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用典(全文84601字)

习近平用典

【敬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 情。
——2014 年 5 月 9 日《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
——2012 年 12 月 29 日、30 日《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
——2004 年 1 月 5 日《心无百姓莫为“官”》(《之江新语》第 26 页)
——2003 年 12 月 30 日《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的讲话》
原文:
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从范仲淹的“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
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
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深林”,都充分说明心无百姓莫为“官”。——《心无百姓
莫为“官”》
出处:(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原典:上同。
释义:
这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是他在山东潍县知县任上
赠给署理山东巡抚包括的,约创作于乾隆十一、十二年间(1746—1747 年)。当时
山东大涝,潍县尤烈,饿殍遍野。郑板桥即令“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
有人提出应先上报朝廷,他断然拒绝道:“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
有谴,我任之!”
这首诗巧妙地以竹声作引,托物取喻。首句写自己在衙署书房内休息,听到窗外
风吹竹叶之声。一个“听”字,凸显了作者在特定情境下忧心如焚、夜不成寐的
心境。次句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疾苦。一个“疑”字,道
出了作者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是说我们只是小
小的州县官。些小:微小。吾曹:我辈,指自己和包括。第四句,“一枝一叶”
表面咏竹,暗喻民间疾苦,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百姓的冷暖安危时刻牵动着我们的心!

【为政】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013 年 1 月 22 日《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08 年 5 月 13 日《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 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干
事》
——2005 年 2 月 7 日《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之江新语》第 114 页)
原文:
人格魅力是领导干部人品、气质、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党的干部所应具备
的公正无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优良品质的外在表现。广大干部群众的眼睛是
雪亮的,他们不但要看我们是怎么说的,更要看我们是怎么做的。“其身正,不
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在广
大干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力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自身模范作用好、人格
魅力强。否则,“台上他说,台下说他”,说话办事怎么会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 原典: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 语·颜渊》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释义:
   孔子这两段话都说明了为政者自身行为端正的重要性。在《论语·颜渊》中, 鲁国大夫季康子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孔子认为“政”就是端正的意思。你自己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对于什么 是政治,孔子用一个“正”字概括。
   关于“正”,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有如下观点:“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为政者如果自身的行为端正,无须下命令,百 姓也会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服从。 身正民行,上感下化,才能施不言之教,对百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在评价西汉“飞将军”李广时,引用了 孔子这句话:“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 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就是对“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最佳诠释。

【立德】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2008 年 5 月 13 日《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干事》
——2003 年 7 月 10 日《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干在
实处 走在前列》)
——1990 年 3 月《从政杂谈》(《摆脱贫困》第 40 页)
原文:
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干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在我国历
史上,注重修身立德、为官廉洁,是许多思想家倡导的政治主张,也是一些正直
的士大夫终身恪守的为官准则。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有为政以廉的劝诫。
管子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孔子说:“政者,
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把“欲而不贪”作为为
政的必备条件。南宋吕本中在他所著的《官箴》中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
曰清、曰慎、曰勤”。其中的“清”,指的就是清廉,即清清白白、干干净净。这
些思想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今天读来仍对我们有很大的启迪。——《领导干部要
认认真真学习 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
出处:(南宋)吕本中《官箴》
原典: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
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释义:
吕本中(1084—1145 年),南宋诗人,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其所著
《官箴》共三十三条。首条开头云:“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他认为当官的法则,只有三条,即清廉、谨慎、勤勉。遵守这三条法则,就可以
保住官位,可以远离耻辱,可以得到上司的赏识,可以得到下属的拥戴。
关于吕氏《官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故此书多阅历有得之言,可

以见诸实事。书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为当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王士 祯《古夫于亭杂录》曰:‘上尝御书清、慎、勤三大字,刻石赐内外诸臣。案此 三字,吕本中《官箴》中语也。’是数百年后,尚蒙圣天子采择其说,训示百官, 则所言中理可知也。……虽篇帙无多,而词简义精,故有官者之龟鉴也。”文中 提到的“上”,为康熙皇帝。另据清代史学家赵翼的《陔馀丛考》记载:“各衙署 讼堂多书清、慎、勤三字作匾额。”说明“清、慎、勤”业已成为清朝通用的“官 箴”。故近代学者梁启超在《新民说》第五节“论公德”中称:“近世官箴最脍炙 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

【修身】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2014 年 3 月 18 日《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013 年 5 月 4 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原文:
我一直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思想的口子一旦打开,那就可能一泻千
里。干部不论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兰考历史
上出了一个有名的清官张伯行。他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为谢绝
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
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
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我看,这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
——《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出处:(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下》
原典:
卫彪傒适周,闻之,见单穆公曰:“……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昔
孔甲乱夏,四世而陨。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帝甲乱之,七世而陨。后稷勤
周,十有五世而兴。幽王乱之,十有四世矣。守府之谓多,胡可兴也?夫周,高
山、广川、大薮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荡以为魁陵、粪土、沟渎,其有悛(qu
ān)乎?”
释义: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是《国语》中收录的一句谚语。登:攀登高山。崩:
山石崩坠。意思是说,学好难如登山,学坏易似山崩。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典故的背景是这样的,东周末年,王子朝叛乱,
周敬王被逐于都城,逃到成周(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诸流亡大臣拟在成周筑
城建都。晋国的执政者魏献子赞同,然而卫国大夫彪傒以为不可,并引用了“从
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谚语以及历朝历代的教训加以劝阻。
这句古谚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从善之难、从恶之易,是古代先贤的劝世箴言,
为历代政治家所重视。据《南史·宋文帝纪》记载,宋文帝刘义隆为倡导新政,
荡涤官场的颓废,曾劝诫群臣道:为官为政,切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此
后,刘宋政权开启了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笃行】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 细。
——2014 年 5 月 8 日《在同中央办公厅各单位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代表座谈时 的讲话》
——2014 年 5 月 4 日《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

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 年 4 月 1 日《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
——2013 年 11 月 12 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
——2004 年 1 月 5 日《心无百姓莫为“官”》(《之江新语》第 26 页)
——1990 年 3 月《从政杂谈》(《摆脱贫困》第 28 页)
原文:
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我们推进改革的原
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随着中国改革不断推进,中国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同时,我也相信,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不仅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推动力
量,而且将为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原典: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
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释义: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
的难事,必须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微处著手。告诉我们做大事、
难事要从小事、易事做起。
老子主张“无为”,就是要顺应自然规律去“为”,所以叫“为无为”。同时,
老子又强调“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必须先从
细易处着手。但面对细易的事情,切不可掉以轻心。“难之”,就是一种慎重的态
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让人们无所作为,而
是以“无为”求得“无不为”,也就是他所说的“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
大”。这是一种朴素辩证法的方法论,暗合着对立统一的法则,隐含着由量变到
质变的飞跃。这对于我们无论行事还是求学,都是不移的至理。

【任贤】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2014 年 5 月 9 日《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
——2013 年 3 月 19 日《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讲话》
——2009 年 3 月 1 日《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2006 年 9 月 13 日《越是艰苦环境,越能磨练干部品质》(《之江新语》第 115
页)
——1990 年 3 月《从政杂谈》(《摆脱贫困》第 25 页)
原文:
中国有句古话,“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我们现在的干部遴选
机制也是一级一级的,比如,我在农村干过,担任过大队党支部书记,在县、市、
省、中央都工作过。干部有了丰富的基层经历,就能更好树立群众观点,知道国
情,知道人民需要什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各方面经验和专业知识,增强工作能
力和才干。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条件。——《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讲
话》
出处:(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显学》

原典: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
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释义: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阐述了凡成大事者,必须从基层做 起。州部指古代基层行政单位;卒伍为古代军队基层编制,五人为伍,百人为卒。 意思是,宰相必定是从地方下层官员中提拔上来的,猛将必定是从士兵队伍中挑 选出来的。 韩非子是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特别是高级官员和 将领的选拔,一定要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因为这些人来自基层,更了解战场的 形势和百姓的疾苦,也就能够更好地处理政务,领兵作战;反之,如果缺乏基层 历练,就有可能纸上谈兵,误国误民。 常见到一些文章将这句话中的“州部”误写作“州郡”。“州郡”为古代高级行政 区划,其长官为州牧郡守。州郡制最早出现在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 106 年), 汉武帝将秦朝的郡县两级制改为州郡县三级制。显然,“州郡”与“卒伍”并不 在一个层次上。

【廉政】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2012 年 11 月 17 日《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
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原文: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
明政治立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物必
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
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
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
出处:(北宋)苏轼《范增论》
原典: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
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
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
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
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释义:
《范增论》是苏轼早期的一篇史论文章,收录在《古文观止》卷十。文中
苏轼针对陈平用计离间项羽和范增的观点,翻空出奇,立意新颖地提出:“物必
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他打了个比方,东西总是自
身先腐烂,然后虫子才会寄生,说明事物总是自己先有弱点然后才为外物所侵。
指出正是由于项羽生性多疑,听信谗言,才被敌人利用,从而丢掉了天下。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外因是变
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腐败问题的关键在于腐
败者自身道德素养不高,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到金钱和美色的诱惑。因此,我们
要自重、自省、自警,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

【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014 年 6 月 9 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
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2014 年 4 月 1 日《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
——2013 年 12 月 12 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2013 年 5 月 4 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原文:
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
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
日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
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
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出处:(春秋至秦汉)《礼记?大学》
原典: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释义: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澡盆上的警词,旨
在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创新不已。文中三个“新”字,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肌肤上
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在这里引申为精神上的弃旧图新。因此,这句话的意
思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持之以恒。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动态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创新”一词即
滥觞于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比较强调创新的,要求人们以一种革新的姿态,
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而不能因循守旧,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
将洗澡引申为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在中国文化中比较普遍。古之圣人,
欲养性必先修身,欲清心必先洁体,如《庄子·知北游》中的“澡雪而精神”。
《礼记·儒行》也称“儒有澡身而浴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疏为:“‘澡身而浴
德’者,澡身谓能澡洁其身,不染浊也;浴德谓沐浴于德,以德自清也。”十八
大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
病”,其中“洗洗澡”便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法治】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2014 年 9 月 5 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4 年 4 月 30 日《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2014 年 2 月 17 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原文:
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
国弱。”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国家和社会
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我们继续前
进的新起点。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法律体系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
断发展。——《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出处:(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有度》
原典: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故有荆庄、齐

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 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 救火也,乱弱甚矣!
释义: 韩非是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有度”,就是有法度。韩非把“奉法”作
为治乱兴亡的关键,提出“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 弱。”意思是说,国家不会永远富强,也不会长久贫弱。执行法令的人坚决,国 家就会富强;执行法令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
   韩非认为,法度不论哪个国家都有,关键是掌握法度的人。他以荆庄王(楚 庄王)、齐桓公、燕襄王、魏安釐(xī)王为例,说明谁真正掌握住法度,谁就 能强大。在这里,韩非把“依法治理”看得高于一切。的确,在春秋战国时期, 经历了数百年的混乱,不依靠法治,任何国家都无法生存下去。周朝传下来的淳 厚民风民俗,被膨胀的、畸形发展的私有制冲得一塌糊涂,失去行为规范的人们 只顾眼前利益而不知路在何方。所以韩非认为,只有以法治国,用法度来约束人 们的社会行为,国家才能强大。这与儒家“刑不上大夫”的观念正好相反,具有 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辩证】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2013 年 11 月 9 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的说明》
原文:
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
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大
家来自不同部门和单位,都要从全局看问题,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否符
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
提前谋局。只有这样,最后形成的文件才能真正符合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
出处:(清)陈澹然《寤言·迁都建藩议》
原典:
方今国势,无复雍乾财富之盛,骤语建置,微特黎民滋惧,即殊识之士亦徘
徊瞻顾而不敢为。惟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诚欲延国命于累卵之巅,举危疆以图自保,则因势制地之术,固有不容不先振其
纲维,而徐措其节目之细,则迁都之说尚焉。
释义: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是清末举人陈澹
然(1860-1930 年)的战略名言。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清朝国势的日衰,陈澹然
在光绪戊戌年(1898 年)写就《迁都建藩议》,提出这一著名观点。其意为:不
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就难以谋划周全一时之事;不从全局利益考虑问题,就难以
筹谋得当局部之事。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是从时间维度阐释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的关
系。即:长远目标不明确,阶段目标就无从把握。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是从空间维度阐释全局目标与局部目标的关
系。即:全局目标不明确,局部目标就无从把握。
因此,做事需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考量,要将长远利益与全局利益置于首位,
当前及局部的行为都必须服从于长远的和全局的利益。

一、【敬民篇】

14、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2013 年 12 月 23 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原文:
民以食为天。“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
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毛泽东同志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手中
有粮,心中不慌。我国 13 亿多张嘴要吃饭,不吃饭就不能生存,悠悠万事、吃
饭为大。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在实
际工作中特别是在农业形势好的时候,往往容易麻痹松懈。因此,我首先要特别
强调一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第四》
原典: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
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
“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
化成。黄帝以下“通其变,使民不倦”。尧命四子以“敬授民时”,舜命后稷以“黎
民祖饥”,是为政首。
释义: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是从班固《汉书·食货志》中概括化用而来。
所谓“《洪范》八政”,据《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灭商后,箕子向其建
议应重视“八政”,即: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等,分别是指
粮食、布帛与货币、祭祀、工程与土地管理、赋役征敛、刑狱、礼仪、士子教育
诸事。这“八政”是中国古代国家施政的八个重要方面,其中农业更是治国安邦
的头等大事。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又称:“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认为“食为政首”是帝舜任用后稷为农官时的命辞,将这一观点上推至上古时代。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崇尚农业、以粮为本的国家。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和生
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社会,粮食问题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重农思想和
粮食安全观念始终是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民以食为天”正是这方面的真
实写照。纵观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不把粮食问题摆在治国安
邦的重要位置。中国古代许多关于“粮食安全观”的论述和实践,既反映了古人
朴素的生存思想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也是历史经验教训的精辟总结,非常值得后
人借鉴和重视。
15、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2015 年 11 月 18 日,《 发挥亚太引领作用 应对世界经济挑战——在
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原文:
第三,坚持落实发展议程。中国古代哲人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发
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前不久,联合国
发展峰会通过了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安塔利亚峰会上,
我倡议二十国集团成员国积极行动起来,落实好可持续发展议程。为此,要把落
实可持续发展议程纳入各自国家发展战略,确保有效落实。要建立全面发展伙伴

关系,调动政府、企业、民间等各方面力量,为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贡献。 要推动包容和谐发展,尽早实现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各项指标,同时通过落实 可持续发展议程,为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创造新的空间、实现相互促进。 出处:(春秋)管仲《管子·治国第四十八》
原典: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
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
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
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释义:
《管子》是先秦诸子中成书较早的一部经典,记载了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
仲的治国思想。在其丰富的治国思想中,富民思想是其精髓。管仲主张:“凡治国
之道,必先富民。”大凡治理国家的方法,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他通过“治
国常富,乱国常贫”的鲜明对比,得出了“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的结论。管子
将富民作为治国的第一要务,在先秦诸子中是独一无二的。
治国必先富民,富民然后强国,这是管仲描绘的春秋时代背景下的国家发展
模式。他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认识到富民对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巨大作用。
正是由于抓住了治国之本,经过多年治理,齐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春秋首霸,
历史上才有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盛举。
《管子》的富民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管子·牧民》还提出“仓
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成为齐国富民强国的指导思想。伟大的思想
往往有着共同的维度。据《论语·子路》记载,孔子到卫国去,看到那里人口众
多,便赞叹道:“庶矣哉!”弟子冉有便问:“既庶矣,又何加焉?”人已经够多
了,还能做些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富之。”《商君书·赏刑》也指出:“民之欲
富贵也,共阖棺而后止。” 因此,法家奉行“以法为本、以利为导”的治国理念,
在实践中也自觉不自觉地践行富民思想。
《管子》的富民思想不仅对先秦及后世的治国思想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于
我们今天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2015 年 10 月 29 日,十八届五
中全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三五’
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
目标来制定。”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作出的庄
严承诺,于中不难看出《管子》富民思想千年相承的发展脉络。
16、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
——2016 年 1 月 12 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上的讲话》
原文: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正所谓“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
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社情民意是观察政治问题的晴雨表。反腐败增强了
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众给予高度评价。2015 年,国家统计局问
卷调查结果显示,91.5%的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表示很满意或
比较满意。中国社科院一个问卷调查显示,93.7%的领导干部、92.8%的普通干部、
87.9%的企业人员、86.9%的城乡居民对中国反腐败表示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这
再次印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顺党心、合民意,有着广泛和坚实的政治基
础和群众基础。只要我们管党治党不放松、正风肃纪不停步、反腐惩恶不手软,

就一定能赢得这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斗争! 出处:(清)王韬《弢园文录外编·重民中》 原典:
   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民心之得失,在为上 者使之耳。民心既得,虽危而亦安;民心既失,虽盛而亦蹶。欲得民心,是在有 以维持而联络之。……呜呼!勿以民为弱,民盖至弱而不可犯也;勿以民为贱, 民盖至贱而不可虐也;勿以民为愚,民盖至愚而不可欺也。夫能与民同其利者, 民必与上同其害;与民共其乐者,民必与上共其忧。
释义:
《弢园文录外编》是晚清思想家王韬的政论文集。“重民篇”是王韬民本主
义思想的重要体现。王韬早年饱读经书,后来长期游历西方, 这就使其民本主义
思想既透露出传统民本主义的影子,又折射出近代民主主义的曙光。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主张“民惟邦本”“民贵君轻”,但清朝统治者不愿意承认
这一点,把自己看成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当然主宰者。王韬对这种“只知有君,不
知有民”的“本末颠倒”做法提出了严厉的警告,他以设问句式自问自答道:“天
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指出“民心”才是决定国
家治乱安危的关键。他提醒清朝统治者说:“勿以民为弱,民盖至弱而不可犯也;
勿以民为贱,民盖至贱而不可虐也;勿以民为愚,民盖至愚而不可欺也。” 强烈
要求以“重民”政策取代清政府的“轻民”政策。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汲取王韬民本主义思想
的精华,告诫全党:“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社情民意是观察政治问题的晴雨表”。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落实和体现。
17、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2016 年 11 月 29 日《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 13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 年 9 月 21 日《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 65 周年大会
上的讲话》
原文:
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同人
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同人民打成一片是
我们永远保持艰苦朴素作风的重要保证。“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今天,
全党同志无论职位高低,都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
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我们的工作和决策必须识民情、接
地气,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
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充分调动
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
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的重大工作和重大决策必
须识民情、接地气。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
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
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多干让人民
满意的好事实事,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出处:(上古时代)《尚书?周书?泰誓中》

   惟戊午,王次于河朔,群后以师毕会。王乃徇师而誓曰:“……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我武维扬,侵于之疆,取彼凶 残。我伐用张,于汤有光。……”
释义:
《尚书?泰誓》记录的是公元前 1048 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誓词。“泰”,《孟
子》《史记》作“太”,极大之意;“誓”,《尚书》的一种体例,类似于今天的动
员演说,《尚书》共有六誓。
《泰誓》共三篇,“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出自中篇。在誓词中,
周武王告诉广大诸侯:上天看到的来自百姓所看到的,上天听到的来自百姓所听
到的。古人认为天有意志和知觉,可以视听,故称“天视”“天听”。正因为天的
视听通过人民的视听来体现,所以君王要按照人民的意志办事。因此武王接着说: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老百姓的责怪抱怨,全在我一人,如今我
一定要依从民意前往讨伐纣王。
在《泰誓》上篇,武王还说过类似的话:“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意思是上天体恤下民,民众的意愿,上天必定依从。此外,《尚书?多士》载,周
公作诰曰:“惟我下民秉为,惟天明畏。”《尚书?皋陶谟》亦言:“天聪明,自我民
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
民意在儒家政治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孟子?万章》记载,孟子
的学生万章曾问孟子:“尧把天下授与舜,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否”。孟子
认为天子没有权力拿天下授与人,只有上天和百姓才有这个权力,并引用《尚书》
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来说明这个问题。(杨立新)
18、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
之悲。
——2015 年 10 月 l6 日《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 2015 减贫与发展
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
——1990 年 5 月《同心同德兴民兴邦——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
原文:
25 年前,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
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
纵观历史,得天下者无不因为得到民心。古人云:“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
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古人尚知如此,何况
我们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党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公仆,必须
密切联系群众,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
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脱离群众,只
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的生活,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
持,我们的事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正如列宁所说的“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
投入人民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近年来,
党内一些意志薄弱者经受不住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腐败现象有所滋生和蔓
延,官僚主义作风有所发展,从而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甚至让敌对分子乘机钻了空子。我们应当从中警
醒地认识到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
出处:(西汉)刘向《说苑·政理》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 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谊也,爱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 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 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 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释义: 西汉经学家刘向在《说苑·政理》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周武王向姜太公
询问治国方法,太公答道:“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接着,二人就爱民方式方法 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太公总结道:“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 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为国:治理国家;遇:对待。意思 是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对待百姓就像父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弟弟一样,听 到他们挨冻受饿就感到哀伤,看到他们劳苦不堪就感到悲痛。
   其实,《说苑》这段话应来自《太公六韬·文韬·国务》,不过却是姜太公对 周文王说的。太公原话为:“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 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刘向将“驭”字易为“遇”,一字之改见深意。
治国理政,本是件大事,也是件难事。但治国者若能抓住根本,便可垂拱而
治。这个根本就是“爱民”二字,因为治国就是治人。提倡爱民是刘向民本思想
的主要内容,对此,他在《新序·杂事一》中还有进一步阐述:“良君将赏善而
除民患,爱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若地。”主张治国者应像天地一样庇护包容
他的子民。这就是成语“爱民如子”的由来。
199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中引用了这句
古语。2015 年,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他深情地说:“25 年前,我在中国福建
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
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
25 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这句古语牢记在心中,正是他的爱民情怀的体现。
19、民齐者强。
——2014 年 9 月 12 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
上的讲话》
原文:
我们要坚持以促进民心相通为宗旨。“民齐者强。”上海合作组织的未来,最
终掌握在本组织各国人民手中。我们要支持商界、学界、媒体、智库、文艺团体
等各行各界,全方位开展友好交往和人文交流,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传统友
谊,筑牢本组织发展的社会民意基础。我们要积极开辟人文合作新渠道,加强上
海合作组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弘扬上海合作组织主旋律,向世界讲述更多“上
合故事”,发出更多“上合声音”。
出处:(战国)荀况《荀子·议兵》
原典:
好士者强,不好士者弱;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
者弱;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赏重者强,赏轻者弱;刑威者强,刑侮者弱;械
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强,械用兵革窳楛不便利者弱。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权
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是强弱之常也。
释义:

  “议兵”,即讨论治军用兵之术。《荀子·议兵》是一篇论述军事问题的文章, 反映了荀子的军事思想。荀子身处战国后期,看到七雄争霸,弱小国家饱受战争 蹂躏,不得不起而直面战争。他把军事与人性、民心、政治、经济等因素联系起 来综合考察,并引入儒家“仁义”观念,发展出了以“仁义”为本的军事思想。
   文中荀子和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谈论用兵之道。荀子认为战争要想取得良 好的效果,必须“壹民”(使民众和自己团结一致)、“善附民”(善于使民众归附): “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 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而要“善附民”,又必须做到“隆礼”“贵义”“好 士”“爱民”“政令信”“民齐”“赏重”“刑威”“重用兵”“权出一”等等。只有 这样,才能“壹民”,才能使“三军同力”,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民齐”一项中,荀子说:“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意思是民众齐心协 力国家就变得非常强大,民众心不齐、力不协国家就会非常衰弱。荀子看到了民 众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人民是胜利之本”,这个千百年来被无数次验证的真理, 荀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足见他的理论勇气和远见卓识。(杨立新)
20、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2015 年 10 月 l6 日《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 2015 减贫
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
——2014 年 12 月 9 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原文:
由于种种原因,贫富悬殊和南北差距扩大问题依然严重存在,贫困及其衍生
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足寒
伤心,民寒伤国。”我们既为 11 亿人脱贫而深受鼓舞,也为 8 亿多人仍然在挨饿
而深为担忧。实现全球减贫目标依然任重道远。(《在 2015 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
的主旨演讲》)
出处:(东汉)荀悦《申鉴·政体第一》
原典:
自天子达于庶人,好恶哀乐,其修一也,丰约劳佚,各有其制。上足以备
礼,下足以备乐,夫是谓大道。天下国家一体也,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为手
足。下有忧民,则上不尽乐;下有饥民,则上不备膳;下有寒民,则上不具服。
徒跣而垂旒,非礼也。故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释义: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出自东汉思想家荀悦的政治、哲学论著《申鉴》。
《后汉书·荀悦传》称,荀悦志在匡辅献帝,因曹操揽政,“谋无所用,乃作《申
鉴》五篇”。
“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荀悦认为:“天下国家一体也,君为元首,
臣为股肱,民为手足。”用人体的头部、大腿胳膊和手脚来比喻国家的构成,主
张君、臣、民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如处置失当,就会“足寒伤心,民寒伤
国”。意思是脚底受寒,容易伤及心脏;民众困穷,容易动摇国本。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脚底为第二心脏”,人体各部位在足部均有反射区,所
以“足寒”易致“伤心”。以医道喻国道,国以民为本,故伤民即伤国本。
君为元首、民为手足的说法,可追溯到《尚书》。《尚书·虞书·益稷谟》记
载的上古歌谣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虽没有明言民为手足,其
含义却是不言自明的。在《申鉴·杂言上》,荀悦还提出“爱民如身”的观点,
将理想的君民关系看成是一个统一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杨立新)

21、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2016 年 11 月 19 日《深化伙伴关系增强发展动力——在亚太经合组织
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2016 年 1 月 18 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
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原文:
第四,着力实现共享发展、绿色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中国古语说:“治国
有常,而利民为本。”秘鲁谚语说:“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天的声音。”顺应人民群
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将完善再分配调节机
制,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我们将大力推进脱贫攻坚
战,在 2020 年前确保现行标准下 5575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们将深入推
进健康中国建设,为人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我们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天蓝、地绿、
水清的美丽中国,让人民切实感受到发展带来的生态效益。(《在亚太经合组织工
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
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
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
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
成果由人民共享。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
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全面调
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
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
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
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
惠及全体人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
研讨班上的讲话》)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氾论训》
原典:
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
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释义:
上述原典见于《淮南子·氾论训》。“氾论”,亦作“泛论”。东汉高诱题解曰:
“博説世间古今得失,以道为化,大归于一,故曰氾论。”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是《淮南子》颇富民本色彩的政治命题。这里所说的
“常”,指的是基本方略;“本”,意为根本和要害。这句话意思是说, 治理国家有
一定的方略,就是以对人民有利为根本。围绕这一命题, 《淮南子》提出了一系
列的爱民、利民、顺民、安民的施政观点,极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文化
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淮南子》吸收了先秦诸子的民本思想, 充分肯定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
的重要地位。《淮南子·主术训》说:“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
君之本也。” 把人民看成国家治理的根本。《淮南子·泰族训》称:“国主之有民
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指出君王和人民的关系如
同城墙和城基、树木和树根的关系。因此,“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

不必循旧。” 如果对人民有利,就不必效法古制;如果符合实际,就不必遵循旧 规。故美国学者安乐哲 (Roger T.习近平mes)认为,在《淮南子》中,作者首要关心的 已不是君主的利益,而是百姓的大利。

二、【为政篇】

 19、官之至难者,令也。 ——1990 年 3 月,《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原文: 一个县也可以说是一个小社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中央有什么机构,县一 般也有与其大体相对应的部门。县一级工作,从政治、经济、文化到老百姓的衣 食住行、生老病死,无所不及。有人说,县级工作,除了外交活动外,国家各项 事务无所不有。其实,有时候县里也会遇到接待外宾的事情,随着开放程度的提 高,外宾比肩接踵而来也是可期待的。县级领导还得真懂一点外交。一个县小则 十几万人,大则百把万人,一个决策下去,其影响非同小可,来不得半点含糊。 海瑞在他的《令箴》中说:“官之至难者,令也。”此意即最难做的官是县官。因 此,县级领导必须有各方面的知识和很强的能力,否则难以胜任。 出处:(明)海瑞《令箴——示进士奚铭》
原典: 官之至难者,令也。令之所以难者政也。政之所施,有其本焉,敬也,敬立
乎中,由是而见之行事,形既端矣,表无有不正也。由是而施诸人民,所以感之 者有其道,在彼则未尝无不应也。承乎上焉,必凛凛以畏,则获乎上,虽不敢公 拒,而亦不曲从非理性之命也。待乎下焉,必切切以忧,斯待乎下,不适乎已而 拂乎人之性也。中焉而接乎人,必公而恕,谦而有礼,委曲以详尽,设以己之身 处其人之地,则人人止其所而各自靖也。呜呼!令之任难矣。而尔以初筮仕得繁 巨邑,匪廉匪明,匪慎匪勤,曷能得其职之称也!勉之哉!吏以案牍为师,有所 猷为,则繙阅以为证也。政以前官为比,有所违碍,则依缘以为径也!一邑之事, 无非己事,早夜孜孜,毋苟安以图一时之幸也;百里之民,无非吾人,念念在兹, 惟恐一夫或病也。行其所无事,其来不迎,其去不将,一于静也。不以誉喜,不 以毁怒,一于定也。不主先入之言,不争无益之气,已去者不求其故,未至者不 意其诈,一于理而与物无兢也。本此一敬,而慎以持之,勤以行之。公以生其明, 俭以养其廉,是诚为邑之要道,处世临民之龟境也。念之哉!勿谓我言耄而舍之 也。
释义:
《令箴》是海瑞(1514—1587 年)写给新任县令奚铭的贴子。在《令箴》中,
海瑞就如何做好一名县令,怎样正确对待人民、上司、下级、同僚以及政务等问
题一一告戒进士奚铭,要其“慎以持之,勤以行之”。
在整个封建社会政治体系中,县令处于中下层位置,在上下左右的行政和政
治、经济关系网内,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故此,海瑞
开宗明义指出:“官之至难者,令也。”天下最难做的官,就是县令。而要当好一
名县令,首先在于一个“敬”字。对待人民必须敬爱,这样人民才会有所感念拥
护你;对待上司必须敬畏,虽不能公开反对,但也不能曲从其命;对待下级必须
敬恤,不要只顾自己而伤害下级;对待同僚必须敬慎,凡事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
想。 在利害基础上构成的人际关系,复杂多变,这就对县令的素质提出很高的
要求: “一邑之事,无非己事,早夜孜孜,毋苟安以图一时之幸也;百里之民,

无非吾人,念念在兹,惟恐一夫或病也。”在帖子最后,海瑞谆谆告诫:“公以生 其明,俭以养其廉。”“明”和“廉”正是海瑞一生为官之道的写照。

20、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
——2015 年 11 月 15 日,《创新增长路径共享发展成果——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
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言》
原文:
中国古代先贤说:“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
原。”究其根本,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已
经接近尾声,传统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潜能趋于消退。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
远未解决,现有经济治理机制和架构的缺陷逐渐显现。这些因素导致世界经济整
体动力不足,有效需求不振。其表象是增长乏力、失业率上升、债务高企、贸易
和投资低迷、实体经济失速、金融杠杆率居高不下、国际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波
动等一系列问题。这就像一个人生了病,看起来是感冒发烧,但根子在身体机理
出了问题。
出处:(北宋)欧阳修《欧阳修文集卷四十六·准诏言事上书》
原典:
其三曰财用。臣又闻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寻其起弊之
源。今天下财用困乏,其弊安在?起于用兵而费大故也。汉武好穷兵,用尽累世
之财,当时勒兵单于台,不过十八万,尚能困其国力。况未若今日七八十万,连
四五年而不罢,所以罄天地之所生,竭万民之膏血,而用不足也。今虽有智者,
物不能增,而计无所出矣。惟有减冗卒之虚费,练精兵而速战,功成兵罢,自然
足矣。今兵有可减之理,无人敢当其事;贼有速击之便,无将敢奋其勇。后时败
事,徒耗国而耗民。惟陛下以威权督责之,乃有期耳。此三事也。
释义:
《准诏言事上书》是庆历二年(1042 年)5 月,欧阳修针对北宋时弊应诏给宋仁
宗写的奏疏。
北宋建国后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在这篇充分反映欧阳修政治理念
的文章中, 系统阐述了北宋政治中的“三弊(不慎号令、不明赏罚、不责功实)”
和“五事(兵、将、财用、御戎之策、可任之臣)”。在“五事”的“财用”一项中,
欧阳修打比方说:“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寻其起弊之源。”
意思是说,善于治病的医生,一定医治病人害病的部位;善于治理弊端的人,一定
寻找引发弊端的根源。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天下财用困乏,其弊安在?起于用
兵而费大故也。” 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冗兵、冗费,为北宋当局开出
化解问题的药方。
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讲话中,习近平主席精准把脉
世界经济形势,他将欧阳修的原典化用为“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
者,必塞其起弊之原”,指出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动力不足的“病因”是“身体机
理出了问题”。从而找准了病灶,并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就业开出“药方”:加
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形成政策和行动合力;推动改革创新,增强世界经
济中长期增长潜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激发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力;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公平包容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这四剂良方贡献了中国智慧,
履行了大国责任,彰显了大国担当,提振了世界信心,将为推动实现地区共赢发
展发挥重要作用。

21、郡县治,天下安。——2015 年 6 月 30 日《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的讲 话》
原文: 郡县治,天下安。我多次讲过,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
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 也是干部干事创业、锻炼成长的基本功训练基地。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 线指挥部”,县委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是我们党在县域治国理政的重要骨干 力量。
出处:(东汉)荀悦《前汉纪·前汉孝惠皇帝纪卷》 原典:
六王、 七国之难作者, 诚失之于强大, 非诸侯治国之咎。其后遂皆郡县治民,
而绝诸侯之权矣。……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制,国小则无邪心。令海
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从制则天下安矣。
释义:
“郡县治,天下安”,很多文章都说出自《史记》中司马迁的话“县集而郡,
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可是,遍查《史记》,却找不到这句话的出
处。始作俑者不知何人,以致大家以讹传讹,积非成是。
这句用典比较可靠的出处应为东汉荀悦的《前汉纪》。在“前汉孝惠皇帝纪
卷第五”中,荀悦谈及郡县制:“六王、七国之难作者,诚失之于强大,非诸侯
治国之咎。其后遂皆郡县治民,而绝诸侯之权矣。”接着,在“前汉孝文皇帝纪
上卷第七”中,他又进一步申论道:“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制,国小则无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
从制则天下安矣。”这两段话,后人引申为:“郡县治民,从制则天下安矣。”进
而又精简为“郡县治,天下安”,意思是说,以郡县结构的方式治理国家就天下
安宁了。我们今天在引用这句话的时,主要指的是县级行政单位,强调治国当治
县,治理好县域,天下就能太平。
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秦武公十年(前 688 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县级行政管理机构——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
下为三十六郡,郡下辖县。汉承秦制,形成了州郡县三级行政管理,成为后世地
方政制的基础。 重视县域社会管理,自秦设郡县两千多年来,是我国历朝历代
的传统。在中国数千年的疆域治理中,凡是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几乎无一例外
都是县域治理得井井有条的时期。治理好县域,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即使在今
天的中国,依旧是正确的治理思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
讲话中所说,“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
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干部干事创业、
锻炼成长的基本功训练基地。”惟其如此,县委书记作为党执政兴国“一线指挥
部”的“一线总指挥”,其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如何,不仅影响着一个县的发展
进步,更关系到党的执政之基是否巩固、事业发展能否常青、与群众的血脉联系
能否牢固;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
严治党的进程中,县级政权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如何
夯实县域基层组织、巩固县域政权、提升县域治理能力,是造福一方的现实要求,
更是决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22、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2016 年 4 月 19 日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3 年 7 月 11 日至 12 日《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
动时的讲话》
原文:
古人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
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
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各级
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
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
释惑。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
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提高这项本领。(《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
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要把开门搞活动作为重要方法。“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教
育实践活动全过程,我们都要深入群众开展工作,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
群众监督,主动请群众评判,引导群众帮助党员、干部查摆问题,监督党员、干
部实施整改,形成党内外良性互动。这次,群众提意见是往意见箱里投,不署名,
所以就可能直截了当、尖锐一点,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透彻地了解自身存
在的问题。(《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
出处:(东汉)王充《论衡·书解篇》
原典:
答曰:圣人作其经,贤者造其传,述作者之意,采圣人之志,故经须传也。……
由此言之,书亦为本,经亦为末,末失事实,本得道质。折累二者,孰为玉屑?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诸子尺书,文明实是。说
章句者,终不求解扣明,师师相传,初为章句者,非通览之人也。
释义:
《论衡》是东汉杰出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代表作。《书解篇》着重对儒家
经籍以外的诸子百家著述进行辩解。“书”即指这类著述,因通篇采用对答形式,
故名“书解”。
汉代独尊儒术,用天人感应、谶纬迷信解说儒家经书以宣扬君权神授的儒生受到
朝廷器重,他们的学说被立为官学;而对现实有所批评的“作书者”及其著述,
则被斥为“于世无补”的“玉屑”。王充指出,世儒(说经者)说经都是“虚说”,
而文儒(著作者)“卓绝不循”的著作才是“实篇”。并提出了“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的观点。草野:代指民间。意思是说,房屋
是否漏雨,住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是否有过失,老百姓最有发言权;经书
是否有错误,诸子的著述上写得最明白。
王充提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将民生状况的好坏视为衡量
政治得失的试金石。据《论衡·自纪》记载,王充出身于“细族孤门”,除当过
几年小官吏外,绝大多数时间“废退穷居”。这就使他具有了来自民间的知识经
验与观念,其思想意识体现出浓厚的平民性。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 “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进行了富有创意的现代解读。他称网络就是现在的“草野”,
因此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为此,他号召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
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

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四、【修身篇】

1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015 年 11 月 7 日,《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
坡国立大学的演讲》
原文:
希望中新两国青年发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精神,加深对彼
此国家历史文化的了解,加深对彼此人生追求的了解,互学互鉴,增进友谊,共
当中新友谊的忠实继承者、积极参与者、热心奉献者,成为中新关系发展的生力
军。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学而》
原典: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释义:
《学而》是《论语》的首篇,包括十六章。在第一章中,孔子用反诘语气表
达了自己的观点:“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
不也是君子吗?在第十六章,孔子再次语重心长地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
知人也。”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意思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
自己不了解别人。全篇首尾呼应,卒章显志。
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并没有什么损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愠”,
这没有什么好担心的。相反,我不了解别人,则不知道别人的愚智贤不肖,就不
能亲近贤者,远离小人,这才是值得忧虑的。其实,孔子给出的答案应是:在了
解别人的过程中,也让别人了解自己;而要让别人了解自己,自己首先要了解别
人,故孔子以“不知人”为患。在《论语·宪问》中,孔子还说:“不患人之不
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进一步揭
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先决条件是自身能力。
儒家以“反求诸己”为修养的要旨。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所以,孔子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从来是“不怨天,不尤人”。“反求诸己”
就是要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或过错,不足者增之,过错者改之。
18、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
——2014 年 3 月 18 日,《在河南兰考县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原文:
领导干部带头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全面的而不是有选择的。领导干部
要把自己以一个普通党员身份摆进去,力争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实践先一
着、剖析解决突出问题好一筹。兰考有五十多名县级党员干部、九百五十多名科
级党员干部,发挥示范作用主要指这些人,特别是在座的县级党员干部,首先是
县委常委会的同志。大家无论党龄长短、工龄长短、在兰考工作时间长短、在现
任岗位上任职长短,都要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联系成长进步经历,带头学习理
论,带头听取意见,带头查摆问题,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整改落实,
带头推进制度建设。“头上三尺有神灵。”面对群众的眼睛,领导干部自我要求越
严格越好,勘误纠错越主动越好。宋代朱熹说过:“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
最要在速字上著力。”与其让别人指指点点,不如自己心底无私、从善如流。

出处:(南宋)朱熹《论语集注》 原典: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重,厚重。威,威严。固,坚固也。 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主忠信。人 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是为主焉。程子曰:“人 道惟在忠信,不诚则无物,且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人心也。若无忠信,岂复 有物乎?”无友不如己者。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 而有损。过则勿惮改。”勿,亦禁止之辞。惮,畏难也。自治不勇,则恶日长, 故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程子曰:“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 则速改以从善而已。”程子曰:“君子自修之道当如是也。”游氏曰:“君子之道, 以威重为质,而学以成之。学之道,必以忠信为主,而以胜己者辅之。然或吝于 改过,则终无以入德,而贤者亦未必乐告以善道,故以过勿惮改终焉。”
释义: 上面这段话出自朱熹《论语集注》中对《论语·学而》第八章的注释。学而
篇第八章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 则勿惮改。’”
   针对孔子提出“无友不如己者”。朱熹注解说:“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 益而有损。”并引用程子(程颐)的话解释道:“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 速改以从善而已。”意思是说做学问的方法没有别的,只要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 误与偏差,并迅速加以纠正,自然就会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了。紧接着,朱熹又引 用了程子的一句话:“君子自修之道当如是也。”君子的自我修养之道也应当是这 样的。从而将“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由学问之道引向自修之道,扩展了 其外延。由此,这句话又可以理解为:经常地自思己过,发现错误和偏差,及时 加以更正,如此则修养会日益提高。
19、人之相知,贵在知心。——2016 年 1 月 21 日,《共创中伊关系美好明天》 原文:
 ——秉持开放包容,鼓励文明交流。中国人说:“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波斯 谚语说:“人心之间,有路相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应该坚 持交流互鉴、和谐共存。中伊文化各有所长。中伊人民在长期友好交往中相互学 习,取长补短。我们要加强文化、教育、新闻、出版、旅游等领域交流,鼓励青 年和学生交往,让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让两国人民心与心相通、手和手相连。 出处:(西汉)李陵《答苏武书》
原典: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
释义:
《答苏武书》的作者李陵是飞将军李广之孙。汉武帝天汉二年(前 99 年),
李陵自率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面对十数倍于己的敌军,苦战之后,兵尽粮
绝,不得已投降匈奴。后汉武帝误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夷灭李陵三族,彻
底断绝了其与汉朝的关系,也使李陵一生纠结于国仇家恨的矛盾。汉昭帝始元六
年(前 81 年),留居匈奴十九年的苏武(字子卿)持节荣归,修书劝李陵归汉,
李陵写此信作答。
信中李陵为自己当年投降匈奴的行为进行辩白:“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
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
有所为也。”并对苏武发出了“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的慨叹,认为人和人之间

的相互了解,最可贵的是彼此心灵相通。 也许只有司马迁最知李陵之心。据《汉书·李广传》记载,李陵降敌后,群
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为其辩解道:“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 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 也。”
   李陵的深情呼唤也启迪并感动了后人。西晋文学家傅玄说:“同声自相应, 同心自相知。”唐诗中抒写知已友情的诗句更是不胜枚举。如张九龄的“相知无 远近,万里尚为邻”,王昌龄的“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李白的“人生贵相 知,何必金与钱”“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等等。
   在《伊朗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习近平主席首先引用中国古语“人之相知, 贵在知心”,强调“知心”的重要性。接着,又信手拈来了波斯谚语“人心之间, 有路相通”,指出“知心”的可能性。从而构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 明之间友好交往的最佳路径。
20、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
——2016 年 4 月 19 日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 年 6 月 9 日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
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原文:
维护网络安全,首先要知道风险在哪里,是什么样的风险,什么时候发生风
险,正所谓“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感知网络安全态势是最基本最基
础的工作。要全面加强网络安全检查,摸清家底,认清风险,找出漏洞,通报结
果,督促整改。要建立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机制、情报共享机制、研判
处置机制,准确把握网络安全风险发生的规律、动向、趋势。要建立政府和企业
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机制,把企业掌握的大量网络安全信息用起来,龙头企业要带
头参加这个机制。(《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科技创新永无止境。科技竞争就像短道
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
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找准方向、扭住不放,牢固树立敢
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
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原典:
王复召(伍)被曰:“将军许寡人乎?”被曰:“不,臣将为大王画计耳。臣
闻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故圣人万举而万全。文王壹动而功显万世,列
为三王,所谓因天心以动作者也。”
释义:
伍被(pí),伍子胥后人,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的谋士,为淮南王府“八公”
之一。据《汉书》记载,刘安想谋反,伍被多次谏阻,刘安大怒,囚禁了伍被的
父母。原典记述了刘安再次召见伍被时的一段对话。刘安问:“将军听从寡人了
吗?”伍被坚决回答说“没有”,并引用“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进行
劝谏,意思是聪明的人智虑通达,可以于无声处听有声,于无形处见有形,在事
情还未显露征兆时就未卜先知。
“无声”“无形”是普通人耳中、眼中的世界,所闻所见皆是一片混沌;而
聪明人能够于混沌中辨别方向,于迷茫中鉴别真理。这就是大智慧,这就是先知

先觉。遗憾的是,刘安听不进伍被的劝告,仍一意孤行。伍被只得将刘安谋反一 事密报朝廷,刘安最后落得个自杀身亡的下场。
   另外,在《汉书·匈奴传下》,黄门郎扬雄在给汉哀帝的上书中,也引用了 “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只是词序颠倒,表述稍异。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借“聪者听于无声,明者
见于未形”这句古语,强调了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在信息安全领域的重要性。只有
对网络安全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预测、预警,知道风险在哪里,是什么样的风险,
什么时候发生风险,才能预先防范网络安全风险,维护网络安全,建设网络强国。
21、行生于己,名生于人。
——2016 年 4 月 19 日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原文: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我说过,只有富有爱心的财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财富,
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办网站的不能一
味追求点击率,开网店的要防范假冒伪劣,做社交平台的不能成为谣言扩散器,
做搜索的不能仅以给钱的多少作为排位的标准。希望广大互联网企业坚持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统一,在自身发展的同时,饮水思源,回报社会,造福人民。
出处:(先秦)《逸周书·谥法解第五十四》
原典: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
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
以为称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名谓号谥。
释义:
《逸周书》又称《汲冢周书》,是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市)古冢中出土的古
文竹书。其中《谥法解》为现存最早的关于谥法的文献。谥法即评定谥号的法则,
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谥号是古代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与品
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的称号。关于谥号制度的形成年代,《谥法解》持周公制
谥说。但近代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结论,谥法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
懿王时期。
《谥法解》规定了议谥定谥的根本原则,并解释说:“谥者,行之迹;号者,
功之表。”谥,是一生行为的总结;号,是功绩的标志。这句话揭示了“谥”的
根本内涵,界定了“谥”与“号”的区别。又云:“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74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