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局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全文3278字)

民航局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电子文件大量产生,带来了档案存储与利用方式的变革,由此,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工作成为近年来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的热点。本文以民航局档案数字化工作实践为例,分析提出了对档案数字化工作的一些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文件数量激增,以及社会各个层面对档案信息利用需求的不断增长,带来了档案存储与利用方式的变革。近年来,国家档案局提出并开始实施“档案数字化战略”,随之,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了“实现海量存储和零距离利用”的传统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但是,受标准、规范相对滞后、各单位实际情况不一等因素制约,这项工作发展还不成熟,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问题。笔者以民航局档案数字化实践为例,谈一谈对这项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工作回顾
  民航局档案数字化工作起步较早,先后进行了档案目录、重要纸质档案原文及重要照片、录音录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
  (一)档案目录数字化情况
  早在1995年,民航局档案部门开发并使用了《中国民航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对所有门类的档案实行了目录管理。至2002年,完成了全部馆藏档案目录的数字化任务。
  (二)重要纸质档案数字化情况
  民航局重点开展了文书档案数字化工作。由于档案利用率不同(并非所有文件均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及经费等问题,原则上只对永久、长期保管的文书档案进行数字化。考虑到民航局档案工作人员较少,购置数字化各种硬件设备及对人员培训的费用较高等因素,故民航局档案数字化工作均采用外包形式,即由专业公司承担数字化任务。自2004年以来,先后完成了民航局及11个下属单位的5300余卷重要文书档案数字化工作,数字化照片1503张、声像档案333盘。整个数字化工作主要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
  制定《民航局文书档案数字化加工范围》,集中人力按照加工范围对馆藏档案进行鉴定、筛选。详细统计需扫描档案数量,做到心中有数。考察外包公司并签定合同,合同中对质量要求、加工场地、安全保密、工期、费用及验收办法进行明确规定。
  2、原文扫描阶段:
  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由档案数字化外包公司完成。将档案每五年划分一个批次,每完成一批次档案原文扫描任务,即由民航局档案馆工作人员进行一次质量初查,质量不合格的限期整改,达到标准才进入下一批次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外包加工期间,档案馆工作人员定期(每周1-2次)到数字化加工现场进行指导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待全部档案数字化工作完成后,邀请有关专家进行验收,并要求外包公司对专家提出的问题再次整改,直至完全符合要求。
  3、数据整合阶段:
  由外包公司承担档案数据与文件目录挂接任务,使用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原文检索功能,并建成民航局档案馆档案原文数据库。至此,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全部完成,基本实现档案信息在民航局政务办公内网上共享,机关工作人员可以按权限在内网上完成部分档案原文的查阅、浏览,减少了大量不必要的事务性工作,创新了档案部门利用服务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重要照片、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情况
  配合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一方面为查询利用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也出于对重要照片和声像档案保护的目的,民航局从2004年开始,就将馆藏反映民航重大事件、重要会议的照片与录音、录像带进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31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