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余杭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14794字)

2020年余杭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1月18日在杭州市余杭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区长 陈如根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书写余杭担当的一年;是全国“双创”周主会场活动在我区成功举办、“双创”动力汇聚澎湃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区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三个全域”建设,全力攻坚“五场硬仗”,较好地完成了区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完成财政总收入726.4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91.45亿元,分别增长16.5%、16.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9.7%。
    (一)经济质效在转型升级中持续提升。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稳中求进、进中求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力稳企业。设立亲橙办、亲企办、亲禾办,扎实开展“服务企业”活动,累计走访企业3.14万家次,解决问题2600余个。推进13项营商环境便利化行动,出台“全域创新66条”,新增减税降费70亿元。创新政府产业基金、政策性担保、还贷周转应急资金运作模式,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推广应用“订单+清单”预警预判监测系统,预计外贸出口增长5%。加快调结构。深化全国数字经济先行区建设,预计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居全市首位,增长18%。启动实施“新制造业计划”,预计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5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24%。预计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蝉联服务业发展综合评价全省第一。提升发展现代农业,预计增加值增长2.5%以上,粮食生产实现六连增,余杭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国家级创建名单,获评全国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区。持续扩需求。大抓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坚持开展“双集中”活动,集中开工重大项目95个,“152”工程开工率达83.33%,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以上;集中签约项目170个,实际利用外资超10亿美元,成功招引字节跳动、优必选等重大项目。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2%。奋力促开放。制定实施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启用浙江人才大厦先导区块,建成梦想小镇沪杭创新中心,与合肥包河区共建合杭梦想小镇。阿里巴巴eWTP秘书处正式挂牌。鼓励企业“走出去”,完成中方境外投资额2.3亿美元。
    (二)发展动能在新旧转换中持续增强。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系统集成、久久为功,着力打造全域创新策源地。创新载体加快建设。之江实验室园区一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超重力大科学装置开工建设,阿里达摩院一期完成供地,中法航空大学顺利奠基,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余杭)揭牌成立。浙大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智能网联驾驶测试和评价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相继落户。实施大孵化器战略,新增创新创业物理空间184.3万平方米。创新活力日益显现。预计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为4%,新产品产值率达49.3%,年度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变化情况综合评价居全省首位。3家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历年新高。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4家,列全省第一。上市企业总量达25家。新增工信部单项冠军2家,隐形冠军总数全省居首。新设内资企业数增长37.2%。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4900余名,其中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149名,新增本科及以上高校毕业生3.37万名。传统动能持续提升。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引进supET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浙江分院(分中心),搭建行业级平台7个。实施工厂物联网项目89个、“机器换人”项目105个,4家企业入选省级数字车间、智能工厂项目,产业数字化发展评价列全省第一。关停落后产能和污染隐患企业(生产线)113家(条),完成“低散乱”块状行业淘汰整治。实施工业园区提升改造项目58个,盘活低效工业用地1029亩。平台建设提档升级。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成功引进康纳直升机、信达生物等一批重大实体产业项目,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基本实现全覆盖。未来科技城累计孵化培育营收超5000万元企业139家,梦想小镇入选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推广名单,阿里全球总部、菜鸟网络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临平新城迎宾路产城融合轴全线亮相,央企区域创新中心初步成形,长三角数字经济产业园、艺尚小镇瑞丽轻奢街区开工建设,工业互联网小镇正式启用。良渚新城成功招引金证引擎等29个优质总部项目,国际生命科技小镇先导区块入驻项目25个,梦栖小镇入选省级双创示范基地。钱江经济开发区正式挂牌,浙大电气装备创新中心、中创为量子通信等22个项目成功落户。
    (三)城乡品质在内外兼修中持续优化。坚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乡联动、统筹推进,加快建设全域美丽大花园。城市建设提速增靓。完成国土空间发展大纲编制。配合推进城西高铁枢纽中心、湖杭铁路、绕城西复线、运河二通道等省市重点项目。加快轨道交通建设,16号线建成试运行,5号线首通段开通运营。世纪大道快速路建成通车,东西向快速路、望梅路互通等工程扎实推进。启动实施临平片区靓城行动,全面推进“6化行动18类工程”。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圆满收官,获评省级优秀,首批6个美丽城镇试点启动建设。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试点顺利开展。建成5G基站2546个。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启动美丽乡村“1510”行动,完成121个精品村、6个精品区块建设,培育习近平习近平习近平级景区村庄10个,获评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区。承办市首届海内外农创客大赛,完成首批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招聘,农村实用人才资源总量与增量均列全市第一。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新型业态,实现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直接经营收入11.7亿元,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相对薄弱村。基本完成美丽公路“八口八线”建设,建成“四好农村路”352公里。新增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试点项目4个。城市治理不断加强。深化垃圾治理,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达100%,日均回收利用量增长104.7%,年进场量下降7.71%。攻坚“无违建”创建,处置违法建筑515万平方米,清理整治“大棚房”问题点位102个。消纳渣土1020万立方米。大力整治车辆乱停、出店经营等城市治理顽疾,积极打造城市管理精品样板区块。文旅融合成效初显。编制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扎实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接待国内外游客数、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8.8%、20.8%。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精彩亮相,成为文化旅游热门首选地。启动大运河文化带(余杭段)节点项目建设,拆除码头14家。加快大径山旅游开发,协调推进径山寺复建工程,建成径山禅茶第一村。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绿色发展指数跃居全省首位,获评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深化“五水共治”,开工建设治水项目834个、完工720个,创建“污水零直排”镇街7个、生活小区128个,建成省市级“美丽河湖”5条,重点控制断面水质达到V类及以上,顺利通过国家城市黑臭水体专项督查。临平净水厂正式运行,余杭、良渚污水处理厂四期及径山污水处理厂等项目稳步推进。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开展扬尘治理专项行动,淘汰国III柴油车2888辆、上道路运输拖拉机2040辆。
    (四)社会事业在共建共享中持续进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守住底线、全力补短,积极探索全域治理现代化。民生保障不断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增长17%,年度十大民生实事顺利完成。巩固社保市区一体化成果,推进参保扩面提质。城镇新增就业4.3万人,登记失业率为1.7%。新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家、示范型照料中心30家,10.4%的老年人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加大困难家庭兜底保障力度,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1.52亿元。创建无障碍社区25个。在全省率先完成退役军人三级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开工安置房805万平方米,竣工124万平方米,回迁安置3204户。开工建设农贸市场9家。公共服务更加优质。亚运场馆、余杭博物馆等项目加快推进,章太炎故居纪念馆完成改扩建,“相约”“美丽洲”等文化惠民活动蓬勃开展。教育品质持续提升,高考一段率达39.2%,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达95.2%。学校项目建成投用25个、开工建设35个,完成公办小学、幼儿园空调和新风系统加装。实施中小学“区管校聘”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引进名优教师100名、省特级教师7名。深化健康余杭建设,组建5个医共体,建成2个院士工作站和11个区域诊疗中心,上线健康余杭门户。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评估。区三院整体迁建项目竣工,新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站32家。社会治理卓有成效。落地应用杭州城市大脑·余杭平台,安监、防欠薪等模块运行取得积极成效。推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建立三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省市现场会在余杭召开。落实区领导包案化解和约访接访制度,积极防范化解网络借贷、实体市场等重点领域风险。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安全生产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安全生产事故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7%、33.8%。成功创建省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社会共治逐渐形成,实现村社民主协商议事会建设全覆盖。
    (五)发展环境在改革转型中持续改善。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务模式转型。“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深化。实现企业开办一日办结、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60天”,新批工业用地100%“标准地”出让,“一件事”联动办理、一次办结覆盖81个事项。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覆盖事项367项,办事提速51.6%。健全政务服务体系,实现“一窗受理”平台镇街全覆盖、综合办事自助服务机村社全覆盖。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建成全国首个地方政府互联网产权交易中心。全省首试“人才创业险”。小城市试点培育成效明显,瓶窑获得省级考核优秀。深化“三农”改革,出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小共保体”。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推进区属国企改革,成立区环境集团。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重大事项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向区政协通报,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共590件。深化“三服务”“三大比拼”等活动,开展“两高一低”专项整治,精简文山会海,严格督查考核,加强审计监督,深化廉政建设,着力营造务实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
    一年来,我们坚持政府、企业、社会协同发力,全力协助台江、天柱、咸丰三县攻坚精准脱贫,扎实推进对口帮扶、山海协作、区市协作。坚持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国防教育、人民防空、双拥等工作不断加强,统计、公积金、邮政、气象、地方志、外事、港澳台侨事务、红十字、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向解放军、武警驻余杭部队和驻余杭各直属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余杭发展的各界人士,向全区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创新发展支撑力还不够,创新转化绩效还需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产业总体竞争力还不够强;城市能级有待提升,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承载力与城市化快速推进还不相匹配;公共服务优质化均衡化水平还不够高,教育、医疗、养老等事业离群众美好生活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部分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等等。同时,政府自身建设有待加强,现代化治理水平仍需提升。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克服和改进。
    2020年主要工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也是收官“十三五”、谋划“十四五”的承上启下之年。当前,余杭正处在从县域治理向城市治理转型的关键期。我们要根据所处历史方位和发展基础,全面实施“区域五治”,建立健全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百姓受益的体制机制,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把治理效能转化为发展胜势,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2020年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及省市区委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大治理”理念,锚定“干好一三五,争当排头兵”,以高水平治理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三个全域”建设,奋力攻坚“五场硬仗”,加快实现“东部崛起、中部兴盛、城西腾飞、西部富美”,全力打造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桥头堡,进一步打响“中华文明圣地、创新活力之区”城市品牌。
    建议2020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财政总收入及地方财政收入均增长12%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1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5%;完成省市下达平安建设和节能减排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坚持“双擎驱动”,着力构筑现代产业新高地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双引擎”,为高质量发展夯实产业支撑。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深挖浙大、阿里两座“金矿”,巩固提升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等优势产业,积极引培5G应用、区块链、虚拟现实、下一代半导体等新兴产业,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确保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大力提升创业孵化、研发设计、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5%。全力推进阿里全球总部、vivo全球习近平I总部、OPPO全球移动终端研发总部等数字经济领域重大项目,提升发展5G创新园、区块链产业园等载体,增强数字经济发展后劲。巩固工业互联网先发优势,充分发挥阿里supET、工业富联等工业互联网平台作用,实施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300个。
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大力培育高端装备、生物经济、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完成工业投入120亿元。加快智能制造,推动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实施“机器换人”项目100个,建设无人(黑灯)工厂(车间)3个以上。加快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推动家纺服装等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聚焦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精准扶持生物经济发展,高水平建设省生物医药高新园区、国际生命科技小镇和未来科技城生命健康科创园区。积极培育“浙江制造”品字标,新增国家、行业、省级地方和团体标准制修订12个。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隐患企业,提升改造仓前高桥、开发区印染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76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