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开拓和深化(全文2805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开拓和深化
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推进,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开拓和深化是标志性的成就之一。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园地,尽管苏联和东德学者使用过“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史”等概念,但是,是中国学者明确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这一学科方向。黄枬森、庄福龄等老一辈学者筚路蓝缕,主持编写的八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奠定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基础;而新一代学者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推出的一系列重要成果也展示了这一领域研究所取得的新进展。  熟悉经典原著和思想发展史是掌握、理解基本原理的前提  学习、研读经典文本和思想发展史是深入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条件和重要途径。诚如习近平总shu记所深刻阐明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那么更进一步则可以认为,经典著作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家本领”。  然而,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史”“论”“著”三者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长期以来,相当多的人,包括为数不少的理论工作者,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式是学习原理教科书。在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这当然是一条“便捷途径”,而且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效果。但是,如果要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复杂内涵和深广意蕴,仅靠原理教科书却是不够的。原理教科书抽象的概括和表述方式由于省略了对很多思想观点演变过程和曲折论证环节的梳理与分析,很容易将基本原理概念化、条块化乃至一定程度的简单化。而如果回到经典著作,回到历史序列之中,情形就会大大改观。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阐释必须要以熟悉经典原著和弄通思想发展史为前提。正因为如此,1964年在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直接关怀下,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北京大学成立了外国哲学研究所。这些专业机构的建立对于经典原著和思想发展史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也为突破原理研究的瓶颈提供了新思路。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在黄枬森教授领导下,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料编译室的研究人员展开了对包括列宁《哲学笔记》在内的经典原著的研究。从手稿编排、内容解读到体系勾勒,把对经典作家复杂思想的诠释奠基于文本研究基础之上,先后凝结为《〈哲学笔记〉注释》《〈哲学笔记〉与辩证法》等论著,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书写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开拓和奠基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1979年10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成立(1988年更名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1981年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哲学专业教材《马克思主义哲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24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