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办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两篇(全文5973字)

同志们:
   刚才大家结合前一段时间的工作交流了感想体会、分享了心得收获,每名同志都做了很好的发言,从中可以看出大家的辛勤付出。*副主任提出的工作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我都同意,大家要抓好落实。我们文字小组自3月底成立以来已经开展了3轮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运行平稳,能够承接起书记专题会、书记参加的议事协调会的纪要工作,成绩值得肯定。但是,通过多方了解情况,我认为目前小组还仅仅是承接得住这项工作,距离“做得好”还有一定差距。关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上次开会时我已经讲了。这段时间大家也看到了,书记对报送过去的纪要都是认认真真、一句一字改的。一个省委常委、省会城市的主官况且这么重视文字,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把文字工作做好。借此机会,我对大家提三点要求:
   一要用更严标准要求自己。古人把职业等级分为“奴、徒、工、匠、师、家、圣”七等,我们从事文字工作的也可以套用。“奴”,指的是那些不想写、不愿写却又“不得不写”的人,主要说的一种抵触、逃避的态度。“徒”,指的是经验不足、笔力不够、笔法青涩却又很有学习热情的人,即有“态度”缺“能力”。“工”,指的是那些只懂得按样稿、按套路去写,写出来的材料规规矩矩、板板正正、缺乏鲜活感创造性的人。“匠”,指的是那些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法,在文字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人。“师”,指的是那些在写作上有能力、有经验又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家”,指的是那些在写材料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有较高声望的人,例如胡乔木这种大“笔杆子”。“圣”,指的是那些已经不是在用笔写材料、完全超越超脱于“写”的人,大家读《毛选》《邓选》就会感触到。
   虽然在现代,“工匠”是一个词,但在古代,“工”与“匠”有着严格的区分:大体来说,“匠”是专业的,“工”是打杂的。比如:大伙儿一起盖房子,搬砖的、和泥的是“工”,砌墙的、抹灰的是“匠”。“匠”以精品文章为追求,以精益求精为特质,他们的劳动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和创造性,不再是简单劳动。从大家的工作来看,大部分同志目前处于“工”这个层次:在内容上,基本上是把文字凑在一起,缺少必要的提炼、加工和美化;在程序上,还有赖于后续环节的把关、修改,否则达不到报送书记的质量标准。希望大家进一步端正态度、对自己严格要求,尽快从“工”成长为“匠”,在质量上精益求精,个个都能够独当一面。在此对大家提个要求,今年国庆前,每个人起草的纪要都要达到能够直接报送书记的质量标准。下一步,计划建立考核机制,比如参照书记改动的比例进行打分,并且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关于考核,斯豪和大同可以会同人事科进行研究,也欢迎大家提出建议。总之,虽然纪要本身没有多少可供发挥的空间,但我们仍然要在有限的空间内把工作做到极致。打个比方,一个人长得什么样是爹妈决定的,但是穿着打扮、形象气质却是造型师、化妆师决定的。我们要当好这个“造型师”“化妆师”,决不能把“素颜”的材料给领导报过去。
   二要下更大工夫提升自己。关于做好纪要,刚才斯豪副主任已经讲了具体的,我想补充的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大家要在纪要之外多下工夫。要养成学习的习惯。从事文字工作需要广泛地、大量地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文字工作者不一定要成为“专家”,但一定要是个“杂家”,在某个方面可以成为“行家”。要养成读书、看报、搜集整理素材的习惯,多领域涉猎知识,这样才能厚积薄发、广征博引、游刃有余。人的头脑就像编了程序的电脑一样,会把各种知识按一定程序自动梳理好、排放好,当你要用的时候,只要思维的键盘轻轻一点击、一搜索,就分门别类涌现出来了。?此外,大家要利用从事纪要工作的机会,多向不同单位的同志学习请教,哪怕是漫无边际、海阔天空地“侃大山”,也是颇有益处的。跟能力比较强、素质比较高、知识面宽的人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锋,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启示,积累更多的知识能量。?我常常说,市委办的人“吹牛都要比别人吹得好”,吹牛的气从何来,就是积累的知识。要养成琢磨的习惯。大家做会议纪要,应该一次比一次强,不能原地踏步、涛声依旧。怎么样才能做到?要靠潜心琢磨、研究。玉不琢不成器,文字材料要出精品也必须反复地比对。“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到江南岸”,具体哪一个更好,都是需要认真琢磨才能做到传神、升华。好材料都是改出来的,大家一定不能有应付心理、只求交差了事,对自己经手的每一份材料都要反复阅读、反复修改,不仅改掉错别字,删去冗词冗句,理顺结构,加强修辞,还要注意韵律是否朗朗上口,一直改到满意为止。特别要强调的是,大家平时要多关注书记的讲话习惯、讲话风格,主动地去适应、调整、靠拢,确保思路合拍、内容合心、语言合意。要养成听读的习惯。有人说,写材料需要天赋。有的同志就以此为借口说自己不是这块料,抵触文字工作。即便这种说法是对的,也只是“奴、徒、工、匠、师、家、圣”中的“家”“圣”才需要天赋。对现在的大家而言,还远没有到用到“天赋”的时候,主要还是态度的问题、勤奋的问题。就好比高考数学卷子的最后一道大题才是比天赋,前边那些题通过努力都应该能答对。即便所谓的“天赋”也有一部分是假的天赋,是后天习得的。大家可能看一个人语感很好、笔触轻盈流畅,就觉得这个人有天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种语感是可以通过听读养成的。对于任何一门语言而言,听说读写都是一体的,不可能哪一方面“一枝独秀”。因此我建议大家上班早来一会、或者利用其他的时间,听听新闻、读读报纸,这样对培养语感很有帮助。
三要以更高追求激励自己。对于文字工作者而言,作品分为“材料”和“文章”两类。什么是文章?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毛主席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对于机关公文而言,文章是对以往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76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