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育人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全文10757字)

在学校育人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李德文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学校为了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第三个五年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任务和目标,并全面地开展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又重点推行全员育人包班制工作。学校为什么特别重视育人?今后该如何育人?下面,我谈五点意见,与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
    遵循教育规律
    把“育人”摆在一切工作首位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教书育人有着深刻的论述:“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教书是形式,育人才是本质。”“真正的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看得清脚下的路,并拥有抵达远方的能力。”明确指出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
    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
    (一)反思我们把教育当作单纯的知识传输
    然而,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模式还很传统、观念陈旧、体制机制僵化、改革缓慢、发展滞后,与世界名校的发展差距还很大。我们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对教育从认识到实践都有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种偏差就是我们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教育的核心是教知识,各种各样的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也包括前沿知识。教师的职责是教知识、传授知识,重教书、轻育人,学生的任务是学知识、掌握知识,重名利、轻修养。
    实践教学也不容乐观,基本上是关门办学,根据已经拟定的大纲和教材来教学;不能以市场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以成果为导向,与社会企业对接不紧密;实践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单一、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失调、相互脱节,以致学生的实践运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
    清华大学著名教授钱颖一曾说:“教育还是要回归以人为本,应该把如何培养人放在第一位。”“人”重于“才”,是关于“为什么学”的问题。中华文化传统,从来都是重视“人”的传统。这个“重人”的传统后来发生了变化,使得“重才”逐渐压倒“重人”。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方,落后就要受挨打。因此,教育就转向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专业知识的传授,转向对“才”的培养。近年来,这种由“人”向“才”的培养在中国走向极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增长似乎变成了唯一的价值和目标。即使当下讨论的转变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也仍然是把经济发展作为目的。在这种思维中,“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人才”就成了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在行动
    学校在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遵循教育规律,以问题为导向,以成果为导向,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在2021年秋季开始实施。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理念是:践行“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根本任务,以“博雅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三位一体为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雇主对新时代人才“十大能力要求”为培养目标,以“不让一个人落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功毕业”作为学校的教育文化和教书育人的工作目标,适应“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培养思想,努力让学生在厦门工学院获得最好的学习和成长体验,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学校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任务与目标如下:
    1.明确博雅教育的目标:以博雅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博雅教育课程体系,以博雅教育养成学生的人格。
    2.改革和重构知识教育模式,建设更加多样化、可开放的知识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专业态度与敬业精神。
    3.注重综合性、设计性、探究性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实践导向学习和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做中思”,以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推进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改革,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完善资源配置体系,把全校的主要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教学育人工作之中,充分激发教师教学育人的积极性,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5.学校通过各方面的综合改革,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八项根本转变。
    6.通过教学育人工作改革、回归和创新,让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中,能够广泛的在知识的领域中畅游,从而理解不同的学科思维和方法,让学生发展出可以在各个领域之间转换的技能,可以胜任任何学科和未来的职业,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在自己的私人领域,成为真诚秉持正义、同情弱者的君子,对社会有担当、对他人充满责任心的好公民。
    (三)教育应该重视对人的培养
    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在价值向上有更高的要求,避免短期的功利主义。教育主要是体现“育人”,作为目的的“人”,包括人文、人格、人生三个方面。关于人的教育,应该包括人生发展的教育。在我们当前教育中,相对而言,我们更缺乏对人文精神、人格养成、人生发展的教育。关心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关心学生的价值取向,我们的教育模式就应该有较大的改变。理解人文价值,坚守人格底线,反省人生意义,应该成为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必修课。
    坚持教书育人深度融合
    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
    教书育人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把两者分开。“什么学院负责教书,书院负责育人”是不正确的提法和做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老师已经踏上了艰巨的漫长的育人之旅”。在新的时代里,教育成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定要突出时代性,适应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措施加以诱导,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教书,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明确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对有问题的学生,不能单纯训斥、抱怨、甚至抱着放弃的态度,而是要更加关心,用各种方法开导他们,以人性的关怀去感化他们,让他们的思想得到转化,心灵得到启迪。
    (一)当下的教与育处于一种游离状态
    反思我们当下,由于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我们大部分人无奈地处于教与育、教与学的游离之中。由于高校科研数量化的制度与评价指标导向的引领,现在所有学校都处于教书与育人、教师与学生、教学与学识的游离状态,很难把学生的教育挂在心上。
    在我们的学生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特情生,而从精神状态来说,还有一定数量的学生确实存在问题。但是我们目前还是消极的应付,有的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才知道介入,找心理老师、找家长来共同疏导。有学生学业出现困难了,平时没有注意帮助辅导,挂科了才给予警示。我们都没有从根本上设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关键是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痛前预防措施,没有培养学生抵御困难的能力,一直都有如履薄冰的感觉。
    (二)只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才有灵魂
    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因此,作为教师严格要求资质,讲修养、讲师德、讲学习是教书育人不可缺少的职业品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直接影响,在思想、观念、道德、学识、学风都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把“言传”与“身教”有机结合起来,德以修己、教以育人。教育是有时代特征的,知识在更新、观念在更新,作为老师要不停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我,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才能把智慧与精神传承给学生。
    学校在设计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时,深刻地揭示了当下教育环境存在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种种倾向,科学地提出“博雅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博雅教育培养人格,把“育人”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第四章“三全育人”工作中的第一节“改革目标”指出:
    1.实现教师全员承担育人责任,全面落实“传道、授业、解惑”教育使命,推进全体教职员工以学者智慧和精神介入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之中,把学生的自我发展视为教育的重要目标,让学生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2.将育人工作贯穿人才培养方案,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
    3.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让老师明白“为什么而教”,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学”。老师带着愿景来教书,学生带着愿景来学习,树立了人生的理想和信念,追求有灵魂的教育,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让智慧和“真善美、公正、自由、和平、大爱”这些崇高的思想精神,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美好,让学生成为有信仰、有灵魂、有追求的新一代。
    学校实行“育人包班制”是落实
    “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的人数急剧增加,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条件、管理机制等面临诸多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无法顺利落实。2017年11月,国家教育部印发通知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我们需要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三全育人’工作中形成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建立“三全育人”教育机制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担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与使命。
    (一)在实践中探索育人工作的路径
    “三全育人”教育机制是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关注教育质量提高和内涵建设,育人是大学的核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和整合学校、学院、机关以及各部门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育人”的合力。
    学校对“育人”工作非常重视,也非常用心,在“育人”工作做了许多的改革探索和尝试。比如:一是建设“书院制育人”模式,在福建高校尚属首创。以学生集中居住每幢公寓楼为单位,设计建设了8个书院,分别是“友善书院”、“友容书院”、“友敏书院”、“友恭书院”、“友惠书院”、“友达书院”、“友爱书院”和“友仁书院”。以1:200的比例安排辅导员进驻书院,担负着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二是为了提高书院的育人质量,两手抓“硬件”和“软件”建设,提升辅导员的地位、待遇和作用,破例地把所有辅导员转设为“书院导师”,同时进入学校教师序列,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这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辅导员在获得“导师-教师”的身份资格后,将会要求他们向学者型教师发展,以学者智慧和精神介入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之中。
然而,经过几年来的运作,学院与书院并不能达到“育人”的理想效果,问题是不能形成合力。一是从形式上看,配备学院、书院完整的组织架构,可以实现“教书育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80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