布会,为公众答疑解惑,为一线战“疫”注入信心。“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1月28日,在武汉抗击新冠肺

炎疫情最为焦灼的时刻,钟南山接受新华社专访时动情地说。

   这并不是钟南山第一次“敢医敢言”。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他在“衣原体是病因”几乎已成定论的背景下,提出并证实“非典”病因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2020年8月,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以表彰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进程中作出的杰出贡献。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什么是最大的人权?我们保住了这么多人的命,这是我们
最大人权的表现。”在全国中小学生的“开学第一课”上,钟南山动情地说。8月27日,钟南山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对外宣布,一位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支持长达111天的新冠肺炎患者成功康复出院,创造了医学救治的奇迹。ECMO是目前针对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最核心的支持手段,被视为重症患者“最后的救命稻草”。钟南山说:“在救治过程中,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即便看起来必死无疑的患者,我们还是要像绣花一样抢救回来。”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钟南山一句“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这里来”落地有声、铿锵有力;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他再次做出“绝不放弃任何一个患者”的庄严承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钟南山还多次通过远程医疗平台为湖北等地危重症患者会诊,给当地

医生和患者吃下“定心丸”。“由于武汉的患者多,中央立刻组

织了全国42000多名医务人员来支援武汉,而且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建起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援鄂医务人员们,个个以能够参加抗疫为荣。”钟南山说:“把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我们做到了。”“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医疗工作者,能够得到‘共和国勋章’,很激动。但我更多考虑的还是‘责任’两个字。”他说:“我们要加倍努力,建好呼吸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平台,为进一步战胜新冠肺炎和防控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贡献我们的力量。”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上,钟南山说,各
行各业的抗疫英雄目标一致,只因“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国际上的疫情还是比较严重的,我们不能就此停止,要提升科研、防治水平,为全世界贡献更大的力量。”他说。在一线指导救治的同时,钟南山始终坚守在国际医学研究一线,第一时间分享中国的抗疫做法和经验。“传染病是没有国界的,战胜疫情需要全球合作。”钟南山说,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未来可能暴发的其他疫情面前,人类更需要共同面对。“通过交流,可让其他国家少走弯路。因为我们走过了艰难的路,所以要相互支持。”1月21日,科技部宣布成立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14位专家组成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为一线

防控治疗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如今,钟南山带领的科研团队已经

在快速检测、老药新用、疫苗研发、院感防控、动物模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疫情“暴风眼”里,“渐冻”之躯与时间赛跑
   在“疫情的风暴之眼”,他拖着“渐冻”之躯,踩着高低不平的脚步,与病毒鏖战、与死神较量、与时间赛跑,带领医院干部职工救治2800余名患者,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他是湖北省卫健委副主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张定宇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与病毒鏖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被称为“离炮火
最近的战场”。

   2019年12月29日,随着首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转入金银潭医院,这家老武汉人都未必熟悉的传染病专科医院成为全民抗疫之战最早打响的地方,承担着大量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这个病毒和我们以前见到的都不一样,这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时间拉回到岁末年初,张定宇回忆说,春节前的一周,患者从一个一个转诊到一拨一拨地转诊。此后,保洁员告急,安保人员告急,医护人员告急,防护用品告急……“特别是早期收治的病人,所有手段都上了还是拉不回来,内心很煎熬。”
   最初那一个多月,清早6点钟起床、次日凌晨1点左右睡觉,不知不觉成了张定宇的常态。好几个夜晚,凌晨2点刚躺下,4

点就被手机叫醒。

   共产党员、院长、医生,是张定宇的三重身份。“无论哪个身份,在这非常时期、危急时刻,都没理由退半步,必须坚决顶上去!”他说。
   在各方支援来前,张定宇领着全院干部职工在一线撑了近一个月。缺少医护,大家主动增加排班频次;缺少保洁员,后勤的顶上去;缺少保安,行政的撑起来……
与时间赛跑“搞快点!搞快点!”在医院楼道里、病房里,大家常常听
到张定宇的大嗓门。可伴随嗓门越来越大,他的脚步却越来越迟缓,跛行越来越严重。曾经,张定宇因为担心影响医护人员的工作和情绪而说是“自己膝关节不好”。可面对一遍遍追问,他终于承认说:“我得了渐冻症。”
   张定宇的病情让不少同事感到惊讶。“他明明走得好快!”金银潭医院北7病区护士长贾春敏说。有一次,张定宇打电话让她5分钟内到达病区,“他从办公室到北7楼比我远,等我到的时候,他已经在那儿了。平时他老跟不上我们,但他拼的时候,我们跟不上他。”贾春敏说。
   可张定宇仍觉得时间不够用。在妻子感染新冠肺炎入院3天后,晚上11点多,张定宇才赶紧跑去10多公里外的另一家医院探望,陪了不到半小时。

“看到他很疲惫,就催着他赶快回去休息。”张定宇妻子程

琳回忆说,直到出院,那是丈夫唯一一次去医院陪她。“知道她确诊,我都懵了,心里很害怕。”张定宇说。即便
有再多牵挂,他还是选择在抗疫前线坚守。早上7点半,往往换班的医护人员还没到,张定宇就已经到了。“收病人、转病人、管病人,按道理有些事他可以不管,但他都会到现场亲自过问。”金银潭医院南三病区主任张丽说。
与死神较量

   从医30余年,1963年出生的张定宇在不少前线奋战过。他曾随中国医疗队出征,援助阿尔及利亚;2011年除夕,作为湖北第一位“无国界医生”,出现在巴基斯坦西北的蒂默加拉医院;
2008年5月14日,四川汶川地震后,他带领湖北省第三医疗队出现在重灾区什邡市……
   每一次在患者和自己之间做选择,他都选择以患者为先。以“渐冻”之躯,张定宇硬是与疫魔拼出了惊心动魄的“中国速度”。
   “他太累了,病情也加重了,原来左腿还能正常走路,现在也跛了。遇到天气降温,更是完全挪不开步子。”程琳说,有次降温,张定宇从停车场走到楼下电梯口,200多米走了15分钟。张定宇在车后备厢里放了一根登山杖,扛不住时他会拿出来支撑自己行走。面对因拼命“赛跑”而加剧萎缩的双腿,他淡然
地说,既然拦不住时间流逝,那就让它更有意义。

“我从没想过做英雄。是所有人一起做出了牺牲与贡献,而

我仅仅是他们中的一分子。”在张定宇心里,“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不是授予他个人的,而是授予抗疫前线所有基层医务工作者的。

4.用“中国方案”抗击疫情
   在9日“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刚刚从武汉回来的张伯礼脸上洋溢着微笑,“我去武汉市中医医院,他们写了个大横幅,欢迎张伯礼回家,我感到很亲切,就像是回家的感觉。”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通过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将“中国方案”应用于抗击疫情中。
   这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人民英雄”,心中最惦念的永远是患者。他说自己每两个月就会去一趟武汉,因为那里有正在康复的病人,希望他们彻底治愈,回归正常生活。
不负人民一切为了救人“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他在
抗击“非典”时立下的铮铮誓言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又一次兑现。
   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的张伯礼临危受命飞赴武汉,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投身抗疫最前线。
   然而,在武汉超负荷的工作下,张伯礼胆囊炎发作,并于2月19日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他调侃道,“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更加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了。”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从一线撤回?“武汉一线的工作还需要

我,不可能撤回。我就是去给人治病的,自己得病是关键时刻掉链子,不值得说。但是病了怎么办?赶紧手术,继续上前线战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张伯礼说。
   手术后,医生要求他至少休息两个星期,张伯礼却说:“多给点药,住院一个星期就行。”
   在今年全国中小学生的“开学第一课”上,张伯礼动情地说:“中医把胆叫‘胆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虽然没了,但做决断的勇气不能少。”
肩负使命提出抗疫的“中国方案”初到武汉时,疫情形势正值最严峻的时刻。医院里人满为患,
各类患者交织在一起,极易交互传染。深入了解情况后,张伯礼和专家组认为,要迅速采取措施,
对疑似、发热、密接和确诊四类人,进行分类管理、集中隔离。还要采用“中药漫灌”的方式,让患者普遍服用治湿毒疫的中药汤剂。
   在张伯礼看来,整建制承包方舱医院,按中医的理论指导治疗,可以观察出中医药疗效特点和规律,更好指导治疗。2月12日,他率来自天津、江苏、湖南、陕西、河南等地的350余名医护人员组成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
看舌象、摸脉象……张伯礼白天指导临床会诊巡查病区,晚

上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此外,怎样设置床位、床位间距留多

少、空气循环问题、患者吃饭情况……他都要亲自考察过问。许多医生劝张伯礼好好休息,“老爷子干活太拼命了,每天
少的时候就睡一两个小时。”但他依旧“我行我素”。在这位“无胆英雄”的推动下,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
救治。武汉16家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超过1.2万人,每个方舱医院都配备了中医药专家,同步配送中药方剂,中药使用率达
90%。

   截至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总共收治的564名患者中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复阳。3月19日,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首次全部归零,这一天也恰逢张伯礼72岁生日,“‘武汉清零’对我就是最好的祝贺了”。
载誉归来“人民英雄”时刻坚守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中
医药人守正创新、传承精华,交出一张漂亮的答卷。疫情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与意大利、德国、日本等
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交流中国的中医药诊疗方案、有效方药和临床经验。
   截至目前,连花清瘟胶囊已在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上市许可。张伯礼也在几十场海外连线中,分享中国抗疫经验。

“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2020年人类有个共同的心

愿,就是尽快战胜疫情。”张伯礼说。

   今年9月,张伯礼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面对荣誉,他填了一首词——《人民才英雄》,词中写道:“白甲十万,战‘疫’三月酣。江城生死皆好汉,数英雄独颜汗。”
   如今,张伯礼还会来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出诊。身穿白大褂的他,一如往常步履矫健、面带微笑地走进诊室。“要把荣誉珍藏起来,化作一种精神和力量,更加努力地工作。”

5.“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武汉被按下“暂停键”。
   号令如山,冲锋向前。中央军委一声令下,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带领军事医学专家组奔赴武汉,连续奋战113天,和全国人民一同打赢这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
   陈薇无法忘记初到武汉时的场景。宽阔的街道空空荡荡,医院挤满了人……她难以想象,这还是那个九省通衢、繁华锦绣的武汉吗?
   军事医学专家组第一时间与有关部门对接,得知当时武汉的核酸检测力量非常急缺,急需专家组的帮助。
   “一个个样本的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大疫当前,救命是天大的事。”她当即决定,挑起核酸检测的担子。仅用一天时间,他们就完成了帐篷式负压实验室和检测平台的搭建,24小时“三班倒”“白加黑”连续作业,每天能检测1000人份以上,而且很快就能出报告。这为缓解当时的核酸检测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那段时间,许多武汉市民通过各种渠道向他们求助。虽然每天的检测任务已经超负荷,但是面对那些期盼的眼神,哪怕已经筋疲力尽,他们还是会穿上防护服,返回实验室。

在医院红区,一名产妇红着眼睛问她:“我以后还能给孩子

喂母乳吗?我还能抱我的宝宝吗?”同样身为母亲,陈薇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她完全理解这名产妇的心情。
   他们立即开展相关研究,从医院红区到院外隔离点、再到家中,全程跟踪检测了泪液、汗液、血液、乳液、尿液等,用实验数据告诉她如何安全哺乳。“前段时间去武汉,得知这对母女现在都很健康,顿时觉得心里满满的幸福感。”陈薇说。
   陈薇团队长期专注重大传染病疫苗研发,成功研制过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等,具有成熟的技术平台。对这次疫苗攻关,陈薇一行人认为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何时能拿出安全有效的疫苗?疫情防控任务能否高标准完成?陈薇坦言当时的内心感受:“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团队成员每天都是从睁开眼一直忙到凌晨三四点钟,第二天一早又投身到紧张的工作中,始终坚守在与疫魔对垒的岗位上。很快,陈薇带领团队完成了疫苗设计、重组疫苗株构建和安全质控条件下生产制备。
   “实行3条基因工程技术路线并行,优中选优、快中求快,按照国际规范和国内法规完成疫苗研发制备。”陈薇介绍说。
   3月16日,疫苗获批进入临床,并在当天20时18分完成了第一针免疫接种。不久,疫苗率先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公开发布临床试验数据。现在,他们研发的疫苗正在顺利推进Ⅲ期国际多

中心临床试验……

   “在这惊心动魄的113天里,很多人用实际行动支持着我们的工作,让人非常感动。”陈薇铭记在心,84岁的熊先生报名参与疫苗临床试验,说趁着身子骨还硬朗,为抗疫作一点微薄的贡献;一位物业公司负责人自发组织车队接送疫苗参试者,半天时间就有20多人冒险驾车而来;一位负责安保的民警,发现团队专家总是忙到凌晨才回驻地,他就送来了武汉小吃……
   当理发师心疼地对陈薇说:“您怎么有那么多白头发呀!”陈薇这才发现,短短3个多月,不仅人瘦了一大圈,头发也变白了。
   从研制出首个S习近平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到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再到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从军29载,陈薇潜心于生物危害防控研究,带领团队不懈冲击、奋力前进,为人民构筑起一道道生物安全防护坚盾。
   在军事科学院召开的庆祝陈薇荣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大会上,陈薇动情地说:“这是军人的使命,这份荣誉属于全国全军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战线的所有同志!”

6.“铁娘子”落泪:回到医院内心才平静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严丽,从医22年。因为行事果敢、性格爽直坚毅,她是急诊科医护团队眼里的“铁娘子”。武汉发现新型肺炎后病人骤增。急诊科下夜班后,严丽还要去支援发热门诊,白天黑夜连轴转。
   “说不怕是假话,但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春暖花开。”严丽说,“面对新疾病,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失去信心。”
   穿上隔离服,坐在一个地方,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坐诊10到12个小时,是坐发热门诊的常态。“呼吸也会受影响,时常感觉胸闷呼吸困难,说话明显费力。写病例也会变慢。”
   1月5日,严丽发现自己发烧了。“当时最害怕的不是自己发烧,第一反应是我去过哪里,有没有可能给别人带来危害。”严丽说,“非典”时,她还年轻,老师们怎么说,她就怎么执行。如今,她成了那个“说”的人。
   所幸严丽患上的并非新型肺炎。退烧后第三天,严丽返回工作岗位。“病人太多,医生很紧缺。我多休息一天,同事们就要多承担一些,而他们已快到身体极限了。”
   三个月前,为了兑现对丈夫和孩子的承诺,严丽提交了休假申请,获得医院批准。疫情严峻,但考虑她是肿瘤患者,开过4次刀,长时间连轴转没有休息,科室建议她按原计划正常休假。
20日,严丽带着丈夫和孩子来到机场。临近登机时她却改变

主意,决定重回医院,与同事们一起继续抗击新型肺炎,“去机

场的路上心就慌慌的,回到医院内心才平静。”“孩子不理解,抱着我哭,说我从来就没有兑现过承诺。”
严丽说,“不是觉得自己高尚,只觉得一线医护人员紧缺,自己一辈子没当过逃兵。这一次也不能离开。”

7.不告知丈夫写下请战书
   “此事我没有告知明昌。个人觉得不需要,本来处处都是战场!”在一封抗击新型肺炎的请战书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女医生张旃副教授这样写道。
   本次新型肺炎疫情以来,她一开始就奋战在一线,并随手记录下所行所思。
   “周日夜班……要兼顾发热门诊和二楼留观室。凌晨5点到上午10点45分,一共24个医疗电话。精神一直处在高度紧张之中,体力也是极大的消耗。”
   张旃所在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II科,在本次疫情暴发前已治愈出院了两批近10个病人。根据她的记录,这些病人来的时候基本都有呼吸困难的症状。经精心诊治,大都10到14天明显好转出院。此时,专家已高度警惕,要求患者出院后居家隔离。
   “周二上班,我戴上了N95口罩查房。我一般不戴N95,因为戴上后呼吸没那么顺畅。周二白天感到身体疲乏无力,但无其他症状……”
   繁重工作之余,张旃不忘结合临床思考。“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死亡几千万人。多年后总结,固然有病毒本身原因,更多是当年过于恐慌,病人拥至医院。呼吸道变异病毒不是第一次侵袭人类,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恐慌没有必要。”
1月18日,随着疫情全面发展,作为科室党支部书记的张旃,

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写下请战书。

   “我申请长驻留观室,对病人进一步分检,这样可减轻其他医生负担,病人也可获得延续性治疗,留观室床位也可以流动起来。”
   写下请战书之时,张旃注明,此事没有告知自己的丈夫——同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工作、担任神经外I科副主任的李明昌教授。

8.隔离病房里的“拄拐大夫”:把对女儿挂念压在心底
   饶歆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在重症监护室工作9年,负责重症隔离病房的工作。
   数天前,他的脚崴了一直没有好,7天前他来到重症隔离病房工作。在被问起为什么不休息时,他说:“这么紧要的时刻,怎么能休息呢,岗位上要有人啊!”
   在他看来,隔离病房工作与普通重症监护室的工作无异,但防护服加大了工作难度。比如,对一个体重75公斤的病人翻身,平时需要3-4人,在这里则需要2倍人力;对患者穿刺插管,视野严重受限,没有高超技术无法完成……
   脚崴了一瘸一拐,他就柱上拐杖上岗。他单脚受伤,同事们却称他为“双拐医生”。
   原来,为了防止将病毒带出重症隔离病房,病房里所有物品都不可以带出。为了方便,他在隔离病房里放了一根拐杖,上班时用。隔离病房外也放了一根,下班后用。
   饶歆有一个7岁的女儿。进入隔离病房工作后,他好多天见不到女儿,工作间隙经常想女儿。但他知道,虽然严密防护,但病毒传播途径并不清楚,他怕自己成为“传染源”。“爱她就少见她。”饶歆说。

9.“最美面罩姐姐”:现在是一秒也不能停
   疫情发生以来,病例数在持续增加。最近几天,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发热门诊每天门诊量在500人左右,高峰时达800人。发热门诊经过两次扩充,面积已扩大到原来的五倍。
   就诊人数剧增,医院也增派医护人员。有些患者出于对疾病的恐慌和长时间排队情绪不稳定。发热门诊护士喻银燕和同事们挨个对患者进行疾病科普,维持秩序。讲到最后,嗓子都哑了。在发热门诊,穿着厚重的三级防护隔离服,要连续工作8小时以上。长时间在防护隔离下,喻银燕汗水蒸发成水珠打在防护
面罩上,被网友称作“最美面罩姐姐”。疫情暴发使发热门诊短时间聚集许多病患和家属。她也碰到
过病人对医务人员的工作不理解,甚至责难。她虽觉得委屈难受,但从不因此影响工作。
   “大家都没怨言,只想把病看好。我觉得再累也值得,如果以前我们说忙得一分钟都不能停,现在我们会说忙得一秒都不能停。”喻银燕说。

10.白衣作征衣使命守生命
   她是穿着防护服“逆行”到战“疫”最前线的勇者;她是协助医生从“死神”手里抢人的战士;她是一口气运送40公斤氧气瓶、一个人帮助患者过床的“女汉子”;她是鼓励年轻患者重新振作的“知心姐姐”,也是悉心照料老年患者的“好女儿”。
她是蔡哲清,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

   今年1月25日,蔡哲清随浙江省首批援汉医疗队出发,在武汉市第四医院连续战“疫”57天。“作为一名ICU专科护士,在需要我的时候,我就要上。”蔡哲清说,病人正在遭受痛苦和折磨,想为他们做更多,不仅解决病痛,也给予他们尊重与关爱。蔡哲清护理的病人中有一位91岁的老人,操着一口让人听不懂的方言。因为语言不通,老人一直无法安心养病,常常急得哇
哇大喊。蔡哲清就耐心地揣摩着老人的意思照顾她。给她喂饭时,见她的牙齿几乎都掉光了,便往饭里加些开水,把饭泡软,把菜夹成小粒喂她。给老人喝热豆浆时,用针筒5毫升、5毫升地喂给她喝。逐渐建立起信任感后,老人开始配合治疗。
   蔡哲清努力给予每一位患者独一无二的尊重和帮助,总是用春风化雨的态度呵护她所管理的每一位病人,并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感染身边每一个人。
   谈到57天的抗疫经历对她意味着什么,蔡哲清说:“对我是一种磨炼,更是一种成长。我读懂了‘白衣天使’光环背后的艰

辛、付出和值得。”

11.冬夜一抹红平凡化不凡
   “从来没想过帮助他人要什么回报,更没想过得到一个全国表彰。”浙江台州温岭市的“80后”小伙子陈海建9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表彰,领完奖的第二天他就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在温岭市智科机电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检测各种设备。
   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平凡普通的年轻人,在疫情防控形势最为严峻的时期,默默为6位尿毒症患者驾驶了20多天的“生命摆渡车”。
   从1月31日起,每天早上天还没亮,陈海建就从家里出发,到达尿毒症患者指定地点负责接送。在等待患者血透的4个小时里,陈海建也不肯闲着,化身“代跑员”为居家隔离对象跑腿;化身“快递员”协助学校把教科书及作业本送到学生家长手里;给一线值勤人员送口罩、参加爱心理发……穿着红色马甲,他忙碌的身影显得异常鲜亮。
   帮助他人早已成为陈海建生活的一部分。自从2007年加入当地的公益团体“火速志愿队”以来,他大部分休息时间都在做志愿服务,每次活动都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抢着干最苦最累的活。
   他热心公益的心始终如一,走在公益路上的脚步从未停歇。“只要时间允许,我一定会在公益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这是

陈海建坚守的承诺。

12.抗疫助复产海河到林海
   从海河之畔,到鄂西林海,今年2月,天津百余名医务工作者前往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启了一场跨越1500公里的驰援。天津市对口支援恩施州疾控工作队队长张宏和他的队员一起,为恩施州群众和医务人员筑起了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诊治、流调、消杀、检测、宣讲……张宏和队员们深入恩施州所属6县2市开展工作。山路崎岖,天气湿冷,“头上顶着雾,脚下踩着冰”,白天下乡,晚上整理资料、研判疫情,一天只睡
4个小时,“人生第一次穿了30多天的纸尿裤。”这位56岁的队长、工作队里最年长的队员凭着每天五公里越野跑锻炼出的体格,在恩施抗疫一线坚持了57天。
   3月17日,恩施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全部“清零”。救治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工作队开始帮助恩施州复工复产。恩施州的硒茶产业覆盖80多万茶农,一些刚刚脱贫的茶农被疫情打了个措手不及。“明前茶,贵如油”,如果不能及时采摘加工,产量会降低一半。
   “不能让老乡们因疫情返贫。”研判疫情走势,科学决策,张宏带领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在确保疫情防控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帮忙组织有序复工。千里驰援背后,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13.同道亦同袍合力筑防线
   再出征!从S习近平RS到汶川地震再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先后20多次参与国家重大救援任务。
   1月28日下午,他以第三批上海援鄂医疗队队长的身份,带领上海40多家医院混编队伍驰援武汉。出征时,一句“我们一起去,一起回!”的承诺激励了在场许多人。
   救治期间,陈尔真和“战友们”最早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团队,率先对患者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前移治疗窗口,形成“一人一方案”的治疗模式,共救治了332位危重患者,其中年纪最大的患者是一位103岁的老奶奶。
   抓紧救治之外,陈尔真的另一件心头大事是防止医院感染:“我们的队伍决不能因为感染而减员,只要有一个队员倒下,就是全盘皆输。”为此,他曾让队员挨个在他面前穿脱防护服,“考试”过关才能进舱。
   说起防护服,陈尔真展示过一件写满148个名字的“战袍”,这是历时55天圆满结束任务后大家留下的一份珍贵纪念,更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一个见证。
   “有一种力量叫团结与凝聚,光荣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陈尔真说,今年4月,瑞金医院成立了沪上首个公共卫生应急医疗救援队,“我们必须居安思危,为常态化疫情防控织好网、筑

好墙,捍卫此次疫情防控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二、脱贫攻坚故事
1.时代楷模黄文秀一心为民,把扶贫路当“长征路”她刚上任时,百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居住分散在几个不同的
山头,对于她这个不熟悉地形的“新手”来说,要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全村贫困户的详细情况,是非常困难的。但她没有失去信心,仍然坚持深入的开展群众工作,常常脱下外套帮贫困户家扫院子;贫困户不让她进家门她就去两次、三次;贫困户不在家,她就去田里,边帮他们干农活边聊天。时间久了村民们见得她多了,开始慢慢地接受她。经过两个月的摸底,她基本掌握了全村概况,百坭村共有472户206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95户883人,2017年未脱贫为154户691人,因学致贫和因残、因病致贫占比最高。驻村一年,她把全村所有的贫困户遍访了一遍又一遍,在一篇文章中她写道:“在我驻村满一年的那天,我的汽车仪表盘的里程数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我简单地发了一个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
倾力扶贫,全村103户贫困户大部分脱贫黄文秀深知群众要脱贫,增收是硬道理,村经济发展了,人
民群众的收入提高了,驻村扶贫的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到村里开展工作后,她带领村“两委”一班人通过外出考察学习、请技术专家到现场指导、挨家挨户宣传发动、党员带头示范种植等

方式,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仅仅一年时间,全

村种植杉木从原来的8000余亩发展到20000余亩,砂糖橘从1000余亩发展到2000余亩,八角从600余亩发展到1800余亩,另外种植优质枇杷500余亩。种植产业已经成为百坭村的支柱产业和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来源。仅2018年,就通过建立电商服务站,帮助全村群众销售砂糖橘4万多斤,销售额达22万元左右,为
30多户贫困户创收,每户增收2500元左右。2018年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贫困发生率从她上任时的22.88%降至
2.71%。言传身教,党员示范作用处处显现黄文秀认识到,作为第一书记,要注重加强党支部自身的战
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努力在扶贫攻坚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此,黄文秀以乐业县开展的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工作为契机,大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她从走访中了解到,群众原来不积极配合村里面工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村“两委”干部为群众办事不够主动,有时群众办事找不见人,意见比较大。于是,黄文秀从抓实抓严村干部的坐班值班制度开始,通过身先士卒率先执行,白天落实专人负责在村里接待群众,晚上与村干部一起开展遍访贫困户工作,深入群众家中征求意见、宣传各种政策等,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后,她把村党支部党内政治生活规范起来。她走访了百坭村的38名党员,充分征求党员对全村

发展的意见建议,并将他们划分为3个党小组,方便党员参与各

类活动,并经常列席指导各小组的活动。同时,她积极将“三会一课”等党内组织生活融入到扶贫工作中,扎实推进党建促脱贫工作,党内政治生活得到进一步规范。她还组织村规民约吟诵比赛,开展全村道德模范人物评选和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使百坭村
2018年8月份获得百色市“乡风文明”红旗村称号。勤俭节约,把群众的家当做自己的家黄文秀同志生活上十分简朴,不讲究吃穿,为人随和,平易
近人,在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年多,大家对她的印象大都是生活简朴,乐观开朗。她自己生活很简朴,却对村里的贫困户非常大方,每当贫困户有困难需要她在经济上援助时,她都慷慨相助,还经常自掏腰包慰问村里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对她们嘘寒问暖。她还帮助考上大学的贫困生争取各项补助,让村里苦读多年的寒门学子获得上大学的机会。当噩耗传来,很多被她生前照顾过的乡亲们泪如雨下、泣不成声,说永远失去了一位好女儿,一位好姐妹,一位真正把他们当亲人的外乡人。
舍身忘我,用生命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2018年3月驻村工作后,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经常加班加点,“5+2”、白加黑,从不因为节假日或周末而放松工作要求,一年到头都是埋头苦干,把工作高质量的完成好。为了让百坭村早日脱贫,她舍小家为大家,家人患重病住院动手术,她没能时

时在身边照顾,村里大小事务却总能找到她坚毅的身影。她没能

把自己的家人照顾好,却把村里的贫困群众照顾的非常周到。为了保护村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早点回村部署抗洪,她顾不得和自己身患重病的父亲过好父亲节,连夜赶回百坭村,却在途经凌云县时遭遇山洪失联,18日被确认不幸牺牲。
   黄文秀同志坚守初心、对党忠诚,心系群众、担当实干,品德高尚、克己奉公,知重负重、坚韧不拔,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是新时代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典范。黄文秀同志的父亲说:“我为有这样的女儿感到欣慰,她为党的工作而牺牲,是党培养了她,她为党的事业作出贡献,我为她骄傲。”

2.绝壁凿出贵州“红旗渠”
   莽莽黔北深山里,藏着一条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在大山之间蜿蜒盘旋。这条修建历时36年之久,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滋润了祖祖辈辈干渴贫穷的村庄。
   修建这条生命之渠的领头人,是81岁的共产党员,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原支书——黄大发。
   点点春雨,鸟鸣山涧。春天的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生机勃发,绿野田畴,忙碌自在。
   一大清早,两辆大巴车载着遵义市近百名党员干部,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这里。在灵宝山上,在擦耳岩旁,在修渠勇士们当年凿石引水的绝壁下,他们在寻找、在沉思……
   渠水如镜,鉴照古今。大发渠既是一个面向历史的答案,又是一道直面未来的考题。它印证了共产党人为百姓命运担当、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情怀,也在时时叩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永恒课题。
   半个世纪前,关于草王坝修渠引水的蓝图被铺开,老支书黄大发把实现梦想的手,指向了壁立千仞的擦耳岩——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1995年前的草王坝因为缺水,全村种的是包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饭,只能吃包谷沙,无水、无电、无路,男人娶不上媳

妇,光棍村的名声不胫而走。

水,是草王坝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岁岁的盼哟!

   1936年出生在草王坝的黄大发,从小是孤儿,靠着给邻村的亲戚卖力气干粗活拉扯长大。1959年,23岁的黄大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
   黄大发立誓: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23岁的黄大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山崖,开始了这段历时36年之久的修渠历程。
草王坝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19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