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双减”理论评论、经验材料合集53篇(全文105846字)

双减

目 录

一、理论
1.河南省教育厅厅长郑邦山:

系统发力加快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1
2.陕西省教育厅厅长刘建林:
以“双减”撬动基础教育大改革 3
3.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张志勇:
“双减”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6
4.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雷望红:
“双减”让学校回归教育主阵地 9
5.马丁:
“双减”政策之后,素质教育恰逢其时 12
6.张家港市政协副主席丁学东:
“双减”落地还需学校给力 16
7.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王俊鹏:
推进“双减”也要做好“增”文章 18
8.全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党支部书记杨洋:
落实落细“双减”政策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20
9.中国旅游集团研究院游成:
“双减”政策催生新需求研学旅行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24
二、评论
10.赵晓明:
细化监管保障“双减”意见落地 27

11.王学义:
“双减”政策落地也应盯紧需求侧 29
12.文汇报本报记者樊丽萍张鹏:
“双减”要减的是对教育的急功近利之心 31
13.山西日报记者李林霞:
“双减”让学习回归校园 34
14.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童彤:
着力“双减”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37
15.杨三喜:
以系统综合治理让“双减”见实效 39
16.每经记者姚亚楠唐如钰:
“双减”之后:课后托管、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有广阔空间 41
17.方塘:
“双减”助力教育良好生态 45
18.工人日报记者陈曦:
“双减”落地,对校外培训影响几何 47
19.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李伟平:
落实“双减”让教育回归本真 50
20.昌平:
为“双减”叫好 52
21.南方日报评论员:
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落实 53
22.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邓也:
“双减”是回归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关键一步 55
23.张静雅:
“双减”落地有助于教育回归本真 57

24.张博:
通报制度让“双减”更有保障 58
25.新华日报评论员张博令:
补课新花招提示“双减”须更深入 60
26.刘成龙:
“双减”需持续发力 61
27.王世锋:
应对“双减”花样频出不如多关注“需求侧” 63
28.穆明祥:
综合施策落实“双减” 65
29.徐建中:
落实“双减”需谨防家长“被裹挟” 67
30.杨玉龙:
“双减”落地需综合发力持久发力 69
31.范荣:
“双减”也是一次对社会心理的减负 70
32.朱力:
落实“双减”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回归学校课堂 73
33.“双减”后应加快教育公平政策落地 74
34.熊丙奇:
做好“双减”工作需要标本兼治 76
35.“双减”政策下义务教育有望迎来新格局 78
三、经验
36.华兴时报记者梁静:
宁夏回族自治区课后服务“5+2”助推“双减”落地 82

37.福建日报记者庄严:
福建省积极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84
38.安阳日报记者王箫:
“双减”落地让教育回归“正轨” 86
39.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吴坤明:
推进“五项管理”,落实“双减”工作 89
40.呼伦贝尔日报记者韩瑜:
呼伦贝尔市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91
41.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刘铭:
校外培训班还能上吗钱能退吗?厘清“双减”政策下五大问题 94
42.吴忠日报记者吴荣:
吴忠市推进“双减”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97
43.西安日报记者程慧:
“双减”政策落地记者调查 98
44.北京商报记者程铭劼赵博宇:
北京版“双减”落地学校与机构这样改 104
45.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曹轶明:
内蒙古全面落实“5+2”确保秋季学期课后服务全覆盖 107
46.陈春贤杨涵:
“双减”之下校外培训机构如何顺应变化 109
47.光明日报记者周世祥:
“双减”后,校内教育如何“质效双增” 111
48.西安日报记者王燕:
确保“双减”政策落地西安打出“组合拳” 115
49.承德日报记者李海涛:
承德市如何打破“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怪圈 119

50.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小微:上海基础教育减负政策效果初显
“双减”政策激发中小学的创意与活力 123
51.江门日报记者梁丽琴:
谱写课后“双减”协奏曲 125
52.闽南日报记者戴岚岚:
“双减”之下的漳州“算法” 127
5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寰邓翔沣:成都作为全国9个“双减”试点城市之一:既严格“双减”也配套“双提” 130

“双减”金句
I
一、教育整体I
1.教育领域被浓重的焦虑裹挟,搅得各方苦不堪言。
2.基础教育不是生意,是国家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能让资本肆意横行。
3.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校外培训机构,都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不能把“良心的事业”,变为“逐利的产业”,更不能成为一些人逐利的工具。
4.走出“短视化、功利化”教育的困境,从根本上守住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底线。
5.如果这种受极端功利的应试教育驱动的各种违法违规办学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整个教育就不可能走出内卷化的“剧场效应”和“囚徒困境”。
6.学校教育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承担着国家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公共职责,而校外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7.教育是民生之基,是社会密切关注的热点,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8.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情真意切,体现了对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 准确把握,饱含着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心关怀。
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今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
30年中国的发展。
10.教育既是强国的根本大计,也牵扯着每一个家庭的核心利益。
11.教育的压力普遍前移,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普遍存在超前教育、过度教育现象,既有损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加重家庭经济和精力负担。
12.教育是国家之基,民生之本;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育人成才,建功国家的重大国策。
13.教育上的沉疴积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解决也不可能轻而易举。
14.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教育系统自1985年起,已发布过不少于五十次的“减负令”,减不下来足见其难度。
二、意义影响I
1.“双减”工作既是保障教育国策顺利实施的指导方针,也是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重大举措,更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工程,同时也是深化教

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有效举措。
2.“双减”就是回归规律的重要一步,只有从规律出发,义务教育才能回到 教学相长的良性发展轨道。
3.“双减”是全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确保党的教育方针 落地生根的重要路径,是新时代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4.“双减”体现了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坚决防止侵害人民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坚强决心。
5.唯有确保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全社会不再将教育成本视为影响生育或加重家庭负担的主要因素,才能激发降低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增长的作用。6.《意见》从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配套治理5个方面提出了30条具体意见,为“双减”工作指明了方向。
7.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损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 健康,加重了家庭的养育、教育成本,严重破坏教育生态,加剧教育“内卷” 、破坏教育公平乃至于社会公平。
8.此前教育“减负”工作一直在推进,但之所以没有达到民众的预期,甚至出现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根本原因就在于系统、综合治理力度不够。
9.《意见》传递了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坚决防止侵 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坚强决心,是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角度作出的重大安排。
“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
10.《意见》的印发实施,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人民福祉、回应百姓教育关切的生动体现。
11.落实“双减”任重道远,所有举措都是为了最终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让教育回归本真,这也是我们教育人的“中国梦”。
12.全面扎实做好“双减”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
13.要坚决贯彻落实要求,提高政治站位,既要把“双减”工作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力保障,又要充分认识“双减”工作是建设高质量教

育体系的题中之义和价值所在,要通过落实“双减”任务,大力营造全省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为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14.教育是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必须继续畅通这条途径。实现“双减”,就是推动教育公平的有效举措。
15.这是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克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保障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作出的重大决策。
16.实施“双减”政策,是党和政府坚持教育事业公益性,着力降低家庭教育支出,制止逐利性教育行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
17.“双减”意见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8.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
19.实施“双减”政策,是对教育规律的回归。
三、落实相关I
1.民之所呼,政之所向。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双减 ”工作的重大意义,高位统筹,一抓到底。
2.建立了由教育部门牵头,发改、公安、民政、财政、人社、市场监管、广电 、妇联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持续推进“双减”工作。 3.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成立专项工作组,对基础教育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了专项整治。
4.制订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实施方案》,明确了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 、家庭等在中小学减负中的责任,提出了具体措施。
5.各市县积极探索多元化和分层次布置作业,建立管控制度,探索实施家庭 作业申报、班主任协调家庭作业总量和年级组统一布置家庭作业等创新举措。6.将减负列入师德考核内容,工作不达标的,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先、晋级等方面一票否决。
7.组织教师积极开展研究,探索“减负、增效、提质”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减负工作提供新动力、新方案。
8.优化课程设置,整合课程资源,从减轻负担入手,编写浅显易懂的教材。

9.科学制订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切实为广大考生“减负”“降压”。
10.“双减”目标的达成、效应的发挥,离不开家庭、学校的协同配合、共同发力。
1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强化属地责任,完善统筹协调机制,细化工作方案,营造有利于“双减”落实的良好环境。
12.“双减”工作非一时之功,需上下合力,持续攻坚。
13.各地各部门在推进“双减”工作时,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缩小城乡、区域特别是同一区域校际差异,推进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质量,真正夯实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另一方面,则要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其认识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才是真正的“为之计深远”。
14.“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要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才能确保治理效果的最大化。
15.执行和落实“双减”政策,学校需要把握一个核心,即充分利用政策所释放的空间发展校内教育,做好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衔接和协调工作,不断增强学校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强化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同和依赖,减轻家长的教育压力和焦虑。
16.实施“双减”政策,必须调整中小学的教育活动结构,在减少大量单调、重复、低效的知识学习负担的同时,着力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教育。
17.“双减”可以说是教育领域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政策的规范引领 ,各地教育部门的认真作为,又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
18.相伴着“双减”的到位,学校必须“改革传统的教法”,一着不让、紧紧跟上。否则的话,“双减”必然会造成学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既有违“减负”的初衷,也不利学生的成长。
19.学校固有的教育模式必须打破、传统的教法必须改变,立足实际,放眼未来,系统性研究“减什么”,多样化探索“怎么减”,有效建立与“双减”相适应的办学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20.,对“双减”工作开展提两点建议:一是省级层面出台刚性政策,明确各地政府对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标准,为推进“双减”工作增强底气。二是统筹各类培训机构管理,不留“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监管盲点,不给非教育部门审批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留下“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空间。 21.‘双减’新政,并不是要‘毕其功于一役’,简单一禁了之。
22.‘双减’政策一定不是不问青红皂白、一关了之,而是实事求是、规范发展,适应和满足老百姓对多样化教育的需求,为之构建一个更加合理化的教育培训市场。
23.从严治理教培机构,是这一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24.从妥善做好收退费管理、严格审批培训机构、严格规范培训行为、开展联合专项治理、加强安全管理和疫情防控等方面入手,还教育生态清风。
25.紧盯作业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予以纠正。
26.始终把课后服务作为学校全面育人的保障。不断强调学校是学生课后服务的主渠道、主阵地,充分利用学校优势,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课后服务工作的主责。
27.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上做足文章,做到内外兼修、增减并重,减负增效 ,确保学校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
28.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课内与课外、师生与社会课堂参与者、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得以有效整合,相向而行、共同发力。
31.学校至少将面临三个层面的变化:一是学生在校时间会增加。二是教学工作内容会增加。三是学校管理责任会增加。还要面对一是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二是教师投入与激励的平衡问题。
37.学生成长不仅仅是某个学科而是在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环境中全面成长,不仅要身心健康、习惯良好,而且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要达到本年龄的最好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让学校经历成为学生一生幸福成长的基础’。
38.各地各部门在推进“双减”工作时,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缩小城乡、区域特别是同一区域校际差异,推进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质量,真正夯实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另一方面,则要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

和方法,让其认识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才是真正的“为之计深远”。
39.教育和成长都是“慢变量”,教育改革点多面广、千头万绪,落实“双减” 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40.落实好“双减”工作,需要过硬的措施和手段。工作通报是压实责任、推动落实的一种有力抓手和有效手段。
41.观念之变,知易行难。但是,为了对过去近乎畸形的一些理念进行纠偏, 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健康的成长环境,必须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双减”落地。42.“双减”政策的具体指向看,一大关键就是对校内校外的角色与责任进行了厘清,以正本清源稳定社会预期,给广大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明确具体的政策指向,清晰可感的操作路径,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度,让各方充分感知到了国家坚定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的决心,有助于引导家长从被迫“鸡娃”的赛道上走出来。人为制造的内卷焦虑少了,高度紧绷的神经就能慢慢松弛下来, 全社会的教育心态也会更加理性。
43.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只有学校教育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家长才能不给孩子报班参加校外培训。
44.设立学区制后,学区内同学段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逐步实现“九个统一 ”,即统一管理策略、统一共享设施、统一教师调配、统一师资培训、统一课程规划、统一教研活动、统一组织备课、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机制。学区内各校实现了融合发展。
四、教育机构I
1.数十年来日渐功利化的教育倾向将教育负担转嫁到家庭、学生身上,却让 资本赚得盆满钵满,早已广受全社会诟病。
2.校外培训危害有三: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影响教师正常教学,危害学生的 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生活日趋单调,既破坏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质量。
3.校外培训市场的泛滥对学校的发展构成巨大压力。一方面,学生分散化的 教育培训刺激恶性竞争,影响学校教育的统一进度和正常教学秩序;另一方面,

校外培训市场多元化的培训理念和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及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排斥,校外“第二课堂”反客为主,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权威。
4.在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时要克服“急功冒进”“简单粗暴一刀切”的做法,给校外培训机构留下转型发展、有序退出的时间和空间,避免“机构闹”“卷款跑路”等风险。
5.规范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教育公益 属性、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6.校外培训机构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有益补充,全面加强党对校外教育培训行 业的领导,推进党组织‘全覆盖’,确保校外培训机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7.必须加快引导校外培训教育机构转型。首先,预留学科类培训机构的转型 空间与转型时间,其次,探索创新服务内容与形式,第三,引导校外培训教育机构重新寻找商业模式。
8.长期以来,教培机构的商业模式就是建立在贩卖焦虑,加重中小学生负担 基础之上的。
超纲超前教学,不仅严重冲击学校的教学活动,冲击素质教育,更长远地看, 对中小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培养也是弊大于利。
五、家长I
1.很多家长把教育看作改变命运的机会,或者是释放自身焦虑的一种通道。 在社会上出色的家长,希望孩子更出色,不太如意的的家长,希望通过孩子改变命运,替自己实现阶层的突破。
2.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未必能对孩子进行高水平的学科辅导,却可 以给孩子好的家教、家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不少家长缘于对子女未来教育前景的不确定性,患上了严重的“教育焦虑症”。

系统发力加快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河南省教育厅厅长 郑邦山
(2021年8月)

   河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把“双减” 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深化综合改革,坚持素质教育,多措并举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丰富课后服务供给,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是聚合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由教育部门牵头,发改、公安、民政、财政、人社、市场监管、广电、妇联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持续推进“双减”工作。将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纳入市、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教育督导每年以随机抽查、实地检查等方式对各级人民政府开展减负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减负工作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依法依规予以严肃问责。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成立专项工作组,对基础教育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了专项整治。
   二是促规范,健全制度体系。制订了《河南省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实施方案》, 明确了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等在中小学减负中的责任,提出了具体措施。先后出台文件,强力规范治理学校办学行为、教师从教行为和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健全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制度体系,促进培训市场健康发展,监督管理有法可依,培训机构行为规范有序。
   三是严管理,抓好关键环节。狠抓作业管理,注重作业总量平衡;严禁给家长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各市县积极探索多元化和分层次布置作业,建立管控制度,探索实施家庭作业申报、班主任协调家庭作业总量和年级组统一布置家庭作业等创新举措。加强学生睡眠管理,各地各校积极统筹保障好学生睡眠。
   四是育特色,狠抓课后服务。河南省委领导把课后延时服务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提出具体要求。各地狠抓落实,因地制宜,积极探索。
   做好“双减”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同向发力、久久为功。河南省将进一步加大力度,让学校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加强家校合作,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社会树立正确的用人观。

   一是进一步健全减负责任机制。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常态化监测制度, 科学制定中小学生负担评价指标。结合减负工作需要,调整督导内容,每年组织督查和暗访,将减负列入师德考核内容,工作不达标的,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先、晋级等方面一票否决。
   二是进一步转变教育评价观念。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中小学减负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更加浓厚的舆论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家长、广大群众切实转变教育评价观念。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是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督促学校落实减负规定,对学生到校时间、作业量等作出明确规定。探索建立管控制度,健全完善家庭作业申报、年级组统一布置家庭作业制等制度措施。组织教师积极开展研究,探索“减负、增效、提质”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减负工作提供新动力、新方案。
   四是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治理。坚持依法治理、标本兼治,强化培训内容监管,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尤其是在从业人员资质、资金监管、合同使用、课程质量等方面加大监管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校外培训负担,维护孩子身心健康和家长合法权益。
   五是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整合课程资源,从减轻负担入手,编写浅显易懂的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注重作业的层次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目的。
   六是进一步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加快推进中考和高考综合改革。制订学校工作、教师工作和学生素质评估方案,形成适合素质教育要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综合评价体系。科学制订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切实为广大考生“减负”“降压”。

以“双减”撬动基础教育大改革
陕西省教育厅厅长 刘建林
(2021年8月11日)

   为严格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校外培训负担,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文件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
   “双减”文件如何在陕西落地?如何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如何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刘建林。
一、深刻理解“双减”的育人价值
   刘建林认为:响应党中央号召,立即行动起来,全面扎实做好“双减”工作,是陕西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要深刻理解“双减”的育人价值。“双减”是全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落地生根的重要路径,是新时代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以“双减”撬动基础教育大改革,着力保障义务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可谓目标明确,发力精准。陕西省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提高政治站位,既要把“双减”工作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力保障,又要充分认识“双减”工作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之义和价值所在,要通过落实“双减”任务,大力营造全省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为推进陕西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为全面落实“双减”工作要求,8月4日,陕西省教育厅发文严格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立即停止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培训机构暑期学科类培训。同时, 陕西省教育厅从妥善做好收退费管理、严格审批培训机构、严格规范培训行为、开展联合专项治理、加强安全管理和疫情防控等方面入手,还教育生态清风。
二、全面落实“双减”的重点环节
刘建林表示,陕西省正坚决按照中央要求,在“双减”工作中的三个重点

环节上同时发力。一是强化作业的育人功能,抓好作业管理工作。陕西紧盯作业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予以纠正,要求学校在严控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强化作业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坚决落实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和严禁给家长布置作业的要求,开展作业管理与设计案例展评活动,深化作业管理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是发挥课后服务的育人作用,抓好学校课后服务。始终把课后服务作为学校全面育人的保障。不断强调学校是学生课后服务的主渠道、主阵地,充分利用学校优势,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课后服务工作的主责,把开展课后服务作为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办学行为、治理在职教师违规补课办班和克服唯分数、唯升学顽瘴痼疾的有效路径。
   三是优化课后培训的育人环境,抓好培训机构治理。近年来,我们把规范的校外培训作为家校共同育人的补充,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 着力构建部门协同、省市县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强化专项治理与常态治理,坚持全面谋划、政策引领、多点发力,严格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积极构建起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的长效机制和专项治理工作机制, 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有效遏制了校外培训乱象。
三、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上做足文章
   刘建林认为:减轻学生负担不仅要全面系统做好校内外减负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在主阵地——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上做足文章,做到内外兼修、增减并重,减负增效,确保学校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
   为此,陕西省提出以打造“三个课堂”,实施“课堂革命?陕西行动”,全面推动陕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陕西省教育厅在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和教室、校园和校外三维空间的基础上,提出并着力打造“三个课堂”。
   “三个课堂”,顾名思义是三种形式的课堂,是教师教育与学生学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智能发展与人格养成的3种类型场所。“三个课堂”按照学习内容和时空分布进行划分设置,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内课堂,也不全是教师授课的课堂,而是综合课中课后、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内容,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实施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通过“三个课堂”实现教师、教育管理者、社会知识提供者和学生互动交流、熏陶感化的一体化课程,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是对传统意义课堂

概念的深化和变革。
   “三个课堂”在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共同构建了“大课堂”概念,虽定位不同、各有侧重,但相互融合,使得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课内与课外、师生与社会课堂参与者、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得以有效整合,相向而行、共同发力。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培育学生学习能力、传授学生应有知识、深化学生学习内容、锻炼学生身心健康、熏陶学生艺术审美、养成学生劳动技能,使学生的兴趣爱好、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为把“三个课堂”建设和“课堂革命”做出成效,陕西设计出了系统的分层活动载体进行推动,将“三个课堂”的实施载体序列化、层次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丰富深化课程改革的内涵,厚植“双减”工作的课程内涵,让课程成为实现“双减”目标的内驱力,让“陕西行动”在三秦大地落地生根。

“双减”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张志勇
(2021年8月12日)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克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保障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作出的重大决策。实施“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一是对公益属性的坚守。基础教育不是生意,是国家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 不能让资本肆意横行。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校外培训机构,都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不能把“良心的事业”,变为“逐利的产业”,更不能成为一些人逐利的工具。从维护公平正义来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不能成为奢侈品,更不能让优质教育成为少数有钱人的“专利”。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shu记强调,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双减”政策, 是党和政府坚持教育事业公益性,着力降低家庭教育支出,制止逐利性教育行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
   二是对教育观念的纠偏。我国中小学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带来了一系列教育观念的扭曲。实施“双减”政策,从本质上说,是对一系列教育观念的纠偏。第一,纠正育人初心之偏。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不是应试竞争的“跑马场”。要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凝聚共识,尊重儿童的休息权、健康权,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走出“短视化、功利化”教育的困境,从根本上守住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底线,否则,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第二,纠正违规竞争之偏。不少地方、不少学校、不少家庭, 为了在升学竞争中抢得先机,坚信所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违法违规教育行为大行其道。如果这种受极端功利的应试教育驱动的各种违法违规办学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整个教育就不可能走出内卷化的“剧场效应”和“囚徒困境”。实施“双减”政策,就是依法依规治教,恢复和重建良好教育生态。第三,纠正超前学习之偏。学校教育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承担着国家培养和教

育下一代的公共职责,而校外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遗憾的是,当下的校外教育俨然成了学校教育的另外一个实施主体。各种培训机构实施“超前学习”“超标学习”,成为赢得客户的不二法门。有位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师, 在暑期放假前问四年级的学生没有学过五年级上学期数学的请举手,结果只有3 个学生举起了手;问已学过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的请举手,结果有一半的学生举起了手。这种校外培训危害有三: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影响教师正常教学,危害学生的学习兴趣。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这种超前教育严重恶化了教育生态。实施“双减”政策,从根本上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职能,构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互相补充、协调育人新格局。第四,纠正负担过重之偏。由于短视化、功利化应试教育的驱动,中小学教育围绕升学考试科目,大量增加学生的上课、作业、考试和校外学科培训时间,导致学生单一的考试升学负担日益沉重,学生的学习生活日趋单调,既破坏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质量。
   实施“双减”政策,要调整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构,既要做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法”,又要做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加法”。
   三是对教育规律再认识。功利化、短视化的中小学教育,相信“时间+汗水”, 不尊重教育规律,不相信教育科学。实施“双减”政策,是对教育规律的回归。第一,坚持全面发展规律。“减负”从根本上说,是要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 改变单一的应试教育局面,保障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本身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一项高中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表明,喜欢体育艺术的学生比不喜欢体育艺术的学生学业成绩平均高40分。第二,坚持身心和谐发展规律。现在,不少家长缘于对子女未来教育前景的不确定性,患上了严重的“教育焦虑症”,导致了中小学生的过度教育,其重要表现就是通过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以增加对未来所谓优质教育追求的安全感。这种过度教育不仅违背教育规律、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甚至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为代价。第三,坚持知行合一规律。中小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掌握书本知识,更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其智慧的发展。实施“双减”政策, 必须调整中小学的教育活动结构,在减少大量单调、重复、低效的知识学习负担的同时,着力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教育。第四,坚持因材施教规律。实施“双减”政策,必须优化课内外教育结构,在满足学生教育需求侧上下功夫。中央

要求“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这里, 必须科学定位和整体优化学校教育课程育人体系和学校课后育人体系的关系。如果说,学校课程育人体系以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着力提高国家规定的必修基础课程实施质量的话,那么,学校课后育人体系则应立足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别化、实践性学习需求,满足学生“作业、实践、扶弱、特长”等多样化学习与发展需求。这两个体系,一个致力于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基础,一个致力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育。

“双减”让学校回归教育主阵地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 雷望红
(2021年8月12日)

   7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后文简称“双减”政策),着力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着眼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意在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双减”政策的出台向中小学校释放了积极信号。多年以来,校外培训市场的泛滥对学校的发展构成巨大压力。一方面,学生分散化的教育培训刺激恶性竞争,影响学校教育的统一进度和正常教学秩序;另一方面,校外培训市场多元化的培训理念和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及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排斥,校外“第二课堂”反客为主,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权威。
   “双减”政策重新强化学校的主阵地作用,但对学校来说,挑战同样存在。“双减”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意味着学校要重新调整不少原有的教学习惯,比如,教师不宜布置过多的作业,也不宜让家长代替教师修改作业。同时,学生从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这部分被释放的时间也需要学校来填补。
   这就意味着,学校至少将面临三个层面的变化:一是学生在校时间会增加。“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学生课后服务实践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意味着小学生的放学时间会从下午2点-3点延迟到至少5点钟之后,初中会更多地提倡开设晚自习或推行寄宿制。
   二是教学工作内容会增加。学校不仅需确保学生能够在学校里“吃饱”知识点,还需要重新回归到教师改作业的时代,同时兼顾课后的素质教育服务, 搭建平台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三是学校管理责任会增加。学生在校时间增加,教育管理内容增多,意味着学校与学生、家长甚至第三方主体互动的频率更高,学校需要承担更多的教育指导、安全管理及资金使用责任等。教师的功能角色也得以重塑。由于学生在校时间延长,教师获得与学生进行充分互动和交流的时间,相应的,其任务也将增加。在知识教育中,需要探索的是,如何发挥学校课堂的核心功能,保证大部分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听懂、听透知识

点,并借助课后时间辅导后进生,同时借用这部分时间引导优秀学生。由于作业的核心功能是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点掌握情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把握学生的整体情况,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并根据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查。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其本质上是去竞争性的。在学校开展集体化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利用音、体、美、劳等类型的教育特性滋养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和规则意识,激发创造性,并充实成长时间。
   二是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共享与成长的快乐,而非竞争性压力。在实践中,有些学校成立合唱团、交响乐团等类型的兴趣班,与知识教育并没有构成冲突,反而有利于巩固知识教育的成效。尽管校内的兴趣小组往往不够专业,但学生特别喜欢跟团里的同学一起合唱、演奏,共同克服困难、享受被表扬的喜悦,这些收获远超校外素质教育专业学习所带来的知识快感。
   三是学校中的素质教育活动,可成为激励学生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而言, 参与学校的素质教育活动既是权利也是机会,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对于机会获得的渴望,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二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融通的。
   由于学校要发挥主阵地作用,既要强化知识教育的能力,又要承接素质教育的责任,因此会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尽管国家已经明确要求编制部门为中小学补齐不足编制,但是还会存在一个时间差。学校可以设法发掘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充分发挥校内教师的才艺,还可以选拔一批老师参与特长培训。另一方面可以发掘地方民间机构和艺人。比如湖南祁东县启航学校的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师资不够,就设法邀请当地各类协会的退休老人和民间艺人到学校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是教师投入与激励的平衡问题。相比于“双减”之前,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投入必然会增加,各项工作的开展均要依靠教师发挥重要作用,需要把握两点:第一,教师不是无限责任。比如在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上,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我能动性,一定程度上实现活动自治,教师在其中起到基础教育和引导作用。第二,可考虑给予教师适度的激励。
执行和落实“双减”政策,学校需要把握一个核心,即充分利用政策所释

放的空间发展校内教育,做好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衔接和协调工作,不断增强学校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强化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同和依赖,减轻家长的教育压力和焦虑。

“双减”政策之后,素质教育恰逢其时
马丁
(2021年8月16日)

   “双减”政策落地半个月,校外学科类培训被按下暂停键,学生们繁忙补习的生活,突然陷入了真空,而一直被忽视的素质教育,重回家长的视野。8月9日,记者专访中国著名主持人、媒体评论员马丁,他曾主持教育类节目《老师请回答》,近期正和团队筹备一项素质教育培训项目——少年演说家。
   这是一项针对7-15岁青少年的演说类训练营。马丁曾在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节目上演讲《中国式父亲》,单篇演讲点击量超过3亿人次。此前,他筹办的火星演讲会带动两百位企业CEO演讲,已获得天使轮融资。
   但对马丁来说,这仍然是充满挑战的一次创业。马丁说,演讲能力的培训, 无法体现在孩子的考卷上,但背后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的培养,甚至综合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却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如今“双减”政策,为教育带来一轮洗牌,在马丁看来,素质教育的壮大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很多学科类的培训机构正积极转型,而未来,家长也将更专注素质教育和学科教育的平衡。
经济观察报:您怎么看待最近的“双减”政策?
   马丁:政策的基本态度我是非常支持的,不能让教育走向一种单纯比分数的畸形状态,只是政策附带的一些影响还有待解决。政策对学科类教学机构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我很多朋友是相关从业者、创业公司的老板,这两天都“哭死在厕所”。
   政策其实是渐次贯彻到这一步的,并非看起来这么突然,在“靴子落地” 的一年前,行业就有了端倪,当时包括我在内很多业内人判断到政策要来。
经济观察报:“双减”后您最关注什么样的问题?
   马丁:我的关注点可能有些特别,那就是公立学校老师的待遇。当校外的学科类培训、在线学科教育被叫停,教育又回归公立学校本身,公立学校将承担起更多的教育职责,势必让公立学校的老师教学时间更长。
经济观察报: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马丁:建议给公立学校的老师提高待遇,让付出更多的人获得更高回报, 不能只以荣誉和责任绑架他们付出,应该让他们活得更体面,更高薪,让他们

更踏实地在公立学校里教书育人。
   我觉得教育行业要趁这个机会解决过去的一些问题。过去,因为待遇的差别,校外机构大量吸纳体制内的优秀教师,人的市场化流动是不可阻止的,但除了政策的规定之外,必须配以相应的辅导措施,让真正的好学校留住好老师, 惠及所有的孩子。
   经济观察报:站在家长的角度,如今学科类培训机构收紧了,家长的焦虑, “鸡娃”现象,能得到解决吗?
   马丁:首先我是个佛系家长,我们家孩子没有报任何一门学科类的辅导课, 都是素养类的课程。我女儿喜欢跳舞,儿子喜欢弹钢琴,每个人学1-2门,我不是那种到周末就赶场的家长,我希望孩子有休息的时间,还可以玩。
   但我非常理解“鸡娃”家长的焦虑,当前,很多家长把教育看作改变命运的机会,或者是释放自身焦虑的一种通道。在社会上出色的家长,希望孩子更出色,不太如意的的家长,希望通过孩子改变命运,替自己实现阶层的突破。
   无论自身优秀与否,家长的压力仍然会放在孩子身上,那么“双减”之后, 家长的焦虑仍然存在,只是陷入了真空,是亟待填充的,只能诉求公办教育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我建议提高公立校教师待遇。
经济观察报:如今的形势,是否利好素质教育?
   马丁:很多朋友说,少年演说家的出现恰逢其时,我倒觉得没那么严重, 它本身是一直被忽视的部分,素质教育。大趋势来看,一定是利好素质教育的。
经济观察报:素质教育的起势,是否已有一些迹象可寻?
   马丁:教育部正在重新修订小学语文课本,增加一个重要板块叫“思维性阅读与表达”,就是不再照本宣科,不再人云亦云,不再只注重客观性的填空题、选择题,而是提高学生对于好内容的理解、吸纳和重新表达的能力。这就是一种素质教育。
   另外,一些在“双减”政策中受到严重影响的教育机构,正在考虑转型素质教育。最近有相关企业找到我们,希望在素养培训方面进行合作。
   经济观察报:国内教育的评价体系,仍然是以高考为导向的,接下来,您认为家长该如何平衡好孩子的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
   马丁: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不能完全割裂开的。过去来看,的确有一些所谓的学痴、学呆、高分低能者,但我在训练营的教学体验中,发现这样的人是越来越少的,那些表达能力好、写作能力强的同学,学科成绩也同样不差。

话说回来,没有积淀怎么可能站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
   现在的学霸不再只是会学习,而是一个全能型选手,至少是具备良好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小孩,这其实是来自一种素养教育。而好的素养教育,其实是滋养了学科的能力,好的学科教育也培养了综合素质。
经济观察报:您是怎么想到要办少年演说家的?
   马丁:三年前,我还没做火星演讲会,就有人问过我愿不愿意教孩子演讲, 我内心是愿意的,但不敢轻易尝试,因为两点,第一,我从没教过孩子,孩子肯定不好教,第二,对中国的孩子来说分数是最重要的,演讲无法真正体现在考卷上,它其实在素质教育的范畴。
   所以三年前我们先做了火星演讲会,期间研发了一套关于表达的课程,在市面上没有过的,给各行业公司的企业家培训,得到了积极反馈,一个评价是“它能让人由内而外地说出自己真实的东西,而非夸夸其谈”。这一套课程也为我们夯实了基础。所以,一年前我开始启动了少年演说家。到今年,算是准备好了。
经济观察报:少年演说家本质上也是个训练营?
   马丁:是的,目前是一个立足线下的演说类训练营,目标是7-15岁孩子。经济观察报:那您做了哪些筹备?
   马丁:首先,我花了小半年时间,把市面上相关培训调研了一遍,同时研发课件,课件初步形成了10万字。然后进入实践环节,幸运的是,去年和北京市史家小学达成合作,在该小学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验课程。我亲自来教,并联络了一些我比较认可专家来做学生导师。最终在今年六一节于学校礼堂进行了一场汇报演讲,孩子们依次登台,全校直播。这次实验很成功,我们就在今年暑假开办了少年演说家训练营。
   经济观察报:据说在导师安排上,您还请了心理老师,这和演讲有什么关系?
   马丁:心理导师跟演讲毫无关联,我们的课程绝不仅仅在演讲本身。我认为,教孩子手往哪放、眼往哪看,如何字正腔圆,那是最表象的层面。教演讲, 骨子里是培养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自我心理的思考,然后敢于表达出来,哪怕很荒谬也没关系,因为一个好的表达者背后,是一个人自信、思考的建立,心理健康的培育。
经济观察报:期间有什么令你印象深刻的经历吗?

   马丁:林永健的儿子林大竣参加了训练营,他弹钢琴很好,刚考完10级, 只是他跟家长说“课特别好,喜欢马老师,但绝不登台”,家长劝不动。下课后,我问他汇报演出想讲什么,他说没想好,我说你讲钢琴,讲一篇“我恨钢琴”怎么样。他说“不,我其实不是完全恨钢琴”,这次以后,他主动跟家长说,决定登台,演讲题目叫“我和钢琴有个约会”。
   儿子演讲当天,林永健也一起登台了,他说“马丁是我偶像,因为虽然我自己登过无数次春晚的舞台,但我无法让我儿子站在这”。这件事挺启发我的, 其实教育的一些事情没有那么难,只是家长没有触碰过孩子的一部分内心。
经济观察报:某种程度上,您想达到一种心理的治愈?
   马丁:没错,我喜欢演讲这件事,也是因为2016年我参加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讲了一个纪念父亲的主题,《中国式父亲》,我父亲过世了,这是我第一次通过演讲,表达我的内心和曾经的遗憾,达成了和解,也告慰了我父亲。
   我发现原来演讲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对我所有的学员说过,如果你不讲内心最深刻的故事,那就不要讲了。对于中国的大人和孩子,尤其是孩子,要让他们从小学会真实地面对自己,自我检视,自我沟通,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是我想帮助中国孩子培养起来的东西。
经济观察报:下一步,会扩大训练营吗?
   马丁:目前尝试把线下的课程搬到线上,未来可能会做付费视频课,我们自己讲课。一个问题是,线上课程如果脱离训练,只是一个单向的输出,所以计划线上让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再找机会将训练营下沉到各地。网络教学也是普惠更多地区的学生,教育的本质是公平,为了唤醒每一个可能被唤醒的灵魂,这也是我们坚持的方向。

“双减”落地还需学校给力
张家港市政协副主席 丁学东
(2021年8月18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一被简称为“双减”的方案, 应声落地,不折不扣,全面施行,意在猛药去疴,彻底扭转“课上减课下补、面上减私下补”的现象,把学生从过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双减”不失为一项务实、亲民之举,体现了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 坚决防止侵害人民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坚强决心。伴随着学校教育的回归、学生作业量的有效控制以及校外培训机构的逐步降温等系统举措,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有望减轻下来。只是,在“双减”实现预期目标、孩子的时间被还给了孩子和学校后,我们的学校究竟该如何应对? 是一成不变,承袭延续原来的教育教学套路,还是主动求变,探索尝试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这确实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考量着家长,也考量着学校的智慧。
   在笔者看来,相伴着“双减”的到位,学校必须“改革传统的教法”,一着不让、紧紧跟上。否则的话,“双减”必然会造成学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既有违“减负”的初衷,也不利学生的成长。在家庭的家教方式改变的同时,学校的传统教法也必须改革。
   “双减”之前,对于学校来说,尽管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但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改变,授课、作业、练习、考试是依然最常见的套路。相伴着“双减”的实施,学校固有的教育模式必须打破、传统的教法必须改变,立足实际,放眼未来,系统性研究“减什么”, 多样化探索“怎么减”,有效建立与“双减”相适应的办学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首先要确保开齐开足各类课程。课程应设尽设,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不搞“题海战术”,不玩“作业游戏”,精选习题,精简作业,尽可能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听懂学会,把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减少学生校外培训需求,让学生真正回归课堂、回归校园; 其次,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抓实、抓细、抓好因材施教,开展好学情前测和教

学后测,改变以往以“普遍认可的成功”统一要求、衡量学生的教学行为。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效果,布置共性作业和个性作业,设计开放包容的“大问题”,驱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并做好课后答疑及个别学生学科辅导等课后服务工作,打通课内、课外的界限,实现课内、课外有机衔接。同时,尽可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选择和开发有价值、有吸引力的社会实践、劳动技能、文化体育、乡土人文等方面的校本课程,并精心组织开展好各类兴趣小组、文艺社团、体育俱乐部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求索的快乐、生活的意义、成长的幸福。再次,全面改革学生评价。改进传统、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机制,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完善综合性评价,设计不同维度的评价标准、不同形式的评价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让不同的学生都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科学、全面的认识。
   “双减”并非一减了之,也并非意味着学生没有丝毫负担。“双减”目标的达成、效应的发挥,离不开家庭、学校的协同配合、共同发力。面对“双减” 带来的新要求、新考验、新机遇,家庭和学校的“双改”既是应对“双减”的必然要求,更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希望学校起而行之、积极作为,为“双减”工作持续深化、有效落实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学生快乐成长、和谐发展、赢得未来撑起一片蓝天。

推进“双减”也要做好“增”文章
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王俊鹏
(2021年8月18日)

   “双减”意见的出台,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新时代统筹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坚决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省教育厅具体安排,强化“四增”,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一是增强主体责任。力求做到三个“强化”。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强化属地责任,完善统筹协调机制,细化工作方案,营造有利于“双减” 落实的良好环境。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坚持“五育并举”,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责任,做到应教尽教,矢志不渝追求教育质量的提升,践行新时代“四有” 好老师标准。
   二是增强管理实效。立足课堂教学,督促各校规范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省定课程方案,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规定的课堂学习时间内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强化作业管理,推动学校作业管理基于课程标准精选化、科学化、校本化,设置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开发班本作业,完善作业评价体系,构建学生作业管理长效机制,以作业管理为核心推进“五项管理”全面落实落地。完善评价制度, 健全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严禁通过家长微信群、QQQ等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严禁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和奖惩师生的依据。
   三是增强支撑保障。深化课后服务。推广“套餐制”课后服务经验,满足学生个性、多样化发展需求,确保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要的所有学生课后服务全覆盖,将学生从校外补习中、家长从送学陪学中解放出来。推进“阳光食堂”建设,确保学生在校就餐需求提供率达100%。增加经费投入。核增义务教育学校、高中学校奖励性绩效,单列专项用于课后服务,调动教师积极性, 提升教师获得感和幸福感。免费信息化资源。优化“泰微课”资源建设开发及应用,全市开放,免费使用,让所有学生都能随时随地、平等享用优质教育资

源。
四是增强治理监管。建立全市教育培训机构资金监管平台,开设资金监管
账户,切实维护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切身利益。落实联防联治机制,确保学科类培训课堂教学视频全监管,确保受聘教师资格全合格。设立黑白名单公布制度, 对超时培训、超课程培训、超进度培训、违规收费、疫情防控等问题限期整改不力的培训机构坚决整顿直至依法取缔。
   “双减”工作非一时之功,需上下合力,持续攻坚。一方面,当前课后服务的保障水平还不高,教师主动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未完全调动,教师辛勤劳动付出与应有的尊重回报不成正比,需各方共同关心,切实维护。另一方面, 在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时要克服“急功冒进”“简单粗暴一刀切”的做法,给校外培训机构留下转型发展、有序退出的时间和空间,避免“机构闹”“卷款跑路”等风险。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双减”意见正面宣传引导,定期分析、研判、解决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制订风险化解措施和实施方案,积极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按序按时完成。
   同时,对“双减”工作开展提两点建议:一是省级层面出台刚性政策,明确各地政府对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标准,为推进“双减”工作增强底气。二是统筹各类培训机构管理,不留“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监管盲点,不给非教育部门审批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留下“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空间。

落实落细“双减”政策 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全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党支部书记 杨洋
(2021年8月24日)

   “‘绝不能把良心事业办成逐利产业’,这其实是此次‘双减’的最终目的。”随着被称为“史上最严校外培训治理”的大幕拉开,瞬间引发了全社会的重磅关注。就“教育”这个关乎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直至整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话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全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党支部书记、秘书长杨洋。
   “我们理解的‘双减’新政,并不是要‘毕其功于一役’,简单一禁了之。” 杨洋告诉记者,此举是要在加强校内教育和课后延时服务等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办良心教育,鼓励他们合法竞争,提高培训质量,降低培训成本,提倡公益性,满足社会需求,回归教育本质。“可以说,规范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教育公益属性、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资本过度涌入校外培训领域,为教育培训行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据记者了解,目前全国校外培训机构已超过200万家,校外培训消费市场规
模约为3.5万亿元。在种类繁多的校外培训机构中,服务于K12学科的机构占比超四分之一,学生规模约占五分之一。2020年教育培训消费的负面舆情信息多达270万条。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文件)正式颁布, 其中要求现有提供学科类校外辅导的培训机构变更为非营利性质,严禁资本化运作,一律不得上市融资、接受上市公司投资或收购。
   实际上,在此之前,随着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设立,各地职能部门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已经日趋严格。2021年7月,陕西省榆林市、四川省犍为县、安徽省巢湖市、云南省富宁县、河南省新乡市、广州市越秀区等地,陆续发布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严厉监管政策文件,拉开了全国范围内强力整治校外培训机构的序幕。
   “现在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就是引导全社会理性看待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问题。”杨洋说,全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在调研中发现,当下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确实也存在一些疑惑和难题。“如何促进‘双减’文件落地,让校外培

训教育降温,重构良好教育生态,需要进一步精准施策。”
一、提前研判可能出现的新问题
   “可以说,像校外培训这样几乎事关全民利益的行业领域,稍有动作立刻就会搅动人们敏感的神经。”杨洋告诉记者,他们调查发现,许多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认为,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监管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但是也要认识到治理的复杂性、艰巨性,对于可能因此带来的新问题要提前研判。”
   首先,受疫情影响,许多机构基本处于亏损,“双减”客观上会造成其难以为继、无法生存,可能出现一部分机构跑路,产生一批失业人员,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
   其次,在当前优质教育资源仍是刚需、以分数为导向的升学评价标准难以改变的背景下,需求旺盛的培训市场短时间内不会消失,不在“地上”,就在“地下”,可能为原本被禁止但一直不受控的机构和从业者腾出发展空间。
   譬如,家政文化保姆服务来打擦边球;未注册的校外培训机构打游击;个人家教重新兴盛由此,会带来培训价格上升、安全隐患增加、监管难度加大等等新问题。
二、 “三管齐下”强化校外培训治理
   “虽然‘双减’文件已出,但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对校外培训机构类别界定不清、非学科类培训内容是否需要前置审批等具体操作问题各地不统一现象。”据杨洋介绍,截至目前,尚无上位法对校外培训机构作出准确的定义。“培训机构学科类与非学科类的范围,总体来说过于原则化,不能细致区分一些新业态、新情况。另外,鉴于校外培训机构的设置由各地研究制订,所以在校外培训机构的内涵和外延上,成都、上海、深圳等各地不一。”
   “同时,对于非学科类培训内容是否需要前置审批,各地做法不一。”杨洋告诉记者,根据商会调研发现,从事语言能力、艺术、体育、科技等培训内容,在上海、西安作为一般项目,无需前置审批,而在南昌、深圳则作为许可项目,需要前置审批。“这可能会导致各地对校外培训机构综合治理的要求存在不同认定。”
   除此之外,许多校外培训机构的业务范围存在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培训内容混合现象。在非学科类治理方面,“双减”文件只是做了简单区分,但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明确各主管部门难度大;在校外培训监管职责问题上,由于没有进行具体立法,致使监管人员处理机构违法违规行为时依据不足,如落实培

训时间管理、培训费用管理、教师资质管理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处罚措施,最终只能采取行政手段而非法律手段解决,震慑效果差。
   “因此,首先必须健全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法律法规。”杨洋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校外培训机构学习塾也曾经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日本政府主导制定了多部门协作、法律监管和行业自律三管齐下的治理体系,校外培训日趋规范。“我国应进一步完善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法律条文和政策体系,重新设定和提升校外培训机构办学标准及办学条件,将相关问题归类, 明确哪些方面属于行政方面管理,哪些方面交给市场,哪些行业组织可以参与管理等等。”
   “其次,行政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杨洋建议严格执行国家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性、科学性管理要求,加大规范管理力度。“切实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统等协调督查责任,凡面向中小学和幼儿园在校学生的培训,实行扎口管理,以避免政出多门。”
“第三个建议,可以发挥行业组织自律作用,强化自律与内部监管,签订
《自律公约》,杜绝‘超纲教学’‘超前教学’等行为。”杨洋说,通过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按市场运行规律和教育规律要求管理校外培训机构;通过加强监管代替简单取缔,防止一刀切、简单化的管理弊端发生。“在这个过程中, 建立数字化‘智理’平台就尤为重要,可以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开发统一数字监管平台,提升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效能。”
三、疏堵结合强化行业导向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是全社会的一项重大工程。强化监督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但严肃查处违法违规仅仅是手段。”杨洋说,在治标的同时也要治本,要两手抓——“一手抓严格治理,一手抓行业导向”。
   杨洋认为,加强党的领导是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极为重要,刻不容缓。“校外培训机构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有益补充,全面加强党对校外教育培训行业的领导,推进党组织‘全覆盖’,确保校外培训机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杨洋还建议,各县市区可以定期举办校外培训机构负责人专题培训班,开展普法教育、行业规范教育;制定非学科类培训标准,将与学科相关联的培育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纳入非学科类培训,指导学科类培训机构有效转

型,形成科学的培训导向与设置标准;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校外培训行业形成客观、准确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消除教育培训行业的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必须加快引导校外培训教育机构转型。杨洋提出:首先,预留学科类培训机构的转型空间与转型时间,可以考虑给予1到3个月的缓冲期,稳定培训机构从业人员队伍,减少焦虑,有效减轻学生课外培训负担;其次,探索创新服务内容与形式,挖掘校内教育难以做、不能做的教育领域,积极开拓新市场。譬如引导校外培训机构探索开展职业类培训,针对下岗工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开展继续教育;第三,引导校外培训教育机构重新寻找商业模式, 鼓励政府部门大力发展公益性青少年服务中心,选择合规的培训机构、吸纳优秀的培训机构师资,采取政府购买方式为青少年提供校外活动场所。
   针对大家都关注的“资本”问题,杨洋则建议从严把控资本进入、规定资本用途,严禁将大量资本用于虚假广告宣传,鼓励将资本用于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对于利用资本进行行业垄断的机构果断进行拆分,打击资本在教育培训行业的逐利行为。“必须引导学科类培训机构坚持公益性,鼓励已在工商部门登记为营利性的义务教育阶段培训机构,到民政部门重新变更登记为非营利性。”
   当然,相较于强化对校外培训行业的监管与引导,提高公办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均衡水平,提升学校托管服务,缓解升学压力、减低家长的培训需求,引导家长和社会由关注分数转向关注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可能才是解决教育焦虑的根本。
   “这一点可以说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所以,‘双减’政策一定不是不问青红皂白、一关了之,而是实事求是、规范发展,适应和满足老百姓对多样化教育的需求,为之构建一个更加合理化的教育培训市场。”杨洋表示,商会下一步,将引导会员企业依法依规开展培训,克服过度教育,形成正确定位, 从而发挥好对学校教育系统的补充作用。

“双减”政策催生新需求 研学旅行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旅游集团研究院 游成
(2021年8月25日)

   7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明确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严禁校外培训机构资本化运作、不再审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笔者认为,虽然研学旅行等非学科类培训不在要求范围内,但作为强相关行业,研学旅行市场面临以下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研学旅行作为健康教育生态重要组成部分,会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关注。政策引导下,研学旅行发展迅速。2014年我国首次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2016年,又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同年,《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发布,对研学旅行进行了界定:“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要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国防科工、自然生态等为主题,打造研学旅行精品课程。政策鼓励下,研学活动成为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赛道之一。2019年,我国研学旅行市场规模约为164亿元,主要参与研学旅行业务的企业有
7300多家。
   研学旅行有机衔接了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课堂教学与旅行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融合。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教育方式不断多元化,研学旅行既把学习融入旅行体验中,也把旅行上升成为学习活动,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庭的认可。
   第二,“双减”促使研学旅行新需求充分释放。“双减”政策下,研学旅行市场可能由学校主导向家庭主导转变。目前市场上的研学产品按照活动形式主要分为游学类研学和营地类研学。游学类研学旅行以参观、学习和交流为目的,以“游”为核心,注重体验;营地类研学旅行包括各类人文艺术、科技文化以及军事体育等主题式营地教育产品。这两类产品主要由学校主导。随着新政策的落实,孩子有了更多空闲时间,家长们必然会寻找替代“补习”的产品,

寓教于乐的研学产品需求将大大上升,以家庭亲子为主体的研学旅行市场规模或将进一步扩容。
   家庭亲子对研学旅行产品的要求更高,兼有休闲度假和研学双重需求。受疫情影响,消费者对便捷化、个性化、品质化和安全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些新需求特征都将影响未来的研学旅行市场。家庭亲子消费者将更注重产品理念、行程内容、服务品质、费用性价比、师资力量等。研学产品的丰富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亲子市场和研学市场的界限可能进一步模糊。
   第三,“双减”倒逼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减”政策下,培训机构进入研学旅行市场的可能性大幅上升,行业竞争加剧。从业务相关性看,教育培训机构由课程培训转型研学业务的难度较低,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有资本、有师资、有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培机构涌入研学赛道,加剧行业竞争。但同时,竞争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加强行业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
   长远来看,引导政策持续出台,可能从根本上影响研学产品结构和供给模式。
   一是“双减”政策仅仅是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培训的起点,未来还可能有大量的潜在配套政策和持续的严格监管。是否对非学科培训制定实施指导价尚不明确,如果未来对非学科教育也有非营利要求,那么旅游企业为学校提供研学旅行产品,可能面临就业门槛,也将带来企业商业模式的变革。
   二是企业资质、教师资格、课程内容等监管或将趋严。虽然此前有关部门已经出台多项政策规范市场,但仍存在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研学旅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影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针对企业资质、教师资格以及课程内容的监管有望逐步完善。
   旅游企业要在研学旅行市场培育竞争优势,唯有不断创新,加快产品更新迭代。
   其一,要加强上游资源挖掘和整合,推动产品创新,将文化元素和科技要素融入研学产品中,提升学习体验,实现“游”与“学”的有机融合,建立自身产品研发和设计优势。
   其二,加强与学校的合作,通过公益活动、研学论坛等方式建立联系,深化与教育领域的交流,组织中小学老师开展研学旅行考察踩线,加强宣传推广, 不断提升研学旅行的综合吸引力和品牌认知度。
其三,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为用户创造价值。要进一步挖掘市场需求,

为研学游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产品,让学生在游玩的同时,学到知识,收获智慧,提升能力。

来自 头条号:如来写作网,QQ3231169,海量优质文字材料和PPT课件

细化监管保障“双减”意见落地
赵晓明
(2021年7月29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称“双减”意见)。“双减” 意见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双减”意见刚刚出台,一些培训机构迅速退场,留下了退费难、找人难的“烂摊子”,让家长和学员们倍感无奈(据7月28日《北京日报》)。
   “双减”意见落地生效,必然会导致野蛮生长多年的校外培训机构大幅“瘦身”。据统计,7月1日至7月27日,北京市民反映培训机构退费问题的诉求超过4000件。其中,“双减”措施出台后,仅7月25日至27日中午,涉及培训机构退费的相关诉求就达到1084件。从市民的投诉中可以发现,很多家长遭遇了培训机构频繁换址、培训机构在闭店前利用促销大捞一笔以及商家以经营不善为由拒绝退款等情况。如何防止培训机构在重压之下卷款“闪退”?家长和学员权益谁来保障?这恐怕还需要各地在严格落实“双减”意见的时候,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可能引发的退费难等问题。相关职能部门更应加强监管,监督培训机构做好退场的收尾工作。
   为了防范不负责任的“闪退”,有些地方的监管部门已经出手。比如,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农业银行推出了“朝阳预存宝”资金监管平台,在这一监管模式下,商家通过平台收取预付资金,并依托银行进行资金监管。无论消费者预存多少费用,商家只能自由支配消费者已实际消费的额度。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恶意卷钱跑路风险,消费者也不必担心商家挪用预付金。
   加强对培训机构合同订立行为的审查,也应该是加强监管的一个着力点。据调查发现,导致退费难的一个原因是合同签订不规范。尽管早在2020年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就联合印发了《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其中明确规定了培训机构应明示收费项目、收费标准、退费办法,并重申线下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等内容。但很多培训机构并未严格执行,在合同中作“模糊处理”,并未明确列出退费的具体细则, 很多家长对这一文件内容也不了解,让不法机构钻了空子。这就要求职能部门强化督查,在及时惩治不法的同时,加大法治宣传力度。

   好的政策需要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保障“双减”意见落地落实,相关职能部门就要担起监管责任,秉持严管就是厚爱的监管理念, 对具有资质的培训机构从严从细加强日常监管,对不合格的培训机构要严厉打击,该取缔的要依法取缔。

“双减”政策落地 也应盯紧需求侧
王学义
(2021年7月30日)

   最近,“双减”政策出台引发全民关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从严治理教培机构,是这一领域的“供给侧”改革。长期以来,教培机构的商业模式就是建立在贩卖焦虑,加重中小学生负担基础之上的。“双减”政策是合乎民意的,有利于国民长期福祉。此次政策规定: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其整治力度空前,掐住了教培机构资本化运作的“命门”。对于公众而言, 这是改变教育“内卷”的关键一步。
   进行“供给侧”改革,也要对教师有偿补课行为祭出雷霆手段。7月27日, 根据家长及媒体提供的线索,黄山市教育局组织人员突袭,在一幢别墅内,对屯溪一中教师吕某某涉嫌有偿补课行为进行了查处。有的地方,个别教师有偿补课很出名,甚至有“四大名补”之称,课上教学有保留,课外收费讲要点, 加重了学生家庭负担。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诸多禁令,但个别教师就是舍不得补课费这块“肥肉”。对此,必须提高监管水平,加大打击力度。相关部门不能总是靠举报,假如补课变成“一对一”,又怎么办呢?此前长沙规定,教师两次违规补课即取消教师资格证;今年1月,呼和浩特两名教师违规补课被解聘、撤销教师资格证。如此铁腕,多多益善。教育部显然注意到这一问题,继“双减”政策后,教育部7月28日再度出手,启动中小学有偿补课等专项整治,通过在“供给侧”上动刀,切除毒瘤,为家长减负。
   “双减”政策落地,还应重视“需求侧”改革。“双减”政策思路是,学校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包括课后延时服务等,最大程度满足多数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需求,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而非流向教培机构。这就是从“需求侧”着眼。不可否认,过去的“三点半放学”,确实加剧了教培机构生长。如今强调学校托底,也是一种纠偏。也必须承认,中国家长极其重视孩子的教育,学校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孩子和家长的需求,将直接关系到政

策落实的效果。这就需要学校尽职尽责,改变思路,创新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此外,家长也需要转变思维,担负起教育责任来。有人担心,假如没法把孩子送去教培机构,那不是要“拼家长”了吗?应该说,在学校和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家长不会特别累,让家长代批作业等是明确禁止的。但同时,一个常识是: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未必能对孩子进行高水平的学科辅导,却可以给孩子好的家教、家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其拼命送孩子去辅导班,不如拼命做个好家长。当然,对孩子的期许应该合理, 不要盲目攀比,这同样是“需求侧”改革,关乎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一生。

“双减”要减的是对教育的急功近利之心
文汇报本报记者 樊丽萍 张鹏
(2021年8月11日)

   暑假已经过半,如何过好假期的“下半程”,让孩子放松心情、以更好的精神状态迎接新学期?对广大家长来说,眼下不妨静下心来,做好“思考题”: 日前,关于“双减”工作的文件已经落地,面对一揽子“新政”,家长准备好了吗?叫停“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家长应该如何与学校一起携手,共同助力打造良好育人环境?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备受各界关注。如同环境治理需要打出“组合拳”一样,在不少教育界人士看来,应声落地的“双减”工作标本兼治,多方联动的特征同样明显:让学校教育回归本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从严治理,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缓解家长焦虑,同时引导家长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教育。
   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双减”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而重磅政策要真正落地、取得实效,家校之间默契合作、达成共识尤其重要。正如不少专家所言:面对“双减”,恐怕真正要“减”的是对教育的急功近利之心!
一、减少对教学秩序的干扰,为学生减负也为家长减负
   “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 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在一些学者看来,“双减”工作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一些严重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到了必须整治的时候了。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就《意见》答记者问时提及,通过对10个省份100个区县1.86万家培训机构、68万名学生和74万名家长的大数据评估显示,受功利驱使和资本裹挟,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深度“绑架”了家长和学生。
   一位初中校长反映,有老师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发现新学期新课还没有开始上,学生的学业已经参差不齐。原本,课堂教学本应该对标教学大纲,但如今,教师却进退维谷。“教得浅显了,学生都在外面学过,课堂里没人听; 教得深了,那些没有上过补习班的孩子基础知识还需要学。”
关于这一点,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有一则深刻洞见:许多家长被

培训机构裹挟,认为如果不送孩子上校外培训班,就会比其他学生落后。这使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变成了两轨制:一轨是学校的免费义务教育,一轨是收取高额学费的校外培训机构教育,不仅冲击了学校教育秩序,而且扩大了教育不公平。
二、减少过度培训引发的成长“透支”,为青少年心理减压
   超纲超前教学,不仅严重冲击学校的教学活动,冲击素质教育,更长远地看,对中小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培养也是弊大于利。
   在大学,不少老师也为班级里的“学困生”而忧虑。“在课堂上,这些学生显得很安静,主动提问的不多,明显缺乏兴趣;还有少部分学生更让人惋惜: 有的考上大学就迷茫,无心学业、沉迷游戏,直至留级、退学。另外,部分院校面向新生的心理普查也发现,学生里有心理问题的不少,有些甚至需要去专业机构治疗。”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张端鸿和不少同行交流过,发现很多高校的“学困生”都有类似经历:考上大学前接受了过度培训,进了大学就开始松劲。
   “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大学期间是一个人的研究能力、创造能力集中爆发的时候,本该在人生赛道上冲刺的选择了放慢速度甚至停下,这意味着他们错过了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对个人、对家长还是对承担人才培养的大学来说,这都是损失,也是遗憾。”张端鸿说。
   过度培训,也透支着部分青少年的阳光心态。“坦率地说,我们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待过高、要求过高,导致孩子承受了这个年龄阶段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从教47年,上海市特级校长、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张人利结合自身参与教育改革的经历说,孩子的人生是长跑,潜力很重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打基础”是第一位的,学校和家长要同向同行,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积蓄能量,而不能仅仅追求一两次“短跑”的成功,“并非只能靠抢跑才能提升学业成绩,教育要遵循其规律”。
   上海市特级校长、风华初级中学校长堵琳琳也揭示了一则容易被不少家长忽视的教育心理学规律:在儿童时期,“游戏”是孩子社会属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而现在,家长看不得孩子玩,应该做游戏的孩子都被“挪”去补习。
三、减少对教育的焦虑,义务教育阶段的高选拔性将降温
   确实,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减负不是一个陌生词。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 国家和地方层面已出台多道“减负令”,引导中小学育人方式的改革。而此次

“双减”工作之所以让人期待,一种观点认为,它将连同更多已出台的政策、连同未来更多细则的落地,产生政策叠加效应,为重塑教育生态带来全新契机。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黄忠敬说,“双减”工作在顶层设计层面,特别聚焦教育的公平性、均衡化以及高质量发展。“很多家长对这份重要文件的认知,目前可能还暂时停留在一些诸如规范校外培训等具体的内容条款上。其实,比起具体举措,建议家长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总体上把握文件的精髓。”
   不少学者都和黄忠敬持类似观点:“双减”工作可视为“减负令”的一个重要环节,将和既往出台的政策一起形成“组合拳”,形成叠加效应。
   复盘近年出台的“减负令”: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坚决禁止应试、超标、超前培训及与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2019年,国务院再发文件,强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今年1月以来,教育部相继出台文件,对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管理等“五项管理”作出部署
   “相信很多家长已经感到,在政策叠加效应下,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竞争性、高选拔性将继续降温,优质均衡发展是未来目标。而这其实也是让教育回归常态、让家长回归平常心、让人才培养顺应规律的一个明确信号。”张端鸿说。

“双减”让学习回归校园
山西日报记者 李林霞
(2021年8月26日)

“下个学期除了美术和音乐的兴趣课,其他什么课都没报。”
“我家只有线上的英语课了,而且还是周中上。等开学了看看情况再说。” 8月21日,距离2021年秋季开学只有10天了,小区里,两位妈妈一边陪着上
小学的孩子玩耍,一边聊着天。
   连日来,全省各地陆续暂停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线下培训活动,并明确, 今后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双减”政策落地有声。
一、家长:如释重负还在观望
   听说以后都不能线下上课了,上五年级的小毛(化名)心里窃喜。从上三年级开始,他的节假日总少不了要上各种课。这个暑假,他报了学而思数学第一期面授课,7月底上完课后,便继续在新东方上英语课。“英语线下课上了一多半,转成了线上。”
   对于校外培训班,小毛的妈妈有很多“抱怨”:“每次上课都跟‘打仗’ 一样,踩着点去的话,光等电梯就需要十几分钟。那栋楼全是各种培训班,上下课高峰期人特别多。”
   对许多家长来说,校外培训还意味着要付出相当大的家庭财力和人力。“语文、数学每次线下课报名,都至少需要六七千元,加上英语,三科下来上万元。这只是半年的费用。”小毛的妈妈感叹,“我和他爸都是工薪阶层,这笔培训费压力不小。而且,上培训班还得来回接送,人力负担也不轻。”
   相比小毛的窃喜,妈妈“有点心里没底”。“上了培训班能不能提高成绩不知道,但总觉得要安心点。前几天问了好几个机构,秋季线上课都安排在周中的晚上,孩子晚上还要写作业,怕时间太紧,没敢报。”
   陈陈比小毛高一个年级,他的妈妈也在观望中:“线下课不能上了,现在什么课也没报。周末先上兴趣课,看看情况再说吧。”
二、老师:课堂效率是最主要的
   “‘双减’政策落地,校外学科辅导班没了,学生课业负担轻了,家长经济重负减了。”榆次一中老师王永明说,“这是天大的好事。”

   在省城某知名初中任教的梁老师对于“双减”也“举双手赞成”。“多数学生是被动上的培训班——被家长逼迫或者看到其他同学上,自己不上不踏实。没有内驱力,上课效果应该也不大。”梁老师分析说。
   “学生们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如果上课效率高、课堂接受好,应该没有课后上培训班的需求。”梁老师说,“从一个老师的角度,我想对家长和学生们说,首先一定要抓住在校学习的有效时间,要把主要精力用在课堂上,高效的课堂、刚性的落实,这是最重要的。其次要做好家校联系,一方面父母亲要知道孩子在学校是一个怎样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学生们有问题要随时解决, 不让问题拖延下去,做到日日清、月月清。”
   “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学校积极探索‘双减’工作的特色落地路径。作业方面,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上持续发力,坚持‘减总量、提质量、优设计、重指导’原则,将作业管理纳入校本研修,由作业设计转向课堂设计,由课堂设计转向专业提升,形成一个闭环。同时,还对作业量进行加减法:加的是小量恒定作业、跨学科综合作业、社会实践作业、作业套餐等,减的是机械、无效的抄抄写写,努力做到低年级学生不把书包带回家,高年级学生不把作业带回家。”
   山西省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贾嵘介绍了学校已经做和正在做的“双减” 工作,“课后服务方面,学校利用托管时间,为不同年级学生设计了不同课程, 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能根据兴趣爱好和自身发展需要进行选择。相关课程种类很多,每个年级下午都会有走班化课程学习。”
三、专家: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
   “多了解国家政策、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家长们的焦虑会有所减缓。” 贾嵘校长说。“‘双减’之后,不少家长担忧学校的教学质量——不补课,中高考中能取得好成绩吗?设身处地,有这样的‘疑问’无可非议。”王永明老师对此提出建议,“首先,解放思想,把课余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相信孩子有自查、自纠、自补、自进的能力,放手让孩子去读课外书,去校外研学,去社会实践,毕竟,高考考的是解决情境中问题的能力。一味刷题,不仅于事无补,反而有害。其次,要相信学校和老师。学校是教育教学主阵地,‘双减’ 落地,其中一个措施,就是学校要上好每一节课,占领主阵地,提升教学质量。第三,要自知。物之不齐是天道。家长要引导孩子走一条适合孩子自身发展的路子,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度。第四,要尽家长之责。保持与学校老师的正常

联系,协助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生一定要回到校园,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一定是学校。”省教科院发展战略中心主任汪华英分析说,在人人追求“有好学上”的今天,学校教育, 尤其是公立学校,要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优势和特点, 建立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形成全面优质可选择的教育服务尤为重要。“提高学校教育服务质量,首先就是要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供给质量。基础教育是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就是普及、便利、人人可享、时时可用、处处能用。因此,让学校课程更加体现国家课程思想、适合学生需要、体现高质量服务品质,这是公立学校首先要为全社会教育服务机构所立的‘标杆’。”
   “说到底,学生成长不仅仅是某个学科而是在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环境中全面成长,不仅要身心健康、习惯良好,而且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要达到本年龄的最好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让学校经历成为学生一生幸福成长的基础’。”汪华英强调说。

着力“双减”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童彤
(2021年7月26日)

   近日,“双减”正在成为热门词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7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将教育成本视为贯彻国家生育政策和影响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见决策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和宏观调控正越发精准化。毋庸讳言,将教育成本列为当前影响家庭生活成本最终负担之一,想必鲜有人反对。毕竟,数十年来日渐功利化的教育倾向将教育负担转嫁到家庭、学生身上,却让资本赚得盆满钵满,早已广受全社会诟病。
   围绕“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决定》提出,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持续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适当延长在园时长或提供托管服务。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有效解决“择校热”难题。依托学校教育资源,以公益普惠为原则,全面开展课后文体活动、社会实践项目和托管服务,推动放学时间与父母下班时间衔接。改进校内教学质量和教育评价,将学生参加课外培训频次、费用等情况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平衡家庭和学校教育负担,严格规范校外培训。
   不难发现,无论是学前普惠教育还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无论是解决“择校热”难题,还是提升校内教学质量和规范校外培训降低培训负担和推动放学时间与父母下班时间衔接一桩桩一件件均一一对应民之所想和民之所急。
   当然,如果说激发“双减”作用是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政策的外溢。那么, 对于教育事业本身而言,“双减”则被赋予了促进教育重回“遵循教育规律, 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轨道的重要使命。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时间明确提出了“1年”和“3年”两个重要节点,评价则用“人民群众教

育满意度明显提升”作为标准。从家庭教育成本支出而言,只要成本显著降低, 同时能够确保孩子获得同等质量甚至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自然会感到“满意度明显提升”。而这也正是《意见》试图要达成的目标。
   《意见》要求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其中,对于备受关注的收费,《意见》确定北京、上海、沈阳、广州、成都、郑州、长治、威海、南通为全国试点,其他省份至少选择1个地市开展试点,试点内容为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强化培训收费监管等三项重点内容,其中不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加强对培训领域贷款的监管,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的举措。
   最为关键的是,《意见》要求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提出要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深化高中招生改革等一系列要求。而这也正是备受广大家庭和学生的心之所向。
   毕竟,唯有确保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全社会不再将教育成本视为影响生育或加重家庭负担的主要因素,才能激发降低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增长的作用。

以系统综合治理让“双减”见实效
杨三喜
(2021年7月28日)

   靴子终于落地。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双减”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意见》从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配套治理5个方面提出了30条具体意见,为“双减”工作指明了方向。
   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意见》提出,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等,随后,校外培训市场出现剧烈震荡,相关企业的股价遭遇断崖式暴跌。这一系列规定不仅大大压缩了学科类校外培训的空间,也直接斩断了资本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关联, 意味着校外培训行业的生存逻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解读“双减”政策,必须深刻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损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加重了家庭的养育、教育成本,严重破坏教育生态,加剧教育“内卷”、破坏教育公平乃至于社会公平。尤其是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在资本裹挟之下迅速发展,其总数已基本与学校数量持平,且大有形成另一个教育体系之势;行业内又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违法违规情况突出,为谋求利益频频炒作教育焦虑,严重违背教育公益属性,良心行业逐渐变成了逐利产业。治沉疴须用猛药,对那些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就当紧盯不放,确保改到位、改彻底。
   其实,此前教育“减负”工作一直在推进,但之所以没有达到民众的预期, 甚至出现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根本原因就在于系统、综合治理力度不够。此次“双减”则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原则:既要求减轻校内作业负担,又要求做好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既要求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又要求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减少参加校外培训的需求。同时,《意见》还要求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目前,各地已陆续采取了很多措施推进“双减”工作,比如全面推进课后

服务,规范校外培训市场等。不过,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一些地方的课后服务叫好不叫座,参与人数较少,很多家长仍持观望态度。而重拳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后,市场供给少了,但是需求依然旺盛,为此不少家长通过“一对一上门私教”等方式来满足培训需求。结果是,家长的经济负担更重了,而且由于“一对一上门私教”游离在监管之外,存在更大的安全风险和隐患。
   政策转轨期出现这种问题是很正常的,对于一些地方的家长和学生来说, 课后服务还是一个新事物,接受认可需要一个过程。而要想赢得家长和学生的认同,还须通过保障学校课后服务条件,丰富课后服务内容,解决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待遇等问题,全面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满足学生的多样化成长需求。
   一些家长热衷为孩子选择校外培训,其背后折射的其实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同时也是受以往教育评价体系中唯分数、唯升学等不良导向的影响。因此,各地各部门在推进“双减”工作时,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缩小城乡、区域特别是同一区域校际差异,推进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质量,真正夯实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另一方面,则要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其认识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才是真正的“为之计深远”。如此,才能切实推动“双减”出实效,让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得到真正提升。

“双减”之后:课后托管、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有广阔空间
每经记者 姚亚楠 唐如钰
(2021年7月29日)

   K12学科培训,一度被视为教育领域里最大、最长的赛道,吸引了最充足的资金、最豪华的投资阵容。突然,这一切被按下了“终止键”。
   有投资人坦言,教育行业从诞生以来一直没有太大变化,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大家看到教育的某些部分完全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在线上完成高效交付。全国K12学生的数量约1.8亿,如果能用技术手段找到为这些学生提供各色优质教育服务的方式,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充满想象力的市场,此前资本市场就是在“赌”哪家企业最先成长为这样的公司。投资机构之所以为在线教育企业开出动辄百亿美金的高估值,其中包含了投资人对企业未来高速增长、成功扩科、不断迭代的乐观预期。
   大量资本的涌入,试图用互联网技术来改变教育,出发点是好的,但也逐渐把教育带向了“互联网流量生意”的轨道,使得近年来行业乱相频发。“教育有个很重要的属性是民生属性,市场、生意的成分不能太过。经此一役,狂奔了10年的教育资本化将基本出清,这对资本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教训。K12学科培训不会再成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投资配置,资本市场对整个教育领域的投资一、都会趋于冷静。”多鲸资本葛文伟认为。
2020年K12教育融资总额同比增6.6倍。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双减”明确规定,各地将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外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利益实体等方式控股二、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已违规的,要进行清理整治。
一石激起千层浪,K12学科培训的生意就此“封印”。
资本对K12教育有多热情?据IT桔子数据,2020年K12教育融资总额同比增

长了6.6倍,金额超500亿元,是2020年度增速最迅猛的行业,数亿的融资消息几乎每个月都有。高途集团创始人陈向东也感慨道:“2020年全球教育投资大概80%都流向了中国,这在世界历史上都难以想象。”
在过去的几年中,有超千亿的资本涌入K12教育,其中尤以头部VC最为活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过去数年里快速“跑出来”的K12教育机构背后,均有一线资本的身影。红杉中国、高瓴、经纬中国、软银愿景等“弹药充足”、试错空间大的头部VC们更是出手阔绰,估值领跑赛道的“独角兽”们几乎都出自他们之手。从投资偏好来看,不同的机构偏好各异,但K12在线辅导、少儿英语培训则是过去几年疯狂资本眼中绝对的“香饽饽”,几乎无人不投。
   例如,红杉中国就集中押注了K12在线辅导和少儿英语两大领域,参与了作业帮从习近平至E的历轮融资,VIPKID则先后获得了红杉四次加持。同为在线辅导头部初创企业的猿辅导则集齐了高瓴、经纬中国、IDG资本等机构的“下注”。
   与此同时,从融资端来看,过去两年中赛道“二八效应”十分明显,头部培训机构吸走了绝大部分资金。据清科数据,2020年里K12教育赛道超500亿元的融资里,有超70%流入了作业帮与猿辅导的“腰包”:作业帮在过去一年里累计获得了23.5亿美元的新增投资;猿辅导则作为年度“吸金王”在短短一年里融资约35亿美元。主打少儿在线英语培训的VIPKID也在2016~2019年期间,累计融资超8亿美元。
三、狂奔近十年的教育资本化将基本出清
   “在线教育尤其是双师直播大班课的火爆让从业者看到了教育数字化、互联网化的希望。”蓝象资本合伙人周爽告诉记者,“教育行业的产品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叠加疫情的催化作用,让大家看到教育的某些部分完全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在线上完成高效交付, 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全国K12学生的数量在1.8亿左右,如果能用技术手段找到为这些学生提供各色优质教育服务的方式,这将形成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巨大市场,资本市场在‘赌’哪家企业最先成长为这样的公司。”在周爽看来,投资机构对在线教育企业开出的高估值中,其实包含了投资人对企业未来高速增长、成功扩科、不断迭代的乐观预期。
   CMC资本合伙人、首席投资官陈弦同样认为,从商业模式来说,在线K12课外辅导作为一种刚需,具备用户支付意愿强、生命周期长、客单价高等优势。

除了前端互联网式的获客打法,在后端的技术研发、师资培训、线上交付效果等方面,在线教育也经过了数据验证和市场考验,用户体验和口碑很好,所以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投资机构注入资金支持发展。
   “K12课外培训太耀眼了,约1.8亿的学生数量使其一度成为教育创业里最大、最长的赛道,大家的关注点、资本‘镁光灯’都聚焦在这里。”多鲸资本合伙人葛文伟告诉记者,“此次‘双减’政策的落地会使狂奔了10年的教育资本化基本出清,这对资本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教训。”
   “教育有个很重要的属性是民生属性,‘市场’‘生意’的成分不能太过。过去10年,尤其是2013年教育互联网元年以来,大量的资本进入到教育行业, 试图用互联网技术来改变教育,出发点是好的,但也逐渐把教育带向了‘互联网流量生意’的轨道,这是行业出现各种各样乱相的诱发因素。此次‘双减’ 政策落地后,K12文化课不会再成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投资配置,资本在整个教育领域的投资都会趋于冷静。”葛文伟表示。
   葛文伟认为,对于企业而言,K12文化课已经不能再作为主要业务方向了。行业内不论是头部机构还是中小机构都会面临转型的问题,政策的落地会让大家重新思考校外培训的定位和价值,到底什么样的课外教育才能成为公立教育的有益补充。
四、向课后托管、素质教育、职业教育转型
   记者注意到,此次“双减”政策落地后,上市企业新东方、好未来、高途等公司均公告称,《意见》的出台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前景产生不利影响; 猿辅导、网易有道等机构也通过官方微博回应称,将深刻认识“双减”重大意义,主动对标“双减”工作要求,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转型自救已然开始,记者梳理发现,向素质教育、课后托管、职业教育转型和拓展是多数企业的应对策略。自今年大力整顿校外培训市场以来,新东方、好未来两大巨头对素质教育、课后托管服务的探索步伐明显加快:今年6月,天津新东方培训学校有限公司出现经营范围变更,变更后该校的经营范围出现了素质教育类培训和幼儿园及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服务。除了自身业务调整,投资也是重要抓手。6月9日,冰上运动培训和美育教育机构万域芳菲宣布完成千万级习近平轮融资,投资方为新东方。
   好未来于今年6月将旗下少儿英语品牌“励步英语”升级为“励步”,弱化少儿英语属性,进一步拓展素质教育产品品类,包括英文戏剧、口才、美育、

书法、益智、棋道等,并推出线下学习空间——励步儿童成长中心。7月,好未来旗下托管品牌“彼芯”上线,以开设线下课后成长中心为主要业务模式,招收小学生,提供放学接送、餐食、课内作业、自主提升等服务。
   除此之外,职业教育的生意也被诸多转型中的K12学科培训机构盯上。今年 5月,高途集团将旗下成人教育板块更名为“高途在线”,推出考研、成人英语、财会、公考等多种课程。今年7月,好未来也整合“轻舟考研帮”“轻舟考满分” “轻舟留学”三个子品牌,推出好未来轻舟品牌,进军职业教育领域。整合后除了强化传统的考研、语言培训、留学三大业务,好未来轻舟还将业务范围拓展至传统技能类、新型职业类与成人学历类。
   因服务对象相同,经营模式相通,向课后托管、素质教育转型对于K12学科培训机构而言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周爽提醒道:“学校是个复杂体系,可以把一些名校类比为市值百亿的非营利机构,为学校提供服务类似于和一个大型B端企业打交道,业务线多、决策链长、周期慢等普遍问题都可能存在。”她认为: “学校最在意的并不是金钱收益,而是教学质量、学生成长等。进校业务需要非常了解、善于平衡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家长的诉求。”
   葛文伟同样表示:“K12领域无论是进校还是课后托管,本质上都是一个很难市场化的业务,很难想象会有一家企业通过K12课后托管成长为千亿市值的公司。此外,进校业务的商业逻辑和团队要求是ToB的,与校外培训企业原有的ToC 模式完全是两码事,不是说转就能转的。并且,进校业务差异很大,每个学校的需求不尽相同,所以它很难规模化,也很难做大。”
   平安证券则发布研报表示,本次“双减”文件落地的力度是史无前例的, K12教培机构的业务空间几乎被完全限制。目前来看,各教培机构已经开始积极向素质、成人职教等领域转型,但是这些领域的用户画像、运营模式、教研体系等与K12教培都不一样,能否转型成功有待观察。

“双减”助力教育良好生态
方塘
(2021年7月30日)

   “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 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教育是民生之基,社会各方密切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shu记指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要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
   《意见》的印发实施,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人民福祉、回应百姓教育关切的生动体现。
   《意见》传递了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坚强决心,是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角度作出的重大安排。
   这是一份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为目标, 以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为重点,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方向的重要文件。《意见》统筹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在校内方面,要求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外方面,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使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基本消除, 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兼顾校内校外,体现出对当前义务教育突出问题和深层矛盾的系统思考、综合施策。
   这也是党中央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短视化、功利化问题,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所作的重要决策部署。
《意见》统筹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方面,要求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另一方面,要求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将学生从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

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将本该属于学生自由探索、身心健康发展的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愉快、童年的幸福,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针对综合治理的实施路径,《意见》科学统筹专项治理与长效机制建设两项工作。以专项治理体现鲜明态度。《意见》对违背教育规律,冲击学校教育, 破坏教育生态,有违教育公平的问题,重拳出击,大力规范。以改革创新展现长远眼光。《意见》对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等作出明确要求,从根本上夯实“双减”工作持续、有效落实的制度基础,为工作科学深入开展保驾护航。
   “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家长和社会均是做好“双减”工作的重要责任主体,密切家校联系、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氛围,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真正形成相互理解、支持的三位一体育人格局,才能确保治理效果的最大化。精心组织实施,务求取得实效,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一定能显著减轻,教育质量将进一步提高。

“双减”落地,对校外培训影响几何
工人日报记者 陈曦
(2021年8月2日)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暑假期间,多地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措施也陆续出台。这对校外培训市场有什么影响?
《工人日报》记者就此展开了采访。
一、行业监管趋严
   数据显示,我国校外培训行业的总体市场规模约为2万亿元。其中,中小学校外培训的规模约占40%。截至2020年底,国内教培企业总数超过300万家。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校外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差异化学习的需求,也暴露出诸多乱象,行业近年陷入“蒙眼狂奔”的无序竞争。
   为整肃校外培训市场,相关部门今年打出政策组合拳。4月26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将禁止留作业作为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切实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6月1 日,新东方、学而思、掌门1对1等15家校外辅导机构,因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原因,被处以顶格罚款。6月15日,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将会同有关方面拟订校外教育培训(含线上线下)机构设置、人员资质、收费监管等相关标准和制度并监督执行。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教育培训的服务对象是差异化个体, 而非全体学龄儿童。某些机构单纯追求规模和体量增长,投钱营销,忽略课程建设,加剧了自身经营风险。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军认为,政策设计的初衷在于规范校外培训,使其成为教育生态的积极组成部分。
二、教培市场明显降温
一系列监管措施出台,让今年暑假变得与以往不同。记者调查发现,校外

培训市场热度大不如前,机构态度谨慎、宣传力度减弱,家长的选择也趋向理性。
   “本以为自己进入了朝阳行业,没想到转眼变成了夕阳行业。”曹雪萍刚入行一年,在上海一家培训机构教授初一数学。据她介绍,公司的课程只安排到7月份,原定8月份教授下学期新课,目前或取消或调整,已经给家长退费。“公司前几天通知我们,不能动员家长预付下学期学费。目前虽然公众号还在正常运营,但户外投放的广告大都撤回来了。”
3月底,北京首批教培机构获准线下复课。截至目前,海淀区已有56家机构
107个培训点获批。曾被戏称为“宇宙教培中心”的海淀黄庄,却因鲜少有机构复课而略显冷清。
   在走访中,某头部机构的值班人员告诉记者:“我们这个校区地段紧俏, 人均面积和防疫措施难以达标,之前报名暑期班的学生都转成线上了。”
   受疫情影响,在线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资料显示,2008年至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市场规模从353.3亿元增长至2573亿元。去年,行业融资额超过500 亿元,远超此前10年总和。虽然行业发展蓬勃,不少家庭却感到收效不佳。马红陪儿子上了半年某平台线上英语课,这个暑假不打算再续费,“线下转线上之后,还按照原来标准收费,效果却差很多。没有教室的学习氛围,师生的互动变少,还伤眼睛。”
   不开课外班的暑假做什么?某教培企业管理人员向记者透露,业内一些大型机构已经在考虑转型。“减少宣传之后,以六年级数学为例,今年的暑期班由4个减少到2个,目前还没招满。未来我们肯定要转型,开发更多素质教育课程,或者向托管方向发展。”
三、多措并举落实“双减”
   在密集的政策出台之后,如何规范校外培训,使其回归应有的功能定位, 推动“双减”政策落地生效?
   熊丙奇认为,净化校外培训市场,必须形成长效机制。首先要完善备案审查制度。不能让任何没有合法资质的机构,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在此基础上, 对已有合法资质的机构,进行过程性监管,及时掌握其课程、收费、师资情况。
   魏军表示,有效的治理体系需多方共建。应强化投诉快速响应机制,发动学生、家长、学校等主体共同参与监督;建立行业协会,制定公约,推动形成自律自治的良性发展格局。

   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以一对一辅导为主的家教市场,可能会快速崛起, 取代集体授课,成为校外培训的主要形式。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曾指出,“一刀切”的减负政策使教育需求外溢,是让校外培训受热捧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建议调整策略,落实差别化减负。
   魏军说:“培训热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校内教学的不足,一线教师要把握住课堂时间,也要摒弃题海战术,更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布置作业。学校可以与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引入人工智能、习近平I等技术,为学生绘制知识图谱,根据薄弱环节精准推送题目,减轻作业负担。”他还指出,为合理疏导家长对校外培训的需求,应努力做到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
   熊丙奇建议教育部门在抓严监管的同时,还要致力于扭转基础教育应试化、竞技化的倾向,突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推进个性化、多元化教育。

落实“双减” 让教育回归本真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李伟平
(2021年8月4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家长在拍手叫好之余,不免有些担心,怕减负十余年,压力增无减;怕自己不学,别人默默拼娃。对此,我结合从教30余年的经历,分享一些想法。
   看一场改革是否真心,先看它敢不敢“绿了芭蕉”。以往的减负,或是减少作业,或是筛选竞赛,家长们跟着抓狂,资本则笑而不语。而今年提出的“双减”,不只是明确了学校和校外机构的减负要求,更重要的是对资本支撑的培训机构“动真格”。
   我曾在2019年撰文《做一个理智的家长,不要被“剧场效应”绑架》,呼吁家长尊重孩子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节律,杜绝跟风“内卷”,滋生非理性焦虑。比如新学期将近,常有一年级新生家长问我:“幼小衔接,拼音要不要提前学?”对此,我给出建议:“拼音口算提前学,既费时间又费钱;家校合作莫越位, 幼小衔接须科学。”
   幼小衔接,最重要的是作息时间、自理能力、行为习惯等的衔接。局前街小学多年来一直秉承“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理念,一直建议家长不要让孩子提前学习学科内容,但呼吁效果并不好,很多家长也不理解。现在有了明确的导向,相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和家长会理解这样做的初衷,局小人也会勇于担当,主动发出正确的声音。
   “双减”东风之下,局前街小学将在已有的睡眠管理、“推迟半小时上学”、弹性作业等改革基础上,继续深化减负政策。如,继续保证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丰富校园生活,将自然节气活动、人文节庆活动、兴趣选修活动充分结合;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开展课堂转型研究;从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批改等角度推进科学作业管理。
   我们呼吁,家长给孩子一点闲暇的时光,因为“闲暇出智慧”。如果学生三更眠、五更起,头悬梁、锥刺骨,没时间读喜爱的书、做感兴趣的事,也没时间去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如何能观照生活、累积思想、生发灵感?
我们呼吁,校外培训机构在坚决取缔盈利性学科培训的同时,提供给学生

参观学习、劳动实践的机会。学生需要游戏,需要交往,需要培养和发展兴趣爱好。培训机构如能对此进行开发设计、提供服务,就能和学校、家庭形成教育资源的正向互补。
   同时,我们也呼吁,社会加强公共教育资源供给。比如,用好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增强社会教育资源的联动,开发学生安全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多种学习资源和场域。
   落实“双减”任重道远,所有举措都是为了最终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让教育回归本真,这也是我们教育人的“中国梦”。

为“双减”叫好
昌平
(2021年8月5日)

   近几日,笔者发现公交车上参加校外培训的学生明显减少了。多年来,假期或周末,中小学生到校外机构培训成为常态,一些有名的培训机构还带动了周边的餐饮、文具店的发展。家长的焦虑和学生的“内卷”带动了校外培训的发展。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曾几何时,这个卖学习机的广告家喻户晓。学生们校内学、校外补,学习负担过重;“虎妈虎爸”们节衣缩食交培训费、情绪焦虑。学习负担过重,校外补课频繁,这些都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也影响了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
   针对这一现象,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此《意见》的出台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称“双减”)。
   我国教育历来重视立德树人,只有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落实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此次《意见》的出台既针对了社会热点问题,回应了社会关切,又遵循了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不仅保障了学生休息权利、减轻了家长负担,也可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让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构建教育的良好生态。
   教育是民生之基,是社会密切关注的热点,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要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 才能确保治理效果的最大化。要克服短视化、功利化,还要改变“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导向,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让教育发挥真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作用。

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落实
南方日报评论员
(2021年8月5日)

   8月3日,广东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坚决做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坚持从严审批机构、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加强培训广告管控、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强化校外培训收费监管、统筹规范其他培训行为等六项要求。《通知》是对中央“双减”意见的具体落地,对我省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shu记高度关心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 就规范校外培训、减轻学生负担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培训乱象,可以说是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良心的行业不能变成逐利的产业”“对校外培训机构要依法管起来,让校外教育培训回归育人正常轨道”
   总shu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情真意切,体现了对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饱含着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心关怀。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就“双减”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总shu记重要讲话精神,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看待“双减”工作重大意义,从体制机制入手深化改革,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落实。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广东深入开展“双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广东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现在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方面是学生作业负担仍然较重,作业管理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是校外培训仍然过热,超前超标培训问题严重,一些校外培训项目收费畸高,资本过度涌入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培训机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导致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过重,严重对冲了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社会反响强烈。因此,必须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消除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让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的满意度、获得感。
为了落实中央“双减”意见,广东结合地方实际出台《通知》,以进一步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此前,我省已经明确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义务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做到课后服务“双覆盖”并推行课后服务“5+2” 模式,此举体现了源头治理的思路,将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内“吃饱”“吃好”,从而减少参加校外培训需求。此次《通知》对校外培训作出一系列限制性规定,比如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和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得面向学生(含家长)销售周末、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课程、课时包,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利用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等刊登、播发校外培训广告等,意在改变校外培训大环境,从供给端减轻中小学生校外负担。只有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方能取得“双减”实效。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双减”工作的重大意义,高位统筹,一抓到底。各地教育部门要尽快部署行动, 对标“双减”工作要求,抓好组织落实,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双减”是回归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关键一步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邓也
(2021年8月9日)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已出台10多天了。这些天,多地民办教育协会发出贯彻落实倡议,资本市场教育类股票应声而降已至低位,很多主打学科培训的校外机构一改往年暑假喧嚣而大门紧闭。可以说,从事学科培训的校外机构“黄金时代”已成过去,“双减” 政策的出台意味着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幕已经拉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今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30年中国的发展。教育既是强国的根本大计,也牵扯着每一个家庭的核心利益,对“双减”政策,家长拍手称赞的同时也盼望着更多细化措施出台,让孩子们“轻装”更能成才。四川是科教大省,成都是此次“双减”的全国试点, 如何实现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备受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教育系统自1985年起,已发布过不少于五十次的“减负令”,减不下来足见其难度。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强调,此次党中央是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双减”工作作出重要决策部署。细品“双减”政策可以发现,多条举措正中痛点难点,极具现实针对性, 彰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极大决心。
   早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shu记就指出我国教育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特别是教育的压力普遍前移,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普遍存在超前教育、过度教育现象,既有损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加重家庭经济和精力负担,等等,迫切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总的要求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
   无论古今中外,最质朴的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是因材施教,不“一刀切”“一锅煮”,什么阶段就应该干什么阶段的事情。“双减”就是回归规律的重要一步,只有从规律出发,义务教育才能回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发展轨道。
   实现“双减”不仅仅是减轻学生负担。与学生过重学业密切联系的,还有家长对于升学竞争的焦虑、学校对于目标考核的强烈追求,这些负担不减,“双减”也难以实现。有什么样的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因此,教育评价指挥棒更要变在前面。明知道中小学生太苦太累,明知道应试教育短视而功

利,但学校和家长依然督促学生投身于应试教育,这是必须要解决的大问题。要健全立德树人的教育机制,必须建立科学评价体系,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消除“双减”后顾之忧。而只有实现“双减”,才能为学生和家长腾出足够时间、精力和经济,接受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因此,“双减”工作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序幕。
   一直以来,教育是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必须继续畅通这条途径。实现“双减”,就是推动教育公平的有效举措。要以优质资源增量助推教育公平,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教育活力,处理好校内外教育的关系,平衡好不同地域教育的力量,努力使每个人不分性别、城乡、地域等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教育和成长都是“慢变量”,教育改革点多面广、千头万绪,落实“双减” 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当前,很多学校正在研究减少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强化教师职责、减轻家长负担的方案。除此之外,还有校内教育的效率问题、课外学习的内容、特殊学习的需求、校外培训机构的转型以及从业人员的就业等问题,都是“双减”执行过程中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目前,包括成都市在内的全国9个城市正在试点,期望从中可以凝练出一份科学有效的改革执行方案。

“双减”落地有助于教育回归本真
张静雅
(2021年8月9日)

   时下校外教培机构有多“哀鸿遍野”,足以佐证教育焦虑背后的生意曾有多“门庭若市”。校内作业负担重、校外培训负担更重,师生家长苦其久矣。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针对中小学生负担重尤其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作出重要部署,受到社会广泛关注。(8月2日《中国青年网》)
   笔者认为,此项出台的政策有利于扭转现在培训行业“分数至上”的局面, 让其回归教书育人的“本真”。
   现在部分中小学生追求的是学得多、超前学。比如有的学校小学生英语词汇量要求达到4000-5000个,中学生数学有可能涉及到微积分,有的大学生看到中学生的作业题可能都一头雾水。校内减负将会使中小学生们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目前培训机构的火爆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拒绝“校外增负”的现象将会缩小孩子们成绩之间的差距,给孩子们提供相对宽松、健康、快乐成长的环境。
   一些家长热衷为孩子选择校外培训,其背后折射的其实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同时也是受以往教育评价体系中唯分数、唯升学等不良导向的影响。因此,各地各部门在推进“双减”工作时,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缩小城乡、区域特别是同一区域校际差异,推进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质量,真正夯实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另一方面,则要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其认识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才是真正的“为之计深远”。如此,才能切实推动“双减”出实效,让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得到真正提升。

通报制度让“双减”更有保障
张博
(2021年8月12日)

   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专门通知,拟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每半月通报一次。《通知》明确,各省自2021年8月30日起,每月15 日和30日前,报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在汇总分析后形成专项督导半月通报。通报重点是各地作业时间达标学校情况、课后服务时间达标学校情况、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情况、违规培训广告查处情况和群众举报问题线索核查情况等。(据澎湃新闻8月11日报道)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每天不是在上补习班,就是去补习班的路上”
   不知从何时开始,在焦虑心态的影响下,基础教育的负担变本加厉,“鸡娃大战”“教育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师生家长苦其久矣。可以说,这个教育界面临的紧迫难题不解决,不但良好的教育生态难以形成,还会把焦虑传导到生育、养育环节,对整个社会造成影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shu记指出: “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项被称为“双减”的新政,是着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大事的有力举措,是增进人民福祉、回应群众关切的生动体现。
   “双减”是全社会的共识和期待,“双减”的难度也有目共睹。教育上的沉疴积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解决也不可能轻而易举。落实好“双减”工作,需要过硬的措施和手段。工作通报是压实责任、推动落实的一种有力抓手和有效手段。如今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各地落实“双减”情况建立半月通报制度,体现出国家层面的良苦用心和坚定态度,有利于将这项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动员千遍,有时不如通报一次、问责一次。通报的重要性,往往在于报出

痛处、报出短处。而通报的有效性,则需要配套相关的问责措施,以使其长出锋利的“牙齿”,起到应有的警示和督促作用。此次《通知》强调,为加大工作督促力度,推动问题及时整改,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将建立“双减” 曝光台,对该落实、能落实而不落实的工作,或经多次通报仍整改不到位的典型问题,直接在媒体上曝光,并依据《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启动相关问责程序。相信这些动真碰硬的曝光、问责措施,能倒逼各地强化责任担当、抓好工作落实。
   当然,通报只是一种鞭策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目前,各地都在认真把落实“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积极采取行动,精心组织推进。“双减”做得好、成效比较显著的地方,应当认真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保持先进,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通报中落后的地方,更应当知耻后勇,对照中央要求和群众期待,找出差距和不足,拿出有效措施及时整改工作中的问题。
   减轻学生负担,不仅是教育的事,更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改革大事。建立通报制度,一定会让“双减”的落实更有保障。期待各地都能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扎实做好“双减”工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补课新花招提示“双减”须更深入
新华日报评论员 张博令
(2021年8月13日)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积极治理校外培训乱象,成效显著。但据媒体报道, 暑期一些地方出现了课外培训“新变种”:有的家长“众筹私教”,一起高价聘请教师给孩子补课;有的培训机构转设地下“黑班”继续授课,与监管部门打起游击战;有的教师变身“高端家政”,“挂羊头卖狗肉”违规提供校外培训服务。
   这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做法,像极了电视剧《小舍得》里的剧情。但现实不是电视剧,在当前的政策背景下,无论是集资众筹的“小班”,还是顶风作案的“大班”,都难逃违规之实。尤其如果有教师顶风作案,变着花样开班补课,更是直接违规。
   部分违规校外培训活动转入地下,除了不合规,更大的隐患在于不安全。据媒体报道,地下“黑班”不敢明目张胆大肆宣传,补课地点从热门商圈转到住宅、酒店等私密场所,窗帘紧闭,一整天培训下来,不少孩子都晕乎乎的; 有家长反映,有的补课点不到30平方米,房间内除了小小的讲台和黑板,几乎全是课桌,学生们在里面“前胸贴后背”;地下“黑班”人均面积远低于国家规定的3平方米不说,更存在一定的隐患。万一遇到疫情或火情,后果不堪设想。
   不难理解,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各种变相补课的现象,说到底还是因为家长仍受到教育焦虑的惯性影响。当前,仍有不少家长盲目加入“拼娃”大潮, “别人学,我家孩子就得学”。但欲速则不达,将自身焦虑传导到孩子,违背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做超前培养,看似在帮孩子,实则是在害孩子。
   “众筹私教”等新现象,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落实“双减”政策依然任重道远。其实,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而言,身心健康、能力兴趣等是比知识更重要的财富。家长也应该逐渐认识到,“双减”政策是为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家长不妨尝试理解政策释放的善意。
   观念之变,知易行难。但是,为了对过去近乎畸形的一些理念进行纠偏, 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健康的成长环境,必须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双减”落地。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家庭、学校、社会都是重要责任主体,只有相互理解, 形成合力,才能创造一个理想的教育环境,还孩子们一个健康的未来。

“双减”需持续发力
刘成龙
(2021年8月13日)

   目前,义务教育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导致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过重,严重对冲了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社会反响强烈。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教育公益属性、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
   “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积极推进“双减”工作,应健全学生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一是减少作业总量。通过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坚决防止学生书面作业总量过多。二是提高作业质量。通过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三是强化教师职责。通过教师切实履行好作业指导职责,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并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做好答疑辅导,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四是减轻家长负担。布置作业或批改作业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给家长增加额外负担。
   积极推进“双减”工作,应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严格源头治理,指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修改完善学科类培训机构设置标准, 明确场所、师资、管理等具体条件要求。推动各地教育工委指导校外培训机构按照要求建立党的组织,依据党章规定开展党组织活动,加强党的建设,做到党的组织同步设置、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工作同步开展,确保校外培训机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压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监管责任,强化日常监管,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超前”“超纲”“超时”“应试”、留作业等问题,发现问题立即责令限期整改。统筹整合执法力量,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平台,广泛搜集线索,建立跨区域联动机制,加大力度查处无

证无照和超范围校外培训活动,查处虚假广告以及含有承诺性、诱导性等内容的广告,查处签订不平等培训合同、违规收费等行为,营造健康培训环境。
   总之,“双减”需要全社会持续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减负”,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应对“双减”花样频出不如多关注“需求侧”
王世锋
(2021年8月16日)

   “双减”政策出台已半个多月,各教育培训机构都在进行调整,以适应政策要求。但不少调整策略出来后,又引起新一轮家长的“吐槽”。
   针对“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的指导方针,新东方、学而思等部分全国性教育培训机构确定秋季学期义务教育段学科类培训从周末调整到周中进行。这让家长一片哀嚎:周中放学后哪有时间接送孩子去培训机构?这个时间段去培训,作业什么时间写?
   除了学科类培训的调整,还有机构在寻找新的“赛道”,素质教育、科创教育,甚至有机构提出了转型培训家长,也因此一下子登上了热搜,一时间不少家长感叹,“以前是孩子内卷,今后要开始‘内卷’家长了”“小时候被培训的是我们,没想到为人父母了,还要接受培训”“以前‘鸡娃’,现在‘鸡父母’”
   于是,网上各种段子频出,甚至有人建议,以前孩子上课是父母在旁边陪读,现在培训父母可以让孩子“免费旁听”;还有人建议培训机构转型搞餐饮, 可以定价一杯咖啡300元,标注服务员是某知名院校高材生,提供“免费指导服务”虽然是戏谑的话,但也反映出各种面对“双减”政策的调整颇有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意味。
   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推进。当校外培训机构“供给侧”的供应量少了,与之相对应的“需求侧”的问题也要化解,才能更好推进政策平稳落地实施,达到预想的效果。让“双减”政策切实落地,需要深刻领会政策出台的用意,更需要彻底反思此前校外培训“走偏了”的社会原因。
   教育培训需求可以说一直都存在,只是“剧场效应”越发明显。有专家认为,教育培训需求主要由四个方面的因素刺激产生,一是校外培训机构的超前教育、饱和式营销,让家长、学生更焦虑,刺激出来的需求;二是当下的升学评价体系制造出来的需求,孩子只有考更高的分数,才有可能读更好的学校; 三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一些处在教育“低洼”地区的家长、孩子不得不通过校外培训班,来“找补”与其他教育资源优质地区的差距;四是社会功利性教育环境刺激出来的需求。

   需求要均衡,从目前来看,第一个层面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但其余三个方面的问题也要疏导、解决。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一些学科类培训可能会变成“小作坊”模式,“一对一”模式,这就违背了“双减”政策的初衷,造成更多的问题。
   疏导家长、孩子的需求,破解“需求侧”焦虑,需要长远规划,多管齐下。促进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发展是一条必由之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各学校、片区,甚至是地区之间的差距,这不仅需要建设更现代化的学校,更需要提升校园文化、师资力量等软实力。
   “双减”文件中明确提到,要“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未来学校可能还要承担更多的教育任务,比如课后托管服务、暑期托管服务等,当然教育主管部门的配套、激励措施也要跟上,不能让学校、老师多付出了,却没有更多的回报。
   教育评价机制也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改革高考、中考唯分数的单一评价机制,让学生评价、考查更加立体,更加丰富。当然,教育评价机制关系到千家万户,更需要系统设计、从长计议,不能有半点马虎。除此之外,作为家长, 家庭观念、教育观念也应该要转变,尊重孩子成长规律,尊重教育发展规律, 增加自身的定力,不盲从、不跟风,理性看待、分析孩子的校外培训需求。
   总之,推动、促进“双减”需要系统推进,“供给侧”问题需要解决,“需求侧”焦虑也要破解。

综合施策落实“双减”
穆明祥
(2021年8月17日)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是党中央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短视化、功利化问题,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问题所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
   《意见》还明确表示:“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这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由衷期盼和愿望所系。
   近年来,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过重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因为它已经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影响到了每一个家庭,使得相当一部分家庭以及学生不堪重负,造成了严重的学生学习压力、家庭经济负担和家长精力负担,极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确到了该动真彻底“减减”的时候了。
   造成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过重问题的根源,在于“唯分数论”和“唯升学率”的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端正人们的传统教育观念和科学纠正当前“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即通过认真落实“双减”工作,采取综合施策,加强教育治理,真正将学生从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就像《意见》所要求的那样,切实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为重点,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目标,将本该属于学生自由探索、身心健康发展的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充分发挥其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愉快、童年的幸福,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是国家之基,民生之本;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育人成才,建功国家的重大国策。“双减”工作既是保障教育国策顺利实施的指导方针,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举措,更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工程,

同时也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有效举措。
   “双减”可以说是教育领域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政策的规范引领, 各地教育部门的认真作为,又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唯有以《意见》为准则,结合实际情况,兼顾校内校外,采取专项治理与长效机制建设,并统筹家庭、学校和社会力量,通过各方协同发力、综合施策,才能把“双减”工作落到实处,从根本上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这项民生工程、社会问题。

落实“双减”需谨防家长“被裹挟”
徐建中
(2021年8月18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各地不再审批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也需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非营利性”“公益性”“做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是政策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定位。
   长期以来,校外培训机构发展迅猛,总量庞大、良莠不齐,无证无照机构屡禁不止。尤其是近年来在资本的裹挟下,贩卖焦虑、过度宣传,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俨然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之外的另一个教育体系,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公益属性,破坏了教育的正常生态。“双减”政策的到来,无疑能够有效遏制这种现象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但是,校外培训热是群体性教育焦虑的表现,要想从根本上让“双减”落地,还需要消除家长们的教育焦虑,谨防他们“被裹挟”。
   许多培训机构超纲超前教学,导致无数家长被培训机构裹挟,认为如果不送孩子上校外培训班,就会比其他学生落后。这其实是“被裹挟”的家长走进了“剧场效应”的误区,就像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却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置若罔闻,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表面上看,家长让孩子补课的行为是自愿的,其实是在剧场效应中不知不觉“被裹挟”了。班里的同学成绩有好有差,这是最初状态,挺和谐。可突然有同学上补习班,很多家长认为别人上补习班成绩在提升,自己的孩子不上补习班就相对落后,所以就算不想报班,但迫于压力,也只好无奈跟进。如此愈演愈烈,结果班级里几乎所有同学都上了补习班。这就像看戏,如果前排的人都站起来,那后排的人也会站直,甚至还会站在椅子上,但他们看到的戏,和坐着看,一点改变也没有。
   如此恶性循环,结果就是“被裹挟”的家长经济负担更沉重,孩子们的童年更悲催,而培训班却养肥了自己的腰包。所以,“双减”政策要落地,除了

强化校内教育,更需谨防家长“被裹挟”,“双减”工作完成的主体离不开家长,只有家长摆正心态,远离焦虑,肯减、愿减、乐意减,学生的负担才会真的减去,没有家长的觉悟和自觉,“双减”工作就会沦为教育体制下单方面的“一厢情愿”。
   作为学校,应在“双减”政策下回归教育本质,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校教育,缓解家长们的培训焦虑。作为家长,应谨防被培训机构裹挟,与其在剧场效应下踮着脚尖摇摇晃晃,还不如安安静静坐下来,仔细想一想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校外培训机构再怎么鼓吹,也终究不能取代学校,优质师资一定是在学校,从长远来看,家长们只有减少焦虑,“双减”政策才能更好落地,实现真正减负。

“双减”落地需综合发力持久发力
杨玉龙
(2021年8月18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简称“双减”),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事关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着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只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才能扎实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应认识到,持续做好“双减”工作,需要多部门形成合力。以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为例,一方面,需要学校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加强作业指导;另一方面,也需要家长负起责任,以孩子的身心健康为重,避免给孩子增加过多的课业负担。
   同时,在整治校外培训机构方面要下力度。诚如有专家表示,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变成了双轨制:一轨是学校的免费义务教育,一轨是收取高额学费的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不仅冲击了学校教育秩序,而且放大了家长和学生的教育焦虑。要彻底扭转此现象,需要相关部门坚持从严审批、常态化监管,以此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此外,还需要强化督导问责。《意见》明确,将落实“双减”工作情况及实际成效,作为督查督办、漠视群众利益专项整治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地方、部门、学校及相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可以说,唯有将这些责任落实到位,方能促进“双减”工作取得实效。
   当然,正如专家指出,通过一个文件把“减负”的问题解决了,这种可能性不太大。故此,“双减”工作需要综合发力更离不开持久发力。尤其是,既需要各部门共同履职、分工协作,更需要家长的鼎力支持,全社会形成合力, 让“双减”真正惠利于学生成长。

“双减”也是一次对社会心理的减负
范荣
(2021年8月20日)
   遍地开花的培训班补习班大大加剧着教育焦虑,更衍生出一系列教育乱象。强大的“剧场效应”下,家长和学生被裹挟其中,可许多花钱堆出来的所谓教育,其实是一种无效负担。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实“双减”,不仅是给孩子书包“减重”,给家庭支出“减压”,更是一次对高度焦虑的社会心理的必要校正。
   继国家层面出台《意见》,明确要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后,本市近日也拿出了具体的“双减”措施,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长期受到各方诟病。越来越重的书包、奔波赶场的培训,压得孩子和家长喘不过气来。针对这一病灶,从中央到地方没少出政策,而如今“双减”出台,统筹校内和校外对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做出全面部署, 更进一步戳到了症结、抓住了裉节儿。就拿北京的一揽子举措来说,在校内, 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引导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外,出台6项举措深化培训机构治理,有力祛除资本炒作的虚火。减负与治乱齐抓,校内与校外共管,标本兼治、长短结合,体现出对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的系统思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家庭最看重的就是孩子,最重视的就是教育。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有个好的前途,也是天下父母的朴素期待。但这份对教育的“重视”,这些年却大有被绑架、被异化之势,一个典型表现,就是“补习+报班”喧宾夺主,“课堂不学、课外补课”“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等问题十分严重。放眼望去,遍地开花的培训班补习班大大加剧着教育焦虑,更衍生出一系列教育乱象。比如培训幼龄化,咿呀学语的婴童就被家长带去早教班上起了“情商课”;比如内容超前化,刚上幼儿园的孩子竟被要求掌握上千英文词汇,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得似懂非懂地“啃奥数”起跑线不断提前,内卷化愈发激烈,强大的“剧场效应”下,家长和学生被裹挟其中,很多人只能被迫报班以求心安。而随着“鸡娃”之风蔓延,在“不给孩子报班就对不起孩子”的强大心理暗示下,家庭教育投入水位一直被抬升,养娃俨然成为“投入无上限” 的军备竞赛。

   教育领域被浓重的焦虑裹挟,搅得各方苦不堪言。可许多花钱堆出来的所谓教育,其实是一种无效负担。市面上蜂拥产生的大量培训,名目花哨却大同小异,含金量极其有限,多是在营销上极尽所能。广告推介铺天盖地,无非就是拿“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之类夸张话语渲染竞争、唬人入坑。久而久之,在“焦虑-报班-更焦虑”的螺旋中,家庭和社会资源被严重错配乃至虚耗,不仅家长和孩子身心俱疲,而且教培市场的畸形膨胀,也滋生出鱼龙混杂、无序竞争等问题,“退费难”“卷钱跑路”等现象时有发生。
   乱象频仍、焦虑蔓延,到了必须整治的时候。从此番“双减”政策的具体指向看,一大关键就是对校内校外的角色与责任进行了厘清,以正本清源稳定社会预期,给广大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明确具体的政策指向,清晰可感的操作路径,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度,让各方充分感知到了国家坚定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的决心,有助于引导家长从被迫“鸡娃”的赛道上走出来。人为制造的内卷焦虑少了,高度紧绷的神经就能慢慢松弛下来,全社会的教育心态也会更加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实“双减”,不仅是给孩子书包“减重”,给家庭支出“减压”,更是一次对高度焦虑的社会心理的必要校正。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受教育者是有生命的个体,有其自身成长的规律,在每个年龄阶段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需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揠苗助长填鸭漫灌只能是徒劳无功。
   这些年,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不能“唯分数论”,但教育领域“以分数论英雄”的倾向依然明显,这也使得在德智体美劳中,社会对学科教育的关注远甚于其他。超强的学习负荷之下,孩子们的世界也少了云彩花朵、鸟叫虫鸣, “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这显然有违教育初心。以“双减”为契机, 让我们的教育回归本真,引导孩子在全面教育中养成积极向上的品格、持续学习的能力、探索未知的兴趣,善莫大焉。
   “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破解沉疴也非一日之功。相关政策出台后,市场反应不一,有些培训机构表面上偃旗息鼓,却暗自换上马甲、化整为零、转入地下,这种现象值得警惕,需要查处和处罚及时跟进。而更为根本的,还是切实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大力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 不断完善课后服务保障,免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学校、社会、家庭力量真正形成相互理解、支持的三位一体育人格局,才能确保治理效果的最大化。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将孩子和家长都从教育焦虑

的锁链中解放出来,让减负不再“雷声大雨点小”,应当有所作为,也非常值得期待。

落实“双减”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回归学校课堂
朱力
(2021年8月24日)

   一段时间以来,义务教育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太重,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十分突出,导致家庭经济负担不断增加,教育焦虑持续放大,人民群众对此议论较多。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双减”成为时下人们热议的话题。
   校外培训机构的一些做法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部分学生在学校不好好学,把学习重心放在课后补习上,甚至有的学生学校正常的课不上,跑去上培训班的课。这些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笔者认为,落实“双减”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回归学校课堂,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校课堂上。
   首先,学校要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一定要考虑全体学生的情况,过去有些教师课堂上不好好讲,让学生课后上培训班“找补”,这样的做法必须坚决纠正。今后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课后还得由学校来解决。学校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其次是学校要提高作业布置的质量。作业具有检验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促进拓展应用、反馈改进教学的功能,是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双减”政策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作业量减少了,对作业的质量就应有更高要求。学校教师在作业布置上,要精心选择作业内容、精准针对不同学生、精确校正课堂教学、精细反馈作业情况。作业布置不能完全围着考试打转,要通过作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思维品质,作业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学校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答疑工作,提高作业质量。
   总之,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校课堂上,回归学校课堂这个学习主阵地, 才能真正把“双减”落到实处。

“双减”后应加快教育公平政策落地
(2021年8月26日)

   在决策层发布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后,近期京沪等地陆续公布相关配套措施。不过,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也应从根本上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双减”是上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简称,名为减负,并不仅仅是一个学生负担问题。因为,大范围过度培训将直接影响教育考试评价结果的真实性,还挤压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时间、内容和价值取向,与“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相违背。
   所以针对校外培训,各地政策几乎一致。除了都强调“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以及“外资不得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等监管要求,北京还在2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要求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且不得“分红”。此外,教育部24日在官网发布校外教育培训违规行为处理典型案例,涉及省市包括北京、浙江、湖南、福建、江苏等,主要涵盖问题包括“在职教师违规补课”“无证办学”“培训机构违规收费”“发布虚假广告”和“内外勾结、监管失职”等违规行为。
   可见,随着各地“双减”配套措施落地,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学科培训的生存空间大为压缩。不过要消解家长们的教育焦虑,这样似乎还不够。
   其实,一直以来校外培训也令不少家长头痛,既花钱花精力,又被迫卷入“别人孩子都上,自己孩子可能会输在起跑线上”的内卷状态,最终导致整个社会陷入囚徒困境,当下全面整顿可谓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从校外培训诞生的背景看,承担了公立学校部分教学任务无疑是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公立学校特别是小学存在“三点半”放学现象,初衷是为学生减负, 结果却导致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更有甚者,部分公立学校教师“默认”并参与校外培训创收。
   因此,各地在严打校外培训之际,还应该将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摆在重要位置,让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多地在校园内完成。如上海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内课后服务将实现三个“全覆盖”:公民办学校全

覆盖、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服务时间一般不少于2个小时,结束时间一般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初中学校可探索在工作日晚上开设自习班。
   另一重要方向是全面践行教育公平。对此,消灭学区房、填补义务教育洼地是目前最为迫切的。过去两年,各大城市对学区房的追捧有目共睹,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学区房越受捧,基础教育资源便越倾向于“按财富分配”, 并最终导致“菜小愈菜”,严重违背教育公平原则。同时也会让买不起学区房的家长陷入焦虑,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会想方设法寻求各种相对学区房成本更低的校外培训。
   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尽量让每一个孩子的起跑线都一样,包括多校划片、公民同摇、名额到校、优质教师强制流动等方式,都应该被利用起来, 目的是消灭所谓的“差校”,弱化“学区”,从而均衡教育资源配置。25日, 北京宣布新学期起将推动大面积、大比例干部教师轮岗交流,此举让所谓优质学校的师资将实现一定程度的共享。
   换言之,“双减”政策背景下对校外培训的整治顺时应势,但填补校外培训缺口及全面践行教育公平的举措也需要尽快落地,目的是让家长们的焦虑情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做好“双减”工作需要标本兼治
熊丙奇
(2021年7月26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规定,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这是对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最严的监管。“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双减”工作必须形成全社会合力,疏堵结合才能做到标本兼治。
   此前,有人建议彻底取缔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得到不少网友点赞。取缔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听上去很简单,实际操作却很复杂。保守估计,我国校外培训业的产值达到8000亿元,如果全面取缔,数量庞大的从业人员就业将受到重大影响。此外,还应考虑家长对校外教育培训的实际需求,如果对这部分需求不进行有效疏导,那么取缔合法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后,校外教育培训可能会转到地下,引发更多更复杂的问题。
   因此,从严监管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治理校外教育培训乱象,需要全社会创设以下条件:首先,学校和社区要更多履行教育职责。给中小学生减负,曾出现“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的问题。学生下午3点半放学后离开校园,不但增加了家长接孩子的负担, 还导致校外托管机构火爆。推进课后服务全覆盖,给放学后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可引导家长减少对校外教育培训的需求,也可切实给学生和家长减负——学生可在学校内就完成作业,并参加课后兴趣活动,拓展自己的兴趣。另外,每年寒暑假,都存在部分双职工家长因无法照顾孩子只能将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的现象,如果在寒暑假中,社区、街道能给孩子提供规范、安全的活动去处,那么家长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其次,家长要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一些家长盲目轻信培训机构宣传,甚至积极配合培训机构的违规经营。如果家长不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即便监管部门从严监管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校外培训机构乱象还会继续存在。毕竟,依靠监管部门的力量,不可能对所有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进行

全过程监管,在此情况下,家长的配合至关重要。
   最后,要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破除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唯学历论。我国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普及后,全社会应该从重学历转变为重能力,否则,家长都希望孩子获得高学历,必然导致教育严重“内卷化”。我国存在的校外教育培训热,是群体性教育焦虑的表现,从根本上治理校外教育培训热,首先要消除家长的教育焦虑。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要求从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按照《方案》要求,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形成崇尚技能、淡化学历的社会氛围,对于做好“双减”工作至关重要。

“双减”政策下义务教育有望迎来新格局
(2021年7月31日)

校内作业负担重,校外培训负担更重,师生家长苦其久矣。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按照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等思路推进“双减”工作。业内人士表示,要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内“吃饱”“吃好”,减少参加校外培训需求。
一、如何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 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只有学校教育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家长才能不给孩子报班参加校外培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钟秉林说。
   如何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要推进均衡发展, 缩小城乡、区域特别是同一区域校际差异。要通过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石家庄在我省率先推行学区制改革,按照“优质带动薄弱,促进共同提升” 的改革路径,每个学区由“优质学校”牵头,小学吸纳2到3所学校,初中吸纳1 到2所学校,合理组建紧凑型学区,通过优质带动薄弱的方式,促进学校的共同提升。设立学区制后,学区内同学段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逐步实现“九个统一”, 即统一管理策略、统一共享设施、统一教师调配、统一师资培训、统一课程规划、统一教研活动、统一组织备课、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机制。学区内各校实现了融合发展。
   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还要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提供高质量的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率和覆盖面。江西省教育厅组织数百位一线优秀教师担任执教,上线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供全省中小学生免费学习。学生登录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 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免费观看优质的教学录像、教案、课件、课堂作业等, 有助于进一步促进资源共享、教育公平。

   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还要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
   我省在加强学校教育方面也多方发力,省教育厅指导所有县(市、区)根据实际,“一县一案”研究制定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具体举措。优化教师结构, 持续实施特岗教师、公费师范生、小学全科师范生补充计划,提高音体美、信息技术等短缺学科教师招聘比例。加强教师培训,构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各级师范院校为主体,县级教师发展中心为纽带,远程网络平台为手段” 的教师培训体系,整体设计专业水平梯次提升、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教育信息能力提升、紧缺领域教师强基、培训团队素质提高等五大工程,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二、“减作业”该怎么减
   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科学合理有效的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培养习惯,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目前,一些学校还存在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既达不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又占用了学生正常的锻炼、休息、娱乐时间。“双减”工作之一就是要减轻学生不合理的作业负担。
   此次“双减”工作明确了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要求减少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强化教师职责等。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王殿军表示,中小学生的作业,不可避免要受到考试,特别是中考和高考的影响。要改变当下大量刷题、重复训练以提高熟练程度的不良倾向,必须从考试命题上下功夫,为作业设计、作业布置树立正确导向。“作业不能随随便便布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能够理解,能够感受到有意思。高质量的作业一定是符合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高质量的作业一定是形式多样的。”王殿军说。
   作业设计与实施是学校和教师的本职工作。作业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与作业效果相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员、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周加仙建议,“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可以遵循三条原则:根据大脑识别网络的加工规律,教师可以提供多种作业的呈现方式,以符合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根据学生情绪网络的加工规律,可以设计多种作业的形式,供学生选择, 以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根据学生策略网络的加工规律,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途径来完成作业,以发挥其创造性。”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确定明确的作业目标,并与学生交流作业的目标,这样才能达到作业的目的。
   不过专家也提出,减轻学生负担并不代表着没有作业。“课后练习包括重复性训练与实践性活动等都是检验知识理解与运用的重要手段。因此,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要深入研究‘减什么’,多样化探索‘如何减’,关键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钟秉林说,同时也要明确,落实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方案、深化课程改革、保障学校教育的基本学业标准不降低,这些是落实“双减”工作的基础。否则,盲目减负会以降低学生学业质量为代价,与改革的目标也不相符。
三、“课后服务”加什么
   “在做好‘减’的同时,学校还可以做加法,比如增加提升综合能力的实践活动,推进长期缺失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童趣、童真回归学校。”福建省三明教育学院副院长林启福认为,学校的责任在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做到“减负不减责任,减负不减质量”。
   那么,如何让不同需求的孩子在校内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探究实践中“吃饱” “吃好”呢?延长课后服务时间,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石家庄市财政预算列支3000万元用于主城区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 以公益普惠为原则,做到“申请学生全纳入、公办民办全包含,城乡小学全覆盖”。该市还对课后服务时间进行规范,建立弹性离校时间,将服务时间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要求下午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不得早于18时。邯郸市对统一离校确有困难的学生推迟离校时间,学生离校时,家长向值班教师出示“弹性离校学生接送卡”,教师再安排学生离校。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既可以通过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 又可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还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邯郸市复兴区百花小学将课后服务分为作业辅导和社团活动两个阶段,最终确立了“正品类、笃学类、健魄类、尚美类、实践类”五大类56门

社团课程进行走班上课。张家口市经开区第一小学,每周二下午学校的冰壶馆、乒乓球馆、机器人教室、航模教室等31个活动场馆和读书长廊都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促进学生特长发展。
   拓展课后服务资源。可通过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组织区域内优秀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提供课后服务,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让学生享受到更多优质的课后服务资源。
   据悉,我省把小学课后服务纳入了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实行课程化运作, 加强常态化管理。
   坚持公益普惠原则,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所需经费全部由同级财政承担, 不向家长收取费用。同时,创新工作举措,优化管理模式,吸纳社会力量,着力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全省开展课后服务的小学比例达到100%,实现全覆盖。

宁夏回族自治区课后服务“5+2”助推“双减”落地
华兴时报记者 梁静
(2021年8月3日)

   7月24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正式官宣,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日前,我区教育部门下发相关通知,将全面推进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助推“双减”政策有效落地。记者针对“双减”政策采访了家长和老师,他们纷纷点赞,表示“双减” 政策减轻了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还孩子一个轻松学习氛围。
一、“一校一案”保障学生课后需求
   日前,自治区教育厅已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区义务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将做到课后服务两个“全覆盖”,即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同时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
   宁夏要求各学校制定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做到“一校一案”。在实施“5+2”模式的基础上,学校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尽量吸引有需求的学生每周5天参加课后服务。
   义务教育课后服务以基本托管服务为主,与素质拓展服务相结合。课后服务时间要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和答疑,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学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努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严格规范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不得以课后服务名义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发改、财政等部门尽快制定完善课后服务收费标准,推进课后服务常态化、规范化开展。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聘任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参与,不得引入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
二、家长教师为“双减”点赞
“我是银川市实验小学一名学生家长,我认为孩子们应该是‘双减’政策

最大的受益人。”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家长表示,从孩子上学以来,她十分关注教育政策和改革,“双减”政策既保障了孩子们正常的锻炼、休息、娱乐时间, 也保护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不仅如此,对于上班族的父母来说,4 点半到6点半这两个小时把孩子交给学校管理,会更放心。
   “双减”文件一经亮相,很多家长纷纷点赞,表示长时间处于高压的学习环境中,不仅孩子身心疲惫,家长也是苦不堪言。“双减”不仅将“减负”落到实处,也给家庭减轻了负担。
   “‘一年内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精力负担有效减轻,三年内使各项负担显著减轻。’这两个带有时间节点的目标, 明确阐述了‘双减’对于整个教育工作的意义。我们必须认识到,校外培训机构‘野蛮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双减’政策落地之后,学生们将会有着更好的成长环境。”北方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徐璐说。
   “政策的出台,将减轻家长的负担,让‘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有了希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校内教育教学质量、完善课后服务,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够得到优质的教育,为学生成长导航。”银川市金凤三小老师杜巧霞表示,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回归校内教育就是回归教育本心。

福建省积极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2021年8月4日)

   记者3日从省教育厅了解到,我省教育部门积极部署做好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严肃查处教师校外有偿补课,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努力满足学生课后服务需求, 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省教育厅制定下发《福建省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 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的不良行为;对接收学前儿童违规开展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严肃查处并列入黑名单;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等作为招生依据。
   “双减”工作是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福州市教育局计划通过集团化办学, 优质学校、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带动工程等系列举措,以学校为主阵地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决落实1年内有效减负、3年内成效显著目标。
   泉州市教育局要求,继续按“一县(校)一案”“一县(校)一策”落实作业减负。暑假期间,明确要求各校精选作业严控作业总量,科学合理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放松身心时间。同时,列出“负面清单”, 明确职责。
   晋江市教育局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同时也不再审批新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从8月1日起,晋江市所有学科类培训机构(含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在暑期一律停止办学行为。各培训机构要在8月15日前对所有学员登记造册,并按相关规定完成需退还学费的退费工作。
   三明市教育局表示,要全面落实“五项管理”要求,完善作业管理办法, 合理安排考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以“小课堂”破解“大麻烦”,推进课后服务扩面提质。
   漳州华安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针对证照登记、安全隐患、培训行为、广告宣传、收费管理等具体治理任务,依据部门权责分类落实职责。当地成立校外

培训机构不规范问题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拉网摸底、巡查监督、违法查处机制,形成治理工作合力,协调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工作。

“双减”落地让教育回归“正轨”
安阳日报记者 王箫
(2021年8月11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多样化需求;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按照《意见》给出的时间表,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意见》一经出台,随即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8月9日,记者采访了我市部分市民和教育工作者,请他们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一、老师: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学足学好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老师就必须对教学内容和作业做更精致的提炼。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他的生命成长方式。我们老师要做的,不是灌输者,而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以合适的‘木板’,助力成长。”担任初中语文学科的王老师说,要落实好《意见》中提到的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就要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是回归教育常识,返璞归真。因为教育中的评价不仅仅是为了“甄别”和“选拔”,更重要的是为了“改进”和“提高”。
   “习近平总shu记曾多次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现在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偏离轨道,不少学生校内负担繁重的作业,校外还要接受填鸭式、死刷题的压力,不但破坏了教育生态,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从事教育工作36年的退休教师吴老师语重心长地说。
   吴老师表示,《意见》的落地,就是为了让教育评价的指挥棒更加精准, 避免短视化、应试化,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做好“双减”,不能只给学校和教师“加压增负”,也要在有些方面“松绑减负”。如探索教师上下班弹性制、在合理合规的范围内给予老师更多的回报与激励。

二、家长:转变观念让孩子健康成长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之间也进行着明争暗赛,除了正常的学校上课以外,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给孩子们报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目的就是让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能够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提高,在将来的升学考试中完美胜出。
   《意见》的出台,让校外学科类培训逐步降温。家长们突然丧失了“捷径”, 不少家长不知所措。这正好给了这些家长一个重新审视自身教育观念的契机。
   “教育部门和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家长夜校和学校家长会,对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作了广泛宣传,让我们认识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孩子们是‘双减’ 政策最大的受益人,不仅保障了孩子们正常的锻炼、休息、娱乐时间,也保护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家住水木清华小区的学生家长潘先生说, 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盲目地追求分数,而是要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知道自己需要追求的理想是什么,并能掌握追求目标需要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潘先生直言,他希望在未来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中,孩子们都能努力,但不攀比;谦虚,但不寡言。
三、学生:调整好心态加强学习自律能力
   温故而知新,适当的作业是巩固知识的必要教学环节。采访中,不少学生表示,作业太多带来的是沉重的心理压力,导致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效率低下。
《意见》的出台,对于学生来说受益良多,把学习这件事,交到了学生自己手中,使他们自己掌舵。激发学习自发性的同时,减少了外力作用。学校、老师、父母可以做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助手,而不是“舵人”。
   “这两天我在电视上、网上看到了关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一些新闻报道,了解到一些相关政策要求,这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一个利好政策,一方面,它真正把我们从繁重的作业负担、补课压力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家长为我们支付校外培训的负担。”初二学生小玲向记者介绍, 她所在学校的老师和家长会积极引导她科学利用时间,在完成书面作业后还能有时间去参加一些文体、劳动、阅读等活动,帮助她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四、教培机构:落实“双减”要求积极谋求转型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意见》中最受关注的内容,当属对于培训机构的规定。《意见》要求,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校外培训机构

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
   对此,我市一家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王先生表示,近几年,国家对教育培训行业的监管从未间断,并且随着多家教培企业登上资本市场后进行无序扩张, 已日趋走向内卷化的教培市场受到更精准的监管已成为大趋势。
   王先生说,今年,市教育局印发了《安阳市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负面清单》,培训机构自由增长式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可以说越来越难办,在这个时候,作为教育机构,必须及时地做出战略调整予以应对,才能生存下来。学科转型兴趣,兴趣教育培训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是很少被注重的一环,在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里,更注重的往往是学习成绩,而现在,如音乐、美术、体育运动等兴趣教育培训已成为教培发展的方向。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书育人,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协作,提升教育的质量,帮助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
五、教育主管部门:坚持学生为本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我市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辅导和校外培训辅导,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按照《意见》要求,市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全面压减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间, 负面清单规范校外培训,课后服务助力减负,建立健全了成本分担、课程超市、监督实施等课后服务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全面开展课后服务,覆盖所有确有需要的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各学校参与课后服务学生占95%以上。孩子们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越来越强。

推进“五项管理”,落实“双减”工作
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 吴坤明
(2021年8月11日)
   和平衡控制作业总量,学科教研人员、责任督学全方位开展“拉网式”即时督查整改。各中小学优化课业设置,创新设置书面作业、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作业,实施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今年暑期,各中小学均根据本校实际制订《暑假生活指南》,设置富有生活创意的假期作业,其中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分校《校园植被调研》、南湖二中《前置性补偿学习单》深受学生好评。
   早在2019年,建邺区政府出台《关于建立校外培训机构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校外培训线下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线上培训不得晚于21:00,且不得留书面作业。各中小学积极开展阳光运动1小时和丰富的社团活动。家校携手联动,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各校均制订《校园手机日常管理制度》,细化《学生手机带入校园申请制度》《手机管理具体办法》《手机校园内保管制度》等,明确规定教师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建邺区持续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连续4年发布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预警地图,2020年起发布区级中小学生近视、肥胖预警地图,当年全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到97.86%。2020年再投入500万元,实现全区中小学普通教室照明条件100%达国标。2021年上半年,全区32907名中小学完成一轮公益健康体检,包括眼健康、口腔、矮小症、肥胖及营养不良等筛查项目。营造良好校园阅读环境,2021年清理下架不适宜图书2979册、无保存价值图书18587册,全区校园图书盗版或非法图书连续多年零报告。
   三是坚持“五项管理”要落实、落地,更要落心。“五项管理”是小切口大改革,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深入推进立德树人的重大举措。持之以恒抓好“五项管理”,既要深入抓、实时抓、长期抓,更要深入人心、久久为功。
   督查整改问题是关键。对照“五项管理”要求,对排查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要及时整改到位。如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必须进一步完善区校两级研、训、赛、评工作机制,创新学生体质健康干预促进机制,优化社会组

织的体育服务,突出区域体质监测复核标准化建设,加强学生体质健康过程监测预警,实施薄弱环节、项目、人群等精准干预,进一步整体提升全区学生体质水平。
   营造良好氛围是保障。要充分依托多媒体,多途径加强宣传,家校互动沟通,进一步提升教师、学生、家长对“五项管理”的知晓率、支持率,及时回应关切,引导广大家长学生主动共同参与“五项管理”,凝聚家校合力,确保“五项管理”取得实效。
   让“五项管理”落实、落地、落心,助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我们仍然在路上。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省市相关要求,南京市建邺区以落实“五项管理”为抓手,切实规范办学,家校携手联动,优化课业设置,提高育人水平,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执行“五项管理”要力度、效度,更要温度。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落实“双减”,基层学校路径何在? 建邺区以落实“五项管理”为抓手,从局长、校长到每一位教师、家长,自觉认识到加强中小学生手机、作业、读物、睡眠、体质五项管理是关系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大事、要事,必须持之以恒,抓出实效。全区中小学严格落实“五项管理”,做到全覆盖、齐步走、常态化,既要让每一名教师、家长体会到政策的力度、效度,更要让每一名在校学生感受到政策的温度。
   各中小学对照“五项管理”要求,认真排查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整改。同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对教材研究、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评价等基本教学环节的规范提升,全面提升育人水平。责任督学按照“五项管理”45条要求,分类制订日常督导督查记录表,组织8个专项督查组,对全区中小学校开展全覆盖实地督查。通过校园巡查、推门听课、问卷调查等方式, 重点查找中小学实施“五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关注在校学生和家长的亲身感受,督促指导相关学校即查即改,推动“五项管理”落地、落细、落实。
   二是落实“五项管理”要精心、精细,更要精耕。《建邺区中小学学科作业管理规范》分学段、分学科严格统筹。

呼伦贝尔市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呼伦贝尔日报记者 韩瑜
(2021年8月16日)

   “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出台后,在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等方面,我市有哪些具体举措和探索?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市教育局副局长卢盛欣。
   卢盛欣说,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自治区《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工作部署,呼伦贝尔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于7月30日以视频形式召开了市、旗两级第4次全体扩大会议,会后制定印发了《呼伦贝尔市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要求,严禁各类校外培训机构借用学校名义招生和举办中小学生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类培训及等级考试竞赛类培训;严禁中小学以课后服务、兴趣小组等名义引入校外培训机构,占用学校资源,乱办班乱收费;坚决查处假借学校名义招生或委托校外机构招生,以及将参加校外培训和以培训结果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行为。
   今年8月1日起,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停止培训活动并集中开展年检。现有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学科类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的培训机构。原开展线上培训业务由备案全部改为审批,加强线上培训机构课时、间隔时间等管控;线下培训场所要全部加装人脸识别系统和课堂录播监控系统。坚决查处无证无照及超许可事项、违法违规开展教育培训、未按照市场监管部门核定的登记事项及经营活动范围开展培训等行为。重点整治无证无照(办学许可证、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证照不全,但实际开展教育培训的乱象;开展“一点一证”培训机构的审批条件、标准、程序及流程规范整治工作。
   专项整治的同时,坚决查处中小学校在职教师以各种方式举办或变相参与举办校外培训行为;重点查处中小学校在职教师组织或参与组织校外培训机构

培训辅导以及诱导、强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严肃查处在职教师组织有偿补课、线上收费补课等行为。
   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学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要求,严格开设班次、培训内容备案审核,加大定期和随机抽查力度,坚决遏制培训机构超前、超纲培训等行为。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加强培训教材资料管理,严禁学科类培训引进境外教材,从事学科类培训的教师必须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不得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线上培训活动,严禁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组织学龄前儿童“小学化”课程培训。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合同行为,落实校外培训机构统一使用国家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要求,化解校外培训合同纠纷。加强校外培训广告宣传监管,查处虚假广告、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严格校外培训机构收费行为监管,依法依规查处各类价格欺诈、违法违规收费行为。重点整治培训机构不公示收费标准、无证收费、巧立名目、擅立标准、不出具发票等行为。凡存在安全隐患的培训机构一律关停,同时要防止校外培训机构在关停时卷款跑路。
   卢盛欣表示,根据本次整治要求,截至目前,全市审批备案的344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全部停止培训业务,同时,公布了市、旗两级“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综合治理举报监督方式,并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双减”监督员若干名。
   此外,按照自治区《关于做好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我市近日印发了《呼伦贝尔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实施意见(暂行)》, 自9月份秋季开学后,各地各校将全面落实“5+2”服务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要求各旗市区按“一地一案”“一校一案”制定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努力推动本地区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减缓学生家长对校外培训的依赖。
   “双减”政策的落地,在我市引起广泛热议和强烈反响。我市各中小学校在职教师纷纷表示,“双减”政策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让学生的学习回归学校,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家长负担,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回应社会关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利好政策。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是“双减”政策最大的受益人。“双减”政策既

保障了学生们正常的锻炼、休息、娱乐时间,也保护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
   “实施‘双减’政策不但能减少我们的课业负担,还能提升学习效率。以前每到假期的时候都是忙着上各种补习班,因为其他同学都在通过补习班学习下学期的新课,自己不参加补习总是担心新学期跟不上。参加各科的补习班, 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学各科内容, 这样就有更多时间去阅读、去发展兴趣爱好,也更有利于我们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海拉尔区第七中学初二学生李硕说。
   对于政策的出台,很多家长表示支持。海拉尔区四年级学生家长刘女士甚至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连声说“太好了”“大家都在补,我们不补又不行。” 刘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不想让孩子这么劳累,但又怕孩子不补课掉队,就硬着头皮给孩子在外补课,身边大多数家长都有这种身不由己的感觉。
   对此,卢盛欣表示,“双减”政策落地后,可以充分发挥学校阵地的作用, 在校内坚持做到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服务水平,不再让孩子们有写不完的作业,让孩子们学好的同时,拥有愉快的童年。其次,校外的培训机构无法超前培训,让家长们教育成本显著下降,也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丰富孩子们的情感和思想。卢盛欣说,教育需要多方合力,要想真正将“双减”落实到位,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共同承担责任,进一步改善供给、强化管理,从根本上满足家长和孩子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校外培训班还能上吗钱能退吗?厘清“双减”政策下五大问题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 刘铭
(2021年8月16日)

   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乱象丛生,涉及教育培训的消费纠纷也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和痛点。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四川省消费者组织共受理有关教育培训服务的投诉839件,其中价格纠纷214件、合同纠纷209件、售后服务纠纷168件、虚假宣传纠纷68件。随着《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的出台以及落地实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序幕拉开,已经报名、签订的培训合同是否能履行?培训机构不退费又该如何维权?8月11日,针对消费者关心的退费、培训机构选择等问题,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从法律角度进行了答疑解惑, 提醒消费者注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一、合同能否变更、解除
   “双减”意见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双减” 意见还要求,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这意味着原合同约定的上课时间、上课老师将产生变动;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培训无法再进行,合同无法继续履行。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三条规定:“合同成立后,合同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当事人一方明显不公平的,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可以与对方重新协商; 在合理期限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解除合同。”
   四川省消委会认为,本次“双减”政策的调整实则发生了情势变更的情形, 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如再继续履行合同将会产生显失公平的效果。因政策调整,有的培训线下变线上,学科内容进行调整,培训地点发生变化,有的直接暂停培训等,这些问题都影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可与经营者进行协商,变更履行方式,重新确定合同约定内容;也可协商解除合同。如果协商不成,可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并免除当事人责任。

二、如何选择培训机构
   “双减”意见出台后,教育部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划分为学科类(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和非学科类
(体育、艺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教育培训。“双减”意见明确要求,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
   四川省消委会提醒家长,首先要明确需要教育培训的类别,再针对性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机构,仔细核对培训机构的培训类别与范围,选择学科培训机构要注意其审批成立的时间,谨防“李鬼”。家长可在“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和“四川省校外培训机构安全管理平台”上查询培训机构的相关信息。其次要事先将学生的在校教学计划与培训机构的培训计划进行比对,辨别是否与在校学习任务相匹配,是否超纲超前,是否加大难度。最后要对师资情况进行了解,特别是外语学科要确定提供培训服务的老师有相应的资质。
三、交费应注意什么
   根据“双减”意见的精神,今后各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再收取义务教育阶段学员参加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的学科类培训费。如有此类情况, 培训机构应当无条件地全额退还学生家长上述费用。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相关精神,培训机构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消费者在签订教育培训合同前,应事先明确了解培训机构费用的收取方式以及使用期限是否与政策性文件规定相一致。“双减”意见指出,强化培训收费监管。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科学合理确定计价办法,明确收费标准,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通过第三方托管、风险储备金等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加强对培训领域贷款的监管,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
   四川省消委会提醒,消费者选择培训机构时,要针对自身需求理性选择, 提高风险意识。充分调查了解培训机构的资信情况、商业信誉等,避免陷入“套路贷”、预付金被卷款跑路。
四、合同要点有哪些
消费者在与培训机构签订合同时,对合同的重要条款,比如培训的课程、

提供培训的老师、培训费用、培训时间安排、解除合同的条件、违约责任等要进行认真阅读。同时,作为培训机构也应当按照《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条的规定履行公平设定权利义务、显著提示告知等义务。如果培训机构未对重要事项进行说明,按照《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未履行提示或者说明义务,致使对方没有注意或者理解与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的,对方可以主张该条款不成为合同的内容”,这意味着培训合同中出现的“公司保留最终解释权”“协议一经签订,概不退款”等霸王条款会依法被排除在合同范围之外,对消费者并不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
五、消费者如何维权
   如果商家有不退费、承诺不兑现等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情形,消费者要及时按照“双减”政策查看已报培训是否符合最新政策要求,及时联系培训机构,确定是否变更合同履行方式或退费。同时要增强自身维权意识,及时留存证据,发现培训机构存在违规、违法行为,可通过“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进行投诉举报;或是直接向教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有关行政部门反映;发生消费争议的,还可以请求当地消费者组织进行调解,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川省消委会呼吁,培训机构在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时,要切实履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主体责任,及时向消费者反馈信息,发布处理方案,回应消费者关切。

吴忠市推进“双减”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吴忠日报记者 吴荣
(2021年8月16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自治区下发《关于做好中小学暑期管理工作的通知》。为什么要推进“双减”?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双减”?
   8月11日,记者采访了吴忠市教育局教育科科长杨文杰。近年来,按照党中央、自治区的决策部署,我市深入开展“双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现在义务教育依然存在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校外培训机构过热等现象,家庭经济负担较重,社会反响强烈。“双减”工作主要就是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回归教育本真,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杨文杰表示,推进“双减”工作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随着后进生补课、优等生提优观念的深入人心,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家长的关注度和期望值越来越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将“双减”工作作为教育系统的大事来抓,顺应教育发展实际,符合民众热切期盼。
   我市现有校外培训机构349所,其中有学科类培训机构198所,占比达到56.7%。自暑假以来,我市各县(市、区)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全面治理, 先后通过宣传政策、联合检查、集中整治、建立“黑白名单”,对校外培训机构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关注校外培训机构不能超纲超规超前进行违规培训;培训内容不允许出现境外教材和内容低俗等方面的内容。目前,已关停学科类机构169所,关停比率达85%。
   针对如何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市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不断优化作业设计,创新作业布置形式,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内“吃饱”“吃好”,减少参加校外培训需求。同时,在加强课后服务、减轻考试压力、完善教育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生态等方面作出部署,统筹推进“双减”工作,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双减”政策落地记者调查
西安日报记者 程慧
(2021年8月16日)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诸多专家和教育从业者,他们表示,实施“双减”政策, 既要做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法”,同时也要做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加法”,家校社协同共育,将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新常态。
   “双减”政策出台,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整治校外培训机构相对容易,但提升校内教育质量、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缓解家长教育焦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才是最终目标,未来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如何确保“双减”政策更好地落实落地,西安正在探索中前行。
一、陕西探索,全力让学生在校内学好学足多点发力推动协同“减负”
   据悉,截至2020年底,陕西省共有义务教育学校6251所,在校生数406万人, 专任教师27.8万人。截至目前,全省开展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校有3171所, 参与教师11.8万人,惠及学生161.3万人。
   陕西出台系列文件,为“双减”政策提供制度保障的同时,积极推进“课堂革命,陕西行动”,深化评价制度改革,成立全国首个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双减”政策筑牢根基。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全链条推进作业、手机、睡眠、体质、读物等五项管理,强化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 定期开展校外培训督导检查,规范培训行为,缓解群众焦虑,为“双减”政策保驾护航。
   与此同时,陕西坚持疏堵结合,推动服务“减负”。全力推动课后服务工作,促进课后服务与“三个课堂”深度融合,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多样化需求; 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严肃查处“证照不全、超纲超前教学、一次性超3 个月或60课时收费、违反培训时间规定、虚假广告宣传、学校教师在培训机构代课”等行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构建校外培训监管全省一张网,为“双减” 政策拓宽道路。
   另外,下一步陕西将坚持多点发力,推动协同“减负”。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力让学生在校内学好、学足;通过父母大讲堂等, 提升家校共育水平;发挥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校外活动场所作用,帮助学生提

升综合素质;明确要求停止义务教育段暑期学科类校外培训,协同发力,为“双减”营造良好环境。
二、配套政策“双减”政策下的国家配套服务来了
   记者获悉,“双减”下的国家配套服务来了——教育部推出了免费的小学、初中、高中所有年级科目学习资源,只要在网络上搜索“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便能直接进入,点开就能学,不用下载习近平pp。此外还有防疫教育、品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经典阅读、研学教育、影视教育等专题教育资源。
   记者亲测发现,云平台资源以微课视频为主要形式,中学微课时长为20-25 分钟、小学微课时长为15-20分钟,符合网上学习特点及视力保护需求。采用“教师讲解+多媒体大屏”的形式,最大限度还原课堂教学的真实场景,契合中小学生的认知习惯和需求。
三、西安行动,开设校本特色课程落实更有质量的课后服务
   据悉,早在2019年8月,西安市教育局联合五部门便发布了“关于印发《西安市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2021年4 月底,西安市明确课后服务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小学每生每月不超过140元,中学每生每月不超过100元。
   西安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9月开学后,全省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要在学生自愿参与的前提下实现全覆盖。届时,西安市将全力推动这项工作, 让更多家长和孩子受益。
   与此同时,西安市各区县、开发区教育局也迅速行动,不断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确保“双减”政策落实落地。
   曲江教育局召开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专题会,要求各校利用假期时间认真研究作业设计,作业不仅要减量更要提质;组织区内各义务教育学校及培训机构立即开展排查整治;全力推进课后服务工作,在2021年秋季学期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
   阎良区教育局召开校外培训机构落实中央“双减”工作部署会,从8月1日开始,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组织面向3-6岁学龄前儿童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学科类培训。
   新城区指导各校成立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的作业审核小组,分年级精准实施“作业革命”;开设校本特色课程,让学生在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学习

中提升核心素养;做优“名校+”集团化办学,拓宽优质资源“通连共享”通道, 深耕“新城好课堂”;实现课后服务“提质升级”;实行“双减”半月通报机制,确保落实举措和目标预期高度统一。
   同时,灞桥区、碑林区、高新区等区县(开发区)教育部门也纷纷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立即部署,分别采取科长包片、机关干部包校,对区域内培训机构多轮次开展地毯式排查,鼓励学生暑期积极参加校外实践,深化“名校+”改革,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系列措施,落实和推进“双减”政策。
四、学校实践,“花式”暑假作业探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从这个暑假开始,我市不少学校启动了“双减”政策落实措施。科学实验、劳动实践、阅读鉴赏、数学“物品质量”概念的体验、垃圾分类实践莲湖区远东实验小学的暑期作业以各类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走进社会,学会用脚行走、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手描绘,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高新区第二十八小学推出了“劳动教育+户外劳动大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家门,在社区、公园、街道等户外场所义务劳动;同时还布置了“家务作业”,让孩子们学习铺叠被子、叠衣服、清洗衣物、洗菜、包饺子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来自 头条号:如来写作网,QQ3231169,海量优质文字材料和PPT课件
   谈及“双减”政策下,如何减轻学生的校内课业负担,碑林区雁塔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胡兵说,针对政策提出的“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学校已经作出了相应规划。
   “小学一、二年级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巩固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语文识字,需要孩子们花大量时间进行书写练习。因此,我们在下学期课时上进行了调整,增加了语文自习课,保证孩子们在校内完成书写练习,回家后布置一些阅读、背诵、赏析等口头作业和各科项目化学生实践活动。”胡兵说。
   什么是项目化学生实践活动?胡兵解释称,这是落实核心素养、发展学生思维的一个举措。她举了个例子,“我们会让一、二年级的孩子通过实践,了解自己的家和学校的方位,上学路上要花费多长时间、有多远的距离、会遇到哪些标志性建筑物等,孩子通常会花费一个月完成这个小项目,最后在班里给老师和同学们口述他的收获。”“下一步,我们还会加大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引导,重点宣传‘双减’政策,让家长们理解国家出台这项政策的深远意义和良苦用心。”胡兵说。

   对于课后服务工作,胡兵说,“其实,西安有的公办学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展了课后托管服务。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又取消了。”应家长要求,自2018 年起,雁塔路小学再次启动了课后托管服务。“多年来我们一直有午托服务, 许多家长提出,希望学校提供晚托服务。针对有需求的家长,学校启动了课后托管增值服务,周内每天放学后开展两堂课的作业辅导,然后吃晚餐,家长可以6点半来接孩子,全校有大于三分之一的孩子参与。”胡兵告诉记者,负责课后托管服务的既有任课老师,也有学校专门聘请的辅导员老师,家长只需支付孩子的餐费即可,切实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今年9月开学后,我市将努力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下一步,学校将结合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开展课后服务工作。
五、专家建议“双减”实质——让家庭教育回归本位
   面对“双减”政策出台后一些家长的担忧和心声,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宝通表示,“双减”政策的核心是减去家长的“心病”,扭转家长的认知。张宝通说,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到上小学、中学、大学直至读研,需要20多年的时间,整个成长过程就像一场“马拉松”。但现在的社会氛围把孩子的成长当成了“百米赛跑”,强调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他说,许多孩子在学校的课业负担已经非常沉重,校外培训机构更是推波助澜,一些机构甚至打出了“您来,我培养您的孩子;您不来,我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这样的招生广告,进一步点燃了家长的焦虑情绪,让家长争先恐后地参与到这场“百米赛跑”中,严重消耗了孩子们的学习和探索热情,影响孩子们的身心成长。
   “孩子的人生是长跑,潜力很重要。”西安高新区第四完全中学校长董彩凤也持同样的观点,她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打基础”是第一位的,学校和家长要同向同行,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积蓄能量,而不能仅仅追求一两次“短跑”的成功,并非只能靠抢跑才能提升学业成绩,教育要遵循其规律。
   孩子上了培训班一定能提高成绩,不上培训班就一定学不好吗?“其实, 一部分家长‘补’的是自己的心理安慰。过度培训,其实透支着部分青少年的阳光心态和身体健康。”董彩凤结合自身参与教育改革的经历说,很多家长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便花钱让孩子上补习班,只是找个心理安慰,实际补习成果如何却也未可知。
张宝通也指出,一些孩子看似背着书包去了辅导班,听课效率却很差,甚

至将辅导班当作课余放松、睡觉的地方;而有的孩子从小到大没上过几堂课外辅导班,成绩却十分优秀。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与学校学习氛围、教师教学水平有关,但更重要的,则是孩子从小培养起来的学习习惯,这就与家庭教育本身有着莫大关系。
   张宝通认为,“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更应回归本位,家长应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小帮助孩子建立起“玩就开开心心地玩,学就认认真真地学” 的学习理念,重视预习、复习、纠错、书写习惯等,对学习有规划、有条理,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而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在严格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也应大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让孩子在学校就能“吃饱吃好”,并且打造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减少因教育资源不平衡造成的家长焦虑。
六、“双减”关键——学校为主阵地“三个课堂”打出“组合拳”
   如今,许多家长被培训机构裹挟,认为如果不送孩子上校外培训班,就会比其他学生落后。这使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变成了两轨制:一轨是学校的免费义务教育,一轨是收取高额学费的校外培训机构教育,不仅冲击了学校教育秩序, 也会导致孩子不重视课堂学习。
   “‘双减’政策工作的关键是抓住课堂,学校要守住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解慧明认为,校外培训机构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为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兴趣特长提供服务,如提供体育、音乐、舞蹈、美术、科技等个性化资源,丰富学生的校外生活,绝不应是旗鼓相当,甚至喧宾夺主。
   “学校的主阵地在课堂,最重要的是抓住‘第一课堂’的学习。而第二课堂是下午3:30-6:00的延时教育,以前这个环节相对弱一些,学生放学后要么回家、要么去培训机构补习。今后,‘第二课堂’应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需求,因材施教。”解慧明建议,“第二课堂”可设置多个学习场地,一方面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为基础薄弱的学生补习;另一方面作为个性化发展的场所,跨年级、跨班级、跨师资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另外,“第三课堂” 也应由学校主导进行整体规划,在周六周日或寒暑假,组织学生走进校外课堂, 如:研学基地、森林、博物馆、大学实验室等,培养创新人才。“三个课堂” 打出“组合拳”,让真正的教学变革发生在课堂上,这也是建设“西安好课堂” 的真谛所在。
如同环境治理需要打出“组合拳”一样,在不少教育界人士看来,应声落

地的“双减”政策标本兼治,多方联动的特征同样明显:通过从严治理,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让学校教育回归本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缓解家长焦虑,同时引导家长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教育。
七、“双减”之本——深化教育评价考试制度改革逃出“题海”梦魇
   “课外补习机构无序发展,事实上成为影子教育,学生和家长身心俱疲。” 教育专家、西安交大韩城学校总校长刘鹏认为,教育“内卷化”“鸡娃”普遍化,一系列连锁反应使众多家庭困在严重的焦虑情绪中。长远来看,由此带来的“生不起、养不起”的压力甚至影响了我国人口的均衡发展。
   刘鹏说,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一直受大众关注,导致学生休息时间不足、心理状态不稳定等问题也不容忽视。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1年发布的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 我国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睡眠时长未达标。同时, 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
   刘鹏认为,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课业负担沉重以及补习机构泛滥的根本原因在于两方面:第一,有的学生在校内“吃不饱吃不好”,所以才会在校外“加餐”,这就要求我们全日制中小学强化主阵地作用,切实实施课堂革命, 通过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达到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教育评价的有机结合,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第二,目前的许多考试,事实上是知识立意,师生和家长发现通过“题海战术”“机械训练”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成绩, 于是让学生陷入“题海”中、不断增负,这样的教育考试评价制度是学生课业负担繁重的根本原因。因此,应不断深化教育评价考试制度改革,中、高考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中考应该降低考试难度,减少考试科目,变选拔考试为水平考试,适度降低试题区分度;高考也应减少考试科目,统筹试卷的信度(使用同一试卷对考生重复测验时,或两个平行试卷对考生测验时,所得测验分数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效度(考试有效性或正确性的质量指标,反映着考试是否达到它的预定目标,是否考了要考的内容)、难度和区分度,才能通过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使学生逃出“题海战术”的梦魇。

北京版“双减”落地学校与机构这样改
北京商报记者 程铭 赵博宇
(2021年8月18日)

   “双减”政策出台后,各地都在落实行动。作为全国推进“双减”工作的试点城市,北京如何出招?8月17日,《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正式发布。北京市将“双减”工作目标的时间节点定为两个,2021年底前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两年内实现显著成效。其中,在校外培训治理工作上,北京市将严格机构的审批准入、严控学科类培训时间,并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此外,新学期开学后,北京市还将探索初中晚自习,老师跨校、跨学区流动的新举措,提升教学质量。
一、校外培训不得占用法定节假日
   8月17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会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对目前北京市“双减”工作的推进及部署情况进行了介绍。据悉,北京市“双减”工作按照“校外治理、校内保障、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总体思路进行,采用多项严格举措,规范校外培训秩序。
   根据《措施》要求,北京市将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并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依据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在规范培训服务行为上,市教委严禁各机构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北京市将全面落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办法。把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的要求,科学合理确定计价办法,明确收费标准,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
   此外,在“双减”工作推进过程中,北京市还将严格落实中央有关要求, 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并加强对校外培训的广告管理工作。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正通过“四不两直”等方式,对线上线下的校外培训

情况每周开展执法检查。而“双减”工作的督查结果也将纳入年度绩效考核。
二、校内改革,学生个性化作业,老师合理流动
   “为了让广大同学和家长感受到切实的变化,新学期开学后,校内也将出现一系列新气象。”李奕谈道。而根据北京市教委对秋季新学期的工作部署安排,各学校开学后的教学、作业、辅导工作都将有所不同。
   具体来看,针对不同层次和学习状况的学生,学校布置的作业会更加精炼, 会有更多针对不同学生特点的“个性化”作业等;课后三点半的服务将更加丰富,不但有素质教育的课程,还有课堂延伸辅导;一些初中学校还会开设晚自习。老师们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也将会有更加合理的调配。
   根据《措施》要求,“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高课后服务水平” “提高校内教育教学质量”“深化高中招生考试方式改革”是北京市“双减” 工作中校内部分的重点要求。
   在发布会上,李奕也指出,“小学一年级要坚持‘零起点’教学,学校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招生、分班考试,严禁划分重点班、实验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同时北京市还将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
   此外,北京市秋季新学期开学后还将有更多的老师跨校、跨学区流动,辐射优质教育服务。目前,已有不少优秀校长、骨干教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都进行了区域内的合理流动,新学期开学后他们将到新的岗位开展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自“双减”工作推进以来,学校和社会都产生了许多的变化。李奕在采访中表示,应对“双减”的变化,家长应该多加思考,并作出一定行动,特别是对孩子家庭教育课程供给的处理,要有一些调整。对此,李奕也向广大家长提出建议,“要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家长和孩子的任课老师、班主任之间的联系非常有必要。通过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可以加强对孩子的诊断,提高孩子校内学习和生活的效率。家长自己也要多加学习,了解研读‘双减’文件中家长参与和家校联动的部分”。
三、转型保障,已开启典型岗位储备
   作为“双减”工作的治理目标,校外培训机构、特别是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转型和人才就业保障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也进行了相关工作的部署。目前,市人社局已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社保参保缴费人员数据进行了摸底,机构员工90%以上是“35岁及以下”人员,

且80%以上为“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
   “这些员工普遍年轻、学历高,有发展潜力,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二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陆晓播表示。而为做好这部分人群的就业保障,市人社局已建立起了“2+N”工作机制。其中,“2”代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中国民办教育协会,“N”代表前程无忧等多家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此外,市人社局通过对相关岗位梳理分析,还明确了教学教辅类、技术支持类、运营职能类、市场销售类四大类岗位储备方向,有针对性地加强典型岗位的储备工作。
   “我们将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持续3个月至半年的‘教培行业人才专项服务季’,明天,也就是18日,第一场专场招聘会将正式上线。”陆晓播谈道。此外,市人社局网站的“就业超市”平台还开辟了教培行业人才专栏,“百姓就业”微信公众号的“享?就业”栏目也同样设置了教培行业人才专区。
   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委主任王方也在介绍时表示,目前海淀区正在支持引导培训机构业务转型,探索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补充校内课后服务、暑期托管服务力量,促进校外培训成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

内蒙古全面落实“5+2”确保秋季学期课后服务全覆盖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 曹轶明
(2021年8月18日)

   近日,自治区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区“双减”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对我区“双减”工作提出全面要求。“双减”工作落实后,各地各学校该如何开展课后服务?如何有效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强化课后服务各项保障?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自治区教育厅“双减”工作专班工作人员、基础教育处处长曹轶明。
   记者:“双减”工作落实后,自治区教育厅要求各地各学校如何开展课后服务?
   曹轶明:首先要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各盟市要制定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全面落实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把开展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作为解决家长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民生工作,坚持公益性原则,突出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落实旗县(市、区)政府主体责任、教育部门主管责任和学校直接责任,确保今年秋季开学后实现盟市、旗县(市、区)全覆盖、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
   其次要保证课后服务时间,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全面落实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开展2小时左右,具体由盟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实际确定,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不得强制有在校自主学习需求的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结束前离开学校,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
记者:如何有效提高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强化课后服务各项保障?
   曹轶明:我们要求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丰富课后服务内容。结合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办学特色及学生学习和个性需求,每天用1小时左右时间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作业、自主阅读,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开发设置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劳动、阅读、科普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集体补课或讲新课。切实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针对性、实效性。
此外,积极拓展课后服务渠道。课后服务以学校供给为主,引进资源服务

为补充。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可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参与,也可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引进特色课程。教育部门可组织区域内优秀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要充分发挥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实践教育基地等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学校不得委托或引进第三方教育机构开展学科类课后服务。校内资源不能满足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等特殊需要的,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由旗县(市、区) 教育部门负责组织遴选,向社会公开备选清单,供学校选择使用并接受群众监督;建立评估退出机制,对服务水平低、在校招揽生源、不按规定提供服务、扰乱学校教育教学和招生秩序的机构,取消其参与课后服务资格。

“双减”之下校外培训机构如何顺应变化
陈春贤 杨涵
(2021年8月18日)

   编者按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人,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人的生命价值。对个体来讲是提高个体的生命质量,包括体魄的强壮、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思想品德的提升;对社会来讲,提高个体对社会的奉献,这就要求我们相应地改变人才培养的方式。站在新征程的起点,教育如何为经济发展创新助力?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如何理解教育改革?如何理解教育之道?今起,本刊推出“教育观察”专栏,展现无锡教育的改革、创新与思索。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以后想在学科类培训中分一杯羹不可能了,盛宴已经结束。”日前,锡城一位教培从业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双减”政策落地已有半个多月,今后的路怎么走?锡城校外培训机构在“谋变”。
一、家长纠结秋季课怎么选
   很多锡城家长观望秋季校外课程怎么安排。多名小学生家长在受访时介绍, 近期他们收到了机构发放的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孩子周中正常放学离校时间, 秋季班若调整至周中上课倾向的授课模式、课程时长、上课时间等。目前多数机构虽未推出秋季课程安排方案,在周中开课可能性较大。
   针对此调整,不少家长心中纠结。陈女士分析:“在线课省了路上时间, 但效果肯定没有线下课来得好,还伤眼睛。要是上线下课,一堂课就要上两个小时,洗漱时间都要往后延,会牺牲孩子的睡觉时间。”
   锡城各初中的晚间安排各不相同,学科类培训放在周中安排难度更大。据初中生家长张女士估算,如果将学科类培训放在周中,那孩子每晚到家的时间将在20时以后,打消了周中上课的念头,考虑为女儿报一对一私教课。但咨询后张女士发现,英语的一对一线上课比以前抢手,“老师没像以前一样一口应下,而是要看是否能排得开。”
   部分校外培训机构准备在前响应政策,锡城教培行业重新定位自身,谋求新出路。有培训机构早在“双减”政策落地前,通过拓宽经营范围等方式寻求发展新路径。记者通过“天眼查”发现,无锡学而思于去年8月已有经营范围变

更(含业务范围变更)记录,新增了包括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服务,从事语言能力、艺术、体育、科技培训等项目。近期,该机构向家长推出练字、长高等课程。变更经营范围的还有无锡市新东方教育培训有限公司,于今年7月12日变更经营范围,增加了艺术、体育、托管等项目。
   学生的双休日被“空出”,非学科类机构发展成为风口?采访发现,锡城确有部分机构负责人考虑转型,动作快的已经投入资金,计划推出素质教育课程。但也有负责人认为换个赛道没有胜算:“一般的培训机构转型后竞争力不足,还会加剧非学科类培训的竞争,转型不容易。此外,教育部成立监管司用意明显,国家将对教育培训行业进行长期监管,包括非学科类机构。据悉,学科类教育培训都要改成民办非营利机构,教培行业的年轻人别想着从中获利, 考虑转型不如考虑转行。”该负责人坦言,他相信政府部门会“釜底抽薪”, 以更优质均衡的教育质量、更精细的课后及假期服务等打出一套“组合拳”, 改善教育生态。
二、下一步怎么走,静等细则出台
   省级部门实施细则何时出,众多教培行业从业者翘首以盼。“贸然行动怕出错,只有等具体细则出来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往哪里走,我们现在只能等待。”我市一位教培从业者告诉记者。也有从业者下决心改变。锡城一家外语培训机构负责人坦言,他计划关闭数个校区、精简人员并降低支出,剔除与学科相关的培训内容,为孩子们提供阅读相关的服务。“转为非营利机构,我即便贴补资金也会坚持办下去,培训收入全部用于办学,让校外培训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不少一线教师则担心自己的去留。“已经有家长咨询新学期的课程安排, 我们一律回复不知道、不确定,毕竟自己的去留都还未定。”我市一家教育机构的初中化学老师透露,近期机构内已经在裁员,虽然“刀”还没落在他头上, 但心里很慌。“我们一线学科老师只得静观其变。”该名老师考虑转行,进入与大学专业对口的岗位,“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才是硬道理。”
   近期,无锡教育部门部署落实“双减”相关工作,明确依法依规严格监管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教育部门人士表示,具体实施举措还要等待细则出台。“如何界定学科培训,教育部虽已明确,但部分机构自称是非学科教培,但内容或多或少涉及到教科书中的信息,如何界定、剥离还有待细则进一步明确。”

“双减”后,校内教育如何“质效双增”
光明日报记者 周世祥
(2021年8月20日)
   时值暑期,北京市汇文中学课程中心负责人尚宝山已经开始筹划下学期开学后的一件事——课后服务。
   2021年7月,教育部表示,9月开学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每周5天、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并努力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近日发布的“双减”意见,更加明确提出了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等举措。
   如何将“双减”意见要求变成扎扎实实的校园行动?和很多学校的课程安排负责人一样,尚宝山面临新问题。体育运动、科技探索、社团活动、各类讲座一门门课程、一项项活动的安排正在经过精挑细选,列在日程计划上。
一、自愿参与,兴趣先导
   年近六旬的江西芦溪县宣风镇中心学校教师李学战又该往他的大皮箱里填东西了——他在思考,如何将身边的废旧材料利用起来,教孩子们进行手工小制作。
   “前些日子还有家长给我打电话,问我会不会开一个‘创客班’。现在, 学校已经将我的课排到暑期托管课程里了。”李学战的语气带着期待和兴奋, “让平时看似无用的废品,‘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个玩具。孩子们对这样的课程非常感兴趣。”
   从2008年学校成立科技制作兴趣小组起,李学战一直担任指导老师。每次看到合适的手工制作材料,他都会放进一个大皮箱里。他摸索总结了“诱、学、做、玩、思、创”的六步创客教学法。日积月累,他带领师生创作了近千件科技创新作品,选送的作品获市级以上奖励的有一百多件,在全国性创意大赛中屡获佳绩。
   “双减”意见提出,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这为像李学战这样的老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除了科技制作班,李学战所在的学校还开设了写作、编程等丰富的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都是按照兴趣来报名的。”李学战说,“只要是自愿参加、有兴趣做下去就不是负担。上学期我带领同学们做桥梁主题手

工,和他们一同设计桥、制作桥、美化桥、展示桥,有时下课时间到了,作品还没完成,学生们都不愿意走,要等家长催他们才肯回去。”
   课后服务如何不变成变相补课,不变成学生的新负担?“自主自愿”是大家的共识。“是否参加课后服务,完全由教师、学生、家长自己决定。各中小学校制定实施方案、创造性落实;广大家长主动配合、积极参与;社会机构招标进入,提供高质量服务;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申报、自主学习、自主体验。” 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陈秋明介绍该市开展课后服务的做法。
   自主体现在可选内容的多样性。长春吉大附中力旺实验小学充分挖掘学科教师专业特长,开设课程门类156种、各类社团208个,诗联创作、思维导图、主题电影等热门社团的招募选课“一位难求”。
   自主还体现在时间安排的弹性。北京密云区部分中小学校从今年3月开始的课后服务试点中,必修单元安排体育锻炼,保证“校内1小时”锻炼时间;选修单元安排科学实践、劳动教育、美育活动、课业辅导等,由学生自主选择。
   “课后服务‘5+2’,学生有更宽松的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了。”内蒙古科右前旗教师发展中心美术教研员王艳梅说,该旗小学之前是在一周中的某天下午安排两课时的社团或兴趣小组课,“9月课后服务开始后,一个学生就可选多个社团,例如周一上了剪纸,周二还可以上泥塑,拓展艺术体验。”
二、做好衔接,打造特色
   “课后服务供给的重点,是把课后服务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规划,使其成为校内教育教学的有效延伸,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刘宇辉表示。
如何统筹课内外,让课后服务成为课堂的有效衔接与补充?
   李学战认为,课后服务教师要有意识地做迁移和引导,通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带动学科学习。“动手操作会让学生的手越来越灵巧, 思路越来越活跃,而且制作过程会涉及很多数学、物理知识。”李学战经常要求学生使用不同材料制作同一物品,“这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李学战举例,小学科学课上学生对惯性、摩擦力会有认识。在创客班他便教同学们用竹筒、光盘做拉线转盘,其原理是拉动细线,光盘转动,并因为惯性而持续一段时间,由于摩擦力又会最终停下来。“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变其中的几个部件,开发出功能更丰富的玩具。六年级学生郭梦晨用瓶子代替竹筒,横向装置旋转体,带动牙签盘转动;彭鑫熠同学用竹筷取代光盘,改变拉

线方向,自创出不同样式的拉线转盘。他们对自己的制作很欣喜,越发感受到科学的神奇和动手的快乐。”
   “兴趣小组的活动开发了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印象很深的是,有次李老师在路边捡起了一只被丢弃的灯,居然拆解改造成了小玩具的一部分。很幸运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江西省芦溪县芦溪中学高三学生温诗雨回忆说。
   除了智育,课后服务也给美育、体育开辟了新的空间。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郭声健认为,学校艺术课程主要提供基本素养教育,而课后艺术教育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艺术学习需求,更侧重于兴趣学习和特长培养,“二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在科右前旗部分小学的兴趣社团,剪纸、泥塑、装饰画、国画课程都很受欢迎。王艳梅介绍,在该旗不少学校的课程建设规划里,课后服务将作为课堂的延伸,“在社团,出于同样兴趣的学生聚在一起,教师能拓展宽度、延伸度, 学生也能有更大的动手操作空间。”
   “老师在体育课上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而课后服务保证了学生有时间去‘勤练’,只有‘勤练’了,技能提高了,才可能‘常赛’,通过比赛来检验成果, 让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的成就感。”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分析道,“除了教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之外,还可以把体育育人的作用发挥出来, 在科学训练中帮助学生磨炼坚强意志、培养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此外,记者注意到,为了保证课后服务的精准化、针对性,不少学校计划走精品、小班路线。北京大兴区多所小学在低年级课后托管试点中每班不超过20人。对于即将全面覆盖的课后服务,尚宝山也表示,汇文中学将根据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室内外场地,班额不超过行政班人数。作业辅导、学习研讨等环节也实行小班化、精品化。
三、引入资源,拓展空间
   “有了‘双减’政策,我觉得参与科创班的学生可能会更多,但是也不能一味乐观。现在创新创客倾向于智能编程,好多老师想做,但上不了手。不少教师主课教学负担已比较重,也难以腾出时间去钻研。”李学战表示。
课外服务开展起来,教育资源配套能跟上吗?
一面挖掘自身潜力,一面引入社会资源,很多学校都在努力。
   “为了设计满足学生需求的特色课程和活动,尽量让学生多运动、多体验、多探索,在师资方面,汇文中学会立足校内资源,适当引入优质校外资源,同

时充分调动家校共育机制和高校资源,例如引入行业精英、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尚宝山说。
   社会资源的有序加入,赋予了课后服务新的可能。在长春吉大附中力旺实验小学校长温剑看来,开展好课后服务,家长资源是鲜活生动的“教科书”, 社会各界力量是有力的“助推器”。“我们邀请科学家、公安干警以及各行各业的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为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提供了源头活水。”
   “两办印发的美育文件和教育部有关文件都提出要培养学生一至两项艺术特长,如果仅靠课堂,实现这样的目标并非易事。而较之于学科类培训,校外艺术类培训学费往往比较高,这是因为艺术类培训需要特定的器材设备,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高价格水平。我想,依靠课后服务和托管,可以发挥好学校艺术教师的作用,也可以让合规的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进来,一方面把高学费适当降低,另一方面也能把好的艺术教育理念引入校外艺术培训,有效促进其教学改革。”郭声健分析道。
   同时,郭声健特别强调了对校外培训机构参与的遴选和监管机制:“以艺术培训为例,一是要明确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包括师资、场地、器材设备等软件硬件,应由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二是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研制好教学基本规范或要求,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督查,重点考查任课教师的师德规范,以及专业和教学水平;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和物价部门要联合制定收费标准并严格执行。”
   面对一些学校开展体育类课后服务器材、场地、人力有限的问题,刘波认为,政府应当做资源整合的牵头者。“教育系统可能资源有限,但学校具备相应活动的组织条件;体育系统有很多优质资源。如果能建立相应机制进行资源整合,或许可以为学校体育类课后服务提供新的思路。”
   “课后服务还应该进一步利用好教育信息化资源。‘双减’文件中提出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我想,鼓励公办学校优秀教师在区域内教研平台的支持下进行资源整合,以慕课和公开课的形式向社会网络平台开放共享课程资源,是促进教育均衡、满足学生课后学习需求的重要举措。要提高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建设信息化平台的效率,同时注意保护教师的知识产权,提高教师待遇和参与积极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评价组专家李煜晖表示。

确保“双减”政策落地西安打出“组合拳”
西安日报记者 王燕
(2021年8月21日)

   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推行小学生作业不离校,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今年9月1日实现课后服务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8月20日,记者从西安市教育局获悉,为确保“双减”政策落地见效,我市打出一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组合拳”。
   今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
   西安市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以“压总量、提质量、减压力、优服务” 为重点,打出落实“双减”政策的“组合拳”,旨在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求, 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努力做好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法”,做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加法”。
一、这些做减法,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推行小学生作业不离校
   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下一步,我市将按照“双减”政策要求,进一步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确保抓实见效。
   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指导学校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明确作业统筹责任人,做到责任到岗到人,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切实提高作业质量和针对性。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加强质量监督。
   分类明确作业总量。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推行小学生作业不离校,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
   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科学精准系统设计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 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明确学校不得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学生自批自改作业。

   从严治理严肃查处,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双减”政策出台后,我市迅速行动,印发了《关于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的通知》,及时转发了《陕西省教育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的通知》,并抓好落实。
   在“从严审批”方面,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目前,全市正在对学科类培训机构进行全面排查治理。对于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正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同时,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未经审批多址开展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已违规的, 要坚决进行清理整治。
   在“从严规范”方面,我市将进一步规范培训服务行为,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对校外培训机构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 组织学科类培训的行为,坚决严肃查处。
   进一步健全常态化排查机制,完善“黑白名单”制度。对于超前超范围培训,违反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0:30、线上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00等规定的培训机构,将依法依规予以纠正和查处;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培训机构,将坚决整治并依法取缔。严肃查处各种夸大培训效果、误导公众教育观念、制造家长焦虑情绪的校外培训违法违规广告行为。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我市将完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教育、市场监管、民政、公安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形成监管合力。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方式,引导家长“思想减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成才观念,理性对待校外培训,努力形成减负共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生态。
二、这些做加法,“一校一特色”今秋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
   学校提供优质多元的课后服务,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的有效手段。
   今年5月以来,我市全面推进课后服务工作,不断健全完善课后服务管理和保障机制。截至7月初,全市已有1080所中小学校实施了课后服务,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77.36%;参与学生45.26万人,占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43.9%,课后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记者获悉,我市将以课后服务为抓手,统筹“双减”和中小学生作业、睡

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工作要求,从“看护看管”转向“减负提质”,提升课后服务吸引力,努力办更加细致、更有质量、覆盖更广的课后服务。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指导义务教育学校按照“一校一案”原则,制订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方案,重点落实人员调配、服务内容、经费保障、安全管理等工作,确保今年9月1日实现课后服务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
   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各学校发挥主阵地作用,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丰富多元的课后育人活动,形成“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督促学校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在校内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与答疑。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同时,拓展学习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长。
   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要求,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尽量吸引有需求的学生每周5天都参加课后服务。充分用好用足课后服务2小时,其中1个小时指导学生完成作业,推行小学生作业不离校、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作业;后续时间,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体育锻炼、阅读、特长培养等集体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个别学生经努力仍完不成书面作业的, 也应按时就寝。寄宿制学校要统筹安排好学生课余学习生活。
   做优线上学习服务。在“双减”实施过程中,我市高度重视并充分考虑部分学生,特别是农村地区和相对薄弱学校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持续实施线上“名师公益优课”项目,依托西安市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免费向全市中小学生提供优质课程学习资源。课程内容由全市“名师+”研修共同体主持人及成员中的优秀教师共同参与完成,除学科知识外还安排有生命教育、疫情防控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内容。
   目前,小学至高中秋季学期各学科课程正在录制,基本能够满足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西安市在国家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获奖的数千例优质课展示课件, 全市中小学生均可登录资源平台( http :

www.xaeduyun.cn)免费观看。
三、坚持五育并举,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
   减负的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我市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主要内容包括—

   夯实硬件基础。坚持高起点建校,按标准配齐功能部室,2020-2021年,共投用新建、改扩建学校338所,新增学位32.44万个。2022年秋季开学还将建成投用学校116所,计划新增学位10.5万个,夯实基础教育硬件保障。
   强化人才支撑。2020年、2021年我市已分别招聘教师7833名和8019名,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求。市级财政每年列支4000万元,实施《校园长领导力提升计划》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计划》,2021年计划培训校园长教师20万人次, 着力打造适应教育教学需求的专业人才队伍。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9年,我市已全面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验收,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迈入优质均衡创建新阶段。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发挥已组建的1460个“名校+”教育联合体,1551个“名师+” 研修共同体,60个“名校长+”研修共同体的作用,持续扩大全市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实施“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对220所“新优质成长学校”进行了全方位提升。到2023年,全市将打造600所群众认可的“新优质学校”,办越来越多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紧扣课堂教学主阵地,优化教学方式,深入开展“西安好课堂”,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遵循学生认知与成长规律,要求各中小学校加强“三个课堂”建设,“第一课堂”以课堂教学为重心, 做好知识传授;“第二课堂”以课后服务为载体,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第三课堂”以研学旅行等为渠道,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为学生终身成长奠基。将“双减”工作成效纳入全市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把学生参与课后服务、校外培训及培训费用支出减少等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

承德市如何打破“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怪圈
承德日报记者 李海涛
(2021年8月24日)

   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长期以来, “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是广大家长的痛点,更是全社会的焦点。当下,全国多地纷纷落地“双减”政策,直面群众诉求,重拳出击,力破怪圈。
   连日来,记者采访我市一些培训机构注意到,在“双减”政策落地的大背景下,校外培训机构暑期班纷纷停课、退费,有的已着手转型。双桥、双滦、丰宁等县区教育系统已积极行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
一、培训机构纷纷停课
   “通知:从明天开始,我校学科类培训停课,请各位家长与相关班主任核实学时进行退费。”这是双桥区李女士近日在孩子的数学培训班家长微信群里收到的一条短信。
   日前,记者来到银领社区、桃李街、天山桃李源等培训机构聚集区,发现这里绝大多数培训机构已经停课。一些线上培训机构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科类教育培训课程也已下架。一位不愿具名的家长告诉记者,一些培训机构已转行做了书店。
   “双减”政策的颁布让孩子们开心不已。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双减”政策既保障了学生正常的锻炼、休息、娱乐时间,也保护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以往过量的作业和校外培训,侵占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由于学生的精力有限,在课间时间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就会影响校内学习,形成了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因此,“双减”政策的颁布,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保障充足的课余时间及合理开拓课外兴趣都有重要的意义,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有好处。
   市实验小学五年级的牛牛认为,实施“双减”政策不但能减少同学们的课业负担,还能提升学习效率。他说:“以前每到假期都是忙着上各种补习班。因为其他同学都在上下学期的新课,自己不参加补习总是担心新学期跟不上。其实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学各科内容,这样就有更多更自由的时间

去阅读、发展兴趣爱好,更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业内人士分析,“双减”政策落地后,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阵地作用,学校坚持做到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服务水平,不再让孩子们有写不完的作业,让孩子学好知识的同时,拥有了愉快的童年。此外,校外培训机构无法超前培训,家长们的教育成本显著下降,也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让孩子们的情感和思想不再缺失。
   作为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家长,市民于女士坦言,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家里就开始给孩子“报班”,无论是经济还是精力都让他们这个普通家庭背负着沉重的负担。但是各类校外培训机构铺天盖地的宣传,“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培训收费,让本来已被贩卖得惊人的教育焦虑变本加厉。“双减”政策的颁布, 给超速、超载的教育乱象按下了停止键。“作为家长,希望教育部门能大力推进该项政策的执行,让孩子有更多时间拥抱自然、锻炼身体、提升艺术修养、结交良师益友、塑造健全的人格。教育改革,我们不但是旁观者更是亲历者。我们相信国家的政策,更应该给予这些政策充足的时间与耐心,让我们拭目以待,检验其成果。”于女士说。
   老师们也为“双减”政策鼓掌。双滦区第二小学教师王志会认为,“双减” 政策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让学生的学习回归学校,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家长负担, 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回应社会关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利好政策。“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服务水平要进一步提升,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阅读、文学、艺术等教育,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制订课后服务实施方案,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教师要时时刻刻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放在心上,承担起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使命任务。
二、“五项管理”呵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为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的通知文件,这是落实“双减”工作的一大举措。为确保相关政策规定落地落实,双桥区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全区中小学及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了“五项管理”专项督导。通过听取汇报、查阅档案、问卷调查、走访询问等方式,对照“五项管理”实地督查要点所列出的五项20条进行了详细检查。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双桥区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要求辖区内各校严格落实政策规定。手机管理:坚持疏堵结合、对症下药,直面差异、分类管理,禁止将手机带入课堂。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满足学生应急通话需求。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负总责抓、分管领导牵头具体抓、各个岗位责任明确的管理机制。对有沉溺手机网络、行为举止异常、学习成绩异常下降等情况的学生,加强重点关注,及时进行疏导和教育。各学校加强常态化宣传教育,将“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智能手机和个人平板电脑进校园”纳入家校合力育人工作范畴。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引导。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上健康网站,不沉迷网络游戏,不用手机“刷屏”。睡眠管理:不得要求或变相要求学生提早到校,不得随意延长在校学习时间,以防造成学生休息时间不足、就餐时间无法保障,影响和制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学生规律学习生活, 按时作息,不熬夜。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个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 个小时,高中阶段学生不少于8个小时。寄宿制学校在学生睡眠时间安排上要留足睡眠准备时间。读物管理:阅读作为各级各类学校重要的教育教学内容,参照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为学生量身定做适合的成长书单, 并鼓励教师多将经典引入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素材,引导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业管理:严格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对各学段作业明确的具体要求,确保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随堂作业在校园内完成,初中阶段作业不超纲,高中阶段作业不越界,让学校的责任回归学校,让家庭的责任回归家庭,共同引导孩子自主完成、自我管理作业。体质管理:将健康体质作为学校管理内容,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千方百计开齐、开足并上好体育课,确保学生掌握1-2门体育技能。认真组织学生开展阳光体育锻炼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体育竞赛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减负增效”为快乐童年护航
   双滦区教体局通过对全区各中小学实地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听取了学生、教师、家长的心声,对全区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情况进行了摸底。
   依据中小学生30条减负措施,该区摸底工作重点从教师布置的作业时间、形式、难易度,家长是否布置作业,学习压力,参加课外辅导情况,学生在校体育锻炼和参加家务情况,对学校管理上的看法和对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看法, 家长自身认为孩子学业负担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区中小学生整

体上课业负担偏重,尤其越往高年级学业负担越重。一部分学困生以及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已经无法承受日常的课业负担,又无可奈何。
   为此,该区建立“减负增效”制度,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优化作业管理, 提高作业有效性;开展考试命题研究,实施综合学业评价;丰富校本教研内涵,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或家长接待日宣传“减负增效”工作的意义,形成家校合力;加强学困生辅导,关注全体学生。
四、“作业减负”让学习更有效率
   为深入推进“双减”政策落实,规范作业管理,丰宁满族自治县教体局着力进行“作业减负”,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
   班主任对班级作业总量进行把关,审查与统筹协调本班作业总量。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在延时服务期间安排适当巩固练习,结合教学内容布置20分钟以内的与学生学习、生活相联系的阅读型、活动型作业。三至六年级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60分钟以内,基本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内完成。七至九年级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90分钟之内,在校内和家庭各完成一部分。
   作业选择与设计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思维,体现学科性质。精选精编具有针对性、代表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习题,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激活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不布置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作业,杜绝不加选择地成页成册布置作业。
   作业设置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分层设计。书面作业层级一般分基础层和提高层两类,不同基础的学生可进行选择性作业,使各层次学生都有收获。
   除书面作业外,还设置诸如课外阅读、对话、观察、访谈、操作、实验等阶段性、探究性、实践性的软性作业。作业形式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学习水平、年龄特征和兴趣等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设置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一遍,在充分掌握作业的完成思路、所需时间、难易程度、容易出错的地方及适宜的学生群体的基础上,做到数量适中、难度合理、科学有效、针对性强。

上海基础教育减负政策效果初显:“双减”政策激发中小学的创意与活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杨小微
(2021年8月25日)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双减政策”下达之后,上海市教委也紧随其后出台了相关的减负政策。在2021年8月初发布的这个文件中,“减轻负担”与“增加活动”双管齐下、切中肯綮。减负方面,禁止任何形式的学科统考,小学阶段取消期中考试或考查,不得组织学生购买未经国家或上海市审查通过的书本资料,小学生期末不再考查英语学科。增加活动方面,不仅对体育锻炼和午休有了具体的规定,还于2021学年在全市小学阶段进一步全面实施“快乐活动日”,其课时安排计入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课时,每次按4课时计, 每学年安排30次。
   上述这一政策最突出的亮点,一是“减负”与“激活”并行不悖,真正还中小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二是不仅在小学全面实施“快乐活动日”, 还鼓励各区在总结小学“快乐活动日”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在初中学校实施“快乐活动日”的试点工作。此外,在政策指引下,学校普遍强化了提供课后优质教育服务供给的意识。双减政策考虑到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和家长的实际需要,给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严格执行政策,更要富有创意地、主动积极地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更加适切的足以满足学生多方面兴趣需求的教育服务供给。
   笔者了解到,上海各区在“双减”政策之下,创意迭出、妙招连连。如浦东新区教育局重启2020年疫情期间受到广泛赞誉的“空中课堂”免费在线常态化,鼓励各校探索特色学校的慕课系统、挖掘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加强校本化作业体系和作业管理,还开出了2021年第一学期开学工作自查清单。关掉校外机构,孩子们都回归学校了。普陀区有的学校将晚托看护分时段实施: 三点半后,第一时段由教师辅导学生在校完成作业;第二时段带领学生开展各类体育、艺术、科学类等课程,以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第三时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或者满足家长晚接孩子的个别需求。有的学校在作业管理方面,探索分层作业设计,基于标准,做到“教”“学”“评”的统一, 作业布置合乎规范,鼓励教师针对不同学力程度的学生设计分层作业;开设作业超市,对作业留有可选择的弹性空间,允许学生自选。同时对学生课后生活

进行精心设计,给学生课外生活提供指导建议,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围绕学校课程开展长期的科学探究和艺术创作,鼓励每天课后的体育锻炼,掌握1-2项拿手的运动技能。
   政策的要求焕发了学校办学的智慧和创新力,激发了学校基于规则和教育规律变革日常生活的想象力。我们也能看到,执行国家和地方“双减”政策的要求,不仅仅是停留于外在的“治标”,更是着力于内在提质创新的“治本”, 重点在于国家课程规范化校本化实施、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真实变革、教育教学质量及班级日常生活质量的实质性提升。前述“空中课堂”的重启、慕课系统的重建、课后教育服务提供等等,都离不开“向3540分钟要质量”这一根本性前提。我国中小学历来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开放以来也逐渐认同“以学习为中心”或“为学而教”等理念,但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尚未发生根本性变革,课堂上的学习仍然难以成为一个“打开的过程”。所谓“打开的过程”,是指学生要经历一种“有探究”“有证明”“可体验”的主动求知的过程,具体来说,是身处某种“情境”、发现“问题”所在、提出问题产生可能原因或问题解决可能方案的“假设”,进而运用适切方法搜集证据来证明假设并得出“结论”、扩大证据来“验证”结论。如此,才有望越学越聪明、越学越能干,彻底摆脱“课内损失课外补”的被动局面,成为主动自律的学习者。

谱写课后“双减”协奏曲
江门日报记者 梁丽琴
(2021年8月25日)

   启动小学生暑期校内托管服务、加强培训机构监管和巡查、加强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将“双减”工作列入重大民生工程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发布以来,江海区迅速行动、周密部署、细化措施,召开全区“双减”工作会议,建立专门协调机制,全力推进“双减”落地落实。
一、试点开展暑期“官方带娃”
   近年来,江海区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不断增强教育的普惠性服务性功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实事。今年暑假,该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解决学生“看护难”问题,在景贤小学、天鹅湾小学、中路小学、朗晴小学、新民小学、礼东小学等6所试点学校首推“官方带娃”, 开展暑期校内托管服务。这是江海区提前谋划,推进“双减”落地的措施之一。
   各试点学校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或携手五邑大学等高校师生,或引入富有经验的文体艺术协会等公益社会机构,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开设课程,包括党史学习、国学诵读、阅读、书法、足球、篮球、田径、古筝、舞蹈、美术等。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暑期校内托管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我们平时都要上班,暑期管孩子难度真的很大。现在推出暑期托管服务, 孩子从早上8点多到下午5点多都在学校里学习,我们非常放心。”中路小学学生梁诗梦的妈妈陈丽萍说,她和孩子都熟悉学校环境,离家也近,“官方带娃” 为她解决了后顾之忧。
   不仅如此,该区宣传、文广旅体、科技、民政、工青妇等部门以及村居委会、文体协会等通过开展乡村少年宫、暑期夏令营等各种形式,充分利用“两馆一中心”、阅读中心等载体资源,为学生提供暑期校外托管服务。
二、优化学校课后托管服务
   今年,该区财政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全区公办小学继续开展“430”免费课后托管服务,提供基础托管和素质提升课程。基础托管包括作业辅导、课外阅读、手工操作、体育艺术活动等课程,素质提升则鼓励有条件学校引进第三方机构

开展艺术、体育、科普活动。这是该区开展免费课后托管服务的第三年,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每周5天每天至少开展2个学时的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和家长不同需求。
   该服务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实现公办小学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学生参与率和调查满意率均超90%。“课后托管服务到下午6点,有老师辅导孩子做作业,有各种兴趣班可供选择,我可以下班后再去接孩子。”景贤小学四(3)班彭维晢的妈妈涂女士说,这既解决了家长下班时间与接孩子放学时间的冲突,又能促进学生兴趣特长发展,不需要参加校外培训,让学习回归校园。
三、多措并举推进“双减”落地
   近段时间,江海区教育局成立专项工作组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排查摸底, 重新审核登记,并停止审批新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其中,重点对机构的教师资格、课程内容、广告宣传等办学行为进行专项整治,超40%机构因存在不规范办学问题实施关停。接下来,将强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和巡查, 杜绝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以及超范围培训的行为。
   在推进“双减”落地的过程中,江海区把教学改革作为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着力点。在2021年春季学期,该区成立了由150名骨干教师组成的各学段各学科核心教研组,进一步壮大教研队伍,加强教学教研。通过提升学校课堂效率、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推动教育减负提质,促进各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减负并不意味着减质,而是基于减负的要求下提质增效,让学生在学校学足学好。这就要在精心备课、优效课堂、精准作业、分层辅导、课后服务等方面下功夫,能在课堂上解决的不留到课后,能在学校完成的不留给家庭。” 滘头小学校长黄柏信表示,“双减”是一项惠及千万学子和家庭的政策,必须深入解读、勇于实践、创新落实。

“双减”之下的漳州“算法”
闽南日报记者 戴岚岚
(2021年8月26日)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该意见发出后,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那么,“双减” 政策出台后,广大学生家长的态度如何?漳州各中小学采取哪些积极措施?各培训机构又将如何面对未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希望可以展现出“双减” 政策之下,漳州教育“新算法”。
一、家长:教育焦虑“减”教育观念“转”
   这个暑假,对于许多家长来说,有点突然和纠结。“六月底孩子一放暑假, 我就把孩子送去培训班,天天补习语数英,可是‘双减’政策下来后,培训班取消了学科类的培训,退了钱,现在孩子除了看一些网课外,就没什么事情可做。”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家长表示,她有点焦虑。毕竟,一下子所有的学科类培训班都没有了,打乱了她原本的计划。
   和这位家长一样无所适从的不在少数。很多将孩子送至培训班的家长担心, 秋季开学后,谁来辅导孩子的作业?孩子的双休日怎么安排?以前习惯了一个培训班送到另一个培训班,孩子也似乎习惯了这种节奏,现在一下子少了这么多事儿,孩子会不会因为双休日没有安排而无所事事?网络游戏会不会因此乘虚而入?双休日两天在家会不会滋生更多的亲子矛盾?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家长们。
   家长的焦虑可以理解。“事实上,家长们的担心,主要源于高考政策并没有变,如果小学和初中学得太轻松,高中阶段就难以应对高考的竞争压力。” 一学校林老师向记者分析道,“家长们不惜一切代价投入,想方设法提高孩子学习成绩,也是为了今后有更好的出路。但是,家长唯分数论的想法其实是有问题的。”林老师指出,“高分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孩子未来更好的出路是和孩子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积极向上的心态、良好的亲子关系等更为密切的。”
   “所以,我认为,家长应该把关注孩子的成绩,转移到关注孩子全方面发展上。”林老师举例,比如孩子的劳动能力,可以在家里培养,平时让孩子多参与家务劳动。又如,良好的运动习惯,也是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再如,

孩子审美和艺术的感受,也可以在亲子活动中获得。“家庭教育有很多功能, ‘双减’政策下,孩子将会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得到补充,这是好的开头。”
二、学校:教育担当“增”课堂质量“升”
   “积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帮助学生做好入学准备,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个别学生经努力仍完不成书面作业的,也应按时就寝”为了真正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孩子,“双减”意见对学校布置的作业、课后服务、教师上课质量等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政策的实施,需要依靠各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即将迎来秋季开学,记者采访了我市部分中小学发现,“双减”政策发布后,各校已积极行动起来, 通过召开会议、线上学习等方式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和研究,不少学校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有了初步意见,努力做好“双减”工作落实。
   漳州市通北中心小学校长林锦霞告诉记者,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学校已经明确秋季开学后,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让学生尽可能在校内就完成巩固练习;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也按照规定,控制在学生的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另外,考试的次数也会相应地减少。“以往一、二年级是有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再加上小测、考试,学生的压力会大些。以后学生回家作业少了,空出了更多的时间,我们会鼓励孩子多读经典诗词,增加阅读量。”
   如何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给教师上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锦霞表示,学校会在教研方面进一步加强,通过年段集体教研等方式,进一步探讨更多元、更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这对学校和老师来说,都是任重道远。”
   漳州一中(碧湖校区)副校长蔡碧榕表示,学校要求教师布置作业要控制总时长,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作业主要集中在语数英三科,其他科目的作业尽量不留,确实有必要留作业的也要控制在10分钟内完成, 并且事先与语数英老师做好沟通协调,确保总时长不超过90分钟。“同时,我们鼓励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按需掌握知识。”
   “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是“双减”意见中的一项内容。蔡碧榕说, 学校倡导“五育并举”,长年开设体育类、艺术类、劳动类等丰富的课后服务,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发展应该要全面,我们希望学生能利用多出来的时间积极参加学校的课后服务,特别是社团活动。通过参加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艺术品味。”
三、培训机构:教培热度“减”发展路径“变”
   为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双减”提出了多项措施。具体包括: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线上学科类机构改为审批制,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等。
   此外,“双减”还提出,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培训机构融资及收费应主要用于培训业务,坚决禁止不正当竞争,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
   “双减”政策的这些规定,对培训机构造成巨大冲击。政策关于规范校外培训的相关要求,深刻体现了中央对校外培训的定位,就是要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按照政策要求,周末不能上课,周内课后时间紧张,培训班预测将会流失不少生源,这无疑给近年来一直走在快车道上的培训机构按下减速键。
   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不少机构认为学生对培训的需求仍在,但要转型,也有机构认为前景不乐观。
   位于漳州市区天下广场的某培训机构负责人吴先生最近正绞尽脑汁,考虑培训班往素质类方向拓展。“原本培训班开设的学科类培训已经取消,这让我损失了不少生源,我只能另谋出路。”吴先生已经做好了方案,目前培训内容大致调整为经典诵读、书法艺术、家庭教育、研学旅行等,其中,家庭教育和研学旅行是新增类型。“决定新增这两类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认为,‘双减’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并在亲子互动中促进孩子的成长将成为家长面临的课题。而研学旅行是近年来十分火热的项目,对学生增长见识、培养独立性、增强团队意识有很大帮助。相信这两类培训项目前景较好。”吴先生语气坚定地说。
   培训机构积极谋“变”,为学生的兴趣特长提供多样服务,丰富学生的校外生活,对教育改革而言是件好事。有专家表示,从长远看,校外教育只有以其丰富的素质教育内容、灵活的形式、新颖的方法,才能吸引学生和家长的关注,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才能在此轮的教育改革大潮中取胜。

成都作为全国9个“双减”试点城市之一:既严格“双减”也配套“双提”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寰 邓翔沣
(2021年8月26日)

   7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成都市被列为全国9个“双减”试点城市之一。
   成都如何试点?“双减”之下,教育培训机构如何转型?学校如何“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家长如何减少焦虑?对此,记者展开走访。
   一、成都试点“三个不得”+“回头看”,进一步提高初中毕业生普高升学率大力提升中职学生升入高校的升学率
   成都市教育局近日印发通知,开启了“双减”试点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督办暨专项整治行动“回头看”。
   首先是对培训机构“重拳出击”。按照要求,自7月中旬开始,成都各区(市) 县不得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从7月20日 “双减”文件印发开始,成都各校外培训机构不能再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 日以及寒暑假开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培训。如果培训机构已经收取了这些时间段 的培训费用,必须无条件全额退还。
   进一步强化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运营时间,严格落实“三个不得”要求: 培训机构不得在学校正常行课期间组织学员补课;平时线下培训时间不得超过20:30(每课时不超过45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线上培训不得超过
21:00(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
   除了国家的“规定动作”之外,成都还组织专门力量,成立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回头看”工作组。从8月至12月底,工作组将采用“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明察暗访培训机构,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及新闻媒体记者等担任“观察员”,对培训机构治理实施社会监督。其中,全面清理和取缔无证无照、有照无证但又实施学科类培训的“黑”机构成为行动的重点。
   “回头看”行动,对在校教师有偿补课实行“零容忍”。将在职教师违规补课、在机构从事有偿补课、机构聘请无教师资格证的人员开展培训等违规行

为,作为治理重点,严肃查处。培训机构如果聘用在职教师违规补课,一经查实,可直接吊销办学许可证。同时,对违规教师视情节给予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和开除等处分,并扣减绩效、没收违规所得、取消荣誉、降职降级、取消教师资格等处罚。
   “‘双减’措施的关键是提高校内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成都市教育局负责人介绍,“成都将通过建立课后服务准入制度、课后服务资 源库,引入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和行家里手,支持和丰富中小学课后服务。 针对课后服务,推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制’,统筹安排教师工作和休息。”
   该负责人介绍,为了将“双减”落实到位,成都教育部门将出台配套举措, 比如实施“双提”工程,进一步提高初中毕业生普高升学率、大力提升中职学 生升入高校的升学率;完善指标到校生政策,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指标到校生比 例;推动区(市)县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实施优质学校培育行 动,落实“精准扶薄”,到2025年,每个区(市)县至少有1所省一级示范高中, 中小学优质学校覆盖率达到70%。
   目前,四川已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省级校外培训机构信息管理平台,探索建立教育部门、培训机构、家长、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风险防范机制,通过管理端、机构端和家长端,提供机构情况、培训内容、课程设置、收费标准、教师和学生信息、年检年审、风险预警等多项功能,实现对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公开化、透明化。目前,平台注册培训机构达1.1万余家,录入培训教师3万余人,录入参训学生90余万人。
二、机构变化调整:授课内容授课时间都在改转型:素质教育培训成新赛

在“双减”政策落地的大背景下,不少校外培训机构暑期班纷纷停业,进
入“过渡期”。如何过渡、如何转型,是其思考的主要问题。
   近日,记者走访了成都几家大型的培训机构。以前一到暑假,学科类培训机构都是门庭若市,而这段时间,新东方、学而思、丹秋名师堂等机构都已经“闭门谢客”。据上述机构的负责人介绍,机构正在调整秋季课程的授课内容及授课时间;成都学而思培优、“快乐数学”“顺为教育”等机构均表示,原来的周末课程全部调到了周一至周五课后时间,上课时长为2小时。
   “政策出台后,极大影响了续课率。”新东方成都学校相关负责人坦言, 不少老顾客仍在观望后续政策落地实施的细则,加之担心出现机构圈钱跑路的

情况,因此并未选择续课。记者了解到,该校今年秋季就不再开设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课程,改为周中学校课后授课1小时(线下课)和周末授课1.5小时(录播课)两种形式。
   与此同时,部分校外机构已经开始进行业务调整,尝试向非学科类素质教育转型。
   记者查阅成都本土培训机构丹秋名师堂官方微信号发现,8月7日、8月9日起,该机构眉山与乐山培训点相继停止对外招生及提供学科辅导等相关教学服务,将集中办理退费手续。与此同时,丹秋名师堂已经开始布局素质教育培训业务:8月11日,丹秋教育集团与湖南一书法培训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启动书法培训项目。
   此外,“双减”意见要求,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记者了解到,VIPKID在其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8月7日起,不再售卖境外外教的新课包;8月9日起,不再对老用户开放涉境外外教的课程续费。同时,即将上线“VIP成人课”“双语非遗文化素养课”等素质教育培训业务。
   对于部分非大型培训机构来说,眼下正在经历“寒冬”。“本来今年暑假 已招收了近300名学员,政策出台后立即暂停授课,后续该如何处理还在商议 中。”成都高新区某家小型培训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打算转为非学科类 培训,例如艺术、体育等,但目前在职的教师该何去何从,此前积累的“熟客” 是否“买账”等问题还待思考与解决。
   作为教培行业的工作者,王女士在短短1个月内经历了所在公司倒闭,再进入新培训机构的变化。据了解,王女士此前在一家全国连锁机构工作,主要教授初中阶段学科类培训课程,该公司于7月底宣布倒闭。“目前所在的公司主要提供一对一高中英语培训,小班课非常少,正在考虑转型。”王女士表示,作为教培行业的一员,她个人比较关注政策后续将如何落地、如何实施,害怕遇到“一刀切”的情况,对就业产生太大影响。
   学校答疑不上培训班,孩子的学习效果会不会打折?减负之下,学习方式有啥变化?
   与教培机构同样站在十字路口的,还有一群徘徊犹疑的家长。曾经,他们在校外培训的“内卷”中身心俱疲,如今“双减”政策落地,他们依然顾虑重重:“9月开学季将近,孩子开学后将如何重新适应?”“这些年已习惯校外培训,突然限制心里放不下”

   对此,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校长赖晗梅表示,很多培训机构是以超前学习、超大纲学习、反复训练的方式让学生获取高分。还有的培训机构,花了大力气 在研究考试出题上,因此有些参培学生的考试分数的确很“华丽”,但殊不知, 这是以损失学生思维品质为代价换来的。“特别是有的同学在培训机构提前学 习了部分知识,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就会分散,这样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国家此次‘双减’的力度是空前的。”赖晗梅认为, 此次国家严格规范培训机构,表明了要还教育“一片净土”的决心。这也是减少家长焦虑的重要举措。
   “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培养的是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阅读思考能力、运动锻炼的能力,凡是具备了这些能力的学生,上了高中之后更有后劲,这是 经过了无数现实的案例得到的科学结论。因此,以消费学生学习兴趣和科学学 习方法为代价的方式并不可取。”赖晗梅说。
   在川大附小校长刘晏看来,学校教育应该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战场”, 培训机构应该作为补充,对此,家长不应该本末倒置。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只 是人生成长历程中的一个瞬间,因此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是立体的、多维度的, 家长不应过于“神话”分数的高低。
   成都市棕北小学校长徐映也持有相同观点,她表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来说,只是人生中一个短暂阶段,家长在关注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是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
   有家长关心:减负之下,学生还要不要努力学习?前段时间,上海出台规定,英语将不再纳入小学阶段期末考试的范畴。期末考试不考了,是否意味着英语学习并不重要?
   新东方英语培训负责人表示,减负并不是不让孩子们学英语了,而是适当降低他们的学习压力,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可能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还能促进全面发展。因此,减负并不意味着“不学”,而是更科学地学习。
   “减负”之下,课堂质量更加关键。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作业质量、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是每个学校下一步 的重点。老师应该做到“应教尽教”,保障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在控制作业 总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根据学生年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 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

业。坚决落实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可在校内安排适当巩固练习; 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完成时间不超过1小时;初中阶段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应控制在1.5小时以内;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学生每天的书面作业总量不得高于平时作业量的要求。坚决杜绝作业只布置不批改、作业批改方式随意、作业评价方式单一或无针对性的现象,做到讲必练、练必阅,阅必评、错必纠。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17027.html