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的一些实践与探索【调研报告】(全文7234字)

加强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马向军 吴珊 顾小倩 朱聪 吴璐 何佳明

摘要:开展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是确立事业单位法人地位的需要, 是规范事业单位行为、保障事业单位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把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作为规范机构编制管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与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规范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强化事业单位法人监管等措施,事业单位法人履职尽责效能明显提升,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

一、多措并举,推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健康发展 

围绕“体制更简约、管理更规范、运行更高效、服务更优质”目标,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在增强政府治理效能、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切实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巩固提升机构改革成果,推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创新“四种方式”,实现登记办理标准化。认真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工作要求,不断强化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服务,做到办事指南“标准化”、申请材料“模板化”、办理流程“可视化”,登记管理“便捷化”。一是改进告知方式。切实转变工作思路和服务方式,变以往被动依申请的登记服务模式为主动“上门”服务模式,以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台账为依据,以法人证书刊登事项为基准,结合机构改革、组织人事任免和部门单位“三定”规定变化等情况,对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事项实时更新统计,分类列出需要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和证书延期清单目录,采取文件、钉钉群、微信群、QQQ和电话“上门”告知等方式,提醒督促相关事业单位及时办理登记事项,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二是转变审核方式。区分事业单位性质,全面实行线上预审,对于非涉密单位做到登记事项和年度报告事项全程“线上”提交、“线上”指导、“线上”审核、“线上”公示,对“线上”审核发现的问题,及时与部门单位沟通对接,并利用网络手段远程“线上”指导完善。审核通过后,线下报送相关纸质材料。对于涉密事业单位,指导部门单位直接提交纸质资料,避免了相关信息泄露,切实提高了事业单位法人工作的时效性。三是整合办理方式。整合登记管理和年度报告公示业务,在开展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公示工作时,提前对事业单位的名称、宗旨和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开办资金、举办单位、单位地址等法人证书刊载事项进行清理核查,对登记事项发生变化需要进行变更登记的,引导部门单位与年度报告公示工作同时开展,做到先变更、后公示,实现两项工作协同推进、相关咨询指导一次性进行、纸质资料提交只跑一次,有效压缩了程序环节。四是体现便捷方式。严把审批关口,注重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做到“马上办”“简化办”。在网上预审登记资料时,对发现的错误问题和遗漏事项第一时间告知部门单位进行修改完善,避免纸质资料现场退回。大力开展“亲情服务”,在审核、办理时发现单位缺少“三定”规定、主要负责人任职文件、机构编制相关证明文件和法人证书副本复印件等资料的,及时为其提供资料查证,避免办事人员“重复跑”。对单位有紧急需求,申报材料又存在个别内容欠缺,但不影响后续审查和判断的,实行“容缺办理”。快捷式办理和亲情化服务的深入开展,有效防止相关材料多头报送、多次报送,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部门“少跑腿”和登记事项“只跑一次”、年度报告公示“一次不跑”的目标。

(二)建立“四张清单”,推动审批服务规范化。探索推行清单化管理服务,做到摸清底数、找准 “切入点”,强化指导、抓住“关键点”,简化流程、解决“疑难点”,建立机制、巩固“成效点”。一是建立基础台账清单。结合党政机构改革、乡镇机构改革、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和相关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对事业单位设立、撤销、职能职责整合(划转)等情况进行清理摸底,同时,与组织、人社、财政、发改、法院等部门建立协作配合机制,定期对单位主要负责人任免、干部调动、财务运行和主要负责人失信被执行等情况进行“一揽子”核查清理,分类建立需要设立、注销、变更、冻结、证书延期的事业单位台账清单,确保底数清、业务明、数据新,为规范登记管理和年度报告公示工作夯实基础。二是建立程序环节清单。注重审批环节管理,区分设立、变更、注销、证书延期、证书补办和年度报告公示等登记管理类型,按照审批程序和标准要求,分类整理业务流程、办理要件等资料清单,并将单位登录二维码、操作流程、照片压缩、资料传送、文本样式、填写模板、问题解答和工作人员联络方式等资料“打包”上传至QQ、钉钉、微信等工作群,让资料“上门”服务,切实方便部门单位学习查阅和网上操作,尽最大努力提高登记管理服务质量和效能,推动登记管理和年度报告公示工作常态化开展。三是建立工作责任清单。按照“谁举办、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积极发挥“编办+举办单位”双重监管合力,将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作为合力攻坚整体,明确举办单位和事业单位在登记管理、年度报告公示和公示信息抽查中的工作责任,列出登记管理部门在审批服务、抽查检查中的工作责任和追责情形,建立权责清单,通过传导压力、压实责任,推动形成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和登记管理部门同心协力、主动担当的攻坚格局,为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效能提供有力保障。四是建立提醒告知清单。为避免年度报告公示工作“扎堆”现象出现,制定并下发《年报工作日程表》,安排专人负责与事业单位对接服务,及时通知提醒,确保年报审核不扎堆、不拖延。同时,整理汇集印发登记管理任务清单,将系统操作难点、材料填报卡点、报告书填写易错点、政策理解疑点等常见共性问题,配操作步骤,以文字+图片说明等形式分享至工作群,供经办人员学习借鉴,确保相关材料的完整性、规范性、合法性,提高了登记管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完善“四项措施”,保障管理服务经常化。强化登记管理务实创新,不断探索和改进服务措施,推动便民服务更高效、资源配置更优化、权责关系更协同、履职尽责更顺畅。一是注重便民服务。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结,进一步简化办理流程,对网上提交的申报材料齐全并符合标准要求的即时办结、现场发证。对申报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一次性告知经办人员及时修改完善,帮助远程指导操作,解决网络、登陆、填报等问题,实现让数据多跑腿,事业单位少跑腿,真正方便事业单位办事创业。二是注重分类推进。对机构整合撤销情况进行调研摸底,按照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债权债务承接情况分类建立待注销登记事业单位台账。对财务独立、有固定经费来源、债权债务关系复杂、涉及第三方的事业单位按照正常程序进行注销登记,特别注重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财务报告和财务清算报告的收集整理上传。对于财务未独立、有固定经费、债权债务关系清晰明了的事业单位按照简易程序进行注销登记,除需要提交的申报资料外,有举办单位出具的债权债务承接证明即可办理注销登记,确保改革不留隐患、彻底到位。三是注重定期核查。以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登载事项为基础,根据事业单位“三定”规定、干部任免文件、机构改革相关文件和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信息等信息来源,定期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系统信息进行核查,重点对事业单位名称、宗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69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