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走好高质量发展新道路(全文12266字)

    专题党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走好XX县高质量发展新道路
    同志们:
    按照省委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若干措施通知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讲党课,今天我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好XX县高质量发展新道路”为题,围绕***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大家谈一谈学习和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下面,我围绕五个方面内容,谈一谈我的一些思考和认识。
    第一个方面,***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形成过程、基本内涵和历史变革。
    (一)***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形成过程。***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与发展不是直接形成的,而是和***总书记自身的经历有关,是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渐进过程,从***经历过的七年知青岁月、任职正定、福建和浙江以及十八大以后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过程中看出,体现在***总书记在不同时期、场合提及的生态思想的理论、措施当中。七年知青和河北正定任职时期。1969年,***进入梁家河大队插队,面对延安恶劣的生态环境和贫瘠的土地,***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并决定为梁家河打淤地坝,增加梁家河粮食的产量。1974年1月,***知道了四川沼气池成功的案例后克服各方面困难建成了延安的第一口沼气池,为解决梁家河做饭、照明和土地肥力指明了方向,这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事例表明了***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很早对利用沼气代替木柴进行实践,为资源的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1982年,***到河北正定县任职,当时制订实施的《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就列入了“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的内容。在全县召开的精神文明建设会议上强调“搞好卫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内容,以此为突破口抓精神文明建设”。在逐步推进林果基地建设、推动半城郊型经济发展工作中,***强调:“要树立大农业思想,突破禁锢的‘小农’思想束缚,发展农业的同时要做好防护措施,农业是依靠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农业的发展需要我们考虑全局性农业”,充分说明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要重视生态环境的生态效应。福建、浙江任职时期。在福建和浙江任职阶段是***生态理念深度实践阶段,也为日后“两山”理论的提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福建任职时期,1989年1月,***强调闽东振兴经济战略在于“林”,“森林能够美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有很高的生态和社会效益。2001年,根据福建地区特殊的优势提出了建设福建生态省口号,并准确制定《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上升到民生之本、民生之福的层面。浙江任职时期,2002年调任浙江的***把在福建工作的经验带到了浙江。2003年8月,***指出人们对生态环境认识和保护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提升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打造“绿色浙江”生态城市新理念同样需要提升人们自觉意识,逐步把生态一词刻入人心,提升到文明兴衰的高度。2004年3月又提出重要论断“既要GDP,又要绿色?GDP”,强调我们的小康社会不仅解决的是温饱问题,而是速度、质量、效益全面的小康社会。还提出:“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社会发展指标,特别是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论断。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总书记的生态理念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为担任国家领导人后全社会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十八大的五年。***总书记推动和领导着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2012?年在他主持起草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层次、新高度,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上升为党的执政方针。2015?年***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强调:“把洱海保护好、让自然美景永驻人间、让生态理念永存心间”。2016年1月,***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二)***生态文明思想基本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形成了***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八个坚持”来概括:一是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三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四是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五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着力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六是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必须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七是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全民自觉行动。八是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必须同舟共济、共同努力,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必须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各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树立正确政绩观,把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部署和重要任务落到实处,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群众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社会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三)***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变革。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并分别部署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绿色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这5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在我国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生动诠释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一是开辟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构成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然而,人类与工业文明相遇,传统工业化因其资源粗放利用、自然过度开发、疏于污染治理,造成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无论是其他国家发生过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还是中国存在的种种环境欠账问题,都引发了人们对传统工业化模式的深刻反省。党中央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为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提供了行动纲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节约资源、生态环境指标超额完成,“十三五”前两年又取得新的成就。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33%、31.3%和31.9%,单位GDP能耗、水耗分别比2012年降低17.9%和25.4%。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年均新增造林9000万亩,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增加到31.2亿亩和151亿立方米,恢复退化湿地30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一系列固根本、利长远的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二是开启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生态文明新时代。过去重索取不重投入,重利用不重保护,无视自然、破坏自然,结果反而束缚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从“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深谋远虑,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辩证思考,***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意义、方针、方法、举措,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态文明观,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各地区各部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全体人民的最大共。。三是开创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治理新路径。5年来,从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正式实施,为发展划定“生态红线”和“绿色底线”,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搭建起了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再到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让领导干部政绩考评有了新标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屏障越筑越牢。5年来,从环境保护部公开约谈40多个地级市(州、县)党政负责同志,督促地方党委政府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到开展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督企”又“督政”,再到压减燃煤、淘汰黄标车、整治排放不达标企业,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一系列抓铁有痕的举措,打破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一手较硬、生态环境保护一手较软”的怪圈,在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过去,生态环境问题涉及部门多,权力交叉多,责任归属不清。“一块果皮垃圾,留在地上归环卫部门管,掉在河里归水利部门管”。九龙治水,最容易引起扯皮推诿、顾此失彼。经过5年的探索和总结,总书记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在深化改革中优化职能、系统治理、综合保护、统一修复,生态保护的制度机制正逐步完善。
    第二个方面,进入新时期***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要求。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报告强调,从现在到2020年,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从2020年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
(一)党的十九大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态文明观。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提出了理论和实践创新。一是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清醒的认识。十九大报告在总结以往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十四条坚持”,其中就明确地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具体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时,报告前所未有地提出了“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论断,报告在论及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时,甚至提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理念。这一切无一不彰显出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清醒的问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75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