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牛顿的资料,关于牛顿的故事

人类对于光线的认识最早是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他认为各种颜色都是由亮色和暗色组成——即白色和黑色组成的。到了牛顿那一时期,这一观点仍然被大多数的科学家所接受。这个观点认为,在所有的颜色当中,红色是最强的、最接近纯白色的颜色;而蓝色是最弱的、可以被改变的、最接近黑色的颜色。人们普遍相信光谱中各种颜色都是由白光变化来的。

牛顿却不这样想,他的脑子里装了一个让人困惑的谜题,这促使他开始了新的尝试。牛顿用一根粗针的尾部戳自己的眼窝凹陷的部位,也就是眼球和骨头之间。结果他看到了几个或白或暗或彩色的圆圈,戳得越用力,那些圆圈就越清晰。然而,当他保持针尾和眼睛都不动时,圆圈渐渐消失。那么,光是压力的一种表现吗?

牛顿用一只眼睛盯着反射到一面镜子上的阳光,能够忍受多长时间就盯多长时间,直到目光涣散,他的视线从反光的镜子离开到一面很暗的墙时,他看到了颜色,然后颜色慢慢的褪去,最后消失。这些是真实的还是幻觉?这些像暗红色铁锈一样一坨坨的红色是真实的吗?观察过阳光之后,他似乎察觉到发光的物体是红的、暗的和蓝的。

牛顿不断重复着这个实验,直到他开始担心自己的视力会因此遭到永久损坏才罢手,他把自己关在一个黑屋子里,三天之后他的视力才慢慢恢复。

牛顿曾经还用过三棱镜仔细观察过光线,发现各种光线通过三棱镜后,在墙壁上留下了赤、橙、黄、绿、青、蓝、紫几种颜色,无论怎样改变三棱镜的角度,这几种颜色的排列顺序是不变的,虽然牛顿还没有就此得出结论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光线的理论,但是他坚持自己的研究,他坚信那种对于光线的简单解释是错误的。

“实验”“观察”“科学”,这是牛顿在一本新书《微观世界》上面看到的几个时髦的词,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的作者罗伯特·胡克也是个才华横溢、有着雄心壮志的人,他比牛顿大7岁,是显微镜的发明者。与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一样,这是一种通过克服物体大小带来的障碍,帮助人们认识物体内部的工具,使令人惊奇的实物一一展现在眼前。与这片新天地相比,旧的世界,即表现物体实际大小的世界,不再是人们对世界的唯一认识,他成为一系列中的一点,只是许多层次中的一个。胡克的研究给牛顿带来的灵感,成了牛顿刻苦钻研的“催化剂”。

在一阵暴风雨过后,沃尔索普这个英国的小村庄沉浸在雨后的清新当中,阳光也透过云层显现出来。随着太阳的出现,一道弯弯的彩虹也挂在天边,这种美丽的景观自然也引起了牛顿的注意。在当时人们还不能够说出彩虹的确切成因,但是有些科学家的观念引起了不少的争论,其中,笛卡儿在《流星》中关于彩虹的观点对牛顿的启发很大。在书中,笛卡儿认为彩虹的形成是因为太阳光的折射而产生的自然现象,但是对于为什么彩虹不论何时何地都按照一定状态出现,他也说不出答案。

牛顿也曾经观察过彩虹,他仔细地发现彩虹的光谱排列与他在实验室中观察到的色彩排练是一样的,都是按照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排列的,是呀,为什么彩虹的颜色都是按照固定顺序来排列呢?

牛顿开始了自己的实验。这项实验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新奇的,他把楼上朝南的卧室封闭、遮盖得严严实实,让房间里看不到一丝光亮,其实是白天也是黑呼呼一片,然后,在窗板上钻一个小孔,让从孔中射入的光线经过一个三棱镜,结果光线就准确、清晰的投影到了对面的墙上了。令人惊奇的是,投射在墙上的光谱呈现长条状,并没有出现卡迪尔推测的圆形。所以这个实验结果是发现了长方形的光带。

其实我们现在用任何一个棱镜都能得到这条光带,他们有秩序地排列成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不管怎样变换三棱镜或者转动三棱镜,这种次序都不会发生任何改变。这种现象在“光学”里被称为“色散”现象,而把他的这种有秩序的排列称为“光谱”。为了进一步研究这种现象,牛顿又做了一个实验:用一块透镜把经过棱镜折射后的光谱收集起来,发现他们将会重新汇聚变成白光。所以由此得出,白色是光的通常颜色。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93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