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时评合集(2017年1月至12月)(全文267892字)

剧院应是城市的精神城堡2017-12-27
   当剧院融入城市,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剧院与城市才能水乳交融,为人们提供更多滋养
   近日,国家大剧院迎来建院10周年。在剧院开放日活动中,络绎不绝的游客走进这里,感受国家文化地标的精彩和多元;孩子们走入剧场登上舞台,在心中播下一粒艺术的种子……与北京古老的紫禁城一街之隔,国家大剧院向人们演绎着传统与现代交汇的艺术魅力。
   有人说,要想了解一座城市的文明和灵魂,就去看看它的剧院。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步伐加快,剧院的建设也进入加速度。近年来,剧院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剧院总数已经超过2000家。从一线大城市到二三线城市直到一些县城,都建起了自己的剧院。这些剧院不乏豪华气派的外观、不缺顶级的设备和宽敞的剧场,单就硬件而言,一些甚至已经堪比国际一流大剧院。但是,与华丽的“硬件”相比,剧院在演出剧目、演出场次、观众人数等“软件”上,却远远没有那么漂亮。多形式少内容、有空间少利用、高配置低效能……国内剧院建设还处于粗放阶段。一些城市的剧院使用率不足50%,部分剧院甚至出现“空巢”现象。
   剧院之“大”,不仅在于光鲜亮丽的外表,更在于丰富多彩的内容。国家大剧院建院10年来,累计吸引了近1900万人次的观众,售票率达88.9%。在10年的探索实践中,除了有800多个中外院团登上舞台,还推出了76部自制剧目,一手抓世界经典,一手抓中国原创,变“输血”为“造血”。当然,这并不是要让各个剧院都去制作剧目。但各地剧院,需要在剧目引进、舞台呈现上精心设计,根据剧目情况和当地实际,策划剧目、推出演出,不断探索剧目题材的丰富性和风格的多元化,推出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尤其对地方剧院而言,除了引进经典剧目之外,还可以挖掘传承本地的艺术种类、开发本土市场,更好地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
   剧院还要善于“走出”剧院。剧院的建筑是静止的,但剧院营造的氛围是流动的。在文化消费市场不断发展的当下,剧院也要重视营销宣传、品牌塑造,有效对接市场和观众,让更多人体会高雅艺术之美。在地铁站,当人们与古典乐不期而遇,匆忙的脚步也不知不觉慢了下来;在医院,小型交响乐音乐会抚慰患者焦虑的心灵;在学校,经典艺术讲座以深入浅出的形式传播高雅艺术,激发出更多的火花……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艺术普及,剧院将高雅艺术渗透到城市各个角落,不但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也让高雅艺术渗入城市的血脉。当剧院融入城市,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剧院与城市才能水乳交融,为人们提供更多滋养。
   面对人们更精细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剧院的服务还须细化。打造剧院公共空间,推出剧院衍生文创产品,提供优质服务,大剧院服务要更注重人性化、突出体验感。比如,包括国家大剧院在内的国内外一流的大剧院,在观众等候剧目开场时,往往都会结合场地,在剧院公共空间推出小型的开场音乐会。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细节,既给提早入场的人们艺术享受,也让剧院充满了人情味。多一些这样的细节考虑,多一些人性化的服务,才会让更多人爱上剧院、爱上高雅艺术。
   有人说,剧院是城市的精神城堡。建好剧院这个精神城堡,才能寄托人们对优质文化资源的渴望。让人们徜徉于五彩斑斓的精神世界,剧院才能承载不同个体细致微妙的情感、容得下每个人的期待和想象。
靠什么纾解“作业压力”
2017-12-26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针对课业负担的教育改革,不再是“技”的掂量,而是“道”的抉择
   快要期末考试了,有中小学生的中国家庭,往往弥漫着紧张气息。陪读“气到崩溃”的爸爸妈妈们,嘶吼声根本停不下来。一份《中国中小学写作业压力报告》称,中国学生日均写作业时长达2.82小时,是全球平均时长的近3倍;超过九成的家长有陪孩子写作业的经历,其中近八成是天天陪。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约1.42亿人,家长翻倍,要是算上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老师们,被裹挟进“作业”洪流中的成年人,称得上浩浩荡荡。中国基础教育负担过重,几成难以痊愈的全民痛点,以至于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列为非补不可的“民生短板”。
   面对“痛点”,教育界一直在想办法,比如重庆教委刚刚出台新政:学校不得要求家长代批作业,试点每周无作业日。这些年,隔三差五便会有数瓢凉水泼向沉重的课业负担,却效果不彰,甚至火上浇油。比如:小升初统一考试取消了,名校选拔却偷偷考上奥数奥英了;学校减负了,社会上补课考证热却在飙升,培训班得四处“占坑”,机构赚得盆满钵满,学生负担不降反升……原因何在?终点高悬着应试大锤,“谁减负谁倒霉”啊!
   教育家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道理谁都懂,孩子们就是难有自由,教师们一边诉苦一边留下如山的作业,家长们一边吐槽一边陪娃爬“山”。全民“做作业”,要是真管用,也就认了。令人遗憾的是,亿万家长亿万娃,耗费心力做的这一切,却可能是无用功。
   我们正置身于人类前所未有的大转折时代。“阿尔法围棋”赢了所有围棋高手,少年天才柯洁代表人类哭得稀里哗啦;谷歌工程总监库兹韦尔预测,人类将在2045年实现永生;无人驾驶的汽车已经开上了北京五环,一骑绝尘;每周中国有4亿份外卖,取代了妈妈的味道;实体商店成了试衣间,支付宝让年轻人身上没了现金……
   人类习惯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正在被颠覆,很多职业即将消亡,当下的中小学生,很可能是三更灯火五更鸡背诗做题的最后一代人类——当机器都会学习了,攒了12年的一肚子墨水,或许还不如一串代码……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颠覆常识,现在,人工智能日新月异,无数只“黑天鹅”漫天飞舞,旧的教育方式还有多少回旋余地?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针对课业负担的教育改革,不再是“技”的掂量,而是“道”的抉择。教育者再不转身,再不警醒,就不只是误人子弟那么简单了。“创新驱动”,绝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有的地方,正在想以人工智能取代教师批改作业,这显然找错了改革的方向。要想不被新时代抛弃,摒弃流水线式“刷题”教育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刻不容缓,这样急待更加全面、综合、系统的制度安排。
   靠什么去和机器人竞争?生而为人最终的优势是什么?除了作业又能倚仗什么才能授人以渔?不让天真的孩子们在一盏盏孤灯下的心血浪费,不让家长们筋疲力尽地陪读,还有很多题目有待成年人去“刷”。改革节奏必须快一点,待创新去驱动我们的基础教育。
居民需要更多“健康管家”2017-12-22
   未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从疾病为中心转到健康为中心,筑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
   日前,针对引起广泛质疑的“我国超过5亿人有家庭医生”报道,有关部门回应,家庭医生不是私人医生,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重要举措,全国签约人数目前已完成任务目标,但签约服务的推进还不平衡、服务质量仍有待提高。话题背后,折射出百姓健康的新需求。
   应该说,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家庭医生是一个突破口。当前,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城镇化和慢性病高发等诸多挑战,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模式难以充分满足群众需求。居民看病就医集中到大医院,“全国人民上协和”的现象,也不利于改善就医环境、均衡医疗资源、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等。从“上医院”转向“看医生”,家庭医生制度也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然而目前,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居民认可程度较低,基层服务供给能力较为匮乏,这成为此次大家“吐槽”的重要背景。
   “看医生”模式,对上了年纪的中国人来说其实并不陌生。曾经,一根针、一把草,以春苗为代表的“赤脚医生”为主体,我国建立初级卫生保障制度,被称为中国的第一次卫生革命。改革开放以来,“赤脚医生”淡出历史舞台,我国医疗“金字塔”结构发生倒置,大专家主要聚集在三甲医院的“塔尖”上,社区医生身居“塔底”。但他们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知识老化、经验缺乏等问题,无力承担健康“守门人”的职责。未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结束大医院的“战时状态”,从疾病为中心转到健康为中心,筑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家庭医生不只是一种职业的称呼,更像是一个家庭的“健康管家”,帮助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不生病或少生病,体现的是基层服务模式与大医院服务模式的不同。但社会地位不高、职业前景不佳、收入水平偏低,是基层家庭医生面临的普遍问题。目前,家庭医生特别是全科医生的数量不够,距离2020年每万名城乡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要从健全签约服务激励机制入手,告别旱涝保收、坐吃“皇粮”,增加“含金量”,让家庭医生干活更有劲头。
   当前,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还不够,也有不少人反映只是“签而不约”“为了签约而签约”,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签约服务不足,居民获得感不强。提高家庭医生签约率,亟须以问题为导向,化解政策“梗阻”。比如,一些慢病患者的用药只能在大医院开,家庭医生没法开。制度不配套,政策支持不到位,家庭医生还是进不了家。去年,上海启动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居民只要选择家庭医生就诊或转诊,就可享有优先预约就诊、慢病长处方、延伸处方等“大礼包”。以居民需求为切入点,用“政策红利”吸引居民自愿签约,才能量身打造健康服务。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家庭医生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坐堂医”到“上门医”,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扩大覆盖面只是第一步,服务要跟上,医生水平也要跟上。让更多家庭医生进家来,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为健康中国助力。
    以高质量发展引领“新消费”
2017-12-21
   高质量的发展不能“等、靠、要”,只有主动出击、主动变革,才能创造新供给、引领新消费  
   激光雷达、手机设定扫地范围、先扫地后拖地……随着人们对智能家居产品的需求升级,“扫地机器人”也不断升级,成为很多人的网购“新宠”。这种被称为“新消费”“信息消费”的新趋势,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活力。有人判断,中国进入了“新消费时代”。
   消费是传统意义上的“买买买”,新消费“新”在哪里?相较于以前的“买什么”“如何买”,“新消费”更重视“买得好”“有品质”。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无论是物质还是文化,品牌、口碑、保障、体验变得至关重要。可以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中国的消费渠道、消费模式和消费理念正在变革升级。消费者用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好的服务,成为“新消费时代”的追求。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追求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牵引力。
   “新消费”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数据最能体现。今年前11个月,全国网上零售同比增长32.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9%;11月,限额以上单位通信器材增速比上月加快31.8个百分点,体育娱乐用品增速保持15%以上……“新消费”发展增速加快,得益于电商平台的拉动,是内需潜力持续释放使然,也是供给体系不断完善的结果。过去5年来,伴随中国制造升级的,是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中高端消费、个性化消费在共享经济、创新发展等领域不断培育新增长点,经济新动能正在积聚。应该说,消费升级与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正在互相推动与牵引中,让消费者信心更足、让经济运行质量更高。
   步入“新消费时代”,需要进一步提升供给体系,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文化消费为例,在北京天桥剧场,芭蕾舞《红色娘子军》今年已至少上演了4轮,本以为能满足市场需求,可新一轮演出刚一开始,票就售罄了。优秀文艺演出买不到票只是一个侧面,映照着供给体系升级的急迫性。“花钱买健康”“换家好点的养老院”“旅途中不只买东西,还要开眼界”……养老、教育、健康等消费需求无不是“新消费时代”的增长点,补上优质产品和服务的缺口,既要规范市场秩序、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又要调整供给体系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只有创新供给的消费才能有人气,只有聚集人气的经济才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一要求关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质量的发展不能“等、靠、要”,只有主动出击、主动变革,才能创造新供给、引领新消费。面对质量更高的供给,老百姓自然愿意打开自己的钱袋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离不开改革创新。新消费时代的大门已经开启,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才能不断充实。
损害生态环境必须“应赔尽赔”
2017-12-20
   此次改革有望摆脱以往对污染者无法有效追责的窘境,给中国的环境保护带来一场影响深远的变化
   日前,“三万吨垃圾抛入长江”案发近一年后,江苏、浙江两地检察机关相继提起公诉,引发关注。近年来,诸如垃圾异地倾倒、企业偷排污水等损害生态环境的事件并不鲜见。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埋单”的问题,中办、国办近日发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明确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应赔尽赔”。
   长期以来,我国除了1999年修改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了“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制度之外,其他环境保护法律均未规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虽然也有一些法律规定了“谁污染谁负责治理”,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治理标准及相应的制度保障,在实践中难以落实。例如,近年来发生多起严重的水污染事件,但很少有污染者承担生态修复或者损害赔偿责任。而当污染者无需为此埋单时,肩负环境保护职责的政府就不得不站出来“背锅”。根据此次改革方案,国务院授权省级、市地级政府(包括直辖市所辖的区县级政府)作为本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权利人,从而有望摆脱以往对污染者无法有效追责的窘境,给中国的环境保护带来一场影响深远的变化。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提起公益诉讼,要求污染者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也出现了一些“天价”赔偿的案例,例如江苏泰州的1.6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腾格里沙漠的5.69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但由于社会组织整体能力有限,完全依靠这些民间的力量来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显然是杯水车薪。今年6月修改的民事诉讼法授权检察机关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此次的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赔偿权利人的范围,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更能发挥威力。
   对于保护环境而言,最好的方法是良好的规划和严格的日常监管。然而一旦造成了环境损害的后果,就有必要进行损害赔偿。污染者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或者赔偿,就相当于矫正了环境违法行为最直接的后果,否则即便其被追究行政甚至刑事责任,也留下了严重的环境隐患。而且,明确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实践中会发挥很大的威慑力。按照中国目前的环境行政罚款力度,即便按日计罚,几百万、上千万的罚款就算是“天价”了,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不乏上亿甚至上十亿的案例。如果潜在的污染者知道其违法行为不但可能招致罚款和牢狱之灾,还可能面临“天价”赔偿,一定会更加谨慎地遵守环境法律,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损害的发生。
   好的制度需要严格的执行,也需要配套制度的完善。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截至2017年6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7个试点省市人民法院共受理省级政府提起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3件,审结1件。相对较少的案件数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效果。今后必须努力做到“违法必究”。省级、市级人民政府与检察机关以及社会组织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时的优先顺序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明确。
   除此之外,让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顺利运转,还需进一步完善环境损害鉴定技术和制度、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以及用于国家承担兜底责任的生态环境损害修复基金制度等,以发挥合力。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力量,让潜在的污染者感受到强大的威慑,也让公众感受到政府保护环境的诚意和力度。
治治“坑老”的保健品陷阱
2017-12-19
   “等早上‘京香华寿’开门,再去拿药吃就会好起来。”日前,一则新闻让人心痛:四川一名73岁的老人拒绝就医,寄希望于家门口的保健品商家,去世后留下一屋子保健品。
   病危了不相信医院,而是相信保健品,难道保健品比医院管用?像“京香华寿”这样所谓的保健品公司,有自己的“套路”:以“健康讲座”为名,借机向老人夸大保健品功效,一步步使其陷入保健品营销陷阱中。针对多起老人陷入保健品“泥沼”的情况,越来越多人呼吁:应加大对保健品及器械夸大功效、涉嫌欺诈等行为的执法力度,建立权威的健康信息发布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引导老年人远离“假科学”“假药械”。
   在类似事件中,值得深思的还有,为何医院不是老人的首选?实际情况可能比较复杂。老年人往往多病共体,其中80%—90%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高发人群,又总有失眠、头痛、腿脚疼痛等各类小病小痛,他们通常依赖各种药片控制病情。去医院看看,做个检查,吃点药,似乎有点用,但过段时间仍复发。跟儿女说多了,儿女会嫌太啰嗦,医生大夫也大多没有耐性听老人详述病情。保健品、器械的推销员正是钻了这个“耐性的空子”,让老人们信任保健品商家胜过信任其他人。
   就全国而言,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去年一年就接诊了79.3亿人次。巨大的数字意味着,分摊到每位患者身上的诊疗时间寥寥无几,实际情形往往是“医生不抬头的3分钟问诊”“排队俩小时,看病半分钟”。同样是去年的数据,我国老年人口超过2.3亿,其中健康老年人仅占老年人总数的1/3,其余2/3属于带病生存,虽然人均预期寿命较长,但需要医学照顾、护理的老龄阶段也较长。有研究显示,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是青年人的3—5倍,是医疗服务的重点人群。医疗服务供给侧跟不上老龄化步伐,医疗服务体系没有针对老年人特点给予合理照护,目前来看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是十九大提出的重要目标,也是关乎每个人幸福感的民生大事。当务之急,是补短板、强供给,改变医疗服务供给侧与健康养老不相匹配的现状,满足好老年群体快速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老年人生病主要原因是身体机能退化,预防、诊疗、康复、护理等医疗环节不应只关注疾病本身,而应该多方面、多学科、全方位协同来关注老年人整体感受,包括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这意味着,改革应综合部署、多点开花、全面发力,包括优化配置老年医疗服务资源,建立权威的健康信息渠道;包括建立多学科协作的专业、连续、长期的全病程照护体系,完善配套人才支撑、保险制度等措施;包括发展全科医生队伍,建立让老年人信任的家庭医生队伍,等等。
   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一个走向重度老龄化的社会,为“银发浪潮”做好准备,不仅是个人的小事,也是国家的大事。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家庭、子女、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关爱老人、聚力改革,安放好每个人的老年。

守住“劳有所得”的底线
2017-12-18
   时值岁末,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再次进入视野。从将拖欠农民工工资列入“黑名单”,到对省级政府实施年度考核;从曝光拖欠劳动报酬典型案例,到开展春节前治欠保支攻坚战……国家近日连出大招,重拳整治欠薪,确保让2亿农民工拿到工资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
   一系列有力举措,既有即时处置,又有治本之策,多管齐下,重拳出击,给辛苦了一年的广大农民工兄弟吃了颗“定心丸”。把保障农民工工资纳入省级领导考评,各地专题部署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彰显了对农民工权益重视的升级、彻底治理欠薪问题的决心,为力争到2020年实现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助力,对鼓励广大农民工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对扩大就业、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讨薪难,可以说是一个老话题了。一个“老”字,也说明这是一场长期博弈。从各地政府建立工资应急保障金的制度发力,到各地尝试提高措施针对性、长效性的实际治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反复重申、一再强调的重要议题。今年前11个月,各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查处欠薪案件12.8万件,同比下降38.2%,虽然发生率大幅降低,但是欠薪现象仍未杜绝,依然需要抓铁有痕,接力治理。
   破解拖欠农民工工资,急在治标,重在治本。从这个意义上讲,用好考核指挥棒,是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的一大创举。树立考核“指挥棒”,目的在于树立“风向标”,提高思想认识,从严从实考核督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这是我们治理社会难点痛点的一条宝贵经验。然而,责任意识有了,监督问责落实了,“讨薪”是有了保障,但从彻底治理“欠薪”的角度,是不是一试就灵、一劳永逸呢?恐怕也没那么简单。
   揆诸现实,触摸农民工欠薪的深层原因,多与保障工资支付的法律仍不健全、解决欠薪问题的制度刚性不强等相关。比如,当前出现的一些欠薪现象,大多集中在建筑建材、加工制造等行业。这些领域,恰是近年来我国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层层转包、层层拖欠的现象极为普遍,农民工的权利常被悬置,因此必须加强对项目资金的有效监督。另外,经济下行压力下,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企业把压力转嫁到农民工身上,地方政府或是出于对招商引资的顾虑,或是将企业倚为支柱,从而缺乏主动追责的动力。再比如,出现拖欠工资现象的大部分行业,大多用工不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没有建立用工单位与劳动者的正常雇佣关系,因而提高广大农民工的契约意识,强化法治保障势在必行。
   农民工讨薪的辛酸焦虑和无奈喟叹,折射着民生难题。除了纳入政绩考核、严格行政问责、加强部门协同,我们还应进一步拓宽治理视野,从经济、法律、观念等方方面面,塑造一种有效的制度治理体系。我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末端追讨问题,还要从源头治理、中游把控等方面入手,拿出绣花功夫,层层分解,形成一个治理的闭环。如此接续用心用力,营造守法环境,形成治理合力,才能释放出制度创新的最大效能。

用制度破解“换马甲”难题
2017-12-15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办法》和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在全国层面统一办公用房的规范、完善了公务用车制度。这两个办法的出台,为作风建设划出“硬杠杠”,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觉悟不能代替制度。这些年来,关于用房用车的制度篱笆步步扎紧,推动作风建设向实处使劲、往细处用力、从严处较真。五年来,29个省份上报车改方案,170.26万辆公车中77.58万辆被取消;新建楼堂馆所全面停止,2227.6万平方米办公用房调整清理……剑指“车轮上的腐败”、遏止“办公室的歪风”,让党政机关清风扑面。
   成绩值得点赞,但老问题的新表现也要警惕。以车改为例,2014年公布的公车改革方案,瞄准社会化、市场化,取消了一般公务用车。但在各地多轮车改实践中,“车轮上的腐败”换了马甲,一些领导干部以“借”为名,将一些企业用车变成领导专车;一些公务人员“私车公养”,用公家钱报销私车保险费,或用公车加油卡给私家车加油。应当看到,这既有“四风”顽固性、隐蔽性等共性原因,也有改革进入深水区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无疑要用更加精准、更加严格的规范来扎紧“制度篱笆”。
   ***总书记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在当前的背景下,新一轮的党政机关用车用房改革,就是要瞄准老问题的新表现,在优化提升中确保制度管用。相比较之前改革规定中的一些原则要求,新一轮改革更加注重具体问题的解决。比如针对现实存在的一些“企业公车”,要求“不得将公务用车登记在下属单位、企业或者个人名下”;针对领导干部在不同单位同时任职,规定严格审批才能“由兼职单位再安排一处小于标准面积的办公用房”……这些新规涵盖用房用车标准、使用、处置、经费等方方面面,从而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实现违规违纪问题问责无死角、全覆盖。
   如果说划出作风建设的红线,是在“堵”上下功夫,那么在“导”上做文章,就是要以新要求引导作风建设新风尚。这也是规范用车、用房中着力的方向。比如办公用房腾退清理之后,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源闲置的问题,此次改革强调多渠道创新办公用房闲置资产“出口”,并提出6种处置利用方式。再比如,明确要求党政机关应当配备使用国产汽车,带头使用新能源汽车,按照规定逐步扩大新能源汽车配备比例,这对于推进厉行节约、绿色环保意义重大。
   在解决一个个诸如用车用房的问题中,才能堵住作风建设的漏洞、推动新风尚的形成,实现作风建设的标本兼治。然而,任何一项改革方案的推出,都必须在“一抓到底”中开花结果,在“破立并举”中获得最大红利。新时代需要新气象、新作为,围绕作风建设出现的具体问题不断调整制度,就能巩固清风劲吹之势,营造良好政治生态,锻造领导伟大事业的坚强核心。

让实体经济壮筋骨上台阶
2017-12-14
   日前,***总书记来到徐工集团考察,坐进新型起重机驾驶室,问性能、询价格,并鼓励企业不断创新。他强调,“发展实体经济,就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当前特别要抓好创新驱动,掌握和运用好关键技术。”十九大之后,***总书记的首次调研就来到制造业企业,被视为“为实体经济加油打气”之举。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公司、广西南南铝加工公司、山西钢科碳材料公司……近年来,***总书记深入企业调研,做出了“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把实体经济抓上去”等重要论断,体现了对经济发展的深刻认识,彰显了对实体经济的高度重视。
   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兴国之基。以创新顶住近年来工程机械业的大波动,主要指标连续27年稳居“中国第一”;以“徐工工业云”平台重构全球产业链,领跑“中国智造”,徐工集团正是中国实体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今天,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体经济能否“壮筋骨”“上台阶”,直接关系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话语权。正如***总书记所说,中国这么大,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单一发展、脱实向虚的路子。
   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重在制造业,也难在制造业。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采取减税等政策促进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也在利用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吸纳制造业投资。双重挤压下,“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低端的传统竞争力正在消失,唯有向产业链的中高端攀爬,才有可能在全球经济版图的重构中,活得下去、活得更好。
   更需重视的是,中国虽然号称“世界工厂”,可规模上的辉煌难以掩盖品质上的缺憾、品种上的缺失,以及品位上的缺乏。一面是“傻大黑粗”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跌成了“白菜价”;一面是中国百姓海外扫货,让洋品牌赚得盆满钵满。满足新时代的新需求、新期盼,将眼光从数量投到质量、从速度转向效率,才能实现制造与消费的双赢,从跟跑变为并跑甚至领跑。
   挺起创新的脊梁,才能为实体经济壮骨健髓。2012年起,我国研发经费增速连续4年下滑,其滞后反应出现在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多年来首次负增长。而随着2016年科研投入增速重回10%以上,目前工业企业利润不仅保持了高增速,企业利润率也恢复到了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新常态下,“铺摊子”“拉架子”的旧路不好走,也行不通了,“中国制造”唯有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依靠创新引领,弘扬工匠精神,在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的研发上下苦功,在精细管理与创新设计上多用心,才有可能在并跑途中弯道超车,脱颖而出。
   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不仅是市场主体的事儿。破解长期积累形成的结构性问题,还需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机制性障碍,优化营商环境,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多立路标、少设路障。相信改革的力度和热度将决定“中国制造”由跟跑变领跑的速度。

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2017-12-13
   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最近,一组数据让人惊心: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则列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可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抢救者感慨:“我们走进许多美丽的村子,有老树、山庙、石板房,但是没有人。”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在云南古生村,***总书记称赞当地白族民居的庭院“记得住乡愁”,指出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在湖北峒山村,***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一道,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莫让行贿药企“以小博大”
2017-12-12
   从“政”入手,遏制受贿,从“商”入手,严打行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合力打造出“亲”“清”的政商关系  
   近日,一篇名为《一年狂卖7.5亿的洗脑神药,请放过中国老人》的文章在网络热传。针对文章所反映的“著名眼药”莎普爱思存在涉嫌虚假宣传等问题,国家和浙江省两级食药监部门已责令该公司尽快启动临床有效性试验和开展广告自查。
   人们追问这一眼药为何敢于在未进行临床有效性试验就敢搞“轰炸式”广告之时,有人发现,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过去十余年间,莎普爱思的工作人员多次向所在地科技局官员行贿。中国证监会浙江证监局也发函,要求莎普爱思说明“涉及行贿事项对公司的影响,以及是否按规定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药企行贿问题,也随之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近些年,从中小型药企到辉瑞、惠氏、葛兰素史克等国际制药巨头,“前仆后继”地曝出行贿丑闻。从这些案例看,药企公关对象,要么是卫生、药监等政府部门的“现管”,要么是科室主任、药房主任等医院的“主管”。莎普爱思的行贿对象,就多为负责新产品鉴定、科技计划申报者。在利益集团的围猎、糖衣炮弹的围攻中,拒腐防变的防线频频失守,带有劣迹的药品进入流通市场,侵害患者健康权益。
   对此,国家不断加大打击力度,扎紧制度的笼子。比如,将受贿的定罪量刑标准修改为“概括性数额”加“情节”,对贿赂犯罪中的财物作出适度扩张解释;严禁医药代表卖药,建立行贿黑名单制度,上榜药企或将禁入公立医院,等等。但前车之鉴并未完全转化成警示教训,现有惩处尚不足以形成有效震慑,彻底消除药企行贿任重道远。
   一盒药背后的利益关系之复杂,远超业外人士的想象。这也意味着打击行业腐败,狙击商业贿赂,需要多方配合、形成合力。就行贿受贿两端来说,长期以来司法对后者的打击力度要大于前者。正因如此,药企的违法成本在利润面前几乎是九牛一毛,而且很大一部分还能转移到药价上,最终由广大患者承担。对于逐利的企业来说,这场以小博大的赌局实在太过诱人,行贿自然就成了“攻城略地”屡试不爽的手段。
   从逻辑关系看,行贿与受贿本就是成对儿出现,是一根藤上结出的两个毒果。从整个灰色链条来看,企业的行贿相当于源头,处于利益交换链条的上端。治病要去根儿,从源头上堵截贿赂,依法严厉打击行贿者、紧盯行贿行为,让行贿“代价惨重”,显然可以事半功倍。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反腐败要“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这一论述既是党内规矩,也有刑法依据,更是群众期待。从“政”入手,遏制受贿;从“商”入手,打击行贿。这对于重塑医药领域的风气来说至关重要,对其他领域亦是如此。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关键举措,能够促使商人依法经营不行贿、从政者依法办事不受贿,为市场运作创造一个不以贿赂获利的公平竞争环境,为公权力运作创造一个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为社会注入“行贿受贿一样可耻”的普遍共识。
   从司法实践看,相较于受贿,行贿查处起来难度较大,但我们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加快补齐制度短板,共建全民防“贿”的大堤,让双向查处落到实处,整个社会才能赢得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塞罕坝的行动属于世界
2017-12-11
   塞罕坝林海属于中国,而中国的环保行动则属于世界  
   “获得2017年第二个激励与行动奖项的是中国的塞罕坝林场,他们将退化的土地变成了绿色的天堂。”近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地球卫士奖”授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以表彰他们变莽莽荒漠为郁郁林海的功绩。
   55年来,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从最初的369人毅然上坝到三代人传承不息,塞罕坝人将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创造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用了不起的变化成就了“生态文明建设范例”。今天,站在高处俯瞰塞罕坝林场,很难想象当年“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作为联合国系统最具影响力的环境奖项,“地球卫士奖”不仅是对塞罕坝人的肯定,也生动诠释了中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一名英籍记者在塞罕坝采访时感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塞罕坝成为中国人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塞罕坝葱郁的林木,映照着中国矢志不渝的绿色行动。新增造林年均超过9000万亩,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水生态得到修复,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回首过去极不平凡的5年,绿色始终是中国发展的底色。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勇担责任、不懈努力,收获了巨大成绩。当绿色发展更好融入现代生活,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形成了良性互动,美丽中国的画卷也因此不断舒展。
   “中国的奋斗,就是全人类的奋斗”,加强生态建设、保护自然环境,也是在为人类文明作贡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发布专项报告,向世界介绍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的经验。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例,相较于有的国家退出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中国积极的态度始终坚定不移。除了植树造林,仅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淘汰量一项,中国就占发展中国家淘汰总量的50%以上,成为对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国家。翻开十九大报告,无论是将“美丽”纳入现代化强国目标,还是以“生命共同体”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是强调打赢蓝天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还是重申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无不表明中国将一如既往“百分之百承担自己的义务”。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来自中国的环保理念、环保经验,也在世界范围产生广泛影响。在非洲,由中国企业承建的蒙内铁路穿越察沃国家公园,为了降低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专设了14处野生动物通道,赢得国外媒体评价“中国在非洲造的铁路,连长颈鹿都很满意”。印发《“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设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各国环保及绿色产业项目……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生态文明领域的国际合作也日新月异。
   印第安人有个传说,是树木撑起了天空;如果森林消失,天空就会塌落,自然和人类就一起毁灭。塞罕坝林海属于中国,而中国的环保行动则属于世界。遵照***总书记所要求的,始终“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人人争做“地球卫士”,一个更加可期的美丽中国必将渐行渐近。

治理绩效应让位于民生急需
2017-12-08
   12月7日,两条消息引发社会关注。一则是环保部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部分城市下发特急函,提出坚持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没有完工的项目或地方,继续沿用过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另一条是针对媒体报道北方一些学校尚未供暖、学生被冻伤的情况,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有关省份下发督办通知单,要求高度重视、迅速查明、快速解决。
   面对部分地区因“煤改气”“煤改电”而造成的取暖难题,相关部门及时回应、迅速行动,体现出对困难群众的牵挂、彰显了民生无小事的理念,也映照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方法,在冬日里为老百姓带来暖意,值得点赞。
   治理是系统的工程、复杂的命题,提升治理能力尤需总结经验、累积智慧。当类似环境保护等着眼于长远利益的公共政策,与老百姓眼前的现实利益产生一定程度的矛盾时,究竟该如何取舍?在落实具体改革措施之时,除了重视目的和效果,又该如何优化策略与方法?因“煤改气”等项目引发的问题、舆情启示我们,重大公共政策和改革措施,即便长远于国于民有利,也要考虑当前影响,特别是对公众生活的影响。“煤改气”长远看也是民生,但远民生不能替代近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好事更要想周全。实施前充分预案、实施时循序渐进、实施后评估反馈,充分考虑社会承受度、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治理绩效应该让位于民生急需,真正把好事办好。
   ***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2002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福建省武平县铺开,因涉及利益关系复杂,一时困难重重。时任福建省长的***深入了解农民诉求后,强调“林改的方向是对的,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提出了先解决好“钱从哪里来、树要怎么砍、一家一户怎么办”这三大问题。武平县以此为遵循,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改革,最终成为全国典范。把“过程意识”与“问题意识”相结合,兼顾长远利益和当前关切,才能找到最大公约数,寻求问题最优解。
   其实,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调适、完善,也都不是一触即发的突然变化,也都有一个深谋远虑、不断调整的过程。无论是推进“煤改气”来治理大气污染,还是借助土地流转激活农村发展,都应持科学、严谨的态度,照应好政策实施的每个环节,充分考虑各方诉求,体现人文关怀。惟其如此,才是真正对政策负责、对老百姓负责。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储存等技术快速发展,“云治理”等解决方案为决策者提供了更丰富的治理资源。善用技术手段、对施政效果进行更加精准的研判,让决策、施策的全过程更加精细、智能,就能更好增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遇事要瞻前顾后、踟蹰不前;恰恰相反,越是在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越要有敢试敢闯的精神和决断的勇气。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始终葆有为民情怀,准确把握客观规律,培养审慎“过程意识”,公共政策必定能赢得更多民心。

“一眼千年”,与文化长谈
2017-12-07
   精心谋划打开历史、打开传统的独特方式,让沉默的国宝说话,给孤独的匠人点赞 
   让明星担纲“国宝守护人”,以小剧场形式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有着向国宝鞠躬、向匠人礼敬的谦卑姿态,有着贯通古今、求索国魂的虔敬气场。近日,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古今交响、凝魂聚气,引发社会关注。
   不久前的故宫“特展”,万人争睹宋代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即便是幸运的观众,也往往需要排队5个小时,才能看上匆匆5分钟。而电视片《国家宝藏》将你看不到的故事细细还原,一下子让国宝“活”了起来、“近”了起来。浩荡图卷背后,隐藏着18岁画家王希孟的锦绣才华和生命迷踪,缥缈着“不会为君、什么都会”的宋徽宗对江山永固的一厢情愿,游移着媚上嫉贤、蠹食国运的佞臣蔡京才高品低的闪烁眼神……我们不但从山重水复的缝隙张望到先人背影,更目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唯一传人仇庆年荒野寻石、陋室研磨,探索朱砂、石青、石黄等目迷五色、“千年不腐”的秘诀,还可见证中央美院的冯海涛经年累月、耐住寂寞,一重重上色复制1/10的《千里江山图》……
   还有那面勒于战国、乱世流离而治世重光的乍原石鼓,重温司马光父子以生命研求石鼓文字、历史源流之“真”,还原“五代故宫人”的梁氏家族参与抗战文物南迁、与国宝生死相随,让人深信国之重器就是先人魂魄所依、皇皇汉字就是国人信仰所系;还有围绕清代“各种釉彩大瓶”,乾隆的海纳百川心胸与“问不倒”的“海归”故宫志愿者,勾连起几许神奇的默契。随着一件件国宝的故事徐徐展开,观众纷纷留言:“忍不住泪目”“向文化传承者致敬”“为自己是中国人自信、骄傲”。
   今日之中国,已经鲜有为果腹、为物质欲望而排起长队的场景;人们能以坚忍的毅力守候数小时,常常只为片刻精神享受。从中国馆蜿蜒的“世博长龙”到争睹国宝的“故宫跑”,观者的热情令人感动。衣食足而知礼仪,该怎么填平公众文化需求旺盛与精神产品供给相对贫乏形成的鸿沟?文化领域的耕耘,又该如何对得住绵延五千年的先人遗泽,配得上纵横九万里创造经济奇迹的大国气象?
   以现代的视角、用很“燃”的方式,致力于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为不少人的努力方向。比如湖南卫视出品的大型公益文化纪录片《百心百匠》,邀请李亚鹏、李泉、孙楠等明星探访民间匠人,通过深度体验,实录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很好地揭示“匠心”传承的价值与意义。
   不久前,“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让京沪观众惊艳。而这一策展源头是英国广播公司的一档节目。现在,中国媒体人也在精心谋划打开历史、打开传统的独特方式,让沉默的国宝说话,给孤独的匠人点赞。事实上,唯有通过更多这样的努力,才能“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国家宝藏》的国之重宝、《百心百匠》的民间遗珍,“一眼千年”,让人们与文化长谈,何尝不是我们这代人对文明的守候?
   我们的先人顽强如石,坚韧如丝,绚烂如画,优雅如瓷,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就从我们眼前渐次“活”起来一石、一丝、一画、一瓷开始吧——铺陈的是传奇,激荡的是国魂。

限塑十年,绿色生活仍在路上
2017-12-06
   以“限塑令”为切口激活环保动力、治理能力,让绿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2007年12月发布的“限塑令”,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不过,从农贸市场、超市,到快递、外卖,生活中塑料袋的身影还是很常见。近日有媒体调查后得出结论,执行近10年,“限塑令”的政策效应正在逐渐弱化,引来不少讨论。
   毋庸置疑,“限塑令”的施行,减少了白色污染,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发改委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限塑令”实施以来,塑料袋使用普遍减少2/3以上,累计约为140万吨,相当于节约了840万吨石油。现实中,在超市、市场,也常有消费者自备购物袋。
   不过,也有人质疑,管得住生产塑料袋的正规厂家,却管不住小作坊;管得住大超市,却管不住小卖部。随着“互联网+”兴起,快递和外卖领域逐渐成为塑料袋消耗大户,变成监管盲区。数据显示,去年仅快递业塑料袋使用量就高达147亿个。加之超薄塑料袋肆意流通等老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难免让人觉得“限塑令”在弱化。
   “限塑令”遇阻,的确是新老问题的叠加所致。执法部门取证难、执法难依然存在,管不住小作坊这样的生产方,也管不住农贸市场这样的销售方。而超市“积少成多”从中获益,更让人吐槽“限塑令”变为“卖塑令”。从这个角度看,即便是“限塑令”加码,也同样有个执行的老问题。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协调起草《关于推广标准托盘、发展单元化物流的意见》,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调整“限塑令”,研究制定在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率先限制一系列不可降解塑料包装使用的相关实施方案。这表明,相关政策制定者正在积极回应问题,并将适时调整政策。
   塑料袋虽小,其中也有治理的大学问。当前,相关制度安排已经比较立体、丰富。如何让规定从纸面落实到地面、进而发挥应有威力,还有赖于监管部门主动作为、密切协同。环保、质监、工商等部门,必须在塑料袋生产的审批、监控、执法等环节形成合力。而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更需要有细则的配合,明确从生产者、销售者到消费者的责任,只靠收费恐怕也是行不通的。
   其实,推进“限塑”进程,根本上仰赖于企业和公众的参与。例如,据推算,我国每周有超过3亿份外卖被送出,如果按每份外卖消耗1个塑料袋计算,就产生了3亿个塑料袋。面对这一问题,从外卖平台到餐饮商家都负有责任。“一个人对待塑料袋的态度,直接反映出他的环保意识强弱”。塑料袋虽小,但折射着环保的大命题。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主动限“塑”,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塑料袋消耗量,真正减少环境污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都需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以“限塑令”为切口激活环保动力、治理能力,让绿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风,美丽中国必将渐行渐近。

让公共政策更有民生温度
2017-12-05
   如何优化公共政策的价值排序,让政策从制定、落实到反馈、调整的全链条充满民生温度,是非常值得省思的时代课题
   近日,两则消息引发社会关注。一则是由于供暖需求大幅增加,河北省天然气供应处于严重紧张状态;一则是山西省临汾市部分城区发生供暖迟到现象。问题出现后,河北省紧急实施天然气需求侧管理机制,及时启动天然气供应橙色预警;临汾市各级干部也加班加点攻克难关,全力做好供暖扫尾工作。
   相关政府部门的及时应对、务实举措,回应了老百姓的民生关切,在冬日里传递了暖意。情况虽已好转,但在清洁取暖的大趋势下,天然气供应紧张、供暖不顺畅等问题,值得重视与反思。今年冬季,北方部分地区加快推进“煤改气”。环保部划定的“禁煤区”,也迎来第一个冬天。天然气需求量短时间内激增,考验供给能力;取暖、燃烧设备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时间长、成本高,无法一蹴而就。两种因素相互叠加,导致部分家庭遭遇供暖困难。
   应当认识到,“煤改气”“煤改电”等措施,是我国北方地区改善大气质量的有效手段,从长远来看,也是推广清洁能源、优化环境治理的必由之路。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改”,而在于“怎样改”。其实,“煤改气”不仅事关大气污染防治,也牵涉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深层次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此次华北局部地区出现“气荒”是多重因素叠加,政策上的一刀切、执行上的操之过急,也是一个原因。因此,推进“煤改气”须统筹兼顾,除了要算政治账,也不能忽视经济账、供需账,更应把民生摆在突出位置,要想方设法让群众的屋子暖起来、热起来。
   现实中,公共政策往往难以一步到位,谋划决策需要多一些全局意识、问题意识、过程意识。公共政策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以“煤改气”为例,政策上游对接我国乃至世界能源市场,下游的政策效果则事关居民取暖、企业生产、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可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制定决策切不可只抓一点、不及其余,而需要进行全面、系统、多维度的分析研判,做好应急预案。同时,落实公共政策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譬如,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一个历史过程,善用“巧劲”才能事半功倍。眼下,一些地区已经意识到问题,在天然气供给短期内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开发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就较好实现了能源结构的多元化,确保不让一家一户挨冻过冬。
   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常面临刚性压力。例如,环境保护已成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甚至具有“一票否决”的效力。也正因如此,近年来我国环境治理富有效率、成果丰硕,赢得了广泛赞誉。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地方在执行层面也要防止急躁化,大干快上反而容易造成负面影响。现实中,少数农村地区出现的“散煤拉走了,壁挂炉却装不上”“壁挂炉装上了,燃气却进不来”的窘境提醒我们,如何优化公共政策的价值排序,让政策从制定、落实到反馈、调整的全链条充满民生温度,是非常值得省思的时代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保护环境和保证供暖,从来都不是互相矛盾、此消彼长的关系;两者的核心要义,都在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脚于增强老百姓获得感这一根本目的。让公共政策多一些人文关怀、民生观照,我们的发展也必将更有质量、更有温度。

让八项规定激荡新气象
2017-12-04
   八项规定“一子落”,作风建设“满盘活”,一系列组合拳密集出击,以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让治小为治大打下基础,既大快人心,更收获人心
   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刊出一则消息,引来一片点赞: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已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逾19万起,超过26万名党员干部受到处理,约14.5万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大凡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特别空气。”而改变我们时代党风政风、引领我们时代社风民风的,起自一份600余字的文件:5年前的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自此,八项规定成为家喻户晓的高频词汇、作风建设的金字招牌,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亮丽名片、再塑我们党自身形象的“第一行动”。
   “舌尖上的浪费”“月饼里的奢华”“会所里的歪风”“车轮上的腐败”……一段时间里,种种作风积弊深受群众诟病,却难以被有效遏制。***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抓中央八项规定贯彻落实,看起来是小事,但体现的是一种精神。”5年来,中央把“持续动真格”当作常态,没有半个台阶可下、没有一点面子可留,从小处入手,刹住了那些曾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破除了那些曾被认为司空见惯的沉疴痼疾。“一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如今,风气的转变如此明显、如此真切,人们由衷赞叹“八项规定改变中国”。
   “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八项规定出台5年了,但时至今日,仍有人敢顶风作案。从中央纪委公开曝光的案例来看,超标准接待、高消费娱乐、出入楼堂馆所、违规用房用车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这说明,作风建设具有一抓就见效、一松就反弹的特点,切不可喘口气、歇歇脚。拧紧螺丝、上紧发条,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确保这“第一刀”刀出不归鞘,这“一阵风”劲吹不停息,才能不断巩固落实八项规定的成果。改作风,改到深处靠觉悟。只有打掉“大行不顾细谨”的傲慢、“无非走个过场”的敷衍、“法不责众责微”的幻想,把“要我改”化为“我要改”,由“管住手”“管住嘴”变为“管住心”,才能促动更多人做到明是非、知进退、有取舍,让八项规定产生更持久的效用。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新的征程向着未来延伸。决胜全面小康,提前实现基本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无不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十九大上,***总书记对党的建设提出新要求,再次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过去5年,八项规定“一子落”,作风建设“满盘活”,一系列组合拳密集出击,以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让治小为治大打下基础,既大快人心,更收获人心。八项规定的600余字是篇大文章,启示我们必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久久为功抓好作风,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8900多万党员以八项规定为尺子,量自身、正己心,始终保持优良作风,就一定能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

探寻中国奇迹的“政党密码”
2017-12-01
    与世界各国政党对话,中国共产党将更好发挥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是各国政党学习的榜样”“在北京召开的对话会有重大的意义,中国为全球贡献了不同于西方的一套对内和对外的治理方案”……这几天,作为我们党首次与全球各类政党举行的高层对话,作为迄今出席人数最多的首次全球政党领导人对话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凝聚着世界的期待,牵动着全球的目光。人们都希望通过这次对话会,更好地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
   如果说,以前世界对中国奇迹的关注,主要是在经济方面;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支撑经济奇迹背后的中国政治制度,更值得关注。前不久,美英联合制作的纪录片《中国:***时代》,历数每分钟脱贫超20人的世界奇迹、“八横八纵”世界最长的高铁网络、连接城乡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乡村电商”,并不无感慨地指出,这些长期投资和计划,之所以“达到了其他国家根本无法实现的规模和水平”,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政治制度”。可以说,深度解码中国奇迹,中国共产党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关键词。
   一位长期研究中国问题的德国汉学家感慨,在当今世界,几乎找不到第二个政党,可以像中国共产党一样,一代代积累执政经验,不断前进;也几乎找不到第二个现任领导人能像***一样,执政艺术、政治理念与长达百年的近代历史紧密关联。来自外部的客观评价,体现的是世界上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广泛认同,这既是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赞赏,更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期许。
   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的主要运作方式。回顾世界政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建设、自我革新,极大拓展了世界对政党的认知。当一些国家的政党“忧权位甚于忧国运”,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己任;当不少政党陷入内部分裂和政治衰败之时,中国共产党一手抓制度,一手抓反腐,破立结合,再造政党能力、重塑政治生态。各国政党齐聚北京,渴望了解十九大精神,正是因为我们打破了一党长期执政难以实现自我革新的错误判断,为各国执政党提供了行之有效、可资借鉴的另一种治理之道。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过去5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把中国推到了新的历史方位,也引发世界“向东看”的浪潮。一部著作风靡全球的现象,耐人寻味。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为该书撰写长篇书评,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请***主席在自己研读过的那本上签名,泰国总理巴育希望内阁成员人手一本……《***谈治国理政》,这本“现象级”作品在全世界持续热销,第二卷出版不到3周即获得16个国家的知名出版机构引进版权,这不仅折射出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更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治理之道对世界各国执政党的深刻启示和强大感召。与世界各国政党对话,中国共产党将更好发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近现代以来的历史表明,每当社会发展的航船遇到风雨和迷雾,负责任、有担当的政党总会站出来为人们导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离不开每一个政党的努力。几天前,对话会的两幅海报正式发布,一幅是青花瓷茶杯盛着清茶,倒映世界地图,茶桌扩散出一圈圈涟漪,寓意共饮一泓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幅是中式茶杯、阿拉伯茶杯、西式咖啡杯相映成趣,茶水呈现类似太极阴阳图形的明暗区隔,寓意与会政党和而不同、坦诚交流。期待这次对话会,在侧耳聆听中国发展故事、相互借鉴治党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为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发展难题和共同挑战,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

释放聘任制的“鲇鱼效应”
2017-11-30
   一系列与市场接轨的用人办法,打破“编制”束缚、穿越“身份”障碍,让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布公告,招聘9名聘任制公务员。今年10月以来,已有四川德阳、河南开封、山西省等地陆续发布招聘聘任制公务员的公告。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逾20省份“试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聘任制公务员”再度受到舆论关注,引发人们对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从2006年公务员法对聘任制作出规定,到2011年《聘任制公务员管理试点办法》的出台,再到今年《聘任制公务员管理规定(试行)》的印发,公务员聘任制已走过10多年历程。时至今日,公务员聘任制更专业、更灵活、更规范,对公务员选任制度形成了重要补充,如同鲇鱼激活了公务员选任的“一池春水”,推动着公务员队伍建设朝更加高素质、专业化的方向迈进。
   10多年来,公务员聘任制改革在“变”与“不变”之间拿捏分寸,在大胆探索与小心求证之间平衡前行。从“不变”的视角来看,灵活不代表放任,制度创新不是任意发挥,聘任制也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公务员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的制度框架内进行制度创新。无论是对聘任过程的依法监督,还是对被聘用人员的履职管理,无不确保聘任工作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无不贯彻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可以说,正是在制度框架下,聘任制的制度创新释放出了更多“鲇鱼效应”。
   “鲇鱼效应”之一,是更好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目标。随着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传统的公务员选任制度无法完全满足人才专业化的需求,聘任制则提供了“另辟蹊径”的解决方案。就像这次新疆等地发布的招聘公告,专业门槛高是普遍特点,大数据产业、船舶检验师、生物医药发展……向社会畅通人才流动渠道,能够为公务员队伍补充高层次专业人才,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鲇鱼效应”之二,是让人才获得更多施展才华的渠道。多年来,编制问题卡住了党政机关向专业人才伸出的“橄榄枝”,也成了许多专业人才过不了的?“独木桥”。如今,更为灵活的聘任制规定引入了市场机制,为社会优秀人才进入机关开辟了新渠道。“合同管理”“平等协商”“聘期明确”,这一系列与市场接轨的用人办法,打破“编制”束缚、穿越“身份”障碍,让人才在党政机关与社会之间充分流动,让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同时也要看到,聘任制改革还没有尽善尽美,需要继续在解决问题中完善制度。比如说,聘任制公务员的待遇和出口,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再比如说,符合条件的聘任制公务员可以转为委任制公务员,这就需要避免执行制度的走形变味,防止个别人通过聘任制进行“萝卜招聘”,转而变成委任制,最后实现公务员身份的“曲线救国”。总之,一个社会的活力,在于人才的畅通流动带来的多元选择,在于制度保障能够让每个人在单向时间里凝聚多样性与可能性。而公务员聘任制改革,就是要以制度保障促进人才的畅通流动,增加这种多样性与可能性。

接力改革,为养老加上安全阀
2017-11-29
   彻底化解参保者焦虑,既要坚定信心,把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运行状况讲清楚,减少不必要的猜测,又要未雨绸缪,正视有可能存在的风险,加快改革步伐 
   “企业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增长5.4%”“全民参保人数不断增长”“社保基金累计结余比上年增长11.5%”……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6》,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普遍提高,13亿多人共享的社保网越织越密,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与此同时,舆论场上也出现了一些解读:“基金支出增速快于收入增速”“个别省份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花完”“剔除财政补贴,相当一部分省份养老保险基金不足”……这增加了参保者的顾虑:养老保险还可靠吗?回答这一问题,几个模糊认识有必要说清楚。
   其一,局部地区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是事实,这是不是会导致全局性风险?答案是否定的。2014年,全国出现3个省份收不抵支,之后又有所扩大。但这只是现行养老保险制度采取地区分割统筹的结果。养老保险是立足于互助共济基础之上的全国性制度安排,宏观数据才是衡量整个制度运行状态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从全国看,养老保险基金近年来一直是收大于支、结余持续增长。
   其二,财政补贴养老金,是不是说明养老保险制度岌岌可危了?答案也是否定。财政补贴不仅是国际惯例,也是确保老年人合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正常途径。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于上世纪90年代建立,对在此之前参加工作的人员,其改革前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由此产生的隐性债务,已明确由国家承担制度转轨成本,财政补助就成为养老保险基金的重要来源,不能将其等同于“亏空”。
   其三,“个人账户+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模式是不是寅吃卯粮、迟早撑不住?这种悲观的看法也缺少根据。包括德国在内许多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现收现付制,都在稳步持续发展。而我国不仅有数万亿元滚存结余基金,还有社会保障基金的战略储备以及巨大的政策调控空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已经完全成熟。焦虑情绪虽然没有根据,但在老龄化社会加快到来的语境下,更要读懂这背后的改革期待。正因此,彻底化解参保者焦虑,既要坚定信心,把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运行状况讲清楚,减少不必要的猜测,又要未雨绸缪,正视有可能存在的风险,加快改革步伐,以改革完善制度、健全政策、提高可持续性,为参保者送上“长效定心丸”。
   当前,聚焦“可持续”的改革措施正在密集推出: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推进,在实现“人人享有保障”的同时将进一步做强“社会共济”功能;养老保险基金正式投资运营,可有效避免“养命钱”贬值;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应对老龄化的资金储备更充足,夯实了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将于明年启动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可望调剂余缺,均衡地区之间的养老保险负担。这类聚焦矛盾、着眼长远的改革探索,相信在未来几年还会陆续启动,增强人们对制度的长远信心。
   社会保障具有参保者需求随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更新转化的特点。当制度安排出现缺失时,有一份基本保障是最突出的诉求;当制度逐步健全后,提高待遇的需求就会水涨船高。人口流动加快,参保者渴盼“全国畅通”;老龄化加剧,老百姓担心未来基金支撑能力不足,这可以说是新矛盾在社保领域的体现。过去,建立起世界上覆盖人群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靠的是改革;将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要靠改革。奔着问题去、敢啃硬骨头,改革将为养老保障加上安全阀,不仅能为百姓提供晚年生活稳定安全的预期,也将为整个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信息安全首先要管理安全
2017-11-28
   信息安全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既需要筑牢技术的防火墙,更需要织密管理的篱笆网
   最近,有两条与信息安全有关的新闻,牵动了不少人的神经。一则是多地高校官网在奖学金信息公示环节,出现泄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联系方式等个人隐私的情况;另一则是,深圳开展集中打击骚扰信息行动,现场缴获非法公民信息32万余条、非法个人征信报告1000余份,银行“内鬼”被绳之以法。
   应该说,个人信息安全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但新情况总是层出不穷,说明信息安全的攻防战是一场长期博弈。以往,信息泄露常常与技术漏洞有关,这两条新闻揭示出信息安全的另一面:信息泄露可以追溯到收集和保管个人信息的相关机构,不是因为技术层面出现漏洞,而是源于管理层面出了问题。
   高校公开奖学金获得者的名单及相关信息,既体现公共机构的公开透明原则,也能满足广大师生的知情权,确保奖学金评选的公开、公平、公正,初衷无疑是好的。但如果把获奖学生的隐私信息和盘托出,就会过犹不及,客观上把获奖学生的个人信息泄露于外。这说明,公共机构应该在信息公开与隐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信息公开不应误伤隐私保护,而应该以隐私保护为基础和前提。比如说,隐去获奖学生身份证号的部分数字,是不是就能兼顾信息公开与隐私保护,从而更好地释放信息公开的社会效应?
   深圳查处的信息泄露案件,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管理不善将不仅产生无意泄露,更会催生黑色链条。比如说,公民个人征信报告,除了银行内部审批和客户本人,是不可以给到任何第三方持有的,但通过银行“内鬼”的里应外合,就能让一些贷款公司非法获取个人征信报告。这说明,机构内部如果监管不严、管理不善,那么无论技术如何升级,“内部人”总能与外部力量形成利益链条,并在利益的驱动下将个人信息主动拱手相让。采集信息的相关机构本应是最安全的地方,一旦暴露出安全隐患,反而会成为信息泄露的最大源头。
   无论是信息公开的无心之失,还是机构内部的有意为之,这都说明,信息安全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既需要筑牢技术的防火墙,更需要织密管理的篱笆网。这就需要超越传统的信息安全观,从技术升级、管理完善、法治建设等各方面入手,构建起网上与网下同心聚力、技术与管理相得益彰的信息安全格局。显然,在这方面,收集和保管个人信息的相关机构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责任。购物平台知道你每天买什么,社交软件知道你每天说什么,打车应用知道你每天去哪里……网络虽然虚拟,但是留下的印记却真实反映着每个人的隐私,不仅是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包括网络第三方平台在内的互联网企业,都具有收集个人信息的功能。正因此,这些机构,公共的或商业的,线上的或线下的,都应该承担起保护信息安全的第一责任,在信息管理上严防死守,确保收集起来的信息不被泄露或消费。
   “网络时代,到底去哪里才能安放我的信息?”网友的感慨,实际上是信息时代的普遍焦虑。展望未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的信息技术将继续改变人类社会,但只有最大程度地消除安全隐患,人们才能安心地享受新技术的便利。

以绿色方案化解白色污染
2017-11-23
   各种外卖带来的垃圾泛滥,久遭诟病。据报道,国家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在电商、快递、外卖等领域推行绿色物流、绿色包装的实施方案。这一“绿色方案”,有望减少外卖包装带来的“白色污染”。
   目前,包装垃圾的猛增,已成为生活垃圾的主要增量。2016年,我国仅消耗瓦楞纸箱原纸便多达4600万吨,占全球消费总量1/3。随处可见的包装垃圾,对城乡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明知包装既增加污染,又有一定成本,电商为何还要过度包装?担心运输途中破损,进而引起差评,或许是主要考虑。买家也有同样的心理,导致电商主动减少包装的意愿降低。而对物流行业和包装行业来说,回收再利用成本波动较大、技术瓶颈短期难以克服、行业自治及绿色监管联盟等尚在探索中等因素,也是客观存在。市场各方主体各有各的小算盘,是包装垃圾泛滥的根源。酝酿中的“绿色方案”强调多管齐下,突出治理的“主心骨”,发挥好政府的公共监管与服务职能,正是有的放矢。
   从包装设计的供给侧看,减少外卖带来的白色污染,需要源头治理。监管者要对相关企业实施有效引导,加大环保督查和惩戒力度。应当看到,在传统实体店模式下,经验丰富的包装工程师从结构、材质、制作成本、空间利用等多方面不断改进,已经形成完善的包装体系。比如相机等精密器材的包装大都采用再生纸,紧致、小巧且安全,“简陋”得令人惊讶。可见,网购包装的减量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今天的线上监管需要拿出过去的线下标准,从整个设计生产销售回收链的细节入手,稳步推行商品和快递包装的“绿色方案”要求。
   对治理者来说,要注重疏堵结合,不仅要监管企业“不准做什么”,还要在该主动补位的地方挑大梁,去干那些市场主体“不愿干也干不好”的事情。比如,共建公共回收平台的倡议,就需要政府部门出面牵头、协调,促进单个企业的内生成本共同负担。再比如,对选择绿色技术的企业给予必要支持,包括绿色基金的设立,财政补贴与税收减免、信贷优惠等循环经济的产业激励,都需要相关机构统筹协调,避免政策之间的冲突。
复杂问题的精准施治,考验着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多管齐下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快递业巨大的“绿色”缺口中,其实蕴含巨大的商机,可以预见,未来的包装新业态必将会层出不穷。党的十九大要求,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政府既要用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73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