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400字五年级下册(红楼梦读后感400字五年级作文)

在我电脑的旁边,摆放着一尊半米高的砂岩雕刻而成的石像。这是尊埃及著名的“诗人法老”阿赫那顿的仿制石雕,我出差在外时从某个工艺品店里淘来的。

撇开它那被雕刻出来的帝王派头不谈,雕像栩栩如生的神情和举止透出一种忧郁羸弱的思想者气质,这也似乎是它被雕刻成残缺了一只手臂所引起的特别效果。

有人说,世上有很多雕像刻意被艺术家塑造成残缺的样子,为的是要营造出一种残缺美来,是想通过残缺来表现某种突出的内涵和精神气质。这样说好像也有道理,当法国艺术家罗丹创造巴尔扎克雕像时,为了要突出作品的整体美而砍掉了本已经塑造好的手臂,于是残缺成全了完美艺术。但是,说到法国卢浮宫镇宫“三宝”中的“米洛的维纳斯”雕像和“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雕像的残缺美时,似乎就显得有些牵强了,因为据说原作可是件完整的作品。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如今正因为它们的残缺,作品中的神话性和文学性被减弱了,而审美性和象征性反而加强了,它们便成为了美的极致,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珍品。

同样,我觉得曹雪芹的《红楼梦》或许也处于同样的处境。

周汝昌红学专家考证,实际上,曹雪芹的古本《红楼梦》整部书已经写完,是一百零八回的书稿,只是还没有等到书稿最终润色,曹老先生就化羽成仙了。最早,它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文人中间流传,但出于某种未知的原因,等到书商程伟元印刷的时候,却只剩下了八十回。后来,程伟元请文人高鹗秘密续写了被“红迷”所垢病的后四十回,谎称是从挑着担子的商贩手中找到并补齐的,凑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

接下来,周汝昌先生更进一步地提出了此类见解:古本《红楼梦》本身是部隐含政治阴谋的社会小说,由于乾隆朝负责文化的权臣和珅考虑到前八十回已经在社会上流传开来,无法禁止,便用“回归正统”的后四十回使其性质改变,再在社会上流行,这样对统治者就没有什么不妥了。

此外,有一条线索更清楚明白地显示出古本《红楼梦》是一部完整的作品。曹雪芹的合作者“脂砚斋”曾在古本《红楼梦》书中有这样的文字点评:“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于是人们推测到,或许由于清王朝严酷的“文字狱”和为了保护作者人身安全等原因,有人毁掉了后面的二十八回,让古本《红楼梦》成了部残书。然而,即使是八十回的古本《红楼梦》,其中也有删减的地方。作家刘心武在红学的基础上开创了红学中的“秦学”(秦可卿研究)分支,他经研究得出古本《红楼梦》写作后面的深层背景:皇族内部的权利斗争真相;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超越自身的政治倾向和情感,“不干涉朝廷”,而把自己的情愫提升到了对全人类关怀的新高度。

可令人奇怪的是,古本《红楼梦》目前为止已发现多个不同的版本,包括:甲戊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蒙古王府本、俄藏本、戚序本、杨藏本、巳卯本、庚辰本、舒序本、梦觉本、郑藏本、程甲本,然而至今也没有发现有曹雪芹写就的完整本子。

众所周知,古本《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先生的文学功底、艺术修养、社会境况和时代背景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小说本身更是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或许还有一种情形是我们没有料到的:既然曹老先生早已超越了同时代的思想高度,那他也就早已看穿了艺术审美的本质,即如果让艺术更完美的话,就要让它变得残缺和充满迷局。也许,所谓的“被借阅者迷失”只是个托词,根本是他自愿和自动对小说进行了部分舍弃。正因为残缺,小说的结尾变成了开放式的结局,里面充满了永恒的未解之谜;小说的审美想象也延伸得没有边际,从而迈进到艺术的完美境地……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