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秦:新中国七十年社会建设逻辑和实践(全文3088字)

朱秦:新中国七十年社会建设逻辑和实践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新中国成立70年社会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科学化,是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规律和有效方法。

新中国70年我国社会建设的内在逻辑

新中国70年我国社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逻辑、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我国社会建设的理论逻辑,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观。循着这一逻辑,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建设始终贯彻“人民性”这一主线,坚持服务于群众的需求,满足群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坚持依靠人民推进社会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观的回应。

我国社会建设的历史逻辑,伴随着两对关系的动态调整。一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社会生产力落后,群众的民生需求处于低水平保障时期,受计划经济影响,人们将平均主义等同于公平,真正的公平并没有得到实现。改革开放的前20年,为了发展经济,我国采取“先富带动后富”“东部带动西部”的非均衡发展策略,更为重视效率。进入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公平问题却日益凸显,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住房、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公平问题越来越被重视,民生改善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不平衡问题成为实现公平的题中之意。二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关系。在我国70年社会建设的变迁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动态调整,决定着政府从管控走向传统管理继而走向现代治理的动态演变过程。1949~1978年,国家与社会高度融合,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一元化社会管控的时期。1978~2002年,社会力量逐渐成长,这是市场改革取向下社会管控解体和社会管理逐步形成。2003~2011年,国家与社会关系逐步制度化,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管理体制制度性构建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调整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国家与社会的界限逐步制度化。2012年至今,国家与社会关系走向法治化,这是新时代现代社会治理的构建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管理体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强调社会管理要以法治作为基础性的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用“社会治理”取代了以往的“社会管理”概念,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向市场放权,也要向社会放权;不仅要解放生产力,也要增强社会活力。

我国社会建设的实践逻辑,是在深化改革中推进的。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社会职能回归,政府不仅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要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52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