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沁水县古村落保护和利用的调研报告(全文2769字)

加强沁水县村落保护和利用的调研报告
◎? 成书梅古村落是一种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具备独特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而且还蕴藏巨大的经济价值。沁水县作为千年古县,加强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显得尤其重要。一、基本现状沁水县的古村落,主要分布于沁河流域,文物遗存数量多,价值高,内涵丰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沁水县在册的文物数量共计705处,其中古建筑522处,占总数的74%,具有较高价值的有50余处。已有9个村被列入国家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分别是湘峪古堡、窦庄古村落,西文兴,郭壁古建筑群,端氏村、嘉峰村、武安村、上阁村、尉迟村。(一)主要特点。历史源远流长。沁水县的古村落均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保存有从元代到清代直至民国初年的各个历史阶段的建筑,反映出了沁水县在元、明、清、民国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特征和民风习俗,历史印迹十分厚重。布局星罗棋布。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的繁衍生息,使得沁水县的古村落分布很广泛。整个县域从东到西,大约150公里的范围内,均有不同的古村落在存可见。风格多姿多彩。随着历史的演进,沁水县古村落也形成了多样的风格。建筑规模宏大的,如湘峪村,在营建选址上非常讲究,北靠风山,南为金龟探水,东为龙山,西为虎山,南面还有湘峪河缓缓流过,好似玉带。村内的湘峪古城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竣工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城墙建于石壁和陡坡上,高度在十余米至二十余米之间,显得极为高大宏伟。古堡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00至150米,面积约32500平方米,是一个完整的城堡式建筑。建筑风格灵巧典雅的,如西文兴村的柳氏民居,建筑布局、结构、装饰都很讲究,尤其是其建筑的木雕、砖雕、石雕工艺堪称为上品之作,充分体现出主人的文化素养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文化底蕴深厚。沁水县的古村落有着清晰的文化脉络。如武安村,因战国名将白起(武安君)屯兵于此而名。王必(壁)村,因战国名将王离屯兵于此修筑城堡而名。尉迟村,因唐代名将尉迟敬德隐居此地而名。窦庄村,因宋哲宗皇帝赐窦璘墓地于沁水卧牛山下,窦氏后裔在祖茔旁营建村落而名。这些古村落承着沁水的过去,记载着沁水的兴衰。(二)主要进展。党委政府重视,投入持续加大。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沁水县的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高度重视,不仅在工作上支持,在投入上也下了大力气。在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的同时,县财政也给予了强有力支持。加强环境整治,积极开发利用。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沁水县古村落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沁水县的一些古村落充分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山水风光,发展旅游产业,形成了不少亮点,大大提升了沁水县古村落的美誉度和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67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