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党课:大别山精神(全文12380字)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讲稿
  
    今天给大家上一次主题党课,同时也是我们办公室第x次集中研讨学习,就大别山精神有关方面的知识同大家进行一下交流,我是19xx年从xx毕业,x、x月份在省委党校培训,x月份到xx工作,到今年初已经是xx周年了。我在xx工作xx年,至今家还在xx,可以说对xx还是比较了解的。当初xx的领导要我们每个干部都当讲解员、解说员,我自认为都还能做到,每次陪同各级各地来客应酬还可以。但是通过这次总书记的视察活动,才发现短板还是很多。比如:在看点准备的时候,x市长问红四军的军长政委大家都知道,那他的政治部主任什么结局呢,后来查阅资料后才知道,政治部主任刘士奇在张国焘的左倾路线下被杀害了,他的爱人贺怡后来嫁给了毛泽覃同志,毛主席当时还说姐姐妹妹都是我们毛家的媳妇。还有一张吴焕先和徐海东的合照,x市长问这个是在哪照的,什么来历,后来才知道是在甘南的两当地区,而领导两当兵变的领导人之一正是习仲勋。还有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即使是我们熟悉的历史,如果不深入细致的观察,好多东西还是不那么清楚。这次我们领导为了陪同视察,找到党史专家对相关的党史知识进行了深入的学习,我们也跟着很长知识,受益匪浅。
    一、革命的火种为什么能在大别山燎原?
    讲大别山历史斗争之前,我想谈谈革命的火种为什么能在大别山燎原,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活动和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中,它和井冈山地区等地的革命斗争遥相呼应,形成了中国革命史上特有的“井冈山”和“大别山”的革命历史景观,从实践上回答了毛泽东阐述的“工农武装割据斗争”何以必要、如何可能等重大问题。大别山是红军的摇篮,由此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10支红军部队,鼎盛时期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被称为“江北的井冈山”。这里我们首先要有个疑问,为什么革命在大别山地区爆发呢?我个人觉得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地理因素。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西接桐柏山,东延霍山和张八岭,东西绵延约380公里,南北宽约175公里,海拔在500~800米之间,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我们河南境内一个是商城的金刚台海拔是1584米,还有xx的黄毛尖也是1000多米。大别山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独特的地理条件,孕育了以大别山为界限的差异性文化,大别山的名字来源有很多种说法,有说是《尚书·禹贡》里就有大别山这个词;有说是当年汉武帝刘彻封禅回归途中,途径安溪县境内,在山里辗转了两个多月,感慨道此山之大,别与他山,此事司马迁还有记载;有的说司马迁年轻时游历名山大川时,到大别山时“感慨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有的说是当年李白游历四方,登上大别山最高峰白马尖时,发现山南山北二侧景色截然不同,不禁赞叹道:“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还有一些神话故事和传说,但不论哪种流传都说明大别山确实大别于他山。以大别山脉为中心的鄂豫皖边区,包括湖北的黄安(今红安)、麻城、孝感、黄冈、罗田、蕲水(今浠水)、蕲春、黄梅、广济,豫东南的商城、光山、罗山、固始、潢川、信阳,皖西的六安、霍山、霍邱、潜山、太湖、宿松、英山(今属湖北省)等20余县,以及经扶县(今xx)、立煌县(今金寨县)、礼山县(今大悟县)、岳西县等,人口近1000万人。
    大别山地区有革命生存发展的空间。大别山区的地理条件有利于革命力量的积蓄和发展。大别山自古为战略要地,历史这里有十三大关隘(如武圣关、九里关等)。大别山绵延起伏数百里,兼有山地、险关、平原和洼地的复杂地形,是革命力量弱小时开展游击战争的天然屏障,周围地域宽广,可以纵横驰聘于江淮河汉之间,革命力量扩大时有广阔的回旋余地,极利于军事上的攻防转换。鄂豫皖边区属“三不管”的地方,中心区距大城市偏远,是盘踞湖北的桂系军阀和盘踞河南的冯系军阀的结合部。河南的冯系军阀在此无正规军驻守,湖北的桂系军阀部队不便进驻,只能朝发夕归,不能久留。而且,鄂豫两省军阀矛盾重重,敌人的“围剿”步调难得一致,后来蒋介石新成立了几个边区县,把固始和商城、安徽霍邱,划几个乡新成立一个县,以安徽省主席卫立煌的名立煌为名叫立煌县,从黄安和光山划几个乡镇新成立一个县,以河南省主席刘峙字经扶为名经扶县,另外还有一个礼山县,就是现在的大悟县,当时是湖北和现在的罗山划出来的,当时湖北省主席叫周礼山,以他的名字叫礼山县,这三个县也是蒋介石的特区。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正确的路线方针在大别山地区得以实现的产物。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八七会议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黑暗中高举起革命的旗帜,以血与火的抗争回答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党派出许多干部分赴各地,恢复和整顿党的组织,组织武装起义。到1928年初,党先后发动近百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有一部分很快地失败了。它们的失败证明:在中国的情况下,企图通过城市武装暴动或攻占大城市来夺取革命胜利,是行不通的。许多城市起义,像张太雷他们举行的都失败了,而一些坚持下来的起义军,大多活动在位于数省边界、距离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城市较远的偏僻农村地区,这就为后来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但在各地武装起义烽起的时候,中共中央仍然留在上海,党的工作重心依旧放在城市。实际上,从外国搬来的“城市中心论”是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在如何认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方面,有了新的探索和发展,是成功的。这条道路就是把立足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各项建设事业,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长期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大别山地区有着重要战略意义。大别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既能在三省交界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生存和发展,同时紧靠国民党发动统治中心区域,对民国首都南京和中心城市武汉形成较大的威慑作用,这一点可以在多次反围剿战争中鄂豫皖根据地对中央苏区的积极策应上可以看到。所以,国民党反动派意识到大别山地区这一重要战略位置时,在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之前,首先集中兵力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皖西革命根据地,然后再集中兵力围剿中央苏区,缺乏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策应,也是中央苏区被迫战略转移的重要原因。
    (2)经济因素。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别山地区特有的经济形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革命火种能否烧燃、能否生生不息。大别山地区,一方面,山多田少地贫,人均土地较少,且土地集中度较高,导致了在大别山区有较大规模的贫下中农和失去土地的雇农、佃农,这为有效开展群众运动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大别山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工商业不发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也即大别山地区经济自给能力较强,在敌人对革命根据地实行严密经济封锁的情况下,大别山区的革命武装和人民群众却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山间河谷盆地、江淮平原是理想的农作物种植区,山区集镇遍布家庭手工业作坊,农产品与手工业产品相交换,形成区域性自给能力较强的封闭型自然经济。曾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所在地的新集(今xx),当年被称为百年来光山县首富区。当地流传、光山一县不如丁李家一湾,丁李家一湾不如毛铺一家,因为彭大财主三省有课(土地)。
    (3)思想因素。这次***总书记调研河南时指出,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是我们党重要的建党基地。这是对我们老区在革命斗争中重要作用的高度肯定。习总书记之所以把我们这里称作重要的建党基地,这与早期我党在大别山地区开展的活动积极相关。
    一方面有早期我党在大别山地区的思想传播。董必武、陈潭秋,他们都是湖北红安人,陈滩秋家乡离我们xx就是一山之隔,他们在1920年湖北创建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加入了中国第一批共产主义的行列,1921年7月,作为武汉地区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共同出席了一大会议,成为我党的创始人之一。一大后他们返回武汉、黄冈等地,积极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影响了一批又一批革命者。比如潘忠汝,1924年他考入由董必武等人创办的武汉中学,受董必武、陈潭秋等同志的影响,逐渐接受了革命思想,走上了革命道路。1927年夏,潘忠汝从广州黄埔军官军校结业回到湖北,董必武派他到黄安县工作,后任黄麻起义行动任总指挥。新婚三天就去参加黄麻起义,起义胜利不久,潘忠汝在掩护同志突围中不幸牺牲,潘忠汝用年仅21岁的生命,实现了“不肯昏庸同草木,愿输血汗改山河”的的铮铮誓言。还比如吴焕先,1925年从麻城蚕业学校毕业,当时的麻城蚕业学校是传播马列主义最活跃的地点之一,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他回家后换下了祖宗牌位,将马克思的画像贴在自家香案上,说:“家族的祖宗是我们的祖宗,马克思是革命的祖宗”,穿着破长衫到处宣传革命思想,出身地主家庭的他,将地契、借据一把火烧掉,从此坚定地与贫苦农民走在了一起,他的母亲,爱人,与腹中的孩子都饿死了。他先后任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土地委员会主席、红四军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等职,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吴焕先留在根据地坚持游击斗争,重建红二十五军,任军长。1934年,他率部与红二十八军合编为红二十五军,任军政治委员,为创建和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1934年11月,吴焕先与程子华等率部长征,1935年5月到达陕南,先后任鄂豫陕省委副书记、代理书记,他们在长征途中打的最艰难的一战就是在方城县,在敌人的重围中,吴焕先喊出了共产党员跟我来,冲出了包围,这支部队的平均年龄只有12到16岁,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到南京去拜访两位老红军,分别是78、79岁,也就是开始长征的时候他们才8岁9岁。同年8月21日,吴焕先在甘肃泾川县四坡村指挥作战中英勇牺牲,时年28岁。像潘忠汝、吴焕先这样受革命思想影响后,回乡积极投身革命的还有很多,正是他们用自己的牺牲努力才一点点点燃了革命的火焰。
    另一方面,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对大别山战略区的组织领导非常重视,不断派优秀干部到这一地区加强领导,仅在鄂豫皖苏区时期,中共中央就先后派遣了倪志亮、徐向前、郭述申、许继慎、曹大骏、熊受暄、旷继勋、曾中生、沈泽民、成仿吾等一大批领导干部。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从大别山区本地也成长起来一大批党的领导干部,如戴克敏、曹学楷、吴焕先、高敬亭、郑位三、李先念、刘名榜等。这些优秀的领导干部构成了不同时期大别山区党的核心领导力量,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别山区的贯彻执行。
    二、革命的火种为什么能在大别山生生不息?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红军的摇篮”,从这里先后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红军主力部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将军的故乡”,由此诞生了徐海东、王树声、许世友、王宏坤、王建安、刘震、李克农、陈士榘、陈再道、陈锡联、周纯全、洪学智、郭天民、韩先楚、郑维山、秦基伟、皮定钧、李德生、尤太忠、刘华清、万海峰、王诚汉等身经百战、威震敌胆的名将。为党和人民造就了一大批党军政领导干部,仅红军时期团级以上、抗战时期师级以上、解放战争时期军级以上的干部就达2512人。大别山是将军的故乡,从“1955年至1965年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就有570人,占当时全部将军总数的35.5%。红安、大悟、xx、商城、金寨、六安是被誉为将军县”。从鄂豫皖这片大别山里走出了共和国的1位元帅、2任国家主席和570位开国将军。28年大别山地区革命斗争的火焰虽然有时旺盛腾跃,有时只是星光点点,但始终燃烧,从未熄灭,并呈现出以“四度辉煌”为主要内容特点的大别山红色历史。大别山精神是以“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为基本内涵,分别对应着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四个阶段,是这四个阶段革命斗争特征的集中体现。16日下午,***总书记来到鄂豫皖苏区首府博物馆,首先来到博物馆前厅,听取了关于大别山革命斗争“四度辉煌”的介绍。在这里所说的“四度辉煌”即首度辉煌:大革命后期土地革命前期以三大起义为代表的农民武装暴动;二度辉煌:土地革命后期红二十八军坚持的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三度辉煌:抗日战争后期解放战争初始凸显的战略地位和中原突围;四度辉煌:刘邓大军千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79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