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系统2017年工作总结(全文3802字)

深圳市气象局2017年工作总结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城市质量提升年”的工作要求,突出服务大局、创新驱动、开放合作、弥补短板,努力争当“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气象尖兵,在服务质量、智慧气象、体制改革、从严治党等方面有新成效。
    一、2017年工作情况
    (一)坚持“服务大局”的重心,提升城市公共安全和社会发展的气象保障能力
    今年以来我市呈现“降水阶段性集中、龙舟水强、台风影响重”的特点,全市平均降雨量1884.6毫米,共发布233次预警信号,其中影响较大的台风预警24次、暴雨58次、雷电94次、大风12次。遭遇2008年后最强龙舟水和个数最多、影响最重的台风过程。我局3月15日就提前进入汛期值守,建立“三人领导带班制”和“双首席服务制”,强化市区两级气象保障,在全市防灾部门共同努力下实现逢“大灾”无“大难”,全年气象灾害防御零死亡。台风暴雨预报服务质量双提升。台风24小时路径误差缩至65公里,暴雨预警准确率由67%提升至70%,提前量由70分钟延长至75分钟。雷暴尺度集合预报被中央气象台引进,新推出的台风风雨综合影响指数在“天鸽”等台风和暴雨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广东省气象局肯定并推广。气象防灾“双平台”凸显智能化。通过责任、任务、人员、风险、探测站点等5张清单明确属地管理职责和联动联防事项,新增7种数据,完善融合22类基础数据的应急“一张图”;局领导带队逐一调研、专业人员靠前服务、气象灾害预警联动协同化平台全面推广三管齐下,打造智能化的线上区级气象台,做实基层气象防灾服务,获中国气象局主要领导肯定,要求在行业推广。灾害天气探测布局科学化。更密—新增30个自动气象站点,密度提高至3.8km×3.8km;更高—356米气象梯度塔、平安大厦600米楼宇站等发挥效益,为风灾风险评估和城市冠层特征分析、大气环境质量提升提供支撑;更广—依托中国气象局超大城市综合探测试验,通过IPHONE、生毛豆传感器等更广泛获取气象观测数据,探索观测社会化。气候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更趋融合化。完成《粤港澳大湾区气候风险及深圳应对策略》、《东进战略热潮下关于坪山气候环境问题的冷思考》等研究成果,为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提供支撑。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等市重点工作的气象服务,实现24个试点区域热岛实时自动监测和查询分析。组织国内气象、轨道建设权威专家完成 “云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专家论证和研究报告,为其设计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保持“先行先试”的势头,推进气象管理体制改革
    紧扣“放管服”深化防雷体制改革。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落实建设工程防雷许可职权移交,推动出台《深圳市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决定的实施意见》,并牵头建立由气象、住建、交通、安监等部门组成的防雷安全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已召开2次联席会议进行工作移交、明确职责、部门协作等事项。跟进修订《深圳市气象局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等制度、流程,通过信息共享和标准化减少6种申报材料。实现做好放管结合的加法。以公平为原则,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提供防雷装置评价、检测等防雷技术服务;以标准为先导,通过制修订雷电防护相关强标和3类重点场所防雷安全指南,督促企业落实防雷安全主体责任;以信息化为手段,试点30个重点单位防雷在线监管模式,通过线上+线下查处安全隐患单位88家,督促整改完成率达97%以上。促进“优化服务”的乘法。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任务,许可事项全面进驻省、市办事大厅,实现行政许可全流程100%网上办理、提前办结率100%。
吸引高层次资源推进气象科技体制改革。联合本地高新技术企业,与腾讯、阿里、联通等建立战略合作机制,在智能预报、智慧服务等方面有新探索。协同科研院所力量,与北大、中大、哈工大、国家气候中心、气象中心等科研院所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48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