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四本书心得体会、理论研讨发言合集20篇(全文79395字)

   
党史学习教育四本书心得体会
目 录
一、《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1.云溪区委书记刘正仁:
以党史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1
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
2.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常梦茹:
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经验启迪智慧 3
3.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
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7
4.上海金融法院 葛少帅:
学习百年党史汲取奋进力量 9
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陈理: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12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6.百色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
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32
7.天津师范大学秦龙 刘禹杉:
感悟思想伟力汲取真理力量 35
8.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陈铭彬:
坚定不移用思想之旗领航定向 38
9.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辛向阳:
深刻性与大众化有机结合的力作 42
10.广西区委党校文史教研部讲师张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的内生逻辑 46
11.气象出版社副社长刘厚堂:
学思践悟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 49
12.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刻阐释 51
四、《中国共产党简史》
13.谢传新: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63
14.楚雄州委党校罗石:
不畏路远坚定前行 66
15.中共楚雄州委党校彭绍宇:
读《中国共产党简史》有感 68
16.团吉林省委书记牟大鹏:
汲取党史智慧践悟初心使命 70
17.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李纪恒:
凝聚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强大力量 73
18.中国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张治安:
一本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科学论述的党史好教材 78
19.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
一部思想深刻、通俗易懂的简明党史读本 82
20.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李庆刚:
抓住主题主线学好百年党史 84
    
    
    
通读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有感:以党史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2021年7月12日)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中国实现了沧桑巨变,建立了丰功伟绩。云溪作为中南地区重要的石化基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见证者,从建区经济总量不足2千万元增加到200亿元,实现了从贫困落后走向繁荣振兴、从封闭保守走向开放创新、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通读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 更让我们深刻领会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理论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铸就的伟大精神,也更加坚定了我们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书写时代新篇章的必胜信心。
    通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更加坚定了我们永葆赤诚之心。我们党的一百年,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习近平总书记在《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一文中指出:“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仅1921年至1949年,全国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370多万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平均每300米就有一人牺牲。“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1928年3月20日,共产党员夏明翰挥笔写下这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后,壮烈牺牲,年仅28岁。这就是忠诚最本真的模样, 让我们领悟到忠诚最触动人心的力量。我们要以这些革命先烈为标杆和榜样, 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推动党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在云溪落地生根,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
    通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更加坚定了我们高扬奋斗之帆。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一文中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实践和辉煌成就中,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在实际工作中,要始终心系“国之大者”,保持战略定力,高扬奋斗之帆,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主动对接融入国家区域战略和省委“三高四新”战略,积极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力争在岳阳“三区一中心”建设中担当主力、走在前列、多作贡献,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
    通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更加坚定了我们恪守为民之责。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从义务教育“一个也不能少”, 到精准脱贫“一个也不能少”,再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从1998 年特大洪灾打赢“九江保卫战”,到污染防治攻坚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再到疫情防控打赢“武汉保卫战”无数事实证明,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一文中指出:“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我们要充分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牢记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我为群众办实事” 实践活动为抓手,深入基层和一线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各项“急难愁盼”问题,努力让经济发展更有“温度”,让民生福祉更有“质感”,凝聚起推动现代化新云溪建设的磅礴力量。
    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经验启迪智慧
    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 常梦茹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并善于总结经验,在百年接续奋斗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分别摘自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对我们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不同时期的历史回顾和对党史上重要人物、重要会议、重大事件的经验总结,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形成的宝贵经验,带给我们深刻启示。
    一、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100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
    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理论创新,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进行了长期伟大斗争,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过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 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和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创造性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同时借鉴国际经验,经过艰辛探索,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
    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教育引导全党树立正确党只有坚持唯物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才能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中,号召全党“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他在中央学习组围绕《如何研究中共党史》讲话时进一步强调“研究中共党史,应该以中国做中心,把屁股坐在中国身上”,“我们有些同志有一个毛病,就是一切以外国为中心,作留声机,机械地生吞活剥地把外国的东西搬到中国来,不研究中国的特点。不研究中国的特点,而去搬外国的东西,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党史时,强调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和评价:“每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 才有好处。”“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才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他在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意见时强调,“总结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
    江泽民同志在《论加强和改进学习》中,同样指出“我们党历来强调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和现实”。他强调,“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就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也不断改造主观精神世界的过程”。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学习中国革命史,首先要注重学习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剖析中国社会的特点,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揭示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
    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三、发扬伟大精神凝聚前行力量
    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深深融入民族血脉之中,成为我们前行的重要力量。
    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他强调:“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多次要求全党同志和领导干部要保持革命精神,“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他说:“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 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
    邓小平同志也强调发扬革命精神的重要性,他指出:“在长期革命战争中, 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拚命精神, 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 大大发扬这些精神。”他还说:“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江泽民同志在回顾党的历史时也指出“革命的理想和精神”对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有巨大作用,“我们党成立之初,只有几十名党员,经过几十年奋斗,不断发展壮大,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这到底靠什么?” 其中之一,靠的就是“用革命的理想和精神教育和武装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团结和鼓舞他们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也强调:“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千千万万革命先辈和共产党人为了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忘我奋斗,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惜牺牲了宝贵生命,谱写了我们党坚持艰苦奋斗的壮丽篇章。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为党和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永远不能忘记他们用生命培育的奋斗精神,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做到为党和人民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为配合在全党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 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正式出版。本书精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就中国共产党历史发表的讲话、报告、谈话、批示和书信等重要文献,共计141段论述,内容涵盖对我们党不同时期的历史回顾,特别是对党史上重要人物、重要会议、重大事件的纪念及总结,如《关于十五年来党的路线和传统问题》《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的指示》《新中国四十年历史的基本结论》,以及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庆祝建党七十周年、八十周年、九十周年,庆祝建军七十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等内容。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重温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有关论述内容,可以进一步感悟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党的历史的深刻洞察与科学判断。从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到邓小平《永远记取党的斗争经验和教训》《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从江泽民《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学习》《学习学习再学习》到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等,都从不同角度明确了“为什么学”的意义阐释“、学什么”的内容要求和“怎么学”的方法指导。
    本书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突出政治站位,体现时代特色。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站在新时代高度,面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行选编。比如,全书开卷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有关“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的论述,突出了党的领导在群众中的作用,既观照历史起点,又体现新时代要求。
    二是围绕主题主线,反映主流本质。本书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重点反映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比如,本书有针对性地选取关于抗美援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事件、重要会议的论述,以及关于艰苦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伟大精神的论述, 充分反映了我们党的光辉历程、理论成果、宝贵经验和伟大精神。
    三是资料来源丰富,重视披露新史料。本书内容选自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选、文集、文稿、年谱和重要文献汇编等文献资料,还发掘和公开了一些重要档案资料。比如,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政治局委员要懂得一点历史”“从乌龟壳到共产党这一段历史应该总结”的内容,是从档案中发掘并首次公开的。又如,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来源于《中办通报》等档案资料。
    本书的出版发行,必将对广大党员学习和了解党的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习百年党史 汲取奋进力量
    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上海金融法院 葛少帅
    (2021年7月1日)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一书,内容主要摘自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的讲话、报告、谈话和书信等重要文献。论述摘编从1925年毛泽东同志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到2012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报告, 共有一百四十一段论述。这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论述充分展现出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善于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本书摘编的我们党几代领导人在不同时期的论述,它们高屋建瓴,思想深邃,是学习党史最为权威也是最为生动的学习材料之一。本书开篇第一段论述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提出的“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著名论断,不仅总结分析了过去中国革命斗争成效甚少的原因,也在历史关键时刻烛照了我们党前进的道路。这个著名的论断,今天读起来仍感振聋发聩,对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破局仍意义非凡。如此诸多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光辉历程、理论成果、宝贵经验和伟大精神。透过这些蕴含思想伟力的文字,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读懂党的历史这本教科书。
    要真正学懂弄通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首先需要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书中所摘编的论述,都是我们党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特定历史背景下,针对特定事项所阐发的。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论述,就需要树立大历史观,回顾特定历史时期,还原特定历史背景。例如书中摘编的“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就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这一段论述,是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3月30日在延安中央学习组所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报告的一部分。先于这段论述摘编的是毛泽东同志于1941年5月所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和1942年2月所作《整顿党的作风》报告的部分论述。从时间上看,《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报告时间
    是在延安整风运动思想动员阶段。从内容上看,《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是“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的一部分。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指出:“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报告中指出:“现在我们党的中央做了决定,号召我们的同志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个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 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这个责任是担在我们的身上。”从意义上看,《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一部分。“延安时期,为了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分歧、宗派主义等问题,我们党开展了大规模的整风运动,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战胜利和全国解放奠定了强大思想政治基础。” 只有将《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相关论述放到延安整风运动这一历史背景中,将
    《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对照学习,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要把事情搞好,就必须要把党的历史搞清楚,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的缘由。只有将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越读越厚,才能对我们党的历史越知越明,越学越通, 也才能更深刻理解当前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深意。
    读懂弄通党的历史,需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科学对待党的历史,就是要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党一直坚持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即便是对待特殊时期的历史,也能够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价。邓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指出:“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才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学习党史,重要的是做实,力求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回顾我们党的历史,这是一部不断总结经验、发现规律的历史,我们党历史上的成功,无一不是在总结经验、发现规律的基础上开拓进
    取所做成的。江泽民同志所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做到“三个代表”》报告中总结道:“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讲道:“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 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党史学习效果怎么样,要以工作成效来检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要通过党史的学习,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作为一名人民法院干警,应时刻牢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将党史学习转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正高效办理案件的动力。既要对每一起司法案件作出公正的裁判,又要在案件办理过程中竭力为人民群众的诉讼活动提供便利,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党的历史是我们党的宝藏,蕴含着开拓进取的巨大力量。这本摘编犹如一扇通向党史的大门,每一位党员都须认真学习,善于学习,从党史学习中汲取奋进的不竭动力,成为带动整个社会不断攻坚克难,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深入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 陈理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1]这次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中央指定了四本学习材料。它们是: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一书,主要收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全书共计141段论述,分别摘自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讲话、报告、谈话、批示和书信等重要文献。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光辉历程、理论成果、宝贵经验和伟大精神。认真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本论述摘编的结构,采取的是板块式,全书分成“毛泽东重要论述”“邓小平重要论述”“江泽民重要论述”“胡锦涛重要论述”四个板块。认真研读下来,既可以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论述有一个总体把握,又可以发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于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光辉历程、理论成果、宝贵经验和伟大精神的重要论述,许多方面又是相通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学习的时候,需要融会贯通,把全书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把握。
    一、深刻理解把握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非常重视对党的历史的学习研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 对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性、必要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深刻论述。
    比如,即便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异常艰苦残酷的斗争环境中,毛泽东很早就全面深刻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这本著作的第二条摘编,是毛泽东对红军长征伟大意义的深刻论述。毛泽东围绕怎么看待当时革命战争形势深刻论述了这个问题,充满着辩证法。在毛泽东看来,对红军来说,从保持原有阵地方面来说是失败了,但从完成长征计划方面来说是胜利了。对敌人而言,从占领我军原有阵地方面来说是胜利了,但从实现“围剿”“追剿”计划方面来说是失败了。毛泽东认为,只有这样看待形势,才是恰当的,因为我们完成了长征。
    [1]那么,红军完成了长征有什么重大意义呢?毛泽东明确指出,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2]毛泽东这一重要论述,是对红军长征重大意义的权威经典评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这一重要论述是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说的。此前,红一方面军1935年10月刚刚到达陕北。这么短的时间内,毛泽东对红军长征就作出如此深刻的总结,这充分说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这段历史的高度重视。通过这种总结,对于帮助全党正确认识当时革命战争形势, 更好开展抗日战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党一贯重视从自身奋斗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毛泽东在这方面给全党树立了标杆,提供了范例。
    (一)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在唯物史观看来,历史与现实、未来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在历史的每一阶段,既定的条件制约着人们的需要及其满足需要的实践活动,人们创造历史都是在既定的条件下进行的。1938年10月,毛泽东在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4]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才可以把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问题看得更加清楚,也才能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找到更好的办法。
    1942年3月,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专门作了《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
    毛泽东指出:“现在大家在研究党的历史,这个研究是必须的。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这当然不是说要把历史上每一件事统统搞清楚了才可以办事,而是要把党的路线政策的历史发展搞清楚。这对研究今天的路线政策,加强党内教育,推进各方面的工作,都是必要的。我们要研究哪些是过去的成功和胜利,哪些是失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这个工作我们过去没有做过,现在正在开始做。”[5]我们党这个时期开始做这方面工作,是走向自觉和成熟的重要标志,充分反映了我们党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和运用规律的历史自觉、历史主动。
    1988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指出:“如何评价党的历史这个展。把党的历史搞清楚,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 路搞清楚,可以把今天的事情办得更好。
    1996年6月,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座谈会上专门谈到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问题。他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就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责”。[2]
    2003年11月,胡锦涛在主持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也指出: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我们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善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失败、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增强历史主动性,提高治国理政的才干,更好地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3]
    (二)从研究历史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革命。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
    中国有着特殊的基本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年设想的在若干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不同,我们是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专门分析了
    中国革命特点,包括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国革命以武装斗争为主的形式,以及我们党自身建设等问题,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过程中的特点, 而为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史中所没有的”[4]。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总结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正确解决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等基本问题,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同样离不开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把握。社会主义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治理这样一个全新国家,对我们党来说是一个全新课题,就像攀登一座人迹罕至的高山,没有现成的路可走,也没有任何人能够提供现成的答案。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新的结合,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把党和国家事业推向前进。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总结经验,教育干部》的讲话。他深刻指出:“社会主义谁也没有干过,没有先学会社会主义的具体政策而后搞社会主义的。我们搞了十一年社会主义,现在要总结经验。”[5]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在探索中艰难前行,通过认真总结经验,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坚定走群众路线,才得以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同样是在正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开创出来的。1987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荷兰首相吕贝尔斯时的谈话中,专门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他指出:“我为什么讲这个历史?因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 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这样来制定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这样的基础是最可靠的。”[1]邓小平强调,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三中全会确定将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建设四个现代化为中心,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护。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文化大革命’作比较,‘文化大革命’变成了我们的财富”[2]。
    (三)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是为了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
    我们党在探索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不同的思想认识,在实践中会有一些曲折。因此,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就需要对历史上一些重大问题作出结论,以便更好地统一思想,团结全党全国人民更好地把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推向前进。在这方面,我们党先后作出两个历史决议,对统一全党全国人民思想认识,团结一致向前看,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个历史决议是六届七中全会作出的,
    是我们党成立以来第一次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决议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历史时期,尤其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党内若干重大历史问题,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中央的领导路线问题, 作出了正式总结和结论。这个历史总结,对于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毛泽东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作了积极准备。它的成果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宗明义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指出:“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产生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便是此种结合的代表”;二是,进一步明确毛泽东在党中央和全党的地位,指出:“我党终于在土地革命战争的最后时期,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最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最大保证”;三是,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指出:“二十四年来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了,并且还在证明着,毛泽东同志所代表的我们党和全国广大人民的奋斗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强调“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之下,必将使中国革命达到彻底的胜利”。[3]
    关于第一个历史决议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有一个经典评价。他指出,从1921年建党,到1945年七大以前,24年中我们党在思想上没有完全统一过。延安整风和七大以后,我们党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政策上、文化政策上、党的建设上都有了一整套统一的东西。[4]这个重大变化,与第一个历史决议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后来的实践也证明,第一个历史决议对于统一全党思想, 把党的七大开成团结的大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党作出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同样起到了总结经验,分清是非,统一思想的重要作用。当时有人提出,这个决议,是不是不急于搞?邓小平明确表示:“不行,都在等。从国内来说,党内党外都在等,你
    不拿出一个东西来,重大的问题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5],就会直接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这些重大问题,包括如何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如何对建国30年来历史上的大事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作出公正的评价;如何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等。只有通过正确总结,争取在决议通过以后,党内、人民中间思想得到明确,认识得到统一,才能够为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有利政治条件。同时,国际上也在等。人们看中国,怀疑我们安定团结的局面,其中也包括这个文件拿得出来拿不出来,早拿出来晚拿出来。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要拿出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尤其是邓小平直接主持了决议的起草工作, 先后就决议起草发表了多达17次的重要谈话,其中收入《邓小平文选》的就有9 次,篇幅有一万一千多字。
    经过一段时间努力,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邓小平予以充分肯定。他指出:“总的来说,这个决议是个好决议,现在这个稿子是个好稿子。我们原来设想,这个决议要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评价‘文化大革命’,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功过是非,使这个决议起到像一九四五年那次历史决议所起的作用,就是总结经验,统一思想, 团结一致向前看。我想,现在这个稿子能够实现这样的要求。”[1]
    (四)学习历史和党的历史,有助于了解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在崇高信仰和远大理想指引下不懈奋斗的恢宏画卷。认真学习党的历史,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必修课,也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进而教育人民,带领人民不断把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要求。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的讲话中,回顾我们党24年历史,充分肯定这24年是翻天覆地的24年,强调“这一点是要使广大人民知道的”[2]。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我们是历史主义者,给大家讲讲历史,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3]。1987年2月,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系统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历史。他指出:“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
    也没有保证。所以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4]1993年7月,江泽民在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会议上指出:“了解我们国家悠久的文明发展史和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辛酸史,了解我们的先辈为国家的独立富强而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了解我们民族、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对于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极为重要;对于坚定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信念,极为重要;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极为重要;对于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极为重要;对于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也极为重要。”[5]2006年7月,胡锦涛在主持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的新形势下,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我们要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干部和人民。”[6]
    二、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理论成果、宝贵经验和伟大精
    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7]。学习党史、新中国史,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那么,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这门必修课, 主要是学什么呢?
    (一)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重要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发展壮大是历史的必然,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从中可以看到,近代以来,在诸多救亡图存的探索之路都走不通的情况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应运而生,是如何团结带领人民战胜无数艰难困苦,经历无数奋斗牺牲,从出发地一路走来,是如何书写近代以来最为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的。
    这本著作中,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的论述非常深刻非常丰富, 比较集中的至少有两处。一是1942年3月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的讲话,全面系统论述了如何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问题。毛泽东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把我们党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大革命时期是第一个阶段;内战时期是第二个阶段; 抗日时期是第三个阶段。”他集中论述了这三个阶段关于斗争目标、打击对象、党的政治路线等重大问题,还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强调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
    材料也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二是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 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24年的光辉历程作了全面总结,系统论述了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一步步从小发展壮大的。强调这24年我们党尝尽了艰难困苦,轰轰烈烈,英勇奋斗。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1]1951年6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西南局召开的七一纪念活动报告员大会上的报告中高度评价了我们党30年的奋斗历史,强调中国共产党30年来的历史“是中国革命最精华的历史,是中国人民从苦难中站起来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历史”[2]。1992年10月, 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全面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14年的光辉历程,强调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并全面系统梳理了改革如何从农村开始进而带动整个改革和建设事业,如何从兴办4个经济特区到相继开放沿海十几个城 市,开辟经济开放区,如何适应改革和建设顺利进行,实行“两手抓”战略方针,完整勾画了新时期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3]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80 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80年,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80年,是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断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80年,是为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不断经受考验、发展壮大的80年。[4]
    这些重要论述,是关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百年奋斗历史主题主线生动而深刻的论述。从这些重要论述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奋斗历史,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奋斗历史,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奋斗历史;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有助于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增强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性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懈奋斗的历史。这本著作,深刻反映了在百年接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建立伟大功业、铸就伟大精神、积累宝贵经验,创造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的。
    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悲惨屈辱的境地。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稳定。这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经过28年浴血奋斗,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总结党的奋斗历史时指出:“党的二十八年是一个长时期,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这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胜利,因为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胜利。”“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1]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件事,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的第一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又完成和推进了两件大事。这就是1991年7月、2011年7月,江泽民、胡锦涛分别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概括的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一步书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辉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三)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经验, 对今天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从这本著作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百年经验非常丰富,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这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比如,在毛泽东的重要论述中,排在前面的四条摘编,都是在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讲的都是坚持党的领导问题。其中全书开卷篇第一条关于“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的重要论述,就很有代表性。毛泽东开门见山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 这一重要观点,集中论述了中国革命关于依靠力量和革命对象的两大问题。尤其是关于党的领导核心问题,更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根基和灵魂。第二条摘编,毛泽东深刻揭示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指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第三条摘编,毛泽东强调共产党和红军对于中国革命至关重要。他指出:“现时革命方面的特点,是有了经过锻炼的共产党,又有了经过锻炼的红军。这是一件极关重要的事。如果现时还没有经过锻炼的共产党和红军,那就将发生极大的困难。” 第四条摘编,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是英勇坚决地领导了中国的革命战争,在十五年的长岁月中,在全国人民面前,表示了自己是人民的朋友,每一天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站在革命战争的最前线。”“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伟大的历史成就,使得今天处在民族敌人侵入的紧急关头的中国有了救亡图存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有了一个为大多数人民所信任的、被人民在长时间内考验过因此选中了的政治领导者。现在共产党说的话,比其他任何政党说的话,都易于为人民所接受。”[1]
    又如,在邓小平的重要论述中,第一条也是讲党的正确领导的极端重要性。1943年11月,邓小平在《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 我们党有二十二年多的历史了,其间经过了三次大的革命战争,我党始终站在最前线,为着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我党始终引导着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向前迈进。”[2]
    再如,199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
    出:“七十年来的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强盛,民族才能振兴,人民才能富裕。”[3]还如,2011年,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4]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是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得到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成功的最大奥秘,就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二是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就是力量。列宁曾经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5]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 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6]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百年奋斗历程中,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十分突出。别的政党之所以“不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拥有先进的科学理论作指导,并且根据实践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7]毛泽东还进一步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发挥深刻改变中国如此重要作用的根本原因:一是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二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三是,马克思主义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8]毛泽东这里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8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
    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1]。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始终做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回答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实践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三是始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 马列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不应当把它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2]中国有不同于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俄国的独特国情,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能教条式地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在这方面,我们党的历史上有过不少教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一度在党内十分盛行,给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影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总结失败教训的基础上, 经过不断探索,才找到了一条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3]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实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一切都要靠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人总以为实现现代化,只有西方一种模式,
    只有西方一条道路。这显然并不符合客观实际。我们党立足中国国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探索,尤其是团结带领人民所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有力证明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可以打破对西方的“路径依赖”, 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充分证明了我们这条路走对了,而且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条道路,使这条康庄大道越走越宽广。199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七十年的斗争中,我们党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4]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充分证明,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搞改革,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就不能成功。只有坚持独立自主、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刻认识本国国情、正确判断时代特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才能找到通向胜利的道路。
    四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英雄。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源源不竭的力量源泉。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的时候,还是一个只有五十几位成员的小团体,在当时的中国政治舞台上毫不起眼。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这么弱小的情况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腥风血雨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拥有人民群众这一最坚实依靠力量、最强大支持力量、最深厚社会基础。
    1934年1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深刻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1]毛泽东这一重要论断,已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实践反复证明。广大人民群众从历史比较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自身利益的忠实代表,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听党话,跟党走,万众一心,形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说得非常好:“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2]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真谛。人民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的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这是战胜一切困难、赢得一切胜利的深厚伟力。五是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建设,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自身建设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理论上强党,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成功之路。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通过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始终保持蓬勃生机与活力。
    毛泽东很早就提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问题。怎样建设我们的党,怎样才能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是毛泽东一直深刻思考的重大问题,并强调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这样一个党。他明确提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理解,集中十八年的经验和当前的新鲜经验传达到全党,使党铁一样地巩固起来,而避免历史上曾经犯过的错误—
    —这就是我们的任务。”[3]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论述了如何反对党内的错误思想,使我们党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起来的问题。他指出:“十七年来,我们的党,一般地已经学会了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斗争的武器,从两方面反对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方面反对右倾机会主义, 又一方面反对‘左’倾机会主义。”“以上这些教训和成功,给了我们今后团结全党,巩固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一致,胜利地进行抗日战争的必要的前提。我们的党已经从两条战线斗争中巩固和壮大起来了。”[1]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正确的东西是在同错误的东西的斗争和较量中成长起来的。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在中国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成功地把党建设成为用科学理论和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同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毛泽东还进一步把党的建设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一起,作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从1942年2月开始至1945年春季结束,我们党拿出长达3年多的时间来开展延安整风,这不仅是我们党的一大创举,在其他政党中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通过延安整风,中国共产党不仅初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教条主义,而且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而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何把党建设好,这是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并下大气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当年就把这项工作比作“伟大工程”,后来我们党又进一步提出“新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打铁必须自身硬。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四)学习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所培育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作风。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强调“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3]。毛泽东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未来的科学预判。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作风,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1956年11月,毛泽东在八届二中全会讲话中集中论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指出:“我是历来主张军队要艰苦奋斗,要成为模范的。”他以1949年有一位将军主张军队要增加薪水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当时,这个将军认为资本家吃饭五个碗,解放军吃饭是盐水加一点酸菜,明确表示这不行。毛泽东以为这恰恰是好事,“这个酸菜里面就出政治,就出模范。解放军得人心就是这个酸菜”,“根本的是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1957 年3月,毛泽东在南京党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我们要保持过去
    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4]
    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拚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5]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强大的真理力量, 无数中国共产党人还以他们的人格力量,感召亿万人民群众跟党走,万众一心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而团结奋斗。在革命战争年代,长征途中三位不知名的红军女战士半条被子的一个小故事,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这个大道理, 说得十分清楚又十分感人。房东徐解秀说得好:“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在建设时期,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感人事迹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在100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三、深刻理解把握学习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科学方法
    学习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需要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需要坚持唯物史观, 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问题,强调:“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
    史的根本方法。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1]研读这本论述摘编不难发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围绕如何学习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有许多深刻论述,为我们今天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关于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正确方法。1942年3月,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所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问题,并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相关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如何正确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范例。一是要用联系的方法。一方面,要把事情放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去研究,比如,“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理论联系实际,“以中国做中心,把屁股坐在中国身上”,“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二是要用比较的方法。毛泽东明确提出“古今中外法”, 也就是历史主义的方法。三是要用全面的方法。毛泽东明确提出对党的历史必须全面地看,强调“我们研究党史,必须全面看,这样研究党史,才是科学的”。
    [2]
    关于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对具体人物的评价,毛泽东主张严格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不是主观主义,应该找出历史事件的实质和它的客观原因”,同时“还必须看到领导者的作用,那是有很大作用的”,应当把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结合起来评判历史上的人和事。对于犯错误的同志,毛泽东强调要以团结同志和总结经验教训为目的,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借以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这样两个目的”。毛泽东还指出,“研究党史上的错误,不应该只恨几个人。如果只恨几个人, 那就是把历史看成是少数人创造的”。[1]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我们学习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毛泽东这方面的重要观点,对于我们正确评价党的历史,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如何看待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还涉及到如何正确看待集体与个人的关系问题。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在谈到第一个历史决议时明确指出,历史决议案上的问题,是关系到多数人的问题,关系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问题。[2]同月,在关于第一个历史决议草案的说明中,毛泽东分析了陈独秀和王明的历史功过,指出他们虽有错误,但不
    能因此否定他们对党和人民的功劳。他指出,“错误不是少数人的问题,写几个名字很容易,但问题不在他们几个人。如果简单地处理几个人,不总结历史经验”,就还会像过去一样犯错误。[3]
    邓小平特别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恰如其分”,要坚持“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在主持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时,邓小平强调: “对于错误,包括毛泽东同志的错误,一定要毫不含糊地进行批评,但是一定要实事求是,分析各种不同的情况,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个人品质上。毛泽东同志不是孤立的个人,他直到去世,一直是我们党的领袖。对于毛泽东同志的错误,不能写过头。写过头,给毛泽东同志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抹黑。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邓小平明确指出,“讲错误,不应该只讲毛泽东同志,中央许多负责同志都有错误”,“中央犯错误,不是一个人负责,是集体负责。在这些方面,要运用马列主义结合我们的实际进行分析,有所贡献,有所发展”。[4]
    关于如何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在指导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时,邓小平还进一步从制度上来分析错误的责任问题。他明确指出:“错误的东西要批评, 但是要很恰当。单单讲毛泽东同志本人的错误不能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毛泽东同志说了许多好话,但因为过去一些制度不好,把他推向了反面。”“我们说,制度是决定因素,那个时候的制度就是那样。那时大家把什么都归功于一个人。有些问题我们确实也没有反对过,因此也应当承担一些责任。当然,在那个条件下,真实情况是难于反对。但是,不能回避‘我们’, 我们承担一下责任没有坏处,还有好处,就是取得教训。”又说:“我和陈云同志那时是政治局常委,起码我们两个负有责任。其他的中央领导同志也要承担一些责任。合不合乎实际?也合乎实际。这样站得住脚,益处大。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原来讲要实事求是,以后加一个要恰如其分,就是这个意思。”
    [5]他强调:“每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才有好处。”[6]
    关于如何区分主流与支流的问题。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
    [7]在指导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过程中,邓小平非常重视从宏观方面把握党的
    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对于新中国成立以后30年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曲折错误,他都主张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确、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他在总结党的历史时强调:“总的来说,我们党的历史还是光辉的历史。虽然我们党在历史上,包括建国以后的三十年中,犯过一些大错误,甚至犯过搞‘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大错误,但是我们党终究把革命搞成功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使我们这个人口占世界总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在世界上站起来,而且站住了。”“我们能够取得现在这样的成就,都是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分不开的。”即便对“文化大革命”, 邓小平也主张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和评价。他指出:“文化大革命”这十年中间,也还有健康的方面。所谓“二月逆流”,不是逆流,是正流嘛,是同林彪、“四人帮”的反复斗争嘛。[1]他还说:“‘文化大革命’期间,外事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尽管国内动乱,但是中国作为大国的地位,是受到国际上的承认的。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提高。”因此,关于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起草,邓小平强调:“中心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还是错误是第一位?第二,我们三十二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前十年,成绩是主要的,还是错误是主要的?是漆黑一团,还是光明是主要的?还有第三个问题,就是这些错误是毛泽东同志一个人的,还是别人也有点份?这个决议稿中多处提到我们党中央要承担责任,别的同志要承担点责任,恐怕这比较合乎实际。第四, 毛泽东同志犯了错误,这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犯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犯错误。”[2]
    对于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这一核心问题,邓小平始终从政治高度来看待,他强调指出:“关于毛泽东同志功过的评价和毛泽东思想, 写不写、怎么写,的确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这是我们从决议起草工作开始的时候就反复强调的。决议稿中阐述毛泽东思想的这一部分不能不要。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如果不写或写不好这个部分,整个决议都不如不做。”“不写或不坚持毛泽东思想, 我们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3]实践证明,邓小平在这个重大问题上确实高
    瞻远瞩,有很高的政治站位。一直以来,敌对势力总是企图从否定我们党的历史、否定我们党的领袖打开缺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此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这方面留下十分严重教训。1991年4月,江泽民在全国党建理论讨论会上深刻指出:“现在回过头来看,再联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的变化,更加证明邓小平同志为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错误的同时,邓小平同志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十一届六中全会前, 在关于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的多次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如果当时动摇一下,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情况。”
    [4]江泽民这番重要论述,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特殊背景下所作的深刻总结,具有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党始终坚持正确对待党的历史,始终坚持正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始终坚持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尤其是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百色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 唐秀玲
    (2021年5月11日)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从而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开篇就以“思想之旗领航向”为题,对新时代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作了深刻阐述,指出:“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是一个历史性决策和历史性贡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郑重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全社会共同意 愿。”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对于更好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成功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我们党的成功经验时强调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1945 年党的七大将历经千难万险形成的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提供了根本指导。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后,为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仅坚持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及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而且又及时把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胜利。
    我们党推动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自觉行动,集中体现在改革开放以来对党章和宪法的修改中。1982年12月,我国现行宪法颁布时就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载于其中。此后,党章和宪法修改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不断纳入其中。比如,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入党章,1993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写入宪法。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明确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宪法,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017年11月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写进宪法,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 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诞生的,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人类历史发展高度, 统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解决重大时代课题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的科学理论,是当今时代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之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作出了许多原理性创新, 使马克思主义这面光辉旗帜在当代中国、在21世纪的世界高高举起;这一思想坚守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承载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励全党不断攻坚克难、奋勇前行;这一思想担当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为应对全球性风险挑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思想秉承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以顽强的意志品格推动整风肃纪、反腐惩恶,
    使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坚定走在时代前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这一思想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重大论断、重要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根本遵循;这一思想既系统全面、又博大精深,统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 其核心内容即“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内涵深刻、内容丰富;这一思想以强烈的问题意识、突出的实践品格、宏大的战略思维指导我们不断披荆斩棘、迎风破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使社会主义中国充满生机活力。
    三、落实党章和宪法要求,毫不动摇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具有最高权威的党内法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才能做到武装头脑、教育人民,培根铸魂、坚定信心,推动工作、取得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深入学习党的历史以及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从中体会到,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伴随着党领导伟大社会革命和深刻自我革命全过程。党中央明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必读书目,我们必须认真读透、读好。一是不断强化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打开武装头脑的思想通路。二是抢占新兴媒体的前沿阵地,努力营造全社会学习理论的大环境。在全社会开展的百年党史宣传中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励人,引导各类媒体向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发力,营造全方位、高频率的学习教育氛围。三是突出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和青年这个重要群体。发挥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的“排头兵”作用,不断发挥中心组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引领作用。积极创新方式载体,引导青年群体在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中坚定理想信念、打牢思想根基。
    感悟思想伟力 汲取真理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导读天津师范大学 秦龙 刘禹杉
    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以下简称《问答》)正式出版。《问答》紧跟实践发展步伐,聚焦理论热点难点,回应干部群众关切, 内容通俗易懂、形式新颖活泼,为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指定学习材料。认真研习《问答》,全面系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有助于感悟这一思想的非凡实践伟力与强大真理力量。
    一、《问答》紧跟实践发展步伐,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引领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应时代之变迁、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全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谱写了党的理论的新篇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前进道路上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面对新的实践发展状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科学思考和判断世界发展大势。《问答》紧跟实践发展步伐,及时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际国内纷繁复杂形势的科学把握,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见的重大论断、重要思想,对“如何理解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
    “为什么说新发展理念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如何理解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新的实践发展问题都作出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引领力。
    二、《问答》聚焦理论热点难点,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诠释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主题明确、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思想统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内在统一,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居安思危的政治清醒、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才能不断开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崭新境界。
    《问答》在悉心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初心使命重要论述的基础上,答干部群众之所问、解干部群众之所惑,积极回应干部群众关切,用清晰简明的回答解决真问题。谈到如何成为好干部时,《问答》指出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理论热点难点问题需要立足于新的实践发展条件,用党的创新理论进行阐释。《问答》聚焦这些问题,直指核心、剖析本质,廓清了疑虑与困惑,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诠释力。
    例如,在思考“为什么说我们坚持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所谓的‘宪政’本质上是不同的”这一理论难点问题时,《问答》阐释了资本主义的宪法及其确立的政治制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决定着社会机器的运转, 不论是君主立宪制还是议会制、总统制,都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统治的本质。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宪法,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体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得到最广大人民拥护和遵行,实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
    三、《问答》回应干部群众关切,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问题导向力
    作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高举起了精神旗帜,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只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好干部就是“忠诚干净担当”,就是既有能力才干,又有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谈到解决民生问题时,《问答》强调解决民生问题就要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统筹抓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民生工作,努力织就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网。《问答》因问题存在而存在,以解决问题为方向,对干部群众的关切积极回应,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问题导向力。
    坚定不移用思想之旗领航定向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 陈铭彬
    (2021年4月27日)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浩瀚历史中, 先进思想总是与光辉事业彼此映照,科学理论总是与伟大实践相互激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预判世界发展大势,正确把握中国发展大局,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全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以下简称《学习问答》)紧跟实践发展步伐,聚焦理论热点难点,回应干部群众关切,以问答体的形式全面系统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对于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一、指路明灯: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总量超过100万亿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5G、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数字经济等新技术新产业取得历史性突破,科技实力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拥有14亿人口的东方大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几百年走完的工业化、现代化历程,使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量1.5倍的中国人民迈入现代化社会,中华民族实现了从大幅落后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的新跨越。
    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正如《学习问答》一书指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开辟党和国家事业新境界。
    二、强大武器: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但是,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 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从那时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成为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和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带领人民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迈出了坚实步伐。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 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中彻底翻转过来,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实践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强大思想武器。正如《学习问答》一书指出的:“面向未来,我们继续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主心骨、定盘星。”
    三、思想火炬: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直线上升,只会是螺旋式上升,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如此。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1871年巴黎工人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建立巴黎公社,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科学社会主义真正成为工人阶级对抗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二战结束后,东欧建立起了8个社会主义国家,亚洲也出现了中国等4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向多国的发展。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步入低谷,各种诋毁、否定、看衰科学社会主义的言论甚嚣尘上,甚至有人宣称“20 世纪将以社会主义失败和资本主义的胜利而告终”,还有人断言社会主义中国也将随着“多米诺骨牌”效应而轰然倒下。
    然而,历史总是按自己的定律向前演进。在科学社会主义遭受挫折时,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放弃和退缩,而是始终坚持真理,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举稳、举高, 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功,谱写了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来最精彩的华章。比如,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不仅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而且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方案。又比如,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不管是出生不久的婴儿,还是100多岁的老人,都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抢救,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党中央沉着应对、果断决策,抗击疫情和经济恢复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一个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进一步形成鲜明对比,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所有这些都在向世人昭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正如《学习问答》一书指出的:“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四、根本指南:指引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
    献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履行着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使
    命和崇高责任。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从和谐世界建设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都彰显着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大变革、大调整,正在经历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中国正以合作共赢、和平发展、勇于担当、伸张正义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我国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稳居世界第一;是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已成为维和行动主要出兵国和出资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主体中国不断向世界舞台中央挺进,思想和理论也必须跟上物质的脚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涵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一系列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为解决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思路,为迷茫困惑的世界破解了难题。正如《学习问答》一书指出的:“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为解决当今人类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而且占据了道义制高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世界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必将能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人民将同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光荣与梦想。”
    深刻性与大众化有机结合的力作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 辛向阳
    马克思在1843年曾经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的思想威力,来源于其理论的彻底性,这一彻底性的理论又以通俗的话语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变成了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以下简称《问答》) 一书,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彻底性与话语通俗性的完美有机结合。
    一、充分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性
    《问答》的魅力在于它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性。《问答》指出,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作出新的理论创造,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创造性升华。这是一个符合实际的重大论断。
    《问答》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一思想统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内在统一;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两者相互融合、有机统一,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问答》还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怎么看、怎么办,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典范。这一思想坚持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辩证统一,坚持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坚持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坚持全局和局部的辩证统一,坚持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多个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贡献的重大
    理论判断,比如《问答》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强调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同时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我们党是长期执政的革命党,也是坚持革命的执政党,无论何时何处,都要把革命和执政统一起来; 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方向和命运,是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领域各方面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问答》深刻回答了理论与实践关涉、党员干部群众关心、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真问题、新问题、好问题,彰显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反映了党的创新理论直面现实、解疑释惑的思想温度与深度。
    二、充分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
    《问答》的魅力在于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
    说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持人民至上时,《问答》指出, 坚持人民至上,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体现,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根红线。习近平总书记是在人民中成长起来的、深受人民爱戴的人民领袖。“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他对人民的深情告白和铿锵誓言。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无论是推进平安中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还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习近平总书记都对人民利益尽心尽责,对百姓冷暖念兹在兹,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的科学理论,实质上就是“人民至上论”“人民幸福论”,充分展现了“以百姓心为心”的真挚情怀和“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博大境界。
    《问答》这段论述生动形象,让人们一下子就感受到这一思想的力量所在。 在谈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在哪里时,《问答》用生动话语作了概
    括:新时代新就新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新就新在党的理论创新实现新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谱写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新篇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
    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新时代新就新在党和国家事业确立新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清晰展望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新时代新就新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开创新局面,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新时代新就新在中国共产党展现新面貌,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呈现出崭新局面,党的面貌焕然一新。这些概括内涵丰富,话语平实,是用大众所熟悉的言语来阐释深层次道理,极具说服力。
    在论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时,《问答》告诉我们,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因为它汇聚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任何国家都不能从别国的困难中谋取利益,从他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因为“国强必霸”不是历史定律,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我们高举多边主义的大旗, 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朋友圈的扩大标注了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新高度,展现了大国外交的新节奏。
    《问答》以深入浅出的阐发、引人入胜的表述、直抵心扉的话语来“传经” “布道”、凝神聚力,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的高超艺术性。
    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性与大众化有机结合
    《问答》的魅力在于它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性与大众化有机结合的特点以十分巧妙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
    首先是设置的问题融思想性于通俗性之中。比如,“为什么说一些‘回头浪’的逆流挡不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这一问题回答的是经济全球化会不会停滞甚至终结这样的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尽管会出现一些“回头浪”,会遇到很多险滩暗礁,但大江大河奔腾向前的势头是谁也阻挡不了的。比如,“为什么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能指望搬来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这一问题就是关乎政治发展前途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直截了当地强调:“在政治制度上, 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或者,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这两种观点都是简单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确的。”这样的论述说服力极强。比如,“如何理解‘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这一问题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巩固
    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掌握互联网主动权的重中之重。
    其次是敢于和善于回答热点问题。比如,“为什么说我们坚持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所谓的‘宪政’本质上是不同的?”这是一个有深度学术性的问题。《问答》指出,现在一些人打出“宪政”牌,就是通过对“宪政”这一政治概念进行学术包装,拿西方“宪政”的标准来框住我们,攻击我们不是“宪政国家”“法治国家”,把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打入“人治国家”甚至是“专制国家”的另类,用所谓“宪政”架空中国共产党。这样的分析一针见血,令人信服。比如,“为什么要旗帜鲜明反对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
    《问答》指出,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既不“普适”,更不是什么普照世界的“明灯”。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为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和霸权野心, 四处兜售“普世价值”,推行“和平演变”。在西方价值观念鼓捣下,一些国家被折腾得不成样子,有的四分五裂,有的战火纷飞,有的整天乱哄哄的,这种例子比比皆是。针对这些理论上的难点、热点、困惑点,《问答》直指本质、直击要害而又举重若轻,融深刻性与大众化于一体,是思想性和通俗性有机结合的经典力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的内生逻辑
    广西区委党校文史教研部讲师 张弓
    (2021年6月24日)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以下简称《问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聚焦理论热点难点,回应干部群众关切,以问答体的形式全面系统地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而作为文本的《问答》也具有严密的内生逻辑。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问答》的立论之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论断已为社会各界所接受。作为新时代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文献的《问答》,处处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如果不同人们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即使它在理论上是基本正确的,那也毫无用处”。马克思主义始终将人视为世界的根本目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正因如此, 马克思即提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基于上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点,不难发现《问答》中体现出来的以人民为中心即是对这些理论的衍生与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
    盾”,这一重要判断,既指出了我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又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理念。《问答》中专门设置专题回应“为什么说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为什么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为什么说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等重要问题,体现出《问答》乃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发展。这也是《问答》的核心要义所在。
    辩证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辩证思维方法要求用联系的、全面的、系统的方法准确把握客观实际,正确运用科学规律,妥善处理
    各种重大关系。要树立全局观,又要注重事物的关键;要把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起来。《问答》反映习近平总书记熟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处理问题。此外《问答》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哲学矛盾论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以之为立论的基础,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是一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问答》实践逻辑的根本遵循和保障
    《问答》是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编写的一部重要的辅助读物,从生成逻辑上看,他的功用就在于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此,如何践行又怎样保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得到贯彻,是《问答》在践行逻辑上的主要功用之一。
    在《问答》中专设一大类别以阐述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性,其中分设7 个小类予以论述。首先阐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 从政治性的角度对加强党的领导予以定位。接下来又从实际功用与制度设置层面阐述党的实际功能。其中论述党的领导地位着重从党的性质着手,论述党的领导地位的形成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由我国宪法规定的,具有合理合法的正当性。在制度层面,先从宏观上论述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然后又具体阐述民主集中制以阐述党的组织原则与领导制度。
    在党的领导制度方面,《问答》指出,党的领导制度是一个系统完备、内涵丰富的制度体系,涵盖6个方面制度。一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建设好,形成长效机制。二是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坚决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落到实处。三是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四是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巩固党的执政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五是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六是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这6个方面内容共同构成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既阐述了党的领导制度的特征,又强调了践行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具有指导意义。《问答》提供了一个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路径和保障,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得以贯彻与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问答》文本构成的语言根脉与逻辑衍生源
    《问答》从文化自信与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专题重申了自十八大以
    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涵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一个民族要复兴,除了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之外,还需要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高度繁荣的文化、坚定的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文化兴带动国运兴,以文化强带动民族强,从而真正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从这一逻辑角度衍生而来的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是《问答》的基本推衍思路。
    作为文本的《问答》,其魅力还在于在语言、说理上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通俗化。而这种贴近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用语特点,就是一种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上的奇葩。说到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时,《问答》指出,“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这句话出自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黄白》,说明天地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是自然之道。又如在论述中国是一个大国,处理事情绝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失误时,指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生动、形象。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 如“育才造士,为国之本”“逆水行舟”“滴水穿石”“政之所要,在乎民心”, 无一不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典籍中点石成金,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也体现出《问答》文本的语言根脉所在。《问答》引用这些典故,在形式上突显出传统文化的语言魅力的同时,也从深层次上展现出《问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衍生源头。
    学思践悟 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学习体会气象出版社副社长 刘厚堂
    (2021年4月22日)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首要政治任务,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以下简称《问答》)作为重点读物之一,须认真研读、学思践悟,不折不扣。
    一、对应“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进一步学懂内涵要义
    《问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聚焦理论热点难点,回应干部群众关切,以问答的形式,特别是通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的系列重要讲话、重要论述,全面系统、深入浅出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
    全书共分7个板块、100个问题,并配以“知识链接”“习言习语”“延伸阅读”等,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学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要义。
    二、注重“四个结合”进一步弄通逻辑脉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为进一步弄通其逻辑脉络,在以往学习和对《问答》研读的基础上,要把学习领会习近马平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结合起来,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可以理解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气象工作中的实践与体现。作为气象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气象工作的根本方向、战略目标、战略定位、战略重点、战略任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实现气象事业自身发展的同时,服务保障“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三、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做实各项工作
    中央明确要求,要用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体现“两个维护”。“做实”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落脚点,要更加自觉用这一思想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思想上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强化创新理论武装。思想上毫不松懈,不断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等内容的学习,在读原著上下功夫,在领会内涵要义、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改造主观世界上下功夫,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政治上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及时学习党中央决策部署,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 不断深化对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解把握。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行动上做到“两个维护”,履职尽责服务气象事业发展。牢记气象工作的定位,强化各级各岗位职责意识,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结合开展“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巡视整改、公司制改革等,一以贯之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立足实际,做好出版发行、宣传科普等服务工作,为“十四五”气象事业开好局、起好步、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刻阐释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的体会民政部副部长 詹成付
    殷鉴不远,记忆犹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政权更迭、政党衰亡的重大事件,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丧失了政权, 有的政党甚至一夜之间土崩瓦解,一时间“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国际敌对势力曾张狂地扬言要在世界上“埋葬共产主义”,妄言中国将会步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后尘。然而,在国际风云的急剧变幻中,社会主义的红旗在中国不仅没有倒下,而且更高地飘扬起来。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脱贫攻坚战如期打赢,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长期保持和谐稳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成功,很大程度地扭转了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万马齐喑的局面,很大程度地扭转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很大程度地彰显了社会主义优越性。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近代以来,在中国和世界舞台上政党繁多, 难以计数,但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百年大党,连续执政70多年,引领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历史伟业, 遍观寰宇这样的政党还很难找到第二个。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战胜千难万险, 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为什么能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爱戴,成为中国人民的坚强领导核心?为什么历经百年依然风华正茂、朝气蓬勃,始终保持奋进姿态、充满生机活力?为什么功勋至伟依然风雨兼程、接续奋斗?思考好中国共产党这一系列为什么能的问题,对于我们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发展规律,坚定不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奋勇前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是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指定学习材料”,它以问答体形式全面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同时也为我们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道理。
    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能就能在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和理论强
    党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
    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 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100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可以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是我们党的显著特征和巨大优势。环顾世界,没有哪一个政党像我们党这样有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没有哪一个政党像我们党这样不断适应形势发展、推动理论创新。历史上,苏共为什么垮台?苏联为什么解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共主动放弃了马列主义的指导,全面否定苏联历史和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 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有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 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教训十分惨痛。
    我们中国共产党不仅重视在守正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且重视全党的理论武装,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古田会议、延安整风,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党内集中教育, 思想教育、理论武装都贯穿其中,都带来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大提升,都引领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大发展。每年各级党委都安排大批干部到党校、行政学院进修学习,在精神上“补补钙”,在知识上“充充电”,在能力上“加加油”, 对于正确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发挥创新理论的思想伟力,作用巨大,一些外国政要对我们党办党校的举措赞叹不已,称之为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秘密武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武器, 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
    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要原因,就是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今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居安思危的政治清醒、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不断开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境界,续写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新篇章。
    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能就能在中国共产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100年来,无数共产党人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这种信仰,为的就是这个理想。革命战争年代,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6位亲人,徐海东大将家族牺牲70多人,贺龙元帅的贺氏宗亲中完整记载姓名的烈士就有2050人;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过近百条江河,攀越了40余座高山险峰,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依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平建设时期, 无论是“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不追求轰轰烈烈“显绩”、默默无闻奉献的谷文昌,还是“以干事为责,以干事为荣, 以干事为乐”的杨善洲,等等,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在各自岗位上作出英雄壮举, 支撑他们的同样是信仰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同时也认识到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认识到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 就会脱离实际。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既要树立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把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不就是这个逻辑吗?苏联拥有二十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二百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而拥有近两千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我说过,在那场动荡中,竟无一人是男儿,没什么人出来抗争。什么原因? 就是理想信念已经荡然无存了。”
    今天,像战争年代那种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少了,但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然在继续,我们正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的艰巨考验,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在乱云飞渡的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在泰山压顶的巨大压力下退缩逃避、在糖衣炮弹的轮番轰炸下缴械投降。我们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真正成为百折不挠、终身不悔的马克思主义战士。
    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能就能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为人民而生, 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根本原因是始终坚持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100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 我们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中
    国共产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得到人民支持,也正是因为造福了人民。大革命失败后,30多万牺牲的革命者中大部分是跟随我们党闹革命的人民群众;红军时期,人民群众就是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广泛发动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有了克服任何困难、无往而不胜的强大力量。
    这里再举几个改革开放后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我们党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原因。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九大,先后有8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接续部署推进小康水平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国家先后编制了8个五年计划或规划纲要来具体推动落实。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能够做到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这样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组成不拔穷根绝不撤退的突击队,全国上下共同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能有如此骄人的成 就?面对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从重症病房到城乡社区,从工厂车间到科研院所,到处都是共产党员冲锋陷阵的身影。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的执政党能够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与人民心心相印、风雨同舟、生死与共?
    面向新征程,我们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幸福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永不脱离群众,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要牢记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四、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能就能在中国共产党总能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 人类社会就能够更好前进。这里,以党对现代化国家目标认识过程来加以阐述。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1954年9月, 周恩来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1956年9月,党的八大将其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从此,“四个现代化”开始成为当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1964年12月,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把“四个现代化” 与社会主义强国联结在一起,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改革开放后,我们党顺应时代要求,把握历史趋势,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内涵,使现代化从物质层面的“四个现代化”,拓展到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的现代化。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富强、民主、文明”写进党的基本路线,强调物质文明(富强)和精神文明(民主、文明)一起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认识到,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 还要突出强调政治文明建设,对“民主、文明”进行区分,把“富强、民主、文明”写进党的基本纲领,并提出要“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社会发展新特点,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思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提法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得到明确,建设和谐社会正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的认识愈加成熟。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式成为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个重要目标。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发现,每逢重大历史时刻,我们党总能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思想纲领,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打开新局面、开辟新境界。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政党,才能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掌握历史主动。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们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大历史观,认清历史大势,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
    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能就能在中国共产党有坚强无比的战斗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 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
    强大战斗力来自领导核心的领导力。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实施集中统一领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召开21次会议研究决策, 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明确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周密部署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因时因势制定重大战略策略。再以脱贫攻坚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8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看真贫,坚持了解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的实际情况,面对面同贫困群众聊家常、算细账, 亲身感受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化。万山磅礴有主峰。一个国家、一个政党, 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8年,我们国家取得所有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一次次用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中,展现了洞若观火、见微知著的政治洞察力,运筹帷幄、果敢坚毅的政治决断力,审时度势、统揽全局的政治领导
    力,正是因为党中央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全党就有了值得信赖的“主心骨”, 全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依靠的“顶梁柱”,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就有了能够稳得住的“定盘星”。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就能团结一心、顽强奋斗,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
    强大战斗力来自党的肌体的组织力、执行力。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我们党建立起坚强、严密的组织体系,这就是由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共同构成的科学组织体系。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负责制定党的大政方针, 具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党的地方组织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本地区的贯彻落实,并把基层和党员的意见建议报送到党中央;党的基层组织负责把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基层,并负责收集、反映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建议。目前,我们党有约470万个基层组织分布在全国各地各单位,有9500多万党员生活、工作在各个基层组织中。这种广泛的、严密的、坚强的组织体系,既可以让党中央“如身使臂,如臂使指”,使党的大政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及时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基层,又可以使党的组织和党员深深植根人民、扎根人民。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组织优势。还以脱贫攻坚为例,我们坚持党中央对脱贫攻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谋划,强力推进。我们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我们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脱贫攻坚期内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我们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我们集中精锐力量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 线,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
    强大战斗力来自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牺牲奉献精神。面对百年奋斗历程中的荆棘遍布、艰难险阻,我们党事不避难敢担当,以“越是艰险越向前” 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付出了巨大牺牲,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奋斗壮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就是靠着千千万万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先进分子无私奉献,才赢得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井冈山时期,近5万名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生命;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在鄂豫皖苏区28年浴血奋战中,20万大别山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 在册的烈士就达到13万多名;抗美援朝战争中,19.7万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宝贵生命;在抗疫的艰难时刻,346支国家医疗队、4 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前线,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2.5万多名优秀分子火线入党;在脱贫攻坚中,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政治集团能够做到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无怨无悔地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和奉献。全国各族人民为我们党这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深深感染,由衷地把我们党当作自己的“主心骨”。
    实践反复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正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对党的拥护和支持,我国才创造出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们才能成功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应变局,打赢抗疫斗争和脱贫攻坚战。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能就能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自我革命
    自我监督是世界性难题,是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党为什么能够在现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为什么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了自我革命精神,保持了承认并改正错误的勇气,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的病症,一次次靠自己解决了自身问题。这种能力既是我们党区别于世界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所在。”
    对于必须坚持自我革命,我们党有清醒的认识。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候,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建议,作出了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等规定。毛泽东同志分析了因为胜利可能出现的骄傲的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提醒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大家想想,几十代人是个什么概念?孔夫子的后人到现在也就八十代。”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邓小平同志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那是多少年?要按千年来计算。这就是说,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好、建设成,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漫长历史进程中,确保中国共产党不垮、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倒,是一个极难极大的风险挑战。曾几何时,苏共何其强大,苏联何其强大,现在早已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了。”我们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没有什么外力能够打倒我们,能够打倒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赞扬声中失去了革命精神,逐渐进入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敢斗争、贪图享乐的状态。如果那样,对我们党来说就是极大的危险。”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醒全党同志,同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的伟大社会革命相比,党的自身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不匹配、不适应的地方,一些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和破坏性,特别是党风廉政上的一些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稍不注意就会反弹回潮、前功尽弃。要求全党同志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赶考”的清醒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力量。
    对于必须坚持自我革命,我们党有正确的做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开展延安整风运动,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妥善解决党内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党和其他政党相互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宗旨的整风运动之所以发生了很大的效力,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个运动中展开了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开展整党、“三讲”教育、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有力推进了党
    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证明,我们党探索出了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我们党在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不断强化党内监督,坚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按照好干部标准培养选拔执政骨干,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长期执政能力;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依靠严明纪律保证全党步调一致;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不正之风,树立清正廉洁、求真务实等优良作风,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刀刃向内,零容忍惩治腐败,不断祛除党的肌体上的毒瘤,从党的十八大到2019年底,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33.3万起,立案审查中管干部414人、厅局级干部1.8 万人、县处级干部13.7万人。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一百多个国家中的一百三十多个政党仍保持共产党名称或坚持马克思主义性质。纵观各国政党,真正像中国共产党这样能够始终如一正视自身问题,能够形成一整套自我约束的制度规范体系,能够严肃惩处党内一大批腐化变质分子的,可以说少之又少。
    总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包含着对党的信仰信念、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发展道路、自我革命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包含着对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思考,包含着对党的领导能力、执政能力、廉洁自律能力的思考,是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当人们认真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时,联系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带领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看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是一个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党, 是一个敢于担当作为、勇于牺牲的党,是一个敢于正视问题、不断自我革命的党,是一个善于学习、勇于创新、追求进步的党。有中国共产党这样无比先进政党的领导,中国人民还有什么艰难险阻不可以克服?中国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可以创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提供了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完美答案。
    人民在28年奋斗的基础上,建立了新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刮目
    相看的奇迹,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能”。到本世纪中叶,当《共产党宣言》发表200年之时,正是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还会有更多的事实来诠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还会创造出更加骄人的成就。有学者做过这样的统计:16世纪、17世纪崛起的国家,人口是百万级的,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18世纪、19世纪崛起的国家,人口是千万级的,如英国、法国、德国;20世纪崛起的国家,人口是上亿级的,如美国、日本、苏联。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党领导的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当21世纪中叶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口10亿级以上、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现代化强国时,其意义和示范作用,是前述任何国家都难以比拟的。一个14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整体进入现代化社会,其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会引起更加广泛深入的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会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历史意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出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并给世界上更多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的范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邓小平同志这样的预见来勉励全党同志:“我们中国要用本世纪末期的二十年,再加上下个世纪的五十年,共七十年的时间,努力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我们要用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实践,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确实比资本主义好。”只要我们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一定会续写出更多新的为什么能的辉煌篇章。
    《中国共产党简史》学习札记:“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谢传新
    (2021年6月16日)
    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斗,赢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此一战,中国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可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帝国主义再也不敢作出武力进犯新中国的尝试,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
    《简史》第五章,“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节这样记述: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立即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10月初,美军无视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国边境,直接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危急关头,朝鲜劳动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支援。敢不敢、能不能迎战世界上经济实力最雄厚、军事力量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对于成立仅一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如果出兵参战,能不能打赢?会不会“引火烧身”“惹祸上门”,使经济建设难以进行?(第153页、154页)
    有关史料记载,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两天后,美国即派出其驻日海空部队, 支援南朝鲜李承晚部队作战,同时派出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6月30日,美国陆军在朝鲜参战,8月中旬,侵朝部队已达7万余人。7月7日,毛泽东就高瞻远瞩地提出,要组建东北边防军;7月13日,一支25.5万人的东北边防军组成,部署在鸭绿江边。随着战局的发展,8月4日,毛泽东专门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 讨论美国侵朝我们的对策问题。他讲话中指出:如果美国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中国。对朝鲜不能不帮,必须帮助,用志愿军的形式。时机要适当选择, 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对何时出兵,毛泽东有个底线:即敌军是否越过三八线。9月中旬,美军在仁川登陆后,朝鲜局势急转直下。9月30日,美军推进到三八线附近,直接威胁我国家安全,出兵朝鲜问题直接摆在中国领导人面前。这时斯大林也来电,希望中国出兵,拯救朝鲜。10月1日夜,金日成也派人来北京求援。
    10月2日至18日,毛泽东、党中央接连召开书记处和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朝鲜战局和出兵朝鲜问题。10月2日凌晨,毛泽东决定用志愿军的名义派兵援朝, 并电令高岗、邓华来京开会。
    在下午的书记处扩大会议上,由于数人不赞成出兵,决定4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再讨论出兵问题。同时,转告斯大林,中国暂不出兵。4日下午至5日全天,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三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经反复讨论,分析形势,周恩来、彭德怀等发言赞成出兵,大家统一了认识,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决定由军委副主席彭德怀率志愿军入朝作战,派周恩来等离京去苏联同斯大林会谈,讨论苏联是否派空军支援的问题。8日,中央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待命出动。并电告金日成,中国派兵入朝的决定。8日, 周恩来等离京去莫斯科,11日的会谈中,斯大林表示,苏可以满足中国入朝作战需要的飞机、大炮、坦克等军事装备,但空军尚不能出动支援作战。因此, 12日,毛泽东电令彭德怀,原处训练,不要出动。
    鉴于美军越过三八线大举北进的情况下,13日,毛泽东又主持召开政治局紧急会议,再次讨论出兵朝鲜的问题。同时发电给在莫斯科的周恩来明确表示: 我军出兵到朝鲜“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高增,则对各方都不利。”“总之, 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会议最后决定,不论有多大困难,必须立即出兵朝鲜。18日,周恩来回到北京,毛泽东再次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最后决定,10月19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从7月上旬提出组建边防军,到10 月19日志愿军入朝,历经103天,故称“长考百日”,是毛泽东一生中最艰难的一次决定。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政府面临着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正常经济运行秩序以及稳定全国政治局势的繁荣任务。对朝鲜爆发的战争,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还是心理上都没有准备。但对美国随即介入战争,并严重威胁我国安全时,毛泽东却高度警醒。怀着一颗为中华民族求解放、为人类谋幸福初心的毛泽东,一生征战,以弱胜强,任何时候都没有害怕过任何敌人。他出于一位政治家、军事战略家的责任和使命,对出兵援朝未雨绸缪,从美国一介入战争, 就做出了要“必须帮助”的准备。虽几经波折而没有动摇。只所以“长考百日”, 因为在中央领导层对如果出兵“能不能打赢”、会不会“引火烧身”“惹祸上门”以及“经济建设还能否进行”三个问题认识不统一。毛泽东充分听取各种
    意见,分析各种因素的作用,最终统一了领导层的认识,形成坚强的“硬核” 力量。经过一个准备出兵到暂缓出兵,再到最终决定出兵的“长考百日”过程。在志愿军入朝作战第一战役旗开得胜后,10月27日,毛泽东谈到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时说:朝鲜局势紧张的那段时间,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有很多天是睡不着觉的。他说:我们迫切需要和平建设,如果我们讲和平建设的理由,可以说有百条千条,但这百条千条的理由不能抵住六个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抗美援朝战争,在全国各族人民举国同心支持下,志愿军将士抛头颅,洒热血, 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取得的伟大胜利,验证了一条真理:“正义必定战胜强权”。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虽然“长考百日”“打得一拳开”,但收获的是“免得百拳来”,由此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黑天鹅’、‘灰犀牛’还会不期而至。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克敌制胜的法宝。”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启示我们: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人民生命遇到风险挑战时,就要举国同心,全力应对。我们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紧密团结和集中统一,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够形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战胜一切强大敌人,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体会:不畏路远坚定前行
    楚雄州委党校 罗石
    (2021年4月21日)
    学史以知过往,学史明晰当下,学史继往开来。读党史学习教育指定教材之一的《中国共产党简史》,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回顾党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一个直接的感受是:不易。党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建党到探索领导革命的方式方法,从挫折失误到成功开辟出独立自主的道路。党无数次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往左还是往右?向前还是向后? 斗争还是妥协?庆幸的是,党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在无数革命先辈的奋勇斗争下,每一次选择都指向了正确的方向。在战胜了无数的难关之后, 才有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同样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和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这是一个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进程,没有前就没有后,没有挫折,就没有扭转挫折后找对合适方法的长远发展。党在这纷繁复杂的一百年里,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创造出了属于党、属于国家、属于民族的历史荣光,进行了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基础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引领中华民族进入了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回顾党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一个深刻的感受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当毛主席带领队伍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具体实践的时候,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就已经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中扎下了根。纵观历史, 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政策指向,都非常明确,那就是为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推翻三座大山和实现民族国家独立自主的过程中,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不再受压迫和奴役、站直腰杆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当人民从党领导革命斗争的实践中看到了希望的时候,人民爆发出了无尽的力量,日寇败在了不屈的人民力量之下, 国民党反动派和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败在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党依靠着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一步步地建立了新中国。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历史时期, 党不断深化对不同历史阶段下以人民为中心的认识,科学调整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适时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进行各种社会主义建设尝试、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其
    实,人民的力量一直就在那里,只是以前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来发动、团结和领导这股力量。历史发展到今天,非常值得庆幸的是,党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了自己,并将之与中国实际国情进行了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此过程中,党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团结和凝聚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力量,依靠人民的支持,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顾党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一个踏实的感受是:坚定向前。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让他在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时候引领国家和民族走向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道路;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并紧紧跟随党的领导,一步步走向安居乐业。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力量,是来自党内的理论和信仰的力量,是来自于一代代共产党人传承不断的精神力量。没有人民,党没有外部支持力量。但是没有党内的理论和信仰,党同样是没有力量的。自助者,人恒助之。党在发展过程中,并非没有出现过困难,相反的,在不同的时代,有各种不同的杂乱言行在干扰或者威胁着党的道路和方向。但这些困难和问题,并没有能够阻挡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脚步。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 牢记着初心和使命,坚定着理想和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以英勇无畏的牺牲奉献精神,在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道路上,同一切困难挫折作斗争,一棒接一棒地勠力前行。党的步伐坚定而有力,党的领导坚强而有力,党的方向永远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大同。
    历史是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个历史阶段,都有每个历史阶段的时代任务,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正是在这样一代代的传承中蓬勃向前。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在奔向远大理想的路途上, 党团结带领人民已经克服了重重困难,还将面临种种考验。但是,路虽远,坚定不移地走,终将到达彼岸;途虽难,不畏艰险地走,终将实现中华民族传大复兴的中国梦。
读《中国共产党简史》有感
    中共楚雄州委党校 彭绍宇
    (2021年6月9日)
    刚出版发行的《中国共产党简史》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的十六大以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历史作了精要概述、精辟总结, 有六个突出特点:
    一是简明扼要。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一百年历史全部浓缩在36万字之中,对党史事件重点叙述来龙去脉、经验教训和思考启示,字字珠玑。如马日事变叙述:“1927年5月21日,国民党反动军官许克祥在长沙收缴工人纠察队枪械,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100多人,这就是马日事变。马日事变后,湖南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寥寥70字,就将马日事变及其影响叙述得很清楚。
    二是整体性强。清晰准确记述了中国共产党100年来走过的光辉道路、经历的坎坷曲折,对所走过的路,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等交代得很清楚,重点党史事件放在大背景之中自然叙述,没有刻意凸显,十个章节一气呵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每个章节、每个部分又形成各自的整体,读起来清晰明白,整体性非常强。
    三是针对性强。不简单罗列党史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不夸大历史上的失误挫折,而是厘清历史脉络、还原历史真实,正确认识科学评价党史事件,区分主流支流,研机析理,透过现象讲本质,深刻解析中国共产党在处理重大选择、重大转折、重大挫折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坚守执着、历史清醒、科学态度和胸襟视野,深刻解析蕴含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政治逻辑、实践逻辑,全景式展现蕴含其中的真理力量、道义力量、实践力量、创新力量, 切实增强思想引领、理论辨析,针对性非常强,契合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等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要求。
    四是分析透彻。对党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原因、经验和教训等叙述清清楚楚,分析透彻深刻,不惜笔墨,入木三分。如对为什么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能够在中国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时分析道:“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社会内部正在发生的变化。当中国的思想界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候,中国社会结构也在悄悄发生深刻变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在欧洲战场厮杀,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起来。五四运动前夕,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成为一支日益重要的新兴社会力量。”来自 头条号:如来写作网,QQ3231169,海量优质文字材料和PPT课件
    五是总结深刻。从学史明理的角度出发,对历史事件都进行了全面具体、客观公允、深刻透彻的总结。如对党的五大总结为:“党的五大提出争取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建立革命民主政权和实行土地革命等一些正确的原则, 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革命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实行土地革命,特别是如何建立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等问题没有提出有效具体措施,难以承担起挽救革命的任务。”对土地革命的经验总结为:“这十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力量是来自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紧紧同全国绝大多数人民站在一起,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原则。党在指导思想上几度犯过急躁冒进的错误,但是党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了错误。”
    六是非常权威。作为中共中央选定的本次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资料之一, 是经专班起草、反复修改、严格审核、层层把关、经过批准后才隆重推出的, 政治性、权威性毋庸置疑。很多表述,从方法、内容到取舍,都与之前的有所不同,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对标对表,把之前的了解和认知,统一到简史的表述上来。
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心得体会:汲取党史智慧践悟初心使命
    团吉林省委书记 牟大鹏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并按照党史学习教育用书出版座谈会暨专题宣讲动员会要求,认真研读了《中国共产党简史》,努力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通过对该书的学习,我不仅系统了解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以及我们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的历史功绩,也深深地感悟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淬炼锻造的伟大精神。读罢之后,深受触动,也深有体会,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党史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足迹和光辉历程, 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真实记载。学习党史,就是要深入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了解这一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了解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在深入学习和不断领悟中厘清历史脉络、认清历史真实、听清时代脉动,最终将其转化成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立志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要发扬斗争精神,面对大是大非要敢于亮剑,坚定捍卫党的领导,面对危机要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各种诋毁党的领导的歪风邪气要敢于坚决斗争。要涵养政治定力,炼就政治慧眼,当明白人、老实人,不做“两面派”。
    党员干部要加强理论修养。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回顾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历经艰难困苦不断发展壮大,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最根本的就在于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确保党的团结坚固如铁、党的统一坚如磐石、党员行动坚强有力。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要舍得
    花功夫,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推动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做到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坚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回顾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惊天动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根本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百年党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人民至上,各项事业才能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 把群众意见反映上来,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做民情民意的回应者、引领者。
    党员干部要坚持求真务实。求真务实的精神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也是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作为党员干部,要带头在“求真” 上下功夫,在“务实”上见行动,形成说实话、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的良好工作风气。要摒弃“形式主义”,不搞虚假宣传,不做表面文章,建立正确政绩观,将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为党的事业发展打牢基础。要“重落实”,不能满足于开会、发文,更不能习惯于坐而论道,遥控指挥,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困难和问题,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中推动工作落实;要“敢落实”,充分继承和发扬共产党人的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不怕触及矛盾和问题,敢于负责,敢于叫真,敢于碰硬;要“善落实”,主动打破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善于把握规律、特点、方法和要求,能够科学运用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做到抓关键促全局、抓重点带一般、抓典型促全面。
    党员干部要矢志艰苦奋斗。回望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奋斗历程,一代代共产党人正是凭借艰苦奋斗的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使中华民族结束了近代的屈辱历史,走上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明大道。作为党员干部, 我们要继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坚持扑下身子、
    撸起袖子,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留下许党报国的奋斗足迹。要坚持勤俭节约,力戒奢靡,摒弃不健康的消费习惯,抵制爱面子、讲排场、比阔气等陋习,做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要培育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 讲操守,重品行,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慎重对待朋友交往,时刻检点自己的生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党员干部要永葆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成长史,也是一部充满艰难险阻、不断斗争的历史,其斗争精神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并不断传承发扬的,是我们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动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正处在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 前进道路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自觉做到面对大是大非敢于发声亮剑,面对矛盾冲突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困难敢于挺身而出,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深入学习领会《中国共产党简史》凝聚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强大力量
    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 李纪恒
    党的历史是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国共产党简史》坚持大历史观,生动记录了一百年来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充分反映了我们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的历史功绩,系统总结了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深刻彰显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淬炼锻造的伟大精神,对于我们学好党史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全国民政系统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学习《简史》的重大意义,回望百年辉煌,赓续精神血脉,推动新时代民政工作创新发展。
    一、深刻感悟党的伟大历史贡献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一百年来,共产党人矢志践行初心使命, 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创造辉煌、开创未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一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 夺取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伟大历史贡献,使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一百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由此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二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造性地提出过渡时
    期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带领人民转入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这一伟大历史贡献,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三是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一伟大历史贡献,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四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党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国的面貌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这一伟大历史贡献,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二、深入领悟蕴含的丰富哲理
    《简史》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邃的历史洞察、深刻的历史清醒,书写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不懈奋斗史、思想探索史、自身建设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哲理。
    第一,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简史》系统全面展现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巨大成就绝非偶然,有着深刻的
    历史必然性,这源于我们党具有的一系列优秀特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懈奋斗;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感召着共产党人前赴后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确保了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正是依靠这些优秀特质,中国共产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第二,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百年党史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史、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简史》所回顾总结的百年党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得到充分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得到充分彰显。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下,我们党经受住了长期执政的考验,成功应对了一系列风险挑战,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生动诠释。
    第三,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简史》清晰展现了我们党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实践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我们党百年奋斗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立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实践,历经艰辛探索、付出巨大牺牲、深刻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而取得的宝贵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辩证统一,科学社会主义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 以其独特魅力和巨大优越性,彰显出强大的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个重大命题。
    三、汲取奋力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学史重在力行,重在知行合一。学习《简史》就是为了更好学习把握党的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从党史中找到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更好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加坚定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要坚定不移加强党对民政工作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把党的领导体现在民政工作的各领域,覆盖到民政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民政工作的全过程,全力以赴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通过具体细微的民政工作传递好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和温暖。
    二要坚定不移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成功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实践证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强大思想武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展现了强大的真理力量。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感悟其思想伟力,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转化为履行好新时代民政工作职责使命的实际举措,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
    三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带领人民一百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根本总结,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
    体现着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经过百年的艰苦曲折探索才找到的符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要求的正确道 路。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合理性、发展的规律性和胜利的必然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感悟百年大党的民生情怀,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奋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力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政事业壮丽篇章。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更远。民政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党的非凡历史中领悟光辉思想、传承红色血脉、激发革命斗志,增强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扎实做好当前各项民政工作,努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读《中国共产党简史》:一本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科学论述的党史好教材
    中国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 张治安
    一、分清主流和支流,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一个时期以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出于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阴险目的,无限夸大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出现过的曲折、挫折、错误,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令人痛惜的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也存在着不少模糊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不能够正确对待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以为既然党中央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和“以阶级斗争为纲”,指出反右扩大化、大跃进等错误以及之前工作中的一些不足,就错误地认为改革开放前我们党特别是领导人似乎没有做过多少正确的事。他们的文章讲话也好,编写的党史书籍也好,不能够正确地分清主流和支流,看不到党带领人民满怀豪情、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取得的历史性的重大成就和独创性理论成果, 看不到由此为新的历史时期党带领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
    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较大的混乱,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人民政权的安全。为此,总书记明确指出:“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 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简史》较好地贯彻了总书记的上述要求。如对改革开放前党最大的失误“文化大革命”时期历史的表述即是最好的证明。好就好在其论述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坚持正确的党史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注重分析“文化大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领导人的主要考虑,注重区分作为政治运动的“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历史时期,实事求是地肯定这一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取得的成绩。这些内容主要体现在《简史》第六章第三部分“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中。其内容的编排有很深的考虑,如对“文革”的发生以较小的篇
    幅(不到1页纸)表述,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文革”历史研究“宜粗不宜细”
    的精神;把作为政治运动的“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历史时期区分开来,在不长的篇幅中重点、突出表述其间“各方面工作的艰难进展”,实事求是地指出:1969年的国民经济扭转了前两年连续下降的局面而有所回升,1970 年当年经济指标以及“三五”计划主要指标大体完成;1975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和大多数产品产量指标按照“四五”计划基本完成。从而以数据事实有力地肯定了周总理在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取得较大成绩的论述,反击敌对势力以“文革”失误做文章对我们党、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袖的攻击、丑化、污蔑。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动因,《简史》根据新的《历史决议》《毛泽东年谱》等新史料和相关研究的新进展指出,发动“文革”“主要考虑的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作为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领袖,毛泽东不断观察和思考新兴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极为关注艰难缔造的党和人民政权的巩固, 高度警惕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消除党和政府中的腐败和特权、官僚主义等现象,进行不断探索和不懈斗争。”从而明确地负责任地告诉人们,发动“文革”的出发点是无可厚非的,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消除党和政府中的腐败和特权、官僚主义等现象。这项工作至今仍在解决的路上,即总书记讲的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关于“文化大革命”失误的深层原因,《简史》指出: 由于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楚,由于“左”的错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积累发展,很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没有得到贯彻落实,最终酿成了内乱。这些新的表述和分析,贴近历史实际,有较强的说服力,一改过去“检讨式”“自我控诉式”的使人感到严重压抑的表述。总之,《简史》在“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上较好地澄清了人们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 分清了主流和支流。
    二、注重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革命领袖
    总书记严正指出一个时期以来存在的值得警惕的错误倾向,比如,“夸大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肆意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等,总书记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 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一段时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猖獗,一些
    人毫无底线地通过编造谎言、移花接木、恶意解析等方式,抹黑、污蔑、嘲笑党的领袖,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简史》秉持总书记关于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论述,充分肯定毛泽东同志带领党和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艰辛探索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如关于所谓苏联模式问题。一些专家学者随心所欲地把改革开放前经济社会中存在的问题都归因于毛泽东“顽固坚持苏联模式”。《简史》秉笔直书,还原真相:“刚开始,我们学习苏联经验。但经过实践,我们党很快觉察到苏联模式的局限,认识到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毛泽东经过慎重思考,提出要以苏联经验教训为警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由此可见,根本不存在所谓毛泽东“顽固坚持苏联模式”问题。关于反右派斗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历史事件中的失误,《简史》更多的是从正面进行论述,分清主流支流,肯定成绩,指出教训;讲问题更多的是讲集体的责任,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更多的是强调毛泽东的责任。此外,《简史》在论述大革命失败及其经验教训时,也较好地贯彻落实了总书记的要求,指出,“大革命的失败,从客观方面讲,是由于反革命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发生严重动摇,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叛变革命。从主观方面说,这时党还处在幼年期,缺乏应对复杂环境的政治经验,还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地归咎于个人”,把主要责任推到当时党的总书记陈独秀身上,“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三、浓墨重彩记录英雄,推动形成崇尚英雄、争做英雄的良好社会氛围
    如何评价英雄,如何看待英烈,是党史观的重要问题,反映的是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时代的精气神。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指出:“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
    《简史》落实总书记要求,浓墨重彩记录了百年来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中涌现出的无数英雄和锻造的伟大精神。从早期宁死不屈的工运领袖林祥谦、施洋,大革命时期视死如归的党的领导人李大钊、陈延年等,土地革命时期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铮铮誓言的夏明翰,长征途中一身是胆的
    陈树湘,抗战期间在极端困难环境下誓死战斗的杨靖宇、赵一曼,“狼牙山五壮士”,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张思德,抗美援朝战争中令敌人胆寒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英雄模范雷锋、王进喜、焦裕禄、“两弹一星”科学家集体等等,一个个光辉的名字彪炳史册;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等,一个个伟大的精神历久弥新。《简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阐明:中国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由于党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伟业。在那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层出不穷的英雄模范人物发挥了难能可贵的引领“催化”作用,其精神感天动地、弥足珍贵,是全国各族人民宝贵精神财富和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不竭动力源泉。
    《简史》充满激情、饱含真情地记录讴歌英雄,有利于推动形成崇尚英雄、争做英雄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讲究文采,夹叙夹义,有很强的可读性、鲜活性和感染力
    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要多讲革命烈士和英雄人物的崇高风范。与之前的党史书籍相比,《简史》坚持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同时,十分讲究文采,注重挖掘感人细节,在有限的篇幅中讲好党史故事,讲出了真理的味道,讲清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试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两卷本)和《简史》的相关描述进行比较:前者在讲早期工运烈士施洋牺牲情景时只是客观表述:“共产党员施洋,也于2月15日凌晨被吴佩孚的爪牙萧耀南秘密杀害于武昌洪山脚下”;《简史》则描写了施洋牺牲时的感人细节:共产党员施洋被杀害时,身中三弹仍引吭三呼“劳工万岁”。在讲述大革命失败无数共产党人被反动派杀害的历史时,前者只是点出被杀害人数和汪寿华、萧楚女、陈延年、赵世炎、夏明翰等著名革命烈士;《简史》则记述了李大钊、陈延年、赵世炎、萧楚女、夏明翰等牺牲时的一些细节,生动表现出革命先烈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革命理想的坚如磐石,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此外,《简史》对总书记多次讲到的长征途中的“半条被子”故事、军需处长的故事等都有较好的描述,有很强的可读性、鲜活性和感染力,能够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评《中国共产党简史》:一部思想深刻、通俗易懂的简明党史读本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
    《中国共产党简史》(以下简称《简史》)是为配合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央宣传部组织、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单位编写的党史读本。
    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的历史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也集中反映了党史研究的最新进展,是《简史》编写的根本遵循。《简史》对建党建军、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和改革开放等的叙述和评价,充分吸收了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论述精神,高屋建瓴、鞭辟入里,既实事求是地讲出历史的本然,又明白晓畅地讲出历史的所以然。
    充分反映了中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简史》讲清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最终找到正确道路,
    从而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讲清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 党带领人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讲清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找到、坚持并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讲清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历史。《简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阐明: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充分反映了百年党史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历史。《简史》展现了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的历史。为此,党把中国人民团结凝聚成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进行了前赴后继的不懈奋斗。《简史》展现了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的历史,介绍了他们中间涌现出的无数英雄和锻造的伟大精神。通览全书,雷锋、王进喜“、两弹一星”科学家等等,一个个光辉的名字彪炳史册;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等,一个个伟大的精神历久弥新。《简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阐明:中国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由于党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依靠人民创造了历史伟业。
    充分反映了党的光辉历史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简史》再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阐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革命引向胜利,一条根本性的经验就是,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充分反映了党的光辉历史是一部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历史。《简史》重点突出地反映了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对于党的代表大会如何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党章的修改怎样体现党的建设的新要求,都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简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阐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了自我革命精神,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简史》篇幅不长,夹叙夹议,有质有文,陈言务去,新意迭见,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是一部思想深刻、通俗易懂的学习读本。
    读《中国共产党简史》:抓住主题主线学好百年党史
    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 李庆刚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 线。”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树立正确党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以下简称《简史》)是我们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的重要途径。《简史》共10章、70节,约28万字,脉络清晰、内容丰富,贯穿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主题和主线,突出了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奋斗历程。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抓住这一主题主线,从学习党史中领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不断汲取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首先必须推翻三座大山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必须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有担当完成这样重大的历史使命?答案需要从历史中寻找。《简史》第一至四章为我们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从民族觉醒到站起来的奋斗历程。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的奋斗。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自此背负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沉重大山。开始睁眼看世界的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努力抗争,其中涌现出了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一批代表人物。真心向西方学的目的是改变命运,不再受人欺辱,但是西方列强根本不把中国人的努力看在眼里,以致“先生老是侵略学生”的情况不断出现。这些努力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民没有什么思想武器来抵御帝国主义”。
    2.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中国的先进分子特别是爱国青年,开始把学习的目光投向了俄国。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到中国,带来了产生工人阶级政党的思想条件。1914至1918年间,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对中国的压迫和剥削减缓、减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较大发展。与此对应的是,工人阶级队伍人数也在增长。在此基础上, 1919年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开始与工人阶级联合。于是,知识分子走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道路,工人阶级也寻找先进的思想作指导,再加上共产国际的帮助、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努力,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革命的面貌由此焕然一新。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党的发展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教训。1922年党的二大召开,我们党明确提出了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根据最低纲领,党深入到工人阶级当中,发动工人运动,引导工人阶级参加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然而,一系列罢工、游行、示威都遭到了残酷镇压。血淋淋的事实使我们党认识到在中国搞革命,单单依靠工人阶级是不行的,还要寻找合作者。于是,在孙中山先生也有合作意愿的情况下,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一次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以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为标志,到1927年即告结 束。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中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右派、反革命势力开始抬头。蒋介石不断试探中国共产党的底线,制造了“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而当时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对此采取了退让、妥协的政策。1927年,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同年,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猝不及防,损失巨大。这次短暂的合作给我们党上了深刻的一课,也反映出我们党虽有革命的激情,但不懂得积极争取革命领导权的问题。通过八一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响亮回答——要革命而且要革命到底。随后,中共中央在汉口紧急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
    2.党的根据地的建设。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同志领导了秋收起义,起义部队在进攻大城市长沙受
    挫后,及时转向了井冈山地区,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通过建立革命根据地来积聚力量。在根据地建设过程中,我们党开始了对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培育,如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
    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根据地要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奋斗,“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不论什么时候,都要先想到大家,想到群众”。在这个过程中, 军民关系、干群关系的鱼水之情也就形成了。
    3.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在根据地建设中,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进行了理论创新,如毛泽东同志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文章, 论证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可行性。然而,这一理论创新遭到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反对,进而导致革命根据地的大好形势被葬送。直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才纠正了“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后,尽管长征中也有很多艰难险阻,我们党却逐渐开始主动起来,并改变了过去的教条主义、关门主义政策,开始运用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与党的建设
    从1937年到1945年,这一时期的合作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队伍大扩张、理论大觉醒、优良传统与作风大发展并得到进一步强化的时期。全面抗战爆发后,广大爱国青年纷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到1938年年底,我们党的党员人数从抗战初期的4万多增加到50多万。党员人数的扩张,带来了一个问题,即要加强党的建设。对此,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党的建设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和模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等。正是由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对我们党和党员的锻造历练,中国共产党人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意识到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很大发展,于1945年8月首先采取主动,电邀毛泽东同志去重庆谈判。其结果是国共两党签订了双十协定。中国共产党争取了国内和平,提出要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和口号。不过, 蒋介石在部署妥当后,于1946年6月开始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挑起了内战。
    (四)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
    内战打响后,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还在南京争取国内和平,直到和平无
    望才被迫返回延安。面对国民党的进攻,中国共产党人展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敢于胜利、敢于革命、敢于同一切反动派斗争到底的精神。从国民党重点进攻被击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到三大战役,胜利的天平、民心的砝码逐渐向中国共产党方面倾斜。1949年4月,百万雄师越过长江,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覆灭。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昭示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实现了中国从封建专制走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强国。这正是我们党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29年奋斗史的宗旨。《简史》第五至六章为我们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奋斗历程。
    (一)恢复国民经济时期
    1949至1952年这一时期是我们党恢复国民经济的时期。当时,稳住并恢复国民经济,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确实是一大考验。然而,仅用了三年时间,中国共产党人就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这说明我们党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 而且善于建造一个新世界。三年时间,我们党的成绩是巨大的,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军事上继续剿匪反霸、剿灭国民党残余,经济上进行了土地改革,同时还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最终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从1953年开始,我们党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年初,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期间,我们党还领导召开了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时,我们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处在建设发展之中。从此,我们党要开始搞建设。对于苏联的经验,我们不能完全照抄照搬了,而是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来探索。
    (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这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为标志,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主要体现在:一是提出了探索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二是对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的分析与判断。三是提出了敌我矛盾与
    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社会矛盾学说。四是重视民主法制建设。五是在思想文化工作方面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等。从1957年开始,我们的探索出现曲折,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到“大跃进”运动。但我们党在这一历史阶段仍旧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取得了很多重大的成绩。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深刻认识到, 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40年多的历史充分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光明前景”。这40多年, 我们党正是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为出发点走过来的。《简史》第七至十章为我们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
    (一)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引发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对破除“两个凡是”桎梏起到了重要作用。同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拉开改革开放大幕。随后,我们党开始进行拨乱反正,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进现代化建设。1982年,拨乱反正已经完成,现代化建设继续推进,我们到底要走什么样的道路的问题就被提出来了。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结合马列主义与当时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党的十二大召开时,邓小平同志在开幕词中明确提出“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的论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命题。
    (三)正视“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
    现在,我们日益感受到在前进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要长期执政,就必须正视“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我们陆续把这些考验和危险总结、提炼出来,形成了问题导向、问题意识,也警醒我们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要时刻经受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考验,同时要警惕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我们要经受考验、化解危险,靠的是什么?一靠党自身强大的战斗力,二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的事业就无法前进。
    经过百年奋斗,我们党时刻保持着初心,时刻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我们党的奋斗主题和主线鲜明、目标明确——始终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二是我们党是勇于自我革命、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中国共产党人将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论断,而这一论断也正是中国特色。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80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