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双减”材料合集29篇,含意见方案、理论评论、心得研讨等(全文68550字)

“双减”相关素材
目 录
一、理论文章
系统发力加快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3
以“双减”撬动基础教育大改革 7
“双减”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12
“双减”让学校回归教育主阵地 17
“双减”落地还需学校给力 21
推进“双减”也要做好“增”文章 24
落实“双减”工作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27
二、评论文章
细化监管保障“双减”意见落地 32
“双减”政策落地也应盯紧需求侧 35
着力“双减”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38
以系统综合治理让“双减”见实效 41
“双减”助力教育良好生态 45
三、体会文章
科学精准实施“双减”持续净化教育生态 48
落实“双减”政策让教育回归本真 53

迎改革大势主动作为促“双减”工作全面落地 59
打好“组合拳”确保“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65
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70
四化四提升确保“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75
内外联动综合施策切实把“双减”工作落到实处 80
政府统筹部门联动强力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落实86做实“双减”落地的基础性工作 90
高位统筹踏石留印狠抓“双减”措施落实 93
坚定决心意志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落实 99
系统发力 改革创新确保“双减”工作用实功见实效105四、意见方案
“双减”实施意见1 111
“双减”实施意见2 124
“双减”实施意见3 135
“双减”实施方案1 140
“双减”实施方案2 150

系统发力加快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我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把“双减”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深化综合改革,坚持素质教育,多措并举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丰富课后服务供给,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聚合力,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了由教育部门牵头,发改、公安、民政、财政、人社、市场监管、广电、妇联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持续推进“双减”工作。将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纳入市、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教育督导每年以随机抽查、实地检查等方式对各级人民政府开展减负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减负工作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依法依规予以严肃问责。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成立专项工作组,对基础教育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了专项整治。
二、促规范,健全制度体系
制订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实施方案》,明确了政府、学

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等在中小学减负中的责任,提出了具体措施。先后出台文件,强力规范治理学校办学行为、教师从教行为和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健全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制度体系,促进培训市场健康发展,监督管理有法可依,培训机构行为规范有序。
三、严管理,抓好关键环节
    狠抓作业管理,注重作业总量平衡;严禁给家长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各市县积极探索多元化和分层次布置作业,建立管控制度,探索实施家庭作业申报、班主任协调家庭作业总量和年级组统一布置家庭作业等创新举措。加强学生睡眠管理,各地各校积极统筹保障好学生睡眠。
四、育特色,狠抓课后服务
    省委领导把课后延时服务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提出具体要求。各地狠抓落实,因地制宜,积极探索。
    做好“双减”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同向发力、久久为功。我省将进一步加大力度,让学校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加强家校合作,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社会树立正确的用人观。
一、进一步健全减负责任机制

    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常态化监测制度,科学制定中小学生负担评价指标。结合减负工作需要,调整督导内容,每年组织督查和暗访,将减负列入师德考核内容,工作不达标的,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先、晋级等方面一票否决。
二、进一步转变教育评价观念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中小学减负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更加浓厚的舆论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家长、广大群众切实转变教育评价观念。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督促学校落实减负规定,对学生到校时间、作业量等作出明确规定。探索建立管控制度,健全完善家庭作业申报、年级组统一布置家庭作业制等制度措施。组织教师积极开展研究,探索“减负、增效、提质”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减负工作提供新动力、新方案。
四、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治理
    坚持依法治理、标本兼治,强化培训内容监管,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尤其是在从业人员资质、资金监管、合同使用、课程质量等方面加大监管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校外培训负担,维护孩子身心健康和家长合

法权益。
五、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优化课程设置,整合课程资源,从减轻负担入手,编写浅显易懂的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注重作业的层次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目的。
六、进一步改革考试评价制度
    加快推进中考和高考综合改革。制订学校工作、教师工作和学生素质评估方案,形成适合素质教育要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综合评价体系。科学制订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切实为广大考生“减负”“降压”。

以“双减”撬动基础教育大改革

    为严格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校外培训负担,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文件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
一、深刻理解“双减”的育人价值
    响应党中央号召,立即行动起来,全面扎实做好“双减”工作,是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要深刻理解“双减”的育人价值。“双减”是全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落地生根的重要路径,是新时代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以“双减”撬动基础教育大改革,着力保障义务教育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可谓目标明确,发力精准。我省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提高政治站位,既要把“双减”工作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力保障,又要充分认识“双减”工作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之义和价值所在,要通过落实“双减”任务,大力营造全省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为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为全面落实“双减”工作要求,8月4日,省教育厅发文严格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立即停止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培训机构暑期学科类培训。同时,省教育厅从妥善做好收退费管理、严格审批培训机构、严格规范培训行为、开展联合专项治理、加强安全管理和疫情防控等方面入手,还教育生态清风。
二、全面落实“双减”的重点环节
    当前,我省正坚决按照中央要求,在“双减”工作中的三个重点环节上同时发力。一是强化作业的育人功能,抓好作业管理工作。紧盯作业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予以纠正,要求学校在严控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强化作业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坚决落实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和严禁给家长布置作业的要求,开展作业管理与设计案例展评活动,深化作业管理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二是发挥课后服务的育人作用,抓好学校

课后服务。始终把课后服务作为学校全面育人的保障。不断强调学校是学生课后服务的主渠道、主阵地,充分利用学校优势,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课后服务工作的主责,把开展课后服务作为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办学行为、治理在职教师违规补课办班和克服唯分数、唯升学顽瘴痼疾的有效路径。三是优化课后培训的育人环境,抓好培训机构治理。近年来,我们把规范的校外培训作为家校共同育人的补充,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着力构建部门协同、省市县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强化专项治理与常态治理,坚持全面谋划、政策引领、多点发力,严格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积极构建起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的长效机制和专项治理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有效遏制了校外培训乱象。
三、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上做足文章
    减轻学生负担不仅要全面系统做好校内外减负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在主阵地——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上做足文章,做到内外兼修、增减并重,减负增效,确保学校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
    为此,我省提出以打造“三个课堂”,实施“课堂革命行动”,全面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我省教育厅在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和教室、校园和校外三维

空间的基础上,提出并着力打造“三个课堂”。
    “三个课堂”,顾名思义是三种形式的课堂,是教师教育与学生学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智能发展与人格养成的3种类型场所。“三个课堂”按照学习内容和时空分布进行划分设置,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内课堂,也不全是教师授课的课堂,而是综合课中课后、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内容,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实施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通过“三个课堂”实现教师、教育管理者、社会知识提供者和学生互动交流、熏陶感化的一体化课程,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是对传统意义课堂概念的深化和变革。
    “三个课堂”在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共同构建了“大课堂”概念,虽定位不同、各有侧重,但相互融合,使得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课内与课外、师生与社会课堂参与者、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得以有效整合,相向而行、共同发力。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培育学生学习能力、传授学生应有知识、深化学生学习内容、锻炼学生身心健康、熏陶学生艺术审美、养成学生劳动技能,使学生的兴趣爱好、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为把“三个课堂”建设和“课堂革命”做出成效,省教育

厅设计出了系统的分层活动载体进行推动,将“三个课堂”的实施载体序列化、层次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丰富深化课程改革的内涵,厚植“双减”工作的课程内涵,让课程成为实现“双减”目标的内驱力。

“双减”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克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保障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作出的重大决策。实施“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一、对公益属性的坚守
    基础教育不是生意,是国家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能让资本肆意横行。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校外培训机构,都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不能把“良心的事业”,变为“逐利的产业”,更不能成为一些人逐利的工具。从维护公平正义来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不能成为奢侈品,更不能让优质教育成为少数有钱人的“专利”。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

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双减”政策,是党和政府坚持教育事业公益性,着力降低家庭教育支出,制止逐利性教育行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
二、对教育观念的纠偏
    我国中小学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带来了一系列教育观念的扭曲。实施“双减”政策,从本质上说,是对一系列教育观念的纠偏。第一,纠正育人初心之偏。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不是应试竞争的“跑马场”。要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凝聚共识,尊重儿童的休息权、健康权,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走出“短视化、功利化”教育的困境,从根本上守住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底线,否则,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第二,纠正违规竞争之偏。不少地方、不少学校、不少家庭,为了在升学竞争中抢得先机,坚信所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违法违规教育行为大行其道。如果这种受极端功利的应试教育驱动的各种违法违规办学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整个教育就不可能走出内卷化的“剧场效应”和“囚徒困境”。实施“双减”政策,就是依法依规治教,恢复和重建良好教育生态。第三,纠正超前学习之偏。学校教育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承担着国家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公共职责,

而校外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遗憾的是,当下的校外教育俨然成了学校教育的另外一个实施主体。各种培训机构实施“超前学习”“超标学习”,成为赢得客户的不二法门。有位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师,在暑期放假前问四年级的学生没有学过五年级上学期数学的请举手,结果只有3个学生举起了手;问已学过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的请举手,结果有一半的学生举起了手。这种校外培训危害有三: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影响教师正常教学,危害学生的学习兴趣。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这种超前教育严重恶化了教育生态。实施“双减”政策,从根本上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职能,构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互相补充、协调育人新格局。第四,纠正负担过重之偏。由于短视化、功利化应试教育的驱动,中小学教育围绕升学考试科目,大量增加学生的上课、作业、考试和校外学科培训时间,导致学生单一的考试升学负担日益沉重,学生的学习生活日趋单调,既破坏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质量。实施“双减”政策,要调整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构,既要做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法”,又要做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加法”。
三、对教育规律再认识

    功利化、短视化的中小学教育,相信“时间+汗水”,不尊重教育规律,不相信教育科学。实施“双减”政策,是对教育规律的回归。第一,坚持全面发展规律。“减负”从根本上说,是要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改变单一的应试教育局面,保障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本身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一项高中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表明,喜欢体育艺术的学生比不喜欢体育艺术的学生学业成绩平均高40分。第二,坚持身心和谐发展规律。现在,不少家长缘于对子女未来教育前景的不确定性,患上了严重的“教育焦虑症”,导致了中小学生的过度教育,其重要表现就是通过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以增加对未来所谓优质教育追求的安全感。这种过度教育不仅违背教育规律、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甚至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为代价。第三,坚持知行合一规律。中小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掌握书本知识,更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其智慧的发展。实施“双减”政策,必须调整中小学的教育活动结构,在减少大量单调、重复、低效的知识学习负担的同时,着力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教育。第四,坚持因材施教规律。实施“双减”政策,必须优化课内外教育结构,在满足学生教育需求侧上下功夫。中央要求“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这里,必须

科学定位和整体优化学校教育课程育人体系和学校课后育人体系的关系。如果说,学校课程育人体系以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着力提高国家规定的必修基础课程实施质量的话,那么,学校课后育人体系则应立足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别化、实践性学习需求,满足学生“作业、实践、扶弱、特长”等多样化学习与发展需求。这两个体系,一个致力于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基础,一个致力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育。

“双减”让学校回归教育主阵地

    7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后文简称“双减”政策),着力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着眼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意在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双减”政策的出台向中小学校释放了积极信号。多年以来,校外培训市场的泛滥对学校的发展构成巨大压力。一方面,学生分散化的教育培训刺激恶性竞争,影响学校教育的统一进度和正常教学秩序;另一方面,校外培训市场多元化的培训理念和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及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排斥,校外“第二课堂”反客为主,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权威。
    “双减”政策重新强化学校的主阵地作用,但对学校来说,挑战同样存在。“双减”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意味着学校要重新调整不少原有的教学习惯,比如,教师不宜布置

过多的作业,也不宜让家长代替教师修改作业。同时,学生从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这部分被释放的时间也需要学校来填补。
    这就意味着,学校至少将面临三个层面的变化:一是学生在校时间会增加。“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学生课后服务实践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意味着小学生的放学时间会从下午2点-3点延迟到至少5点钟之后,初中会更多地提倡开设晚自习或推行寄宿制。二是教学工作内容会增加。学校不仅需确保学生能够在学校里“吃饱”知识点,还需要重新回归到教师改作业的时代,同时兼顾课后的素质教育服务,搭建平台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三是学校管理责任会增加。学生在校时间增加,教育管理内容增多,意味着学校与学生、家长甚至第三方主体互动的频率更高,学校需要承担更多的教育指导、安全管理及资金使用责任等。教师的功能角色也得以重塑。由于学生在校时间延长,教师获得与学生进行充分互动和交流的时间,相应的,其任务也将增加。在知识教育中,需要探索的是,如何发挥学校课堂的核心功能,保证大部分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听懂、听透知识点,并借助课后时间辅导后进生,同时借用这部分时间引导优秀学生。由于作业的核心功能是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点掌握情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把握学生

的整体情况,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并根据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查。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其本质上是去竞争性的。在学校开展集体化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利用音、体、美、劳等类型的教育特性滋养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和规则意识,激发创造性,并充实成长时间。二是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共享与成长的快乐,而非竞争性压力。在实践中,有些学校成立合唱团、交响乐团等类型的兴趣班,与知识教育并没有构成冲突,反而有利于巩固知识教育的成效。尽管校内的兴趣小组往往不够专业,但学生特别喜欢跟团里的同学一起合唱、演奏,共同克服困难、享受被表扬的喜悦,这些收获远超校外素质教育专业学习所带来的知识快感。三是学校中的素质教育活动,可成为激励学生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而言,参与学校的素质教育活动既是权利也是机会,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对于机会获得的渴望,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二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融通的。
    由于学校要发挥主阵地作用,既要强化知识教育的能力,又要承接素质教育的责任,因此会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尽管国家已经明确要求编制部门为中小

学补齐不足编制,但是还会存在一个时间差。学校可以设法发掘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充分发挥校内教师的才艺,还可以选拔一批老师参与特长培训。另一方面可以发掘地方民间机构和艺人。比如湖南祁东县启航学校的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师资不够,就设法邀请当地各类协会的退休老人和民间艺人到学校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二是教师投入与激励的平衡问题。
    相比于“双减”之前,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投入必然会增加,各项工作的开展均要依靠教师发挥重要作用,需要把握两点:第一,教师不是无限责任。比如在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上,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我能动性,一定程度上实现活动自治,教师在其中起到基础教育和引导作用。第二,可考虑给予教师适度的激励。执行和落实“双减”政策,学校需要把握一个核心,即充分利用政策所释放的空间发展校内教育,做好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衔接和协调工作,不断增强学校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强化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同和依赖,减轻家长的教育压力和焦虑。

“双减”落地还需学校给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一被简称为“双减”的方案,应声落地,不折不扣,全面施行,意在猛药去疴,彻底扭转“课上减课下补、面上减私下补”的现象,把学生从过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双减”不失为一项务实、亲民之举,体现了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坚决防止侵害人民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坚强决心。伴随着学校教育的回归、学生作业量的有效控制以及校外培训机构的逐步降温等系统举措,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有望减轻下来。只是,在“双减”实现预期目标、孩子的时间被还给了孩子和学校后,我们的学校究竟该如何应对?是一成不变,承袭延续原来的教育教学套路,还是主动求变,探索尝试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这确实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考量着家长,也考量着学校的智慧。
在笔者看来,相伴着“双减”的到位,学校必须“改革传

统的教法”,一着不让、紧紧跟上。否则的话,“双减”必然会造成学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既有违“减负”的初衷,也不利学生的成长。在家庭的家教方式改变的同时,学校的传统教法也必须改革。
    “双减”之前,对于学校来说,尽管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但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改变,授课、作业、练习、考试是依然最常见的套路。相伴着“双减”的实施,学校固有的教育模式必须打破、传统的教法必须改变,立足实际,放眼未来,系统性研究“减什么”,多样化探索“怎么减”,有效建立与“双减”相适应的办学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首先要确保开齐开足各类课程。课程应设尽设,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不搞“题海战术”,不玩“作业游戏”,精选习题,精简作业,尽可能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听懂学会,把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减少学生校外培训需求,让学生真正回归课堂、回归校园;其次,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抓实、抓细、抓好因材施教,开展好学情前测和教
    学后测,改变以往以“普遍认可的成功”统一要求、衡量学生的教学行为。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效果,布置

共性作业和个性作业,设计开放包容的“大问题”,驱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并做好课后答疑及个别学生学科辅导等课后服务工作,打通课内、课外的界限,实现课内、课外有机衔接。同时,尽可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选择和开发有价值、有吸引力的社会实践、劳动技能、文化体育、乡土人文等方面的校本课程,并精心组织开展好各类兴趣小组、文艺社团、体育俱乐部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求索的快乐、生活的意义、成长的幸福。再次,全面改革学生评价。改进传统、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机制,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完善综合性评价,设计不同维度的评价标准、不同形式的评价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让不同的学生都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科学、全面的认识。
    “双减”并非一减了之,也并非意味着学生没有丝毫负担。“双减”目标的达成、效应的发挥,离不开家庭、学校的协同配合、共同发力。面对“双减”带来的新要求、新考验、新机遇,家庭和学校的“双改”既是应对“双减”的必然要求,更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希望学校起而行之、积极作为,为“双减”工作持续深化、有效落实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学生快乐成长、和谐发展、赢得未来撑起一片蓝天。

推进“双减”也要做好“增”文章

    “双减”意见的出台,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新时代统筹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坚决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省教育厅具体安排,强化“四增”,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一、增强主体责任
    力求做到三个“强化”。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强化属地责任,完善统筹协调机制,细化工作方案,营造有利于“双减”落实的良好环境。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坚持“五育并举”,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责任,做到应教尽教,矢志不渝追求教育质量的提升,践行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标准。
二、增强管理实效

    立足课堂教学,督促各校规范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省定课程方案,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规定的课堂学习时间内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强化作业管理,推动学校作业管理基于课程标准精选化、科学化、校本化,设置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开发班本作业,完善作业评价体系,构建学生作业管理长效机制,以作业管理为核心推进“五项管理”全面落实落地。完善评价制度,健全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严禁通过家长微信群、QQQ等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严禁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和奖惩师生的依据。
三、增强支撑保障。
    深化课后服务。推广“套餐制”课后服务经验,满足学生个性、多样化发展需求,确保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要的所有学生课后服务全覆盖,将学生从校外补习中、家长从送学陪学中解放出来。推进“阳光食堂”建设,确保学生在校就餐需求提供率达100%。增加经费投入。核增义务教育学校、高中学校奖励性绩效,单列专项用于课后服务,调动教师积极性,提升教师获得感和幸福感。免费信息化资源。优化“泰微课”资源建设开发及应用,全市开放,免费使用,让所有学生都能随

时随地、平等享用优质教育资源。
四、增强治理监管
    建立全市教育培训机构资金监管平台,开设资金监管账户,切实维护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切身利益。落实联防联治机制,确保学科类培训课堂教学视频全监管,确保受聘教师资格全合格。设立黑白名单公布制度,对超时培训、超课程培训、超进度培训、违规收费、疫情防控等问题限期整改不力的培训机构坚决整顿直至依法取缔。
    同时,对“双减”工作开展提两点建议:一是省级层面出台刚性政策,明确各地政府对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标准,为推进“双减”工作增强底气。二是统筹各类培训机构管理,不留“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监管盲点,不给非教育部门审批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留下“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空间。

落实“双减”工作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于近日印发。《意见》是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强化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这是中央针对中小学生负担重尤其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做出的重要部署。落实“双减”工作,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提升校内教育质量,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明确教育治理的边界,以系统观念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落实“双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教育历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观是重要的基本经验与价值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全

面发展观,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指智力与体力的充分发展,也是指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基本实现了全面普及。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期间教育领域的战略任务。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落实“双减”工作,针对现实问题,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就是为了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避免短视化、应试化的教育,将属于家庭、社会、同伴乃至闲暇的时间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兴趣和特长发挥,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落实“双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党中央一直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高度重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课外负担工作。从1955年《教育部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开始,国家和地方层面颁布多道“减负令”,引导中小学育人方式的改革。“减负”问题是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体现,即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不均衡的矛盾。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关注减负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引

导学校和教师关注学生学业质量提升,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精英人才;改革开放后减负的重点是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党的十九大以后,在教育普及的背景下,人民群众“上学难”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因此当前关注减负问题,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落实“双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意见》指出,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只有学校教育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群众才能不给孩子报班培训。当然,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并不代表没有负担,任何学习活动与成就取得都需要有适当的压力;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也并不代表没有作业,课后练习包括重复性训练与实践性活动等都是检验知识理解与知识运用的重要手段。因此,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要深入研究“减什么”,多样化探索“如何减”,关键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同时也要明确,落实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方案,深化课程改革,保障

学校教育的基本学业标准不降低,是落实“双减”工作的基础。否则,盲目减负则会以降低学生学业质量为代价,与改革的目标也不相符。
落实“双减”,明确教育治理边界
    校外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应以其丰富的素质教育内容、灵活的形式、新颖的方法,吸引学生和家长的关注,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目前校外培训市场的火爆带来了很多问题,存在诸如合同纠纷、财产安全、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缺乏资质、焦虑营销等培训乱象;也有少数学校教师校外兼职,违背了教师管理办法;以应试为特点的校外补课和“特长”培训的“剧场效应”扰乱了教育生态。因此,规范校外培训市场势在必行。当然,严格规范校外培训并不是不支持学生的校外教育,校外培训机构在兴趣爱好类的校外教育供给方面具有优势,在学科教育方面也可以补差,但不能违背规律超纲教学、应试教学。最近,北京等多地的学校启动学生暑期托管服务,校内课后服务从“三点半”开始再延伸,在教育综合治理方面做出了新探索。落实“双减”工作,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统筹推进、共同治理。要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和边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政府要履行在提供公共教育服务中的有限责任,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

并统筹考虑教师的工作负担和相应报酬;同时也要避免过度包办的现象。严格规范校外教育培训,同时也要注意发挥教育培训市场的有益补充作用。家长观念的转变、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是“双减”问题的关键。

细化监管保障“双减”意见落地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称“双减”意见)。“双减”意见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双减”意见刚刚出台,一些培训机构迅速退场,留下了退费难、找人难的“烂摊子”,让家长和学员们倍感无奈(据7月28日《北京日报》)。
    “双减”意见落地生效,必然会导致野蛮生长多年的校外培训机构大幅“瘦身”。据统计,7月1日至7月27日,北京
市民反映培训机构退费问题的诉求超过4000件。其中,“双减”
措施出台后,仅7月25日至27日中午,涉及培训机构退费的
相关诉求就达到1084件。从市民的投诉中可以发现,很多家长遭遇了培训机构频繁换址、培训机构在闭店前利用促销大捞一笔以及商家以经营不善为由拒绝退款等情况。如何防止培训机构在重压之下卷款“闪退”?家长和学员权益谁来保障?这恐

怕还需要各地在严格落实“双减”意见的时候,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可能引发的退费难等问题。相关职能部门更应加强监管,监督培训机构做好退场的收尾工作。
    为了防范不负责任的“闪退”,有些地方的监管部门已经出手。比如,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农业银行推出了“朝阳预存宝”资金监管平台,在这一监管模式下,商家通过平台收取预付资金,并依托银行进行资金监管。无论消费者预存多少费用,商家只能自由支配消费者已实际消费的额度。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恶意卷钱跑路风险,消费者也不必担心商家挪用预付金。
    加强对培训机构合同订立行为的审查,也应该是加强监管的一个着力点。据调查发现,导致退费难的一个原因是合同签订不规范。尽管早在2020年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就联合印发了《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其中明确规定了培训机构应明示收费项目、收费标准、退费办法,并重申线下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等内容。但很多培训机构并未严格执行,在合同中作“模糊处理”,并未明确列出退费的具体细则,很多家长对这一文件内容也不了解,让不法机构钻了空子。这就要求职能部门强化

督查,在及时惩治不法的同时,加大法治宣传力度。
    好的政策需要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保障“双减”意见落地落实,相关职能部门就要担起监管责任,秉持严管就是厚爱的监管理念,对具有资质的培训机构从严从细加强日常监管,对不合格的培训机构要严厉打击,该取缔的要依法取缔。

“双减”政策落地也应盯紧需求侧

    最近,“双减”政策出台引发全民关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从严治理教培机构,是这一领域的“供给侧”改革。长期以来,教培机构的商业模式就是建立在贩卖焦虑,加重中小学生负担基础之上的。“双减”政策是合乎民意的,有利于国民长期福祉。此次政策规定: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其整治力度空前,掐住了教培机构资本化运作的“命门”。对于公众而言,这是改变教育“内卷”的关键一步。
    进行“供给侧”改革,也要对教师有偿补课行为祭出雷霆手段。7月27日,根据家长及媒体提供的线索,黄山市教育局

组织人员突袭,在一幢别墅内,对屯溪一中教师吕某某涉嫌有偿补课行为进行了查处。有的地方,个别教师有偿补课很出名,甚至有“四大名补”之称,课上教学有保留,课外收费讲要点,加重了学生家庭负担。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诸多禁令,但个别教师就是舍不得补课费这块“肥肉”。对此,必须提高监管水平,加大打击力度。相关部门不能总是靠举报,假如补课变成“一对一”,又怎么办呢?此前长沙规定,教师两次违规补课即取消教师资格证;今年1月,呼和浩特两名教师违规补课被解聘、撤销教师资格证。如此铁腕,多多益善。教育部显然注意到这一问题,继“双减”政策后,教育部7月28日再度出手,启动中小学有偿补课等专项整治,通过在“供给侧”上动刀,切除毒瘤,为家长减负。
    “双减”政策落地,还应重视“需求侧”改革。“双减”政策思路是,学校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包括课后延时服务等,最大程度满足多数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需求,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而非流向教培机构。这就是从“需求侧”着眼。不可否认,过去的“三点半放学”,确实加剧了教培机构生长。如今强调学校托底,也是一种纠偏。也必须承认,中国家长极其重视孩子的教育,学校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孩子和家长的需求,将直接关系到政策落实的效果。这就需要学校

尽职尽责,改变思路,创新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此外,家长也需要转变思维,担负起教育责任来。有人担心,假如没法把孩子送去教培机构,那不是要“拼家长”了吗?应该说,在学校和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家长不会特别累,让家长代批作业等是明确禁止的。但同时,一个常识是: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未必能对孩子进行高水平的学科辅导,却可以给孩子好的家教、家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其拼命送孩子去辅导班,不如拼命做个好家长。当然,对孩子的期许应该合理,不要盲目攀比,这同样是“需求侧”改革,关乎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一生。
来自:头条号 如来写作网,QQ3231169,加入会员群,海量优质文字素材和PPT课件

着力“双减”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近日,“双减”正在成为热门词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7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将教育成本视为贯彻国家生育政策和影响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见决策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和宏观调控正越发精准化。毋庸讳言,将教育成本列为当前影响家庭生活成本最终负担之一,想必鲜有人反对。毕竟,数十年来日渐功利化的教育倾向将教育负担转嫁到家庭、学生身上,却让资本赚得盆满钵满,早已广受全社会诟病。
    围绕“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决定》提出,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持续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适当延长在园时长或提供托管服务。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有效解决“择校热”难题。依托学校

教育资源,以公益普惠为原则,全面开展课后文体活动、社会实践项目和托管服务,推动放学时间与父母下班时间衔接。改进校内教学质量和教育评价,将学生参加课外培训频次、费用等情况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平衡家庭和学校教育负担,严格规范校外培训。
    不难发现,无论是学前普惠教育还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无论是解决“择校热”难题,还是提升校内教学质量和规范校外培训降低培训负担和推动放学时间与父母下班时间衔接一桩桩一件件均一一对应民之所想和民之所急。
    当然,如果说激发“双减”作用是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政策的外溢。那么,对于教育事业本身而言,“双减”则被赋予了促进教育重回“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轨道的重要使命。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时间明确提出了“1年”和“3年”两个重要节点,评价则用“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作为标准。从家庭教育成

本支出而言,只要成本显著降低,同时能够确保孩子获得同等质量甚至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自然会感到“满意度明显提升”。而这也正是《意见》试图要达成的目标。
    《意见》要求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其中,对于备受关注的收费,《意见》确定北京、上海、沈阳、广州、成都、郑州、长治、威海、南通为全国试点,其他省份至少选择1个地市开展试点,试点内容为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强化培训收费监管等三项重点内容,其中不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加强对培训领域贷款的监管,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的举措。
    最为关键的是,《意见》要求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提出要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深化高中招生改革等一系列要求。而这也正是备受广大家庭和学生的心之所向。
    毕竟,唯有确保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全社会不再将教育成本视为影响生育或加重家庭负担的主要因素,才能激发降低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增长的作用。

以系统综合治理让“双减”见实效

    靴子终于落地。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双减”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意见》从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配套治理5个方面
提出了30条具体意见,为“双减”工作指明了方向。
    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意见》提出,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等,随后,校外培训市场出现剧烈震荡,相关企业的股价遭遇断崖式暴跌。这一系列规定不仅大大压缩了学科类校外培训的空间,也直接斩断了资本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关联,意味着校外培训行业的生存逻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解读“双减”政策,必须深刻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义务

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损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加重了家庭的养育、教育成本,严重破坏教育生态,加剧教育“内卷”、破坏教育公平乃至于社会公平。尤其是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在资本裹挟之下迅速发展,其总数已基本与学校数量持平,且大有形成另一个教育体系之势;行业内又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违法违规情况突出,为谋求利益频频炒作教育焦虑,严重违背教育公益属性,良心行业逐渐变成了逐利产业。治沉疴须用猛药,对那些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就当紧盯不放,确保改到位、改彻底。
    其实,此前教育“减负”工作一直在推进,但之所以没有达到民众的预期,甚至出现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根本原因就在于系统、综合治理力度不够。此次“双减”则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原则:既要求减轻校内作业负担,又要求做好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既要求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又要求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减少参加校外培训的需求。同时,《意见》还要求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目前,各地已陆续采取了很多措施推进“双减”工作,比如全面推进课后服务,规范校外培训市场等。不过,在此过程

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一些地方的课后服务叫好不叫座,参与人数较少,很多家长仍持观望态度。而重拳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后,市场供给少了,但是需求依然旺盛,为此不少家长通过“一对一上门私教”等方式来满足培训需求。结果是,家长的经济负担更重了,而且由于“一对一上门私教”游离在监管之外,存在更大的安全风险和隐患。
    政策转轨期出现这种问题是很正常的,对于一些地方的家长和学生来说,课后服务还是一个新事物,接受认可需要一个过程。而要想赢得家长和学生的认同,还须通过保障学校课后服务条件,丰富课后服务内容,解决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待遇等问题,全面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满足学生的多样化成长需求。
    一些家长热衷为孩子选择校外培训,其背后折射的其实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同时也是受以往教育评价体系中唯分数、唯升学等不良导向的影响。因此,各地各部门在推进“双减”工作时,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缩小城乡、区域特别是同一区域校际差异,推进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质量,真正夯实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另一方面,则要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其认识到促进

孩子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才是真正的“为之计深远”。如此,才能切实推动“双减”出实效,让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得到真正提升。

“双减”助力教育良好生态

    “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教育是民生之基,社会各方密切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
    《意见》的印发实施,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人民福祉、回应百姓教育关切的生动体现。
    《意见》传递了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坚强决心,是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角度作出的重大安排。
这是一份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

训负担为目标,以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为重点,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方向的重要文件。《意见》统筹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在校内方面,要求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外方面,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使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基本消除,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兼顾校内校外,体现出对当前义务教育突出问题和深层矛盾的系统思考、综合施策。
    这也是党中央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短视化、功利化问题,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所作的重要决策部署。
    《意见》统筹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方面,要求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另一方面,要求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将学生从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将本该属于学生自由探索、身心健康发展的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全面而有

个性发展,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愉快、童年的幸福,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针对综合治理的实施路径,《意见》科学统筹专项治理与长效机制建设两项工作。以专项治理体现鲜明态度。《意见》对违背教育规律,冲击学校教育,破坏教育生态,有违教育公平的问题,重拳出击,大力规范。以改革创新展现长远眼光。
《意见》对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等作出明确要求,从根本上夯实“双减”工作持续、有效落实的制度基础,为工作科学深入开展保驾护航。
    “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家长和社会均是做好“双减”工作的重要责任主体,密切家校联系、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氛围,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真正形成相互理解、支持的三位一体育人格局,才能确保治理效果的最大化。精心组织实施,务求取得实效,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一定能显著减轻,教育质量将进一步提高。

科学精准实施“双减” 持续净化教育生态
网络
双减体会文章

    近年来,我市聚焦义务教育均衡优质、高质量发展,在推进作业管理与改革、深化减负提质,加大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治理力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方面做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2019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与改革的意见》,具体明确了学校、教师、家庭、社会等各方责任,提高作业的教育性、针对性、多样性和科学性;出台并实施《学校深化减负提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行动计划》,促进学生成长“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坚持“内外监管、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开展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治理、“回头看”以及利用不平等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等6项9次专项治理;建立了信息公开、“黑白名单”制度、“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抽查机制。
    面对全市学校体量大、学生数量多、培训市场火爆的现状,我们在落实双减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与全国各大中城市义务教育现状类似,在减轻义务教育学生负担和校外教育

培训负担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作业统筹管理和监控机制还需要完善,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还没有形成整体推进态势,不合理的作业给学生带来的压力仍然存在,课后服务在满足家长和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方面还有待持续完善。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超标超前培训、虚假宣传、过度营销,使得学生被动参与,不仅加重学生课外负担,还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引发全社会焦虑。尤其是受教育执法依据不足、监管执法力量薄弱、部门联合执法难度大以及审批监管体制影响,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还存在办学许可范围的依据与监管主体不够明确,造成无证办学现象屡查不止,培训信访投诉问题时有发生,资金链断裂风险持续存在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为全面贯彻中央深改委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坚持育人为本、源头治理、系统整治、综合施策。我们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不断探索科学高效的学生评价机制,围绕强化品德责任意识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确定了科学有效实施双减、持续净化教育生态的工作思路。坚持从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为民办实事的高度,增强对减

负提质、作业管理工作的理性认识,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和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切实把落实好“双减”工作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行动,作为解决广大家长急难愁盼问题的有力举措,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回归校园,健康成长。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摸清现状、有的放矢,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见成效:
一、科学有效减负
    要科学实施中小学生作业减负,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发展需求和个性化差异的基础上,聚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作业质量,推行分年级分学科作业统筹的管理机制,实行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实效性,深化以作业研究为突破口的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系统、科学、合理发挥好作业的育人功能。要探索提高课后服务水平的实施路径,不断完善课后服务的时间设置、内容形式、师资指导,优化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为学生提供全面优质健康的校园学习服务;要从严规范,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坚决整治“无证办学”“超纲教学”“提前教学”“超时授课”等违规办学行为,着力管控好培训内容以及收费形式和价格,推动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服务平台建设,对培训机构资金流

向进行动态监管,进一步强化线上线下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形成良性有序的治理环境;要坚持效果导向,压实管理责任,坚持“刚性约束”和“柔性管理”相结合,注重工作实效,提高工作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二、综合协同治理
    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正确认识孩子成长规律和发展现状,理性设置对孩子的期望值,积极配合支持学校和教师正确行使教育管理权利,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要建立校外培训治理综合协调机制。成立全市校外培训机构监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加强统筹协调。将民办培训机构涉稳风险纳入重点风险监管范围,动态监管,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要合法合理实施校外培训监管执法。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明确监管职责,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管综合效能。
三、健全督导评价机制
    要构建作业评价有效机制。强化作业“质”与“量”的过程性监控,将作业管理作为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监测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要与规范办学行为相结合。建立中小学规范办学转办督办、随访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认真做好调查、核实、整改、反馈,并运用量化评价、信息化手段,有效提高

规范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要发挥政府教育督导职能。结合国务院督导局开展“五项管理”实地督导督查,对学校办学行为监管实现全覆盖,对落实不力的学校及时提出督导意见并督促整改。通过综合治理,切实使作业负担减下来、校外培训热度退下来、家长经济负担降下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设良好教育环境。
四、持续优化完善监管举措
    按照“双减”文件的要求,联合市有关部门制定全市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指导区县教育主管部门落实好治理工作任务。市、区县两级教育主管部门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对校外培训机构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集中整治,全面使用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加强教育行政部门与金融部门的合作,推进全市培训机构监管服务平台建设,探索通过建立学杂费专用账户、严控账户最低余额和大额资金流动等措施加强对培训机构资金的监管,进一步推动民办培训机构规范健康发展。

落实“双减”政策 让教育回归本真
网络
双减体会文章

    “双减”工作是党中央从“两个大计”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健康成长,事关教育高质量发展,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我市坚持把“双减”工作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先后作出批示,市委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全市有关部门单位主动担当、同向发力,市教育部门发挥牵头引领作用,真抓实管,落细落实,确保了“双减”工作扎实推进。
聚焦五项管理,确保校内负担减下来
    “双减”工作见效,关键在守好学校主阵地。我市召开了中小学校内减负专题会议,坚持“三严两提升”,着力抓好五项管理,并将减负纳入教育督导、学校评价重要内容,列为责任督学常态化督导任务,努力将学校这个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做大做好做强。
    一是严抓规范办学。严格落实《普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划定学校教学管理的“底线”“红线”,严格按课程标准组织

教学,不随意增减课时、增加难度、调整进度,不超前超纲。
    二是严抓课业管理。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出台《关于加强教研工作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的实施意见》,落实作业总量统筹和公示制度,实行分层作业,保证小学生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加强考试管理,严控考试次数,严禁学校和教师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及排名。规范教辅资料征订,实行“一科一辅”,不以任何形式强迫学生订购教辅材料。
    三是严抓作息管理。科学安排各学段作息时间,小学上课时间不早于8:20,中学上课时间不早于8:00,充分保障每天小学生不少于10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小时、高中生不少于8小时的睡眠时间。
    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探索学段间教学衔接改革,全面启动幼小科学衔接工作,确保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坚持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大力推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五是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在去年实现学段、学生、时间、质量、资金“五个全面保障”的基础上,今年我们把丰富课后服务形式和内容作为着力点,制定了课后服务十条标准,统筹

校内外资源,选派214名大学生到中小学开展体育服务,组建
首批15支课后服务青年志愿服务队,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教育部发文推广了我市经验做法。目前,我市正按照“双减”要求,改进提升课后服务的层级水平。
建立三项机制,确保培训监管严起来
    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是当前落实“双减”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我市建立了由教育、公安、市场监管等10个部门参与的全市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召集人,建立“审批—整治—监管”闭环管理机制,坚持源头管控、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一是建立审批机制,严格把关。市教育局、市行政审批局联合下发《关于停止部分类型校外培训机构审批业务的通知》,全面停止学科类培训机构审批;对校外培训机构实行分类管理,积极引导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科学转型,暂停办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审批,待进一步明确主管部门和审批标准后再启动。
    二是建立查处机制,即查即改。去年以来,我市已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了规范治理、“回头看”、利用不平等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整治等6项9次专项治理。近期,全面开展了“证照不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对所有“证照不全”机构建立工作台帐,持续跟踪监管,对账销号,依法查

处。截至目前,已依法取缔校外培训机构19家、限期整改125
家、责令停业170。
    三是建立监管机制,确保长效。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整顿列入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项目,纳入“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合抽查计划,下发《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工作的通知》,建立“黑白名单”,加强日常监管。完善监督举报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校外培训机构监督举报电话、邮箱。鼓励区县成立校外培训机构协会组织,强化行业自律,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突出三个主体,确保良好风气树起来
    坚持把宣传解读、教育引导作为做好“双减”工作的重要保证,突出教师、家长、学生三个主体,结合教育评价改革,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成才观,营造理解“双减”、支持“双减”的浓厚氛围。
    一是突出教师管理教育。守好学校主阵地,抓好教师管理教育是重中之重。我们把党史学习教育拓展到全体教师,开展了“党史铸师魂,立德育新人”系列活动,引导广大教师践行育人初心使命。开展师德专题教育,组织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活动,持续整治教师有偿补课等问题。启动实施万名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工程,规划培训项目31个,将“双减”政策

解读、教育评价改革、师德师风教育融入其中,帮助教师提升师德素养和育人能力,以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双减”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突出家长教育引导。“双减”工作能否真正落地见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我们通过《致家长一封信》、“两微一端”定期发布“双减”政策措施及工作动态等方式,密切家校沟通,广泛宣传“双减”政策的重大意义,引导广大家长正确认识“双减”工作和校外培训,树立科学的育人观、成才观,减少教育焦虑,持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是突出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实施“双减”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我们积极推进育人体系改革,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实施强身健体行动,推进体教深度融合,确保学生在校内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将音乐和美术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推进管乐艺术进校园,不断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强化劳动教育和实践育人,建立学校劳动教育清单,制定中小学研学基地管理办法,投资3.1亿元扩建提升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打造以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为龙头、各类社会实践基地为支撑的“1+N”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体系。
做好“双减”工作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攻坚战、持久战。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更坚决的态度、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守好学校教育主阵地,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切实推动“双减”工作走深走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真正让教育回归育人本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迎改革大势主动作为 促“双减”工作全面落地
网络
双减体会文章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将学生减负问题摆到最高决策层面、放在教育大生态圈去谋划部署,一手减轻学校作业负担、一手减轻校外培训负担,30条措施直击要害,既是对校外培训泛滥的纠偏扶正之举,更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清源固本之策。我市坚决拥护、坚决贯彻、坚决抓实,推动“双减”措施更快更好惠及万千家庭。
推动“服务升级”,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
    一是提高服务质量。在全市291所小学课后服务全部开展、覆盖率100%,106所初中课后服务广泛开展、覆盖率77.37%的基础上,力争中小学全覆盖,进一步摸清学生及家长需求,丰富内容、拓展资源、提高质量,达到培优辅差与发展特长、兴趣小组与学校社团、提高质量与有效减负“三结合”目标。二是提高假期托管覆盖面。立足今年暑期在全市启动的中小学托

管服务工作,充分挖掘经验,借鉴外地成果,弥补短板漏洞,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突出“一校一品”,对假期托管服务进行内容再提升、覆盖面再推广,满足更多家庭的托管需求。三是提高参与服务师资水平。坚持以学校师资为主体,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面向社会聘用科技类、文化艺术类专业人士积极参与,鼓励家委会、社居委、关工委、志愿者、公益组织等力量加入,多渠道遴选优秀师资,联合开展课后服务。四是提高信息化支撑力。我市拟与科大讯飞合作,搭建课后服务“1364”信息化管理网络:搭建一站式课后服务管理平台,提供教师端、家长端、巡课端三大终端,提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素养拓展六类精品课程,夯实课后服务工作的服务、安全、评价、监管四大体系。
着眼“提质培优”,筑牢学校育人的主阵地
    一是创设校内“学足学好”的优质硬件。实施教育“强镇筑基”行动,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学生宿舍、食堂、厕所和体育运动场地建设,配齐学生就餐、洗浴、饮水、取暖等设施设备,全面改善学生吃、住、学、实践活动等基本条件。加快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推进智慧教育。二是构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实施体系。进一步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

率,推动所有县市区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验收,构建完善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落实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保持和提升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力争2—3个县市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构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改革,推动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1所优质高中,对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需求的供给能力明显提升,构建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格局。三是坚持办学的均衡性和公益普惠性。统筹整合城乡、各学段教育资源要素,构建教育良性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满足群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求。
深化“作业革命”,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一是统筹落实“五项管理”。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安排,教研单位跟进业务指导,系统强化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将之作为减轻学生校内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首要之举。二是规范布置作业。对书面课外作业,小学一二年级一律不留,其他年级语文、数学总量每天不超1小时;
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总量每天不超1.5小时;其他学科、当日无课学科原则上不布置。三是设计优质作业。普遍成立“学科优质课外作业遴选优化工作组”,注重分层分类,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选定优质作业后于教学前2周推送至学校,建立县域优质作业设计、遴选、共享机制。四是实行考核激励。将作业设计计入教师工作量、纳入考核,作为评先树优依据,定期组织作业改革专项课题的申报和观摩交流,让教师对作业改革主动融入、锐意创新。我们将利用新学年开学一个月的时间,以“落实常规、增效减负”为主题,通过“三学四查五问六提”行动,扎实开展“教学常规月”活动,集中解决落实教学常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实现教学质量提升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有机统一的有效路径,并形成长效机制。
立足“严管长治”,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一是严格依法审批和监管。全市于7月23日起停止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审批,严令不得利用假期和休息日组织学科类培训,并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消防、食品、卫生等安全管理,立即停办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机构。建立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严厉打击校外培训机构携资金跑路、退费不合理等行为。二是严加规范校外培训内容。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范校外培训内容和师资配备,坚持把减轻学生负担及确保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坚决纠正“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现象,解决校外培训的短视化、

功利化和“校内减负、校外增负”问题,让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把在课外自由探索、身心健康发展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三是集中整治“证照不全”校外培训机构。下发《关于开展“证照不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通过联合执法,对全市“证照不全”的培训机构进行全面整顿。不符合办理证照条件的,依法依规责令停止办学并妥善处置;对未取得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但具备办理证照条件的,指导其依法依规办理证照。
抓好“配套施策”,确保工作高效实效落地
    一是保障为基。健全学校经费保障机制,不断争取加大投入力度、拓宽投入渠道,为公办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筑牢根基。强化“财政投入+质量考核”的课后服务保障机制,鼓励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社会赞助等方式,筹措充足课后服务经费。二是评价先行。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改革育人、用人评价,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逐步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确立科学育人目标。三是协同治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形成减负共识。四是督导问效。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导向和矫正作用,将减负措施落实、治理成效作为督导重要内容,定期分析、通报,

曝光、整改典型问题,依据《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启动问责程序。市委、市政府秉持教育优先发展和“民之富,富在教育振兴”理念,启动实施以“质量为本、教师为魂、改革为要、保障为基”为总体思路的教育改革十大攻坚行动,力推教育高质量发展起势突破,确保工作高效实效落地。
    “双减”工作,“减”的是学生的额外负担,“增”的是学生的素质提升;“减”的是家长的教育焦虑,“增”的是全社会的幸福指数。我市将奋力按时间节点完成任务目标,全路径、全流程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起效。

打好“组合拳” 确保“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网络
双减体会文章

    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聚焦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短视化、功利化、学生作业负担重等突出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双减”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这是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的关键一招,也是缓解家长和师生对教育领域焦虑情绪的有效手段,更是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我市现有师生220万人,作为教育规模大市,更需要找准“小切口”、打好“组合拳”,确保“双减”政策落地见效,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准确把握总体思路,打好“双减”政策宣传“引导拳”
    “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政策的落实落地需要以对政策的全面了解、精准把握为前提。我市聚焦中央、省有关精神及政策要求,全面、准确、深入地宣传相关政策。通过政策宣传,充分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性,深入研

究“双减”政策,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坚持做到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并重。通过政策宣传,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教师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对“双减”政策重要意义的思想认识,自觉抵制不规范办学行为,自觉抵制师德师风违规行为,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校内学有所获、学有所成。通过政策宣传,充分调动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性,广泛宣传科学的教育观、正确的成长观、多元的成才观,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持续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构筑全员参与推动“双减”工作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抓牢抓实“五项管理”,打好学生课后作业“减负拳”
    为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的系列通知文件,明确要求于2021年底取得初步成效。我市坚持把“五项管理”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加强学校管理,通过规范化办学为政策落实提供保障。作业管理作为“五项管理”的重要内容,此次“双减”工作提出的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明确要求,思路更加明确,要求更加具体。从教育教学质量来看,还相对落后,但在发展过程中不能陷入

单一依靠过重作业负担和依赖校外培训的怪圈,而是必须突出学校育人主体地位,尤其是在作业管理方面,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构建有效作业评价机制,强化作业“质”与“量”的过程性监控,对个别学校存在的作业负担过重、质量偏低、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等突出问题,坚决改、持续改。同时避免“减负=无负”的错误理念,而是应该在“减什么”“怎么减”上多下功夫研究探索,发挥好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
齐抓共管从严治理,打好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拳”
从全国范围看,校外培训机构数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73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