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经》:从功能到审美(全文2747字)

品《茶经》:从功能到审美
想以及创作形式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作者陆羽,唐代复州竟陵人,学识渊博、文采上佳,为人清高且淡泊名利。自21岁决定写《茶经》开始,就开始四处游历,对中华茶文化进行了考察学习。经过了前后26年的时间最终写完了《茶经》,因此,他也被后人尊称为“茶圣”。
  《茶经》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茶学与茶文化学的经典著作,首次将茶叶的使用从功能层面上升到审美层面。它的问世,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茶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的精神理念和价值思维更是中华民族实践、探索与创新精神的结晶,散发着哲理的光芒。
  由“天人合一”之思想,见“茶人”品格
  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在于“天人合一”思想,而“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又在“天人关系”上。陆羽在《茶经》中将道家的哲学观——自然天道观进行了淋漓尽致地阐释,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表现出了天人合一、崇敬自然的健康思想。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运行规律,遵从自然法则,顺乎自然之道,敬仰自然之态才是核心所在。如《茶经》第一章中记载,“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从茶的色、香、味、形等方面用自然界常见之物来描绘茶叶,使得读者对茶叶的外形有了更加生动形象的体会。在自然之中找寻自然植物,以自然之物状体会自然之物,感受自然的和谐与美好。又如《茶经》卷上,“茶之源”中写到:“野者上,园者次。”其说明野生的茶品质最好,人工种植的茶就比较差一些,更加崇尚茶的自然本质。《茶经》卷下,“茶之煮”关于煮茶用的水的论述时强调:“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煮茶多用的水应是远离喧嚣、清澈甘冽的山水为最佳,人居较少的江河之水为次之,人们日常饮用的井中之水为最下品。可见,《茶经》更倾向于纯天然未被丝毫污染过的自然之水,凸显了其自然天趣。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以天为尊的习惯,但并不是惟天是从。在必要的境况下也会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运用自然。在《茶经》中关于秉承自然的健康思想,从而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例子比比皆是。《茶经》卷中,“茶之器”关于煮茶的用具的方面,对于24种器皿及其材质和功用进行了详尽的阐释,所用的材质充分表明了合理运用自然的健康思想。其多以木、竹、铁器为主,而木、竹本是自然植物,只需稍加制作,便可产生出精致的茶器。如“筥”由竹子编成,犹如藤编的箱子。“火筴”又称为箸,即火筷子,一般以铁和熟铜制成,以便夹火。“纸囊”是存放茶叶必不可少的工具,将烤好的茶放入其中,香气持久,不会消散。“则”乃是取物用的勺子,一种标准的量器。通常而言,一升水,配一勺茶叶,浓度刚好。若喜淡茶,用“则”少量取茶;若喜浓茶,用“则”多取一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44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